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菩萨宝鬘论略记》,阿底峡尊者造颂,索达吉堪布译讲:
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智慧财为七圣财。
信心、清净的戒律、发放布施、广闻博学、在上师三宝前有惭知愧、具有智慧,为圣者佛菩萨们所欢喜的七圣财。愚笨者着重世间有漏的财产,有智慧者着重于圣者无漏的财产,我们随学佛法者,应该舍弃世间一切有漏之财,尽量希求圣者之财富。
[注2]《大宝积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卷第三十八/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四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二:
舍利子,声闻所得三摩地,为独觉三摩地之所映夺;独觉所得三摩地,为诸菩萨三摩地之所映夺;菩萨所得三摩地,为诸佛三摩地之所映夺。如来所得三摩地,无映夺者。何以故?以诸如来无映夺智常现转故。舍利子,如来如实了知,如是教授,如是教诫,而能发起声闻、独觉诸三摩地;又以如是教授教诫,而能发起诸菩萨等妙三摩地。诸佛如来如实知已,便作如是教授教诫。
[注3]《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 No. 2036 ,元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卷第五: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逾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注4] 《秘密大圆满瑜伽士、新龙上师却英绒卓简略内传记——虹身金刚自光遍布悦耳鼓音》(虹身成就者堪布阿曲仁波切密传记),堪布仁波切之心子洛绒年昭钦则绒波著,来源:微信公众号 遍空格桑花,第五乐章:无比度生之事业 :
和堪布仁波切比较相熟的人都很清楚,从很多年以前,堪布仁波切就一直处于深深的平等安住之中,就连所谓的后得位的一切显现,也全部都融入了基界中,已经忘记了所有的名相,就连自己的侄子侄女,自己身边照顾自己的人,好像都不认识了。不但如此,就连饮食和大小便都好像没有了概念,只有在侍奉他的人的提醒之下,才会旁若无人地进行。对于来到自己身边请教法义的人的问话,堪布仁波切也只是重复一下他们的言语而已,并不会说更多的言语出来;而且当堪布仁波切处于定境中的时候,不管周围的人如何来来回回的走动和说话,堪布仁波切都不会有一点儿动静,一直都静静地安住着。就在这种不知道是入定,还是昏迷的状态中,我们就担心是不是别的什么人对堪布仁波切施了诅咒?还跑到大成就者龙多加村跟前去请教,龙多加村说:“这是大圆满的证悟者已经到达了法性穷尽地的标志,当年我的上师阿瑞金刚持以及其他很多大师都曾经如此表现过。真是希奇啊!现在能像我的叔叔阿穹这样的人太少见了啊!” 堪布阿穹仁波切就在这样的法性穷尽地中安住了很长的时间,直到藏历火牛年。
。。。。。。
对于堪布仁波切的这些行为,侍奉他的我们都感觉隐含着其他的意思,都担心是不是堪布仁波切要走了。聚集在一起的弟子们就修行了《甚深道上师供养的会供》,以及相关的《空行驻世祈请》,这个时候,东方金刚空行母出现说:“别收拾这些哈达了,就这么着吧。”会供就这样散了。考虑到这是个不好的缘起,我们就赶紧跑到堪布仁波切跟前,祈请他一定要长久驻世。堪布仁波切说:“佛教共同和不共的根本上师观世音的教法,我已经不能再提供服务了,就算我如何辛苦地工作,也不会增加什么,我长久驻世做些什么呢?” 我们也跑到大成就者龙多加村跟前,请求他给与授记,龙多加村大师说:“堪布仁波切的密意已经如此了,不过你们也可以试试修修观音法和六字大明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完成了很多的类似工作,以祈请堪布仁波切能够长久驻世。藏历六月初十日,喇嘛旺修彭措专门来到堪布仁波切跟前看望,堪布仁波切赐给他上师观世音法卷、欲界天女、观世音影像等物品,他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发愿和祈请。在此期间,出现了以前谁也没有见过的白色小鸟,比喜鹊稍大一些,也不怕人,好像直接就可以用手来抓一样,七天之后谁也不知道怎么就不见了。与此同时,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还听到了好像悦耳的歌声一样的女子的声音,在堪布仁波切卧室内外,天上和地下,到处去找,都没有看到一个人。几个来到娄茂绕寺庙玩耍的男女信众,还看到堪布仁波切卧室左右两侧,都有好像发辫一样的虹彩条,一直通到了天上,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散。
但是当时并不认为是堪布仁波切就要圆寂的征兆,而是当成了吉美活佛就要回到娄茂绕的兆头,他们都跪地顶礼,也都发了善愿。之后不久,诺卓母子五人首先看见了堪布仁波切的卧室上面,出现了狭长的五彩虹光,一直通向遥远的空中,很快许多人也都看见了这个奇异的景象,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这是堪布仁波切就要圆寂的兆头,而是当成了活佛一定能够来到的启示。当时诺卓以及众人都在顶礼的同时,发愿:“祈愿佛教能够得弘扬,祈愿众生能够得安乐,祈愿活佛能够回驻地,祈愿楚希父子法脉广。” 在这个时候,不论远近地很多弟子,都先后出现了非常不好的梦兆,在我的梦中,最上怙主堪布阿穹仁波切的卧室中,发出了:“吉祥如意,现在我走了。”的声音,并且一直向西方远去了,虽然我一直喊着:“别走!请留下来吧!”但是还是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地,很快地消失在了西方。在梦到了这种梦境之后,我心中感觉很不好受。正在伤心难受的时候,一大清早,堪布仁波切就喊我到他的身边,抓住我的双手说:“我的心子啊,千万不要伤心难过,在我死后,一定不要让你的人生空过,一定要好好精进地进行闻思修。”还留下了很多的遗言。我则抓住堪布仁波切的双手,在很长的时间里流着泪,请求堪布仁波切说:“为了一切众生,或者说为了我这样无依无靠的心子,能不能请再多留两三年时间?”堪布仁波切也是留着泪,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但是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发愿说来生一定摄受我,还说:“你说你没有修,但是比你修的更好的还有谁呢?一定要仔细观察并思维菩提心和清净见,只要按照大师们的教导,好好地修行死亡无常,就一定能够成就正法。在我离开后,你要对自己生起清净的信心,不要忙乱,干什么都要谨慎。只要你这样做了,就算我留下来,也不会有更大的帮助。” 然后我们这些近侍全部都在堪布仁波切跟前,忏悔了自己所有的过失,甚至包括曾经跨越过堪布仁波切的法衣这样的过失,也都祈请堪布仁波切生生世世都能够慈悲摄受我们,堪布仁波切说:“一定要依止金刚萨多啊,要常念百字明。我从此到了金刚萨多跟前之后,不超过两三年,就一定会达到完满的证悟。之后,我还会回到这里,还想继续进行广大的利益佛教和众生的事业。”然后也说了很多平常我们都听到的很多话语。后来在即将圆寂的时候,堪布仁波切还是说了同样的话,并且很明确地说出了未来转世的出生地点,我们就说:“最好能够出生在类似堪布仁波切的侄子贡绒那样的地方,我们也好寻找一些。”堪布仁波切说:“我的转世化身,一定不会给你们带来麻烦的,因为我们都是可以从刹土中很自在地到这里来的,我自己找上你们也很容易的。你们就不用专门来寻找我的转世化身了。” 平常的时候,堪布仁波切也反复地说过:“为了利益佛教和众生而领受化身,一定会找到一个具足了异熟八功德的所依,这样就会成就广大的事业。” 堪布仁波切的这些说法,和之前色拉阳珠仁波切对堪布仁波切后世所作的授记一模一样,在《观世音亲言——金刚点串》中说:“祜主汝一离开此地界,即于东方清净刹土中,心性自然俱生大乐力,同金刚心体性而成佛,为了此地不净诸化机,引导他们解脱遍智道。”
公元1998年藏历七月初七日,堪布阿穹仁波切没有做什么事情,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病态和疲劳,一直就处于平等安住状态中。差不多到了下午两点十分的时候,堪布仁波切把身体和脸都转向了西方,右胁着床,以狮子卧姿躺下,手中数着念珠,口里还念着六字大明咒,眼睛直直地盯着西方,就这样密意融入了法界。正如《日月和合续》中所说:“身智慧入之方式,明觉如此而对照,蕴身狮卧之姿势,明觉直视于虚空,短暂进入虚空道,界和明觉不动摇,此人不经过中有,无疑可以成佛道。” 当下,堪布仁波切身上的皱纹、挛缩等老年人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全部都逐渐消失了,连皮肤变得光滑而富有光泽,并且还有了白里透红的儒童一样的质感,等到下午的时候,堪布仁波切的身体就已经明显的变小了,甚至在用眼睛一直看着的时候,都能够看得到身体正在不断地缩小。当我们赶紧到大成就者龙多加村跟前,请求派人对堪布仁波切进行心誓激发的时候,龙多加村说:“在七天的时间里,一直都要很好地保密,不要对任何人说,并且再也不要有人去看了。我看堪布仁波切的身体,可能还会变小,就由他去吧。如果堪布仁波切真的需要帮助的话,我会亲自过去的。”我们也给龙多加村汇报说堪布仁波切的身体的确还在不断地变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自然具足的戒香越来越明显地散发了出来,不但卧室里面,就连在卧室外面顶礼转经的人们也都很清楚地不用有意地就闻到了。在卧室的上方,也出现了相互堆积的五堆彩虹,直直地向着天空,甚至还出现了圆形、字母等很多的形状,在很多天都一直出现而没有消失。有时候,甚至都完全覆盖了整个的天空,娄茂绕当地的僧众和在家人全部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和这些外部的景象同一时间,霍尔上部下部的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这些奇观,他们也都对上师索南仁波切和堪布仁波切的侄子清楚地说了他们的所见。尤其是在堪布仁波切开始解脱为光身的当天下午,许多人都亲眼看见从东方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毫无遮挡的日光,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消失。之后,每天在我们的祈请和发愿的声音中,堪布仁波切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小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就连指甲和头发也一点儿没有留下地,全部的身体都变成了虹彩金刚身。
[注5] 《量理宝藏论讲解》03-84讲记: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因明中所讲的四种境,这四种境如果不讲,就不能区分下面境与境之间的差别。外境在因明当中分为四种:所取境、耽著境、显现境和照了境。以前,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给大家作过简单的介绍。
什么叫做所取境呢?识以直接的方式来缘取外面具有自相的对境,此自相的对境即为所取境。所取境从根的方面分为五根的对境,从外境方面分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对境。所取境大家应该记住,就是以直接、自相这两个重要的方式来了知。
所谓耽著境,就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耽著某种事物而取的境。意思是以间接的方式取境,并不像眼睛见到色法那样直接取境,而是以分别念来取境。它主要是比量的对境,比量的对境全部叫耽著境。
所谓显现境,它是以有相、无相的方式而取的境,即以有行相和无行相的方式来趋入对境的。有相就是总相分别,如经堂里的这根柱子是无常的,我执著“柱子无常”的这种概念的总相,这就是显现境;无相就是迷乱根识前显现的错误对境,比如我们挤眼睛时,看见虚空中有两个月亮,这二月的显现也是显现境。另外,我们自证的对境,自己内心当中了然明现的这种境,也叫做显现境。总之,正确的对境和错误的对境,都包括在显现境当中。
所谓照了境,它是不欺惑有境的一种对境。如我听到外面水的声音,循声去找肯定能得到水,外境不欺惑心识,我肯定能找得到它。不管是自相的法,还是总相的法,只要是不欺惑心识的对境,都叫做照了境。真实现量和比量的对境,全部可以包括在照了境中。
总而言之,四个对境学起来是比较复杂的。你们方便时可以参考一些资料,比如杨化群先生翻译,宗喀巴大师著的《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萨迦派全知果仁巴的《量理宝藏论注释》等(此论无汉译本),这些都有四境的介绍。今天,我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一下这四境的差别:例如经堂的柱子,在眼前显现的缘故,可以作为显现境;眼识看见柱子,并能依此得到它,因为不欺惑眼识之故,这个境叫做照了境;别人说这里有柱子,听到他的话,耽著它为对境而去取柱子,叫做耽著境;眼睛已经现量见到它,这个就是所取境。所以,一个对境可以从有境不同的角度,而安立为四种对境。
[注6]1、《妙法莲华经》,大正藏 No. 0262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六/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妙法莲华经讲解》55+56-63课)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 No. 0945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卷第四:(《楞严经讲解》50+51-X课)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注7]《释量论•成量品讲解》07-43讲记:
前世五根是今世五根的因,今世五根是后世五根的因。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眼、身等根会延续到后世。很多因明论师都认为:在死亡时,心识会不断延续下去,就像梦中的心识不断延续下去一样。那五根怎么跟心一起延续下去呢?在临死时,无情法的五根变成种子或 习气,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量。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这种特殊能量的的确确存在。《俱舍论》和中阴救度窍诀当中讲,中阴身具足眼耳鼻等一切根;当然,这时的五根并非《俱舍论》所讲的色法,即并非以特别粗大的方式而存在。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讲:众所周知,无色界没有色法,但无色界的众生是有根的,只不过以隐蔽的方式,以习气或种子而存在;转生欲界时,原来隐蔽的根就依靠外缘而成熟。
此理以事实成立,《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宿生念……既见昔时痕……”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能回忆自己的前世,比如前世自己胳膊上有痕迹,而且在即生当中,也在自己身上显现。这充分说明,前世的五根跟着这个众生。为什么前世身上的疤痕在后世身体上还存在呢?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释》中说,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显现,就像茅蓬上的鸽子,其脚印会在茅蓬中的乳汁上显现一样,虽然它并没有到房中踩酸奶。
[注8]《俱舍精钥》第一册/第一十一课:
意指的是什么呢?
因有六识以及意,六种识聚已灭尽,
无间之识即是意。
所谓的意,指六种识聚灭尽之际无间产生之识。一般来讲,在学因明的时候,这方面的道理也是比较难懂。这里面的第六意识和意根,与因明所讲的含义应该相同,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自释》中,专门引用《俱舍论》的这个颂词作了说明。
到底什么叫意根呢?前六识灭尽的刹那称之为意根,后来所产生的法则称为意根所产生的法。那么,是六识全部灭尽还是第六识灭尽才产生意根呢?俱舍自宗认为,六种识全部灭尽以后称为意根。那是不是一种灭法被称为意根呢?不能如此承认,因为会有很大过失。这里的意思是说,六识聚灭尽的时候,无间或第二刹那间继续产生意根,它也是意识的一种因。从这个角度来说,灭尽六识聚以后无间产生的识,称为意根。
在因明当中,意根与其他根也不相同,按照小乘宗的说法,眼根、耳根、鼻根等是色法,而意根就比较难懂一点。虽然也有第六意识灭尽为意根的说法,但《俱舍论》和因明当中都说:六识聚灭尽时的反体称为意根,依靠意根产生的识,称之为意识。萨迦派的果仁巴大师说,《俱舍论》未直接宣说无分别的意根,但可以承认。不管怎样承认,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
识蕴的法相:依靠自力分别认知对境的本体。分类:此《俱舍论》承认有六识聚。唯识宗认为:在六识聚的基础上,再加上阿赖耶识以及缘阿赖耶识执著我与我所的染污意识,共有八识聚。阿赖耶识的特点是缘一切内外所缘境、形象不明,并且不间断执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与这里讲的有点点差别。所谓的染污意识,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中说,对五蕴有我和我所的执著,称为染污意识。
十二处中的意处也就是识蕴,因为它是产生享用之门故,同时又承认识蕴也是七心界。处的法相,即产生享用之门,下面会详细地讲。
那七心界又是什么呢?所谓的七心界是指从眼识界到意识界之间共有六种,再加上意界。什么是意界呢?实际上它并不是除了眼识等六识之外的其他异体法。从实体来讲,除眼识等六识以外,并不存在其他实有的异体法,只是从不同的反体或者阶段,安立为意界,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意根。
它到底是怎样的呢?六识刚刚灭尽无间阶段的心识,即称为意界。世亲论师在《自释》中说,意根并不是异体方式存在的。当然,本体上没有异体,全部是识的本性,但从形象来讲,以异体的方式存在,意根与其他任何识都是不相同的,但也只是阶段不同而已,并没有单独的异体。
[注9]《量理宝藏论讲解》55-84讲记:
庚二(意现量)分三:一、认识本体;二、抉择自性;三、遣彼诤论。
辛一、认识本体:
对境根识此二者,无间所生即是意,
依之而不错乱识,乃意现量之法相。
这里是讲认识意现量,或者说认识意现量的法相。意现量到底是什么样呢?意现量是依靠对境和根识二者无间产生的一种意识;也就是说,根识灭的时候无间产生一种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意现量,这也是意现量的法相。
关于颂词,从表面上看来,好像一个是对境,还有一个是根识,对境和根识两者所产生的是意识,依靠意识而产生的不错乱识才叫做意现量。好像中间有一个意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下面讲意现量的来源,也就是讲因的时候,就会明白的。
意思就是说,依靠对境、根识而产生的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意现量。意现量再分的话,比较多,比如说取色法的意现量、取声音的意现量、取香的意现量、取味、触的意现量,这些都是存在的。
每一个无分别识都可以有根现量和意现量的侧面,这两者是存在的。那么,根现量和意现量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前面也讲了,对境、作意、根,这三个因缘具足之后就产生根识。比如说我的眼识要产生,红色的柱子、我想看红色柱子的作意、还有我自己的眼根,这三者具足以后,认识红色柱子的眼识就产生。那么意现量呢?刚才的根识灭尽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意识就叫做意现量。其实,意现量也是依靠对境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对境呢?就是刚才前面根现量的对境,也就是红色的柱子,这个柱子必须要。如果这个所缘缘没有,那意现量也不可能产生,所以所缘缘应该有。它的所缘缘跟根识的所缘缘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前后一刹那的差别。但是,它的等无间缘和增上缘全部是根识。
。。。。。。
其实,它们之间除了时间上的差别之外,对境方面也有这样的差别:根现量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而意现量是依靠根识而产生的,是这么一个关系。根现量是依靠它自己的对境并以自己前时的根识作为近取因,一刹那一刹那不断产生。而意现量,刹那刹那都是从根识当中产生的,并不是从自己的意现量当中产生。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每天都在辩论场所里面辩来辩去,确实是比较难懂的一个问题。表面上看来,好像第二刹那以后,意识现量又产生意识现量,把它作为自己的近取因也可以;但是在教典当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
我眼识看见这个红色柱子就叫做根现量;第二刹那的时候我的意识也完全能照见它的本体,这叫做取色意现量。还有取声、取味、取香等意现量,缘取不同的对境就有不同的意现量。
有些人认为,意现量是与根现量完全脱离的一种意识的现量,就像我们意的对境,在《俱舍论》当中意识的对境是法,这样一个心识就叫做意现量。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意现量在每一个根识的后面都可以产生。如果它不是意现量,也即根现量是根本没有意识的这种现量,那么对境就完全是依靠眼识来了知的,而不牵涉意识,有这种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