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1-08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到佛位的时候,有一些转依的功德。这些转依的功德,在《经庄严论》里面稍微比较难一点。因为凡夫人的八种识聚还没有转依,会有痛苦烦恼、有很多不良的因素。一旦转依了以后,就能获得微妙清净的功德,这个时候,就不会有痛苦了。

  庚二、彼之分类差别:

  五根转依时,照了一切境,

  生千二百德,获得妙自在。

  这里的转依,有五根的转依、意的转依、根识的转依、分别的转依、所依阿赖耶识的转依等,有很多不同的转依。什么是转依呢?原来是不清净的、没有什么功德的,一旦转依以后,完全是清净的、圆满功德的。转依是佛教当中的专业述语,是八识聚改变成另一种性质的专用名词,一般用在唯识宗的经论当中。

  “五根转依时”,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是六根当中除了意根以外的五根,这个五根转依,或者说五根得到清净的时候。

  “照了一切境”,五根已经清净的时候,每一个根都能见到一切法。

  在因明当中专门讲了照了境[注5],但这里与因明当中的照了镜有点不同。

  比如说没有转依的时候,眼睛只能看到色法、耳朵只能听到声音,每一个根只能对它的对境可以能取。除此之外,眼睛根本听不到声音,也没办法接受香、味、触。

  “生千二百德,获得妙自在”,当根转依了以后,一个根就能获得其他对境的功德,总共有一千二百个功德。

  麦彭仁波切讲义中的算法是,用六个方面分析,每个方面再取十方的五境。比如说以眼根为例:六个方面,十方的色法,除了自己的色法以外的其他声、香、味、触四个对境,这样相乘,眼根共有二百四十个功德。五根的功德,用二百四十乘五的话,总共有一千二百个功德。

  在《妙法莲华经》[注6]里面,没有找到五根清净时的转依功德,这里面讲:读诵《妙法莲华经》能获得什么功德呢?能获得眼八百个功德、耳一千二百个功德、鼻八百个功德、舌一千二百个功德、身八百个功德。对获得这么多的功德,里面有详细的叙述。

  除此之外,应该有不同的算法,但是我没有找到。不管怎么样,根转依的时候,能获得很多功德。

  这里没有讲根识,只讲到根。

  一般来讲,在有部当中,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把根当作是有实法的东西。比如说眼根、耳根、舌根如果是色法的话,那我的这一世转生到下一世的时候,色法怎么会转到下一世去呢?它怎么会变成下一世的根呢?这有个疑问。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根实际上也是一种色法。这样的话,唯识宗认为万法唯心,除了意识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那色法的根怎么转依、怎么会存在呢?

  在我们讲《释量论•成量品》[注7]的时候,我说:根也有转依,或者说根可以引导到后世去,这是怎么讲的呢?

  这个根,在临死时,可以变成种子或习气。比如说这一辈子眼睛不好的人,他下一辈子也是眼睛不好,这是由于上一世眼根的习气,传到了下一世当中。这种习气不是色法,如果说是色法直接传到下一世的话,理论上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相当于是现在电脑上的“搜索”程序,比如说,你想在电脑里找《大藏经》的图片,点击“搜索”,“搜索”不是图片的色法,当搜索到图片后,屏幕上就能显现出图片的色法。图片的信息不是以原形的方式传递的,当传递到位后,你只要打开,就变成了图片原形的形色,或者显色。

  我看,根可能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有些众生在五百世当中眼晴都不好,或者在五百世当中耳根都不好呢?实际上跟很多世有关系。根本身是色法,它在意识的传递过程当中,很有可能变成很细微的习气。比如说我前世是一条狗,那个时候,我的眼睛不好。然后我死了,这一世我变成了人,我的眼睛还是不好。在这个过程中,眼根的习气就像电脑传递文件一样的。

  上一世的根在意识的作用下,变成一种特殊的习气,这个习气到了下一世的时候,就变成下一世的根。在《释量论•成量品》,和很多经论当中讲,眼根、耳根、鼻根等根不是一世的,很多世都是存在的,有不断流转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讲义中这里有一个疑问,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怎么成立根的转依呢?麦彭仁波切引用了一个教证,“于自之种子,识起彼显现,处者有二种,佛说彼彼等”,意思就是说,在阿赖耶识当中,有能取和所取的两个种子,从中可以显现外六处和内六处。外六处就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内六处就是六根,这些可以叫做所取和能取。阿赖耶识当中,外六处和内六处的种子或者习气,应该是存在的。这样的话,阿赖耶识上面,有没有能取的眼根呢?有的;所取的种子、外面的色法,有没有呢?也可以有的,眼识中起现所取境色相。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在阿赖耶识当中,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色法和特别明确的有色根,但是有很多种子,将来可以成熟。如果根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话,那么到最后是可以转依的。所以这里讲,根是可以转依的。

  有些人讲,意识可以转依、染污意识也可以转依、阿赖耶识也可以转依,但是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全是一种色法,那这种色法怎么会转依呢?凡夫的根经过很多的生生世世,到了佛陀的时候,转依成清净的根,这有一定的困难吧?实际上阿赖耶识当中的习气、种子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前世的业力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种子、习气都不同。在即生当中,种子、习气的复发,使每个人的意乐也完全不同。从很多孩子的习气就可以看出来,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跳舞、有些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有些孩子特别笨、有些孩子特别聪明。如果按照唯物论的说法,父母都是一样的双胞胎,是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基因、同一个因缘当中生出来,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别呢?

  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不讲了,因为这里不是专门建立前世后世的观点,但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出家人,他在某个高级佛学院读了六年的书,毕业以后,在别的地方已经传了五年的法。有一天他跟我讲:如果有前世后世的话,他想要怎么怎么的。

  我说:你作为一个大法师,某个佛学院毕业出来的出家人,你还说“如果有前世后世”?就像电影里面经常说:如果有下世的话,我跟你怎么怎么的。你也是这样“如果”?

  他说:“我真的心里也想,前世后世不一定存在。如果有后世的话,我想要发愿。”

  我说:“你出家干嘛?”

  他说:“出家的话,我有我的目的。”

  在我们出家人当中,就有这种对前世后世不太明白的人。在居士当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这个人虽然学了很多年佛,但是不太承认前世后世,而且还特别爱念阿弥陀佛。我说:“你连后世都不太承认,那你为什么这么认真念阿弥陀佛呢?”

  他说:“如果有后世的话,我要往生极乐世界。”

  现在因为教育和环境、邪见和习气,前世后世需要通过各方面来建立,我们还是要多思考。自己的邪知分别念,有时候通过自我的斗争,可以把它胜伏;有时候依靠善知识的智慧军队可以摧毁,我们要看自已依靠哪一种。

  下面讲的是意转依。

  意者转依时,则随自在行,

  无分别智净,获得妙自在。

  前面讲的是五根转依,现在是不是讲意根转依呢?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可以说是意根转依。

  意根是什么?《俱舍论》[注8]当中讲,前面的六种识灭尽的时候,后面的意识所依的地方,叫做意根。比如说我的眼识、耳识、鼻识,因为它们是刹那刹那地生灭,灭尽的刹那,可以叫做意根,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所谓的意根,其实是每一个意识不断地生灭,后面的意识产生的因,叫做意根,也可以这样说。

  按照因明[注9]当中讲的话,意根是比较复杂的、比较难懂的。可以这么讲,产生后后的因,前前的意识叫做意根。意根没有什么像耳根那样所依的依法,没有什么所依,只是一个单独的意识形态。

  这里所谓的意,实际上是染污意识[注10],什么是染污意识呢?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染污意识没有转依的时候,就会产生对自我的执著。(师背诵藏语)我见、我慢、对我的贪执、还有对我的愚昧,这四种法是染污意识的特点。染污意识是缘着阿赖耶而与我和我所相应的心,每一个人都有染污意识,会产生贪心、嗔心、痴心等等各种不同的烦恼。

  所以染污意识没有得到转依的时候,也像根共同趋入一切对境一样,就会有种种的我见、种种的痛苦、种种的分别念。世间当中的很多痛苦,来自于染污意识,或者我见。

  “意者转依时,则随自在行”,一旦染污意识转依的时候,就变成了平等性智。这个时候,随着转依的五根自在而行,没有我和我所的执著。

  “无分别智净,获得妙自在”,不分别所取能取的智慧无有烦恼障所知障之垢,获得微妙自在。

  我们对外境的执著、对我和我所的执著,主要是没有了达我而导致的,是迷失了方向。

  在《楞严经》当中讲了,“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失了自己,为世间的物质,或者为我和我所的法而转。

  一切没有通达无我的众生,全是这样的。一旦通达了无我,染污意识转依以后,就没有我执和我所执了。

  现在的很多众生,其实是很可怜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教里面,可以通过智慧抉择,无我的教义、空性的教义等等非常深奥的教义。所谓的我到底在哪里?用智慧来剖析的时候,所谓的我只是一种虚假而已。现在世间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自我成功、自我勇敢,在这种情况下,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痛苦。

  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应该存在,如果连我都没有的话,那我怎么吃饭?我怎么生活?我怎么修行啊?在西方的教育中,一定要展现自我,如果讲谦虚、空性、无我的话,很多年青人特别不理解。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注11]里面,对这些观点有专门的驳斥,说这是非常愚笨的大象的思维方式。

  尽管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情况,但是站在公道或者理论的基础上,所谓的我到底在哪里呢?以智慧分析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人们所忙碌、所重视的我,最终真是得不到的,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真相。

  佛教里面既讲空性,又不反对生活。生活本来是非常精彩的、五彩缤纷的、很美好的,佛教对这些生活进行丑化、削弱,让所有人的感情都破灭,不是这样的。佛教对世间的生活,也是认可的。在佛陀时代,并没有让所有的在家人全部出家,要所有的在家人全部修空性,没有这么讲。

  但是如果我们要讲得深一点的话,佛教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时候,我们会知道,佛教的观点是甚深空性。

  我们要会分析,你站在什么样的理论背景下展现自我?是暂时的自我,还是究竟的自我?如果你要展现暂时的自我,那佛教完全可以接纳你的观点。

  我有时候想,佛教徒虽然应该把空性学好,但是在生活当中,也不能太没有乐趣了。有些人学佛以前很开心的、生活很有乐趣;但是学佛之后,什么乐趣都没有了。那天有一个人跟我讲:“以前我的家人过得很幸福,有时候一起去看电影,很开心的;后来学佛之后,连电影都不看了,我特别痛苦。”我专门找到这个人说:“你还是应该去看看电影,作为在家人,为什么不看电影啊?有时候应该看看电影,多好啊,要开心开心、散散步,不要天天都闷着心、关着门、闭着眼睛拿着转经轮。初学者不能太精进了,如果太精进的话,容易出问题,细水长流要好一点。”

  刚开始不要特别精进,然后越来越精进,过了二十年、三十年,那个时候你就不看电影了,这样是可以。对于佛教的修行,要长期坚持下来,是很难的。刚开始特别精进、不看电影的这些人,过了十几年、二十年的时候,特别爱看电影,把所有修行的事情都放下来了。刚开始特别精进的人,到最后特别不精进;刚开始非常懈怠的人,慢慢慢精进的话,最后他们能够走上正路。

  我不是最精进的,也不是最懈怠的。在我的眼里,看过很多人的进进退退。有些人修学非常平稳,像开的车很平稳;有些人刚开始学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技术越来越不行了,人身的破车开到最后离开的时候,不是特别成功的。

  刚刚学佛的时候,应该不要给家人带来很大的不好的影响。有时候还是要看看周围人的反应,毕竟你是有生活的,在家人“什么都没有兴趣”,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好。“怎么办呢?我家的那个什么都没有兴趣,我很伤心。”很多人是这样反映的。

  我觉得,毕竟我们也并不是那么地精进,只要不是造大恶业的有些散乱,有时候散散心,在世俗当中的有些兴趣,也是有必要的。

  在我们佛学院,以前上师如意宝为了让一些年轻出家人开心,每年都举办一些佛教的娱乐活动。那个时候我刚出家,对这个节目很烦,觉得“出家人应当守清净的戒律,怎么能这样啊?两三天当中都不闻思修行,肯定不行啊”,我都是关着门自己修行。但是后来看,修行的路还是很长的,关门一天两天还是不行的。

  根识转依时,如愿显受用,

  清净佛刹土,获得妙自在。

  “根识转依时,如愿显受用”,前面讲了五根,现在讲五种根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根识,五种根识转依的时候,能享受各种各样随意的所欲。

  比如说根识没有转依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是荆棘、不平的道路、难看的人,各种各样不悦意对境的色法;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嫉妒的声音,或者别人对你诽谤的声音。有些人因为六根识没有转依,每天吃的也不好、听的也不好、睡的也不好,全在痛苦当中。

  一旦根识转依后,我们看到的外面世界,非常美;听到的声音,全是所喜欢的声音;所接触的、所品尝的、所得到的,全是非常好的所欲。

  “清净佛刹土,获得妙自在”,就像随意可以前往清净刹土的极乐世界,我们如果转生到极乐世界,那所有的享受都是非常美妙的。

  在安慧论师的注释当中讲,从色到法之间六种对境,还有五种根识,都会转依。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根识要转依,还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种对境也要转依。有些人可能会想,对境怎么转依呢?人死的吋候,外境怎么转依呢?

  像我们刚才讲的那样,在阿赖耶识上面应该有外境的习气,习气是可以转依的。

  因为习气不同,不同众生对所生长的环境的感觉也就不同。有些人不管是住在山洞里面,还是住在城市里面,都过得特别开心。他看到的色法都是很美妙的,他听到的声音都是很好的,这说明,他根识当中的六境也转依了。

  而有些人性格不好,其实这跟前世的根识有一定的关系。他看到谁,都看不惯;听到谁,都听不惯;吃什么都不香,什么都不好吃;他闻香水都觉得“臭的,不行、不好”,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仇恨的世界。这样要转依的话,还需要一段时间。

  分别转依时,智慧诸事业,

  恒常无阻碍,获得妙自在。

  不知道藏文念了没有?

  师念藏语传承。

  “分别转依时”,分别即意识,分别念转依的时候。

  “智慧诸事业,恒常无阻碍”,佛陀的智慧、事业,恒常都是没有阻碍的。佛陀的智慧能照见一切万法,没有任何阻碍;佛陀的事业,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各种幻化、各种不同的方式,就像我们讲《现观庄严论》[注12]的时候,有二十七种事业,以这种方式来利益无量众生,没有任何阻碍。

  “获得妙自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自在。

  “佛智无碍无有边,能说无碍无边法,演一字作无量句,演一句作无量义”,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无碍的、无有边际的,他演说的一个字,就有无量句子的意思;他演说的一个句子,就有无量的意义。也就是说,不同众生的理解,是不同的。

  一些真正的成就者所说的语言,有着不共的加持力。表面上看来,哪怕是特别平常的、普通的一个玩笑,实际上里面有着很多甚深意义。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所宣说的妙法,天龙、夜叉等等无量众生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以说佛陀的智慧、事业无有任何阻碍,整个世间当中的众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利益。

  所依转依时,佛陀无垢处,

  不住之涅槃,获得妙自在。

  “所依转依时,佛陀无垢处”,阿赖耶识转依的时候,安住于佛陀的无垢处。

  “不住之涅槃,获得妙自在”,也就是不住涅槃,也不住轮回,不住两边,获得妙自在。

  欲染转依时,安住佛大乐,

  见女无烦恼,获得妙自在。

  “欲染转依时,安住佛大乐”,贪欲的染污也能转依,当它转依后,就安住于佛陀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乐中。

  “见女无烦恼,获得妙自在”,这个的时候,见到异性,比如男性,或者女性,没有贪欲,获得了妙自在。

  在佛位的时候,转依有非常特殊的功德。佛佗断除了所有的染污,他见到所谓的美女,是没有任何染污之心的。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注13]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的叫无忧,无有忧郁,不像现在很多人得忧郁症,他是无忧的,心很开朗的。他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无比,她是个美女,长得特别好,自已也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我应该找跟我匹配的非常好的男人。”她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就到处为她寻找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有一次无忧见到佛陀在城市里面乞食,看起来非常庄严,他心里面就想,“我今天见到了一个长得特别好看的人,如果我的女儿能嫁给他,应该是最好的。”

  无忧回家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我今天看到一个人,长得非常不错,你看怎么样?他见到我们的女儿,一定会开心的。”于是夫妻两人就把女儿无比送往佛陀的住所。

  在去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佛陀踩在地上的脚印,非常好看,无忧对他的妻子说:“你看、你看,我们女婿的脚印这么好看。”这个时候舍利子说:“你不要这么讲,佛陀不会喜欢你女儿的。”还说,贪心人的脚印、嗔心人的脚印、痴心人的脚印,分别是如何如何的。而佛陀远离了三毒的脚印,是如何如何的。

  又走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看到了精舍里面佛陀卧过的草垫,非常整洁,无忧对他的妻子说:“你看,我们女婿睡觉的地方,一点都不乱,多么好啊。”舍利子说:“你不要这么说,佛陀不会喜欢你女儿的。有贪嗔痴的人睡觉的草垫,与离欲的佛陀睡觉的草垫,是不同的。”

  最后他们看到了佛陀,佛陀给他们讲了法,“我是第七佛,获得无上果,如莲出水中,不被欲尘污”,我是庄严劫贤劫七佛当中的第七佛,已经获得了无上的佛果,就像莲花处在水里面,不染淤泥一样的,我不会被贪欲的尘埃所染污。

  最后佛陀对无比说:“我在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给我幻化了很多美女,但是最后她们都变成了丑陋之女。你回去吧,我不需要你。”无比特别伤心,很生气地回家了。

  有一个老年的出家人说:“佛陀,这么美的女人,你不要?我要。我要舍戒,我要跟她去。”然后他就在佛陀面前舍了戒,跟着无比走了。结果美女根本不要他,把他臭骂一顿。这个老修行人,戒也没有了,美女也没有得到,最后气死了。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刚才前面讲的,佛陀获得最究竟转依的时候,获得了远离一切染污的菩提觉悟,不会有任何贪欲之心。这个道理,大家要明白。时间可能到了,是吧?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