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31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7

  民俗学-楞严3卷31上笔记

  卷三

  14、3、4十二处妄,尝味藏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31场上部

  1、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那么你呢,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话,早上还有中午的时候到了城市里面去托钵化缘,在你化缘的过程当中,你会遇到酥酪、醍醐,这叫作美味。

  二时就是早上和中午,一般出家人的话过午不食,上午吃一次,中午要吃,而且吃的话要持着钵,去化缘,托钵化缘。

  2、《涅槃经》当中也有这个比喻,一般首先是有这个母牛,然后母牛生产乳汁,就有了牛奶。有了牛奶以后,通过搅拌就可以做奶酪。奶酪它是一种熟酪,酥酪它有生酪和熟酪两种的。然后奶酪再继续加工的话,那么这个叫醍醐。《涅槃经》当中讲它能治很多的病,包括一些风湿病。

  奶酪相当于是我们现在藏地的奶渣子,因为牛奶搅拌以后,它取出来的有一部分,叫做奶酪,有一部分就叫做酥油。然后酥油的话,一般在藏地你再进行融化,里面的很多渣子会留下来了,然后就剩下来那种比较清净的像甘露一般的酥油汤,这个酥油汤如果再让它凝固的话,这个也可以叫做醍醐。

  一般藏地比较年老、年长人,如果是请客或者是怎样,给他一个酥油汤和人参果的话,那就非常的开心。而且包括举行一些大的仪式,都是用这样的食品。这是最上等的一种食品,酥油汤和人参果这两个合在一起吃的话,那这个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美味佳肴。

  好像一些年轻人的话,对酥油和人参果不是很感兴趣的,不如给他炒个白菜、莴笋,然后他就很感兴趣的。

  酥油呢,吃的太多的话,会脂肪肝,对身体也不太好。不过现在酥油越来越贵,可能有些人也不一定吃得起。像奶渣的话,在色达的是40多块钱一斤,酥油外面卖得50多,学院开会处理的是28。

  这酥油的话,你说是很美味嘛,是吧?很好吃是吧?我要问你,现在是这个好吃是从空中来的还是舌中来的还是食物中来?呵呵。

  3、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你说这样的特别好吃的这个酥油、醍醐,你认为是很好吃,舌头上的那个美味,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还是从舌头当中,还是这个食物当中产生的?

  4、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如果这个美味从舌头当中产生的,那这样的话,你的口里只有一个舌头,当时你的舌头已经变成了酥油醍醐的味,这样的话,如果你再遇到冰糖,那舌觉应该推移不到甜味,吃不出甜味。

  5、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如果不会变移到品尝这个糖的味道上,如果它不变移的话,它就永远品尝那个酥油的味道,它不会知这个黑石蜜的甜味。

  6、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你说我前面吃的是酥油,后来吃这个黑石蜜的时候,我的这个味道的话已经变移了。那变移的话,因为这个味道是依靠舌根来接受的,而舌根是不会有多体的,一个舌根的话怎么会能感受或者说品尝很多很多的这个味,先是酥油的这种味,后面会得到黑石蜜这种味,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个人只有一个舌头,不可能有像毒蛇这些有两舌,那一个舌根的话怎么会是品尝很多的味道?如果说你的舌头变移的话,那变移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只有一个舌根,

  7、破声音的时候,其实这个声音传来的话,不管是鼓声、撞钟的声音,如果是它没有自性的话,我们同一个时间当中,阿难也可以听,迦葉也可以听,目犍连也可以听,1250个比丘也可以听得到的。

  但是如果这个声音真正有自性的话,那这个声音已经入到阿难的耳朵当中的话,其他人是根本不能听到的。

  8、同样的道理,这个味道,也就是说色身香味当中外面的这个美味,如果它有体性的话,你用一个舌来接受的时候,那就永恒的是舌这个来接受。如果它刚开始第一刹那当中感受醍醐的美味,然后第二刹那的时候感受黑石蜜的这个甜味道的话,那前面的这个美味就没有自性了,它已经无常了。在后面感受的时候,那就是另外一个甜味。这样的味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依靠这个随缘而变的。随缘而变的任何法,就像是空气、云雾和阳焰一样的,它没有自性的。

  9、学《楞严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是破实有的这种法,这个自始至终都是很重要。本身我们现量当中可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你看也可以看很多的白、红、绿的各种颜色;听也听各种,动听的、难听的声音,也可以听的;然后鼻子闻的时候,香气和臭气也都可以闻的。那这样的话,为什么佛陀跟阿难破的时候,如果一个拥有的话,另一个不能?为什么不能听多一点的,多一点不是也可以听吗?”

  这个原因是,我们学过《中观庄严论》的时候,知道众生的这种执着,是唯一的、恒常的,是整体性的。我们的执着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诸法的本性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它是假的,跟我们的执着是不相应;执着不相应的话,说明它的体性是不能成立的,就是空性的,这个问题在这里也是很重要的。

  佛陀也是并没有破我们世俗当中的色声香味触,佛陀也没有破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破。然后如梦如幻的感受外面的这种六尘,然后产生六识,这个都是没有破。根本没有破,这个在任何当中没有破。

  但是佛陀破的什么呢?像声闻乘的话,他很认为有一种实有的存在。那这些实有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来,一破的话,就很容易的。

  10、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

  很多人也不会想是从我的舌根当中出来的,不会这么想吧,这个酥油是好吃的,是酥油当中产生美味的。那这个实际上也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

  如果你说是从酥油或者是食物当中出来的话,其实食物它根本没有意识的这种本性,它没有这个辨别的能力,那怎么会是知道是这个味美味呢?

  这个美味是食物当中出来的嘛,那这个美味它自己应该有一种完整的体系,它不依靠其他法,它自己应该能辨别。但是这个食物它没有识,这个酥油肯定没有识。不然的话,你吃了这个酥油就有杀生的过失,肯定不会有的。

  11、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如果说这个食物的味道,不是我来知道的,食物自己知道自己是美味的话,那就像另外一个人吃了酥油一样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跟你没有关系的,因为酥油它自己知道自己是美味的。如果这样的话,好像别人吃这个酥油的味道一样的。这样的话,你与这种美食之间的关系,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两个方面观察的。

  12、其实这在密法当中,也是一种直指法。在世俗当中,未经观察的情况下,酥油的因缘和舌根的因缘,然后我想吃的这种意识的介入,这三个因缘具足的时候,才产生一种美味的感觉。但是这个是不可靠的,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是虚妄的,所以虚妄的法是没有的。

  虚妄的法实际上在虚妄当中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这个我们谁也不会破的。就像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当中说:破显现的中观派谁也没有,认知实有的这种中观者谁也不会有的。真正中观者的话,他也不会破你这个见闻觉知的显现,但也不会建立实有的任何一个法,因为在实相当中根本是找不到的,就是找不到的。

  13、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第三个方面,如果你说是这个美味,吃酥油的这个美味,不是舌头,也不是食物当中产生,应该是在空中产生的话,那你就品尝品尝那个虚空,吃这个虚空,看看感觉怎么样,它的味道怎么样?

  14、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如果你要品尝一下这个虚空的味道,那虚空如果有味道的话,假设说这个虚空的味道是咸味,我们吃盐巴一样的咸味。

  那这样的话,这个咸味已经成了你舌根上的东西了,因为你用舌头来品尝。

  那这样的话,因为这个咸是从虚空而带来的,虚空是我的面部也可以接触的,我的身体也可以接触的。我是在这个虚空当中生存的众生,这样一来的话,我是在咸味当中,完全都是在一个咸味当中存在的。

  那这样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全部都就像是鱼在咸水当中活着一样的。

  虚空肯定有味道,不然的话你怎么品尝呢?如果说是有味道的话,那么要么是甜味,要么是咸味,要么是辣、涩等等这些其中一个。如果你说是咸的话,那虚空接触你其他部分的话,你的这个舌头接触虚空一样的话,那你的身体也应该接触虚空了,那这样的话,你的身体都是处于这种咸味当中,那不仅是你,这样的话,所有的虚空当中存在的、容纳在虚空当中的这些众生,就像鱼在大海里面一样的,全部都是处在一种咸味当中。

  那这样的话,凡是接触这个虚空的人都有这个咸味的了,然后我们不用买盐巴,而且虚空如果接受的人多一点的话,那就是特别咸。但这样的话,永远都是不能尝那个淡味。

  15、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你常常感受这个咸,那这样的话,就永远不能品尝淡味。

  淡就是没有什么味道的,我们平常说这个淡,淡淡淡,最后什么味道都没有的话,这个叫淡味。

  16、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淡和咸实际上是观待的,如果没有淡味的话,其实咸啊,甜啊,辣啊,这些也是不可能有的。因为有和无是互相对立的,观待的,就像光明和黑暗是观待的,没有黑暗的话,光明也不可能存在的。

  17、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这样的话,淡味也没有,咸味也没有。那所有的你所品尝的这个味道就都没有了,就一无所知了。一无所知的话,那你怎么承认是你已经感受到美味——可能阿难吃了酥油很开心的。

  18、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所以我们应该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味和舌,还有尝——有时候这是两个方面观察的,在这里是味道、舌根,还有用舌头品尝味道的这种接受的方式,这三者的话其实是没有处所的。

  舌根也没有处所,然后外面的味尘也没有处所。既然舌和味都没有处的话,那品尝的话也是得不到的。

  19、我们这个舌也得不到的,舌尘也是得不到的;眼尘也得不到的话,那见尘是不可能有的;声尘也是得不到的,耳尘也是得不到的话,那中间听闻也不可能的;鼻尘也不存在的,然后外面的香尘也不存在的话,那你这个嗅也不可能的。这些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20、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样一来,那尝和味的话,这二俱是世俗的,虚妄的。它不是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自然常有的存在的。

  那它是什么呢?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显现不灭,如梦如幻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妙力,也是一种妙用。那我们品尝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如来藏的本体妙用当中,也是一种显相的一种,显现续而已。

  《入大乘论》当中,不管是从地狱众生,一直到乃之佛陀之间的话,都有一个共同的显现续的有境。但这个显现续的有境,当它清净的时候就变成了清净的智慧;当它没有清净的时候,就是六道众生的感受。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30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