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2-01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伏藏授记的密意与缘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演讲,2013年4月23日晚上,《17 寻觅失落的文明》,来源:mingguang.im:

  今天校方要求演讲的,是藏传佛教的伏藏法。一般来说,想在一个小时里把伏藏法说清楚,是很难的。即使讲者自认为说清楚了,听者也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但是,伏藏法非常重视缘起。为了一种缘起而共同学习有关伏藏的内容,我从心底深处感到欣喜。

  在藏传佛教中,伏藏法不但举足轻重而且甚深广大。20年前我随从法王晋美彭措来美国时,发现这里有很多学者在翻译、学习、研究伏藏,特别是多智钦仁波切有关伏藏法的典籍,不禁感到无比随喜。伏藏法特别相应于这个时代,如今的人们也喜欢新鲜事物,莲师留下这些相应于新时代的伏藏法,具有无比加持力,对当今社会尤其重要。

  现在,很多地方、很多民族中的人,大多数整日都在为赚钱、竞争而起早贪黑,很少有人希求心灵的富足。至于伏藏法中的甚深智慧,更是无人问津。我认为,你们能对伏藏法如此感兴趣,非常难能可贵,这是提升思想、寻求真理的最佳途径之一。

  当然,没有研究过伏藏法的人,对此会难以理解。因为在佛法里面,伏藏法的见修行深奥难测,可以说相当专业。如果你对佛法,特别是密法都没有领受、证悟,又岂能一窥伏藏法之堂奥?

  伏藏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伏藏,是宁玛派始祖莲花生大士为后世所化眷属存留并隐藏起来的。关于伏藏,在显宗的《方广大庄严经》、《大涅槃经》、《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等中也有提及,藏传佛教典籍中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格鲁派中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与二世达赖根敦嘉措的传记,萨迦派中八思巴尊者的传记,噶举派中玛尔巴译师、噶玛•让炯多杰等大德的传记,还有噶当派的很多论著中,都讲了很多开取伏藏法的历史。

  像藏王松赞干布留给藏族后代的教言——《柱间史》,就伏藏在大昭寺的柱子里。后弘期的阿底峡尊者依靠授记,开取了这部伏藏。对此,克珠杰等很多智者都有所论及。

  声名遐迩的《大宝伏藏》,是由蒋贡康楚仁波切等人汇集的,其中不仅囊括了108位大伏藏师取出的伏藏,同时还介绍了多如草原上的蘑菇一般的伏藏师们的很多简短伏藏。这一切,不但包含着深远的意义,而且也都是莲师的纪念碑。

  特别是在雪域高原的伏藏师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者,伏藏法也是数不胜数。以前有位智者说过,所有汇编起来的伏藏法内容,比汉地的《乾隆大藏经》还要多。

  若想研究伏藏法,首先要有一定的修证,同时对教证理证,也具有能理解、通达的智慧。特别是要得到传承上师的灌顶,自身守护誓言等等。在众多因缘具足的前提下,伏藏法的内容才能够明了于心。否则仅凭肤浅的研究,很难彻底了解伏藏法。但无论如何,因为伏藏法与其他知识不同,甚深难测,且具有无比的加持力,一旦与它结上因缘,也会具有殊胜的功德。

  敦珠法王在《藏密佛教史》第六品,清楚地叙述了近传伏藏史,并讲了很多伏藏师的传记。不知这本书目前是否已经翻译成英文。刘锐之曾将其译成中文,但文字略显难懂,后来我用了大概五年的时间再次翻译,并已付梓成册。

  如何取伏藏

  简单而言,伏藏主要分为地伏藏和意伏藏两种。地伏藏隐藏在山脉、湖泊、房子、柱子等处,并由后来的伏藏师们开取出来。意伏藏主要是莲花生大士等前辈大德以发愿力封印起来的法,伏藏在证悟心性的光明中。所以,成为伏藏师所要求的条件非常严格。你们有些人如果想成为传法上师,并不是很难,但如果想成为伏藏师,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伏藏师必须证悟心性。

  我遇见过一些自称伏藏师的人,手里拿着长长的金刚橛,头上盘着发髻,声称只要将金刚橛插在岩石上,就能取出伏藏。但这是不可能的。

  以往所有密续都告诉我们,意伏藏、净现法、觉受法是不同的。意伏藏需要证悟心性以及发愿力的封印;净现法只需要具足其中证悟心性一个条件;而觉受法则是在内心的意识流中显现的内容,就像写文章的灵感一样。现今有些学生和老师自以为是伏藏师,但他们很多自以为是的伏藏,可能只是觉受法。

  意伏藏的隐藏方式,主要是在证悟心性之后,于心性光明中以空行文字封印并深藏于心性的海底之中。如果不深深地潜藏在心性中,而是隐藏在浅层的意识里,就会因轮回投生而发生变化,下一世就不记得了。

  意伏藏的前提是要证悟心性。证悟,是意伏藏的因缘。如果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就没有意伏藏的因缘。法王晋美彭措就是伏藏师,他的前世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上师。法王这一世也取过许多伏藏,我曾跟随他去过很多地方。他留下了很多伏藏著作,你们中的有些人也正在研究。看了这些典籍,就会明白怎样才是真正具相的伏藏师。

  1990年法王去印度、不丹等国访问时,曾去过位于不丹的莲师闭关处——虎穴,并从中取出了忿怒莲师的修法。上师当时说:本来虎穴有九函莲师的修法,但如果全部取出,会对不丹的国运不利,所以只能象征性取了一尊莲师像以及忿怒莲师修法的简略仪轨。

  诸如此类从岩石中取伏藏的事例,在很多伏藏师的传记里都有记载。特别是在第一世敦珠法王描述自己大概从三岁直至六十二岁之间的自传中(我已将此翻译成汉文),关于从岩石里取伏藏的神奇经历不胜枚举。

  而有些伏藏,则是从湖里取出来的。1994年,法王在青海年宝玉则神山旁的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装着《金刚萨埵修法仪轨》。我在写法王的传记时也讲过,这些经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在相关的视频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完整过程。

  在取伏藏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神奇的景象。伏藏大师班玛朗巴有一次在取一个殊胜的伏藏时,手持油灯跳到湖里。等取出《龙萨酿波》等伏藏后,油灯仍然在燃烧,令人叹为观止。

  在康巴地区,有一个小湖泊,是德钦朗巴取伏藏的地方。当年他从这里取伏藏时,龙神护法的半身露出湖面,恭敬地将伏藏品呈献给他。关于这些内容,至今都留有文字记录。在阅读伏藏师的传记和伏藏法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世上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奥秘!

  还有的伏藏,是从虚空中取的。1986年,我亲眼见过法王在木雅的古屋神山开取虚空伏藏的全过程。当时我们一起去转绕神山,上师身上原本没有任何东西,但在念了很多经以后,手捧着的一条哈达上,突然出现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场的还有龙多活佛等人,都亲眼看到了。对此,我一般不会轻信,因为学了因明,总喜欢怀疑。但这次是我亲眼所见,所以不得不信。

  我这样讲法王的经历,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奉承、夸大自己的上师,但事实绝对不是这样。佛教有一句话:“妄语参杂欺诳语,赞叹上师切勿用。”用欺诳之语奉承自己的上师,不但不是赞美,而且是诋毁。但真实的事迹无论在哪里,都经得起考证与推敲。

  有些人认为:“从虚空中取伏藏是不合理的,虚空里怎么会有什么东西?”

  虽然虚空取伏藏,的确与世人的常识不符,但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讲,任何物质经过一步一步细分,最后都可以分到毫无质碍。伏藏中依靠缘起的力量,可以从虚空中产生诸法,这与量子力学的观点十分吻合。

  还有一些伏藏师会派别人去取伏藏。法王的传记里就讲过,1988年在桑耶青普时,法王得到了一个伏藏的宝箧。之后,法王严厉地对堪布秋巴下达指令:“今天你必须找到一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宝箧,找不到就别回来!”堪布秋巴拿着宝箧告退之后,来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果然有个人把同样的宝箧交给了他。在这两个宝箧里,有作明佛母的一个仪轨。法王著作里的作明佛母仪轨,就是从那两个宝箧中的空行文字翻译过来的。可见,在因缘成熟时,即使伏藏师派别人去取伏藏,被派遣的人也会找到相应伏藏。

  有些意伏藏,则是通过回忆前世开取的。比如,以前曾在莲师座下得过法,后来旧地重游时,就能忆起当时得到的法。1990年,法王在尼泊尔的阿斯热洞回忆起自己前世曾是尼泊尔的大臣则纳莫扎,以此因缘,开取了一个金刚橛的伏藏修法。虽然此修法不像列绕朗巴的金刚橛修法那么广,却有着巨大的加持力。法王曾给印藏很多上师赐予了这个《金刚橛简修法》的灌顶和传承。

  伏藏法的不共之处

  伏藏法与其他法相比,有其自身不共的特点:首先具有无比的加持力,而且中间没有经过很多代的间隔,所以传承很近。同时,甚深的伏藏教言,能使正法常驻不灭。之所以如今佛法在藏地很兴盛,主要也是依靠历代伏藏师的加持,所以,弘扬伏藏法大有必要且意义深广。

  长期以来,你们有些人一直在研究和学习伏藏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再配合一些实修,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具相伏藏师开取的伏藏法门非常重要,我不仅深信,而且也认为它是全世界所有文化中深妙至极且极具特色的法门。

  当然,伏藏师有真有假。如何鉴别呢?有些智者说:首先要观察伏藏法是否符合教证理证,其次要观察伏藏师是否亲见本尊。有些上师还会观察在修持该伏藏法以后,是否对个人和社会有利。如果一切都吉祥圆满,则开取伏藏者就是具相的伏藏师;如果在修持该伏藏法以后,反而障碍了自身的修行,那就不是真正的伏藏法。类似的判断方法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例举。

  对研究伏藏者的一些建议

  在藏传佛教中,不管研究伏藏法还是其他法,都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次我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研究藏传佛教,这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人没有深入佛法教义,不能理解佛教密意,把很多公案只是当成神话传说来看。

  我认为,在研究伏藏法之前,首先要钻研佛教教义,并在此过程中,互相提问辩论,长期深入辨析,不断研讨,这是很有必要的。

  藏地寺院中,有很多这样的辩经场。对你们来讲,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重要。但如果在通过辩论消除疑惑进入修行阶段以后,就不能再怀疑一切,驳斥一切,继续搞很多分别念,那样就无法深入修习了。

  此外,佛法还需要在心相续上经常串习。我平时总说,单凭研究不能完全通达法义,单纯的修行也可能只是盲修瞎练,只有研究与修持二者相结合,佛法的教义才能契合自心,才有可能更好地弘扬佛法,广泛地利益众生。

  所以,无论是甚深的伏藏法门,还是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法,都应先学习,再实修,也即闻、思、修相结合,这是最完美的。

  [注2]《贤愚经》,大正藏No. 0202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六:

  (三五)尼提度缘品第三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人民众多。居止隘迮。厕溷鲜少。大小便利。多往出城。或有豪尊。不能去者。便利在器中。雇人除之。时有一人。名曰尼提。极贫至贱。无所趣向。仰客作除粪。得价自济。尔时世尊。即知其应度。独将阿难。入于城内。欲拔济之。到一里头。正值尼提。持一瓦器。盛满不净。欲往弃之。遥见世尊。极怀鄙愧。退从异道。隐屏欲去。垂当出里。复见世尊。倍用鄙耻。回趣余道。复欲避去。心意匆忙。以瓶打壁。瓶即破坏。屎尿浇身。深生惭愧。不忍见佛。是时世尊。就到其所。语尼提言。欲出家不。尼提答言。如来尊重。金轮王种。翼从弟子。悉是贵人。我下贱弊恶之极。云何同彼。而得出家。世尊告曰。我法清妙。犹如净水。悉能洗除一切垢秽。亦如大火能烧诸物。大小好恶。皆能焚之。我法亦尔。弘广无边。贫富贵贱。男之与女。有能修者。皆尽诸欲。是时尼提。闻佛所说。信心即生。欲得出家。佛使阿难将出城外。大河水边。洗浴其身。已得净洁。将诣祇洹。为说经法。苦切之理。生死可畏。涅槃永安。霍然意解。获初果证。合掌向佛。求作沙门。佛即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重解说四谛要法。诸漏得尽。成阿罗汉。三明六通。皆悉具足。尔时国人。闻尼提出家。咸怀怨心。而作是言。云何世尊。听此贱人出家学道。我等如何。为其礼拜。设作供养。请佛及僧。斯人若来。污我床席。展转相语。乃闻于王。王闻亦怨恨。情用反侧。即乘羽葆之车。与诸侍从。往诣祇洹。欲问如来所疑之事。既到门前。且小停息祇洹门外。有一大石。尼提比丘。坐于石岩。缝补故衣。有七百天人。各持华香。而供养之。右绕敬礼。时王睹见。深用欢喜。到比丘所。而语之言。我欲见佛。愿为通白。比丘即时。身没石中。踊出于内。白世尊曰。波斯匿王。今者在外。欲得来入觐省咨问。佛告尼提。从汝本道。往语令前。尼提寻时。还从石出。如似出水。无有挂碍。即语王言。白佛已竟。王可进前。王作此念。向所疑事。且当置之。先当请问。此比丘者。有何福行。神力乃尔。王入见佛。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向者比丘。神力难及。入石如水。出石无孔。姓字何等。愿见告示。世尊告曰。是王国中。极贱之人。我已化度。得阿罗汉。大王故来。欲问斯义。王闻佛语。慢心即除。欣悦无量。因告王曰。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大圣出世。多所润济。如此凡陋下贱之人。拔其苦毒。使常安乐。此尼提者。有何因缘。生于贱处。复种何德。得遇圣尊。禀受仙化。寻成应真。唯愿世尊。敷演分别。佛告王曰谛听善持。吾当解说令汝开悟。乃往过去。迦叶如来。出现世间。灭度之后。有比丘僧凡十万人。中有一沙门。作僧自在。身有疾患服药自下。憍慠恃势。不出便利。以金银澡槃。就中盛尿令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由在彼世。不能谦顺。自恃多财。秉捉僧事。暂有微患。懒不自起。驱役圣人。令除粪秽。以是因缘。流浪生死。恒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乃至于今。由其出家。持戒功德。今值我世。闻法得道。佛告大王。欲知尔时僧自在者。今尼提比丘是。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来出世。实为奇特。利益无量苦恼众生。佛告大王。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佛又告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生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王大欢喜。无有慢心。即起长跪。执尼提足。而为作礼。忏悔自谢。愿除罪咎。世尊尔时。因为广说法微妙之义。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尔时大会。闻佛所说。各获道证。信受奉行。

  [注3]《极乐愿文大疏讲解》055-104讲记:

  在各种恶语中,指责佛像、佛塔等的过患尤为严重。从前有一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的手指就断了。本来,那尊佛像的确没有手指,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不会有过失,但由于佛是严厉的对境,所以他当下就感受了断指的果报。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评价佛像,如果说某位佛菩萨身相不庄严,自己必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有的人请佛像时说:“我请一个胖胖的弥勒佛”,这样说将生生世世变成肥胖的人。还有的人看见佛像造型不好或工艺不是很精美,就直接说:“这个佛像不好看”,这也将造下严重的口业。如果觉得佛像的外观不理想,只能说工匠的手艺不好,不能直接说佛像不好。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佛像就是我们的皈依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记载:当年世尊到天界为母亲说法,优填王因为思念佛陀,便用黄金造了世尊的像。当佛陀从天界返回人间时,优填王用大象载着金像迎接世尊。那尊金像居然从象背上走下来,在虚空中行走,足底降下花雨,并大放光明。金像对世尊合掌作礼,世尊也对金像长跪合掌,并对金像授记说:“你是我的代表,也是众生的供养处,将来你会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的弟子都交付于你。”从那时起,佛陀对所有的佛像作了加持。因此,见到佛像如能作真佛想,就能迅速得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加持。

  还有一个人对着迦叶佛的遗塔讥讽地说:“这个佛塔太大了。”结果他于许多世中转生为侏儒。诸如此类的公案还有很多。当然,如果只是觉得佛像或佛塔太大、太小,并没有不好的看法,这样说可能也没有过失,但如果以讥讽的语气说,则有很大的过失。现在有些不信佛的人就是这样,他们经常故意对佛像挑毛病,说一些难听的语言,这些人以后一定会感受果报。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应当了知,以三身可摄集一切佛陀之身,也就是说,三身,行持自他利的是报身化身二者,它们的所依是法身,因此归集于诸佛的一法身中,无量报身均归集于报身中,无量化身均归集于化身中,无不集于三身中。

  宣说一切如来平等之义:佛陀有三平等,所依或依处平等是指法界清净法身中平等无别;密意平等是指一切法身密意(不是法身密意,应该是报身密意)无有大小贤劣,一切均是利乐有情的一密意;一切化身事业调化有情平等,一切均由佛陀的一幻化中出现,如前所说。

  宣说一切如来身恒常之义:有三种恒常,法身是自性无生无灭,故是本体或自性恒常;报身永不间断说法故为恒常;化身相续恒常,在有些众生前虽然不显现,但尔时于有些众生前显现,以这种方式乃至众生存在期间相续出现故为恒常。为此,佛陀三身是恒常性。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分四:一、略说;二、广说各智;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辛一、略说: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阿赖耶识转依的大圆镜智,是于清净法界中恒常不动摇,乃至轮回存在之间无有出入而安住。三智安住于或依于大圆镜智,有出入故为动摇。三智是指什么呢?染污意转依的平等性智、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五根识转依的成所作智。如此八识聚转依的智慧唯有这四种。

  辛二、广说各智:

  大圆镜智:

  镜智无我所,恒具不偏堕,

  所知皆不昧,恒非偏向彼。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

  即是报身佛,现智影像故。

  大圆镜智虽然显现一切所知相,但无有所取能取分别、我与我所分别及现行勤作,因此无有我所。比如,镜中虽然映现许多影像,但它们不成立,对它们不会有分别与现行。它并不是像于有些境域趋入有些不趋入一样,而是不偏趋入一切对境,故为不偏堕。它是三时中均产生,故为恒具,远离烦恼障所知障故为于一切所缘所知均不愚昧而如实证悟。行相,恒时于彼彼所知,不以分别耽著执著为如此,因此于所缘中无有偏向,虽显现但不分别偏颇相,它是其余一切智之因的缘故,如同一切智慧珍宝源泉大海,它称为报身佛,因为是它的究竟设施处。为何名为大圆镜智呢?犹如明镜中映现一切影像般,此智中显现凡所有的一切所知相,证悟它们如所有等性,证悟尽所有法不相混杂,任运利益所化众生的三智影像或行相的法相事相均依于它而出现,因此名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者,许修有情净,

  不住而寂灭,许为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

  一地时证悟我与众生平等性,至十地间修行,我与我所的细微习气也予断除后承许成为清净佛地的平等性智。不住有寂方或边轮涅无别等性,也就是寂灭缘于有寂二者承许为平等性智的本体。一切时分,具足大慈心与大悲心,随众生各自如何信解而必定示现佛陀的身色形状等种种,此为作用。

上一篇: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