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1-7

创建日期:2022-08-16

  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1-7

  第五十九课:此时法身精要义

  一、万法摄一是密法的特点(一)

  近段时间我们所宣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虽然讲解过程中文字讲得不是很多,但教义讲得并不少。平常修学过程中能多去阅读这些教言,会对自己以后修学起到切实之利益。

  总的来说,无论我们每次讲解什么法,首先都会讲解共同外前行。常常有人问我,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修法,修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等四共前行,需要百日修行,尔后方能进入其他修法。如果自己往昔已经修过共同前行的百日修行,接下去是否还需要继续修四共前行?当然要修。修到什么时候为止?直到证得菩提为止。也就是说,在没有成佛前,共同前行永远不能搁置一旁。不仅仅是共同外前行不能搁置一旁,不共同内加行也是同样不能轻视搁置。

  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即教派传承众多,入门方式各有特点,各个教派传承都会讲解自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在自己平常修行过程中,即便前面自宗修法已经修过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只要尚未成就,则任何法都不能搁置一旁,还是继续要修。可能很多人会想:“即便一辈子都用于修法,也修不完所有的法吧?”是的!一个个地修,一生绝对修不完八万四千法,但能懂得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的道理,则修完一切法就很容易。

  平常我们都自诩为密宗弟子,但你是否知道密法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为修学密宗就是平常口中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莲花生大师心咒;或者修学这个本尊、那个本尊;乃至认为自己平常按照亚青寺求过的成熟口诀法打坐甚至还在五明佛学院学习一些密宗方面的教论,参加殊胜导师们各种各样的密宗课程,密宗班等等,就是密宗行人,我想你还是先问问自己是否清楚密宗的特点?

  有些人说,自己当前学的不就是密法么?当然,你这么回答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我们首先要知道,从外三部开始都称之为密宗,请问你是否清楚自己现前所学的是外三部,内三部的某一部还是其他?若以上都称之为密宗,你回答的就只是一种局部,并不全面。要记住,密法的特点就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

  正如以上无垢光尊者所传讲的教言般,“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无论现前懂得多少,修过多少,若不能将一切法及一切名称都树立到一个点之上,就充分地说明,你还是没有掌握到什么为密宗。因为密法的特点是万法摄一,即八万四千法门归于一法,方为密法的特点,也称之为百部归一名。比如将外三部、内三部甚至小乘大乘等一切法都归纳到一法、一个名称当中,就是密法的特点。由此可知,密宗行人光是口中说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看自己实际行为当中是否做到。若能做得到,你就是真正密宗的弟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此,无论平常修的是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加行,还是修学正行期间的意识转为道用以及智慧转为道用,一切都归于一法中修学,就叫做密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只要真正精通这个道理,并在行为中如理如法做到,我们的修行就会变得既轻松又广大。

  二、万法摄一是密法的特点(二)

  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可能会有一点怯懦,觉得无始以来业及烦恼如此沉重,即生成办解脱必定是困难重重吧?其实,只要掌握了百部归一名的道理,还有什么成就不了。虽然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非常沉重,但我们已经懂得运用八万四千法门中殊胜广大的法门教义,对治烦恼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这些道理不仅要懂,还要会运用。只是会说却不会运用,就如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所讲解般:“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口中说得有多好听,都只是嘴上功夫而已,对成办解脱没有什么利益。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肚子饿时,即便知道饭菜有多么好吃,但一口不吃,仍旧是饥肠辘辘,不会饱腹。因此,仅仅将见解挂在嘴上,而不是真正投入心底去运用起来,就难免会产生以上这些现象。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弟子都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必须要去做到,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如果我们天天都在讲解的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都无法调伏坚硬的心,恐怕世上也没什么其他方便可以调伏得了了。

  可能有些会很不服气,觉得自己现前学的是小乘佛教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见解,或者是大乘教法缘起性空的道理,甚至还在学密宗便智双运等等内容,怎么会调伏不了烦恼?要记住,无论理论上通达多少教理,倘若没有共同前行的基础,见解永远不会落于实处。也就是说,一切都只是一种嘴上功夫而已。也许你可以凭借出色的口才欺骗很多人,但永远无法欺骗自己,因为你的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仍旧是烦恼沉重的凡夫。一旦烦恼在你面前起现,你仍旧无法对治,而这就是最大的过失。为了避免产生这一系列过失,平常不仅要从理论上通达相关的道理,还要在实际行为中做到。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而且今天就必须认真去修。

  以前很多人总觉得,信佛就是到寺院去烧香拜佛,或者在条件都还圆满的时候,做一些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善行,比如在寺院功德箱里头放点钱,或者与很多居士一起去放生、去某处做一些扶贫等等,认为这就是在行持佛教所提倡的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理解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此处所谓的“某种角度”,是针对只能做这些事情的根机者来说,已经非常圆满了。如果是针对根机更高一些、对希求今生就必须成办者而言,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善”的适用范围很广,身体行持善法、口中念诵乃至心中起一个善念都称之为善,欲令当下成办解脱而行善也是善,所以,我们要更深刻地去理解什么为善。

  总的来说,共同前行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增上理论认识,并且在实际修法中具有越来越精进的动力,依靠的就是对共同前行的认识。因此平时应该多想想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今天的自己,无论哪一方面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这种不错的状态能延续多长时间,谁都不知道。细致想想,无论现前自己的生活条件有多么优越,社会地位有多么高,权势有多么大,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甚至可以说,在死亡面前,自己就是世上最脆弱、最胆小的人。因为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只能独自一人去面对,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自己。想要避免这种恐惧,今天就必须要拿起对治恐惧的武器,即信仰佛教、修学佛法。因此,平常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尤其是共同前行方面,更不能忽视。

  三、法与根机相应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亚青寺的传承是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应该是讲解明心见性、直指心性才对,为什么如今要着重于各种方便、戏论?”当然,如果弟子具有能接受的智慧,前面的这些方便就是多余的,但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谁能如历代高僧大德一般,在直指心性的当下明心见性?

  比如禅宗历史上,能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得开悟者,唯有六祖惠能大师一人而已。后面有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都在模仿惠能大师当时成就时的这两句偈,但有多少人因此而开悟过?所以特例就是特例,历史上只有这么一个人能做到。如果很多人都能做得到,就不叫特例了。

  因此,由于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低劣、烦恼沉重的缘故,即便导师为你传讲直指心性的教言,你也无法当下开悟,此时就不得不重视方便。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说:“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入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萨迦班智达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这些都是历代传承祖师针对这个时代的根机者而宣讲的教言。所以,不是由于本传承必须如是讲解,而是针对这个时代的根机者来说,不得不如是传讲。

  有不少信众问我:“为什么平常要那么看着方便法?比如从方便的角度当中不仅强调了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还要在运用过程中强调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以及成熟口诀法中的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讲解这些有什么必要么?讲解直指心性、当下开悟才是密法的传承方法吧?”是的,从道理上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密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请问如今能如是接受者有几人?

  举个例子。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去听天竺喇嘛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所传讲的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总的来说,传法方式有三种: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其中心印传承是指讲经不用口、也不作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的传承方式。当时达摩祖师上座时,并没有开口讲法,也没有做什么表示,而是用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当时下面有几个人开悟?一个都没有。当达摩祖师起座时,下面的人开始议论纷纷:“达摩祖师为什么不传法,怎么在上面坐了一会就走了?”由此可见,以心印传承的方式直指心性,有几个人能开悟?这些听法的人除了议论纷纷、疑惑重重之外,得到了什么?因此,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法和根机必须相应,若法太高而根机过低,无论赐予你多么深奥的法要,你也没有多少受益。

  有些人觉得,直指心性应该只是一个过程,还要看当下得到了什么见解。但请问,直指心性当下得到的见解应该是什么见解?比如我们将修行整个过程分为依见而修和依修而见,那么直指心性后得到的见解是依见而修还是依修而见?如是依见而修的话,说明你已经是登地菩萨以上了,还需要前面提到的这些方便么?恐怕你还做不到。若是依修而见,此时的修就叫做方便法,因此就更应该重视方便法,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历代传承祖师以及贤劫千佛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因此运用过程当中必须要懂得方式方法。比如小乘讲解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大乘教法讲解:五道及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密法讲解四相: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法性灭尽地相;以及我们在讲上师瑜伽的时候,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这些次第道必须要懂。如果不懂得这些次第道,从方便的角度来说,若方便太低,则调顺烦恼的过程很不得力;方便过高,也还是不得力,因为你无法运用。从智慧即禅定的角度来说,过低就觉得调顺不了烦恼;过高也一样无法运用。最终还是一个结果——不得力。此时怎么办?就要懂得修行的次第,因为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懂得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四、依教奉行方得解脱

  如今这个时代,佛教看上去还算兴盛。因为往昔各个旧址上新建了许许多多的寺院,虽说其中没有多少出家人,但佛像还是挺多的,这勉强也算是一种兴盛吧。可是如今那么多寺院中,能如往昔般传讲佛陀教法、证法的寺院有多少?寥寥可数。

  我们复次说过,如今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寻求解脱,但所谓的解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要记住,真正的佛教叫做教证二法,其中教法来自于闻思,证法来自于实修,具有教法与证法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佛教。若不具备教证二法,一切都只能称之为形式,也仅仅只是形式而已。

  因此,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达这一系列道理,还要如理如法去行持。当然,前者通达道理更为重要,如果前面的疑问没有消除,就很容易在修行过程中随顺他人的谣言而飘动。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过程就非常不得力。

  至于实修,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而在修上师瑜伽过程中,我们也并没有强硬的条条框框要求必须这样修或必须那样修,因为修行都是针对根机而立。对有些根机来说,初次修学可能要着重方便,因此方便应该作为修行重点,而禅定为次要辅助;但随着修行的推进,后期就需要平等对待方便和智慧;尤其当智慧越来越增上时,就需要将禅定作为重点,而方便为辅助等等。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针对根机而论,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但以上的道理都必须要懂,绝不能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修学随心所欲,则对治烦恼以及智慧增长等多方面的功德就难以起现。

  五、修法与根机相应则迅速得解脱(一)

  关于上师瑜伽导修方面的内容,平常应该多去学一些。我们以前也讲过这方面的例子。你们从小就开始读书,无论现在是读到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最后都会要踏入社会,从事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可能是打工,也可能是自己创业,总之都需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以找工作为例。城市中大大小小的企业多如牛毛,其中不乏很赚钱的工作,但我们会把这些工作都尝试一遍吗?不可能的。因为不仅没有时间,而且即便这样去做,最终可能也得不到什么钱。因此我们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要有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份工作要适合自己。周围有很多学生会在毕业后参加各种招聘会,但是他们首先会看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所谓“适不适合”就要先看看自己会不会做。如果不会做,即便企业今天聘用了你,可能第二天就炒你鱿鱼,因为公司可不会养闲人。我相信,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

  第二、如果企业很好,但工资很低,可能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条件,毕竟大家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养活自己,改变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因此工资必须要高。

  满足了这些条件,这份工作不仅适合自己,而且薪水也不错。虽然自己刚入职场,能力还有所欠缺,但是自己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就会不知不觉将身心投入其中,并且在工作以外不断学习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将这份工作视为改变自己一切的根本,并努力去做。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八万四千法门有各式各样的修学方便。比如现在很多大城市中,常常会有各种导师莅临,今天来一些南传佛教的导师,明天有一些汉传佛教的法师,后天又有藏传佛教的堪布、活佛,甚至法王来到这座城市中。各个导师的宣讲风格并不相同,有些强调用身体去行善,有些可能着重用口行善,有些可能要求心念行善……总之,都在讲解各自不同的行善方法。

  我们是否都可以去依止?虽然这样做也很好,但恐怕永远没有做得完的一天。我想,即便你有这样的信心,也决定依止不过来。因为平常已经有做不完的事了,不仅要被生活种种琐事所纠缠,还要经常抽时间去谒见导师,去听课。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讲课,虽然一周占用大家的时间也不多,但你们还是觉得时间很难抽得出来。试问一周中连抽出这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又还有什么时间去谒见那么多的导师,做那么多善行?三门行持八万四千种善法,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并不具足那么多的条件。

  我们该怎么做?首先、要寻找一个能最快获得解脱的法。这样想,不是因为我们太急躁,而是由于已经认识到了轮回过患,知道轮回的痛苦,所以才想迅速成办解脱,找到最快的解脱妙法。不是很多人都在说:“我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度化更多的众生。”为了实现这个心愿,自己就必须要去寻求让解脱来得最快的法。其次,这个法还是自己能做得到的法。如果做不到,即便依止了殊胜的导师,过两天,还是会退转道心。第三、这个法要相对之间轻松一些。我们寻求轻松的目的不是因为懒惰,而是由于自己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

  试想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过程中,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其余时间都在修法。如果我们也能这么精进,成办解脱当然不困难,但我们现前还做不到。也就是说,虽然内心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行为中还是做不到的。历代传承祖师在依止导师,知道该如何修学后,就会独自一人进入山林中精进修法。若能如传承祖师般精进,解脱也同样并不遥远,但是我们现前做不到。所以这时候就要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法去修行。

  六、修法与根机相应则迅速得解脱(二)

  什么样的法符合我们以上所讲的条件?就是当前我们所修的法。无论是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密法就是最适合于我们条件的法。

  密法是成办解脱最快的法,因为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此外想再寻找更殊胜之法皆不可得。这不是我在评价不同法门之间的差异,而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曾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及传承之中,哪个传承教言最为殊胜?”这位导师回答说:“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从法而论,密法最为殊胜。”这就是说,从法的角度而言,密法最为殊胜。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依止密法修行,但在修法上还要符合自己的条件。若法与根机不相符,则无论法有多殊胜,自己也做不到。我常常在汉地听到很多人说,密法虽然很殊胜,但仅仅是真实教授,而传讲方便教授者稀少,甚至可以说从未遇到过。

  密法是讲解见本性的教言,谁都不会认为见性不殊胜,所以都会觉得密法很殊胜。很多人可能是对密法不理解的缘故,虽然知道密法殊胜,却觉得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恐不具备相应的根机,因此即便修学密宗也不能当下成就,修行终不会得力。我想,具有这种想法的导师或者居士,可能往昔听说过密法,却不是真正理解密宗。要记住,密法虽然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针对次第根机来说,密法还有一种教授,即方便教授。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也曾经问过他的上师昌根阿瑞:“密法虽为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是为依见而修之法。但如今倘若为众多初入门弟子直接印证见解、尔后再做修行,恐怕很难得道,故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但此时该如何成办?”昌根阿瑞说,往昔他也曾问过堪布昂琼同样的问题,堪布昂琼回复说:“密法本身是依见而修之法,但对次第根机来说,却不得不依修而见,即以方便寻找见解,称之为方便教授。”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上师瑜伽时,没有直接讲解密相上师瑜伽,而是先讲解外相上师相应法,再讲解内相上师相应法;或者在讲解成熟口诀法时,不会直接讲解正行直指觉性,而是先讲解前行破除心房的原因。因为这是对次第根机而立的方便教授。懂得这些道理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说密法不仅法很殊胜,同时也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能让我们更迅速成办解脱的法了。

  因此,我们今天就必须要圆圆满满理解自己所依止的这个修法,并且如理如法去修,这一点很重要。修法不能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否则见解很难增上。所以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对于自己的修法都要多去看几遍,该看几遍就看几遍。

  尤其从上师瑜伽的角度来说,如今有《上师瑜伽导修引导文》、《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三本书。只要你想真正想了解上师瑜伽,资料完全够了,所以看不看,学不学就在你自己。往昔科技不发达时,在导师面前听闻一遍就是一遍,能掌握多少算多少,可如今我们已经能将它制作成各种音频、视频资料,可以反复听反复学,所以一次听不懂听两次;两次听不懂听三次……直到圆满听懂为止。只有这样,往后的修学才不会有偏袒,并且为自己的修法时时在正道之中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平时多读多学很重要。

  总之,希望在座每一位修行者都能多修修法,在修法上多下一点功夫。今天的我们是世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但是别忘记还有无常,它何时降临到我们的身旁,谁都不知道。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生前所修的法还没有真正修到相应的地步,那么今天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再优越都无法起到切实之利益!我们口中都会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都知道今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善因,但更要知道的是要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用在正确的对境之上,从而改变自己的一切。若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光说自己现前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七、回顾前课颂词

  【诸佛稀有之三藏,能作闻思极稀奇。成就自在龙钦巴,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

  这是上节课所讲到的颂词。诸佛菩萨宣讲了稀有难得的三藏法意,若能对此做闻思,则是极其稀有之事。但无垢光尊者也告诫我们,教言多如空中繁星,闻思学无止境。因为在我们的分别念没有止息前,所学的知识将会无穷无尽。想要学完全部内容,就需要护持一切法之精要,即心的自性。也就是说,仅仅从表面去了解心性,它的内涵如同繁星一般,永无止境,可是一旦认识到它的自性,达到体用一如时,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心的游舞、庄严,这也是我们要证悟的见解。

  当然,我们现前不能将理论学习搁置一旁,仅仅去执受法身之精要义。即便你想,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前面没有闻思的基础,就不知道自己修行之方向,甚至很可能会在修行过程中走错路。比如有时候我们自己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但请问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判断的准则,又如何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此时,闻思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闻思,可以解除我们修行路上的一系列疑惑,而这就是我们需要闻思的原因。但仅仅闻思,就会如同我们刚才所讲解般,一切都落于意念之中,内容永无止境,因此,闻思的同时,还要懂得通过修行持受见解。

  我们也一贯讲解要持受见解,即此处“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所讲解的心的本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接下去我们就会讲解,该如何去做。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9-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8-1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