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2-01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广说。分别宣说大圆镜智,然后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四个智慧,每一个都有广说。

  辛二、广说各智:

  大圆镜智:

  镜智无我所,恒具不偏堕,

  所知皆不昧,恒非偏向彼。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

  即是报身佛,现智影像故。

  首先讲到大圆镜智,广说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呢?

  “镜智无我所”,大圆镜智到最后,能取所取、我和我所,全部都已经没有了。从八地菩萨以后,阿赖耶识完全转依成大圆镜智,到佛地的时候,彻底转依成清净了。所谓的我和我所、能取所取、勤作、取舍,这些全部都没有了。

  “恒具不偏堕”,在这个时候,就像镜子当中,不可能有偏袒的。镜子不管放在哪里,都能呈现所有的影像。同样的道理,大圆镜智恒时不会偏堕。这个部分的东西会显现,那个部分的东西不会显现,不会这样的。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显现。

  所以大圆镜智恒常没有偏堕,或者不偏堕,范围当中没有偏堕的。恒的意思,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当中,都没有偏堕的、不间断的、恒常的。因为从众生到佛之间,整个阿赖耶识的本性一直没有变动过、一直是恒常的。

  “所知皆不昧”,到了佛地的时候,所知障和烦恼障全部都没有了,大圆镜智所缘的一切万法,都如实证悟,不会有愚昧的。

  “恒非偏向彼”,恒时不会偏于那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有的分别,这是白色的、这是黄色的;这是花、这是人、这是动物,等等这样的偏袒性、趋向性,在大圆镜智当中是没有的。大圆镜智没有白、红、蓝等等的分别。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大圆镜智是一切智慧因的缘故,就像宝藏的来源是大海一样,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即是报身佛”,大圆镜智可以称为报身佛,为什么说是报身呢?因为它恒常没有变动过,还有恒常享受大乐智慧,以两个原因说它是报身佛。

  “现智影像故”,犹如明镜中映现一切影像般的,大圆镜智可以显现其他智慧的影像。平等性智代替了如所有智;妙观察智代替了尽所有智;成所作智实际上是饶益一切有情,这三种智慧的影像,在大圆镜智当中都能现前。

  比较简单地说,别人问:什么是大圆镜智呢?

  第一个是密宗的说法,嗔恨心清净的时候,就变成大圆镜智。

  第二个是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说法,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转依成大圆镜智。

  这是很重要的,然后大圆镜智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尽所有智、如所有智、饶益有情,这三种智慧的因。

  佛获得菩提的时候,具有了四种智慧,其中的大圆镜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呢?是有的。虽然大圆镜智没有这样的分别念,但是饶益有情的所有影像,可以在大圆镜智里面显现。通达一切万法的大智慧,和缘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可以生在大圆镜智里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过,“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依靠大悲的缘故,恒常缘众生;依靠大智慧的缘故,符合法性。

  现在的众生,这两方面都缺少。因为不具足大悲,所以“恒缘众生”是不行的,只能偶尔缘一下。比如说有人生病住院的话,我今天去看他一下,然后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所以我这个悲心,是小悲心,不是大悲心。不像佛陀那样,昼夜六时缘众生。

  我们只会偶尔想一下众生,比如说在慈善会上,看见一个可怜的众生,我们也许会热泪汪汪“哇,好可怜啊”。但是回去以后,我们又开始贪睡、贪吃,把众生的事情都忘了,所以我们不具大悲。而佛陀是“依大悲故,恒缘众生”。

  然后“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因为佛陀具有大的智慧,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全部都非常符合真理。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依靠佛经里面的道理,感觉特别有鲜活性,好像栩栩如生,佛陀的思想跟现在的人类是多么接近啊。

  现在很多的西方科学家,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妙药。这种妙药并不是身体的妙药,而是心灵的妙药。为什么把它当妙药呢?这一点,佛教徒值得思考。

  我们自己也有感觉吧?以前没有学佛的时候,不懂大乘佛教的道理,心里总是很烦,有时候生嗔恨心、有时候生贪心,什么都看不惯,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后来学佛了,当大乘佛教真的融入自己相续的时候,生活当中、生存当中在我们面前发生的,不管是悲欢离合、还是生老病死的事情,我们都能非常坦然地应对,所以说这是心灵的妙药。

  我们通过念经、通过一些声音,使佛的加持融入自己的心,它就变成了妙药。我们原来的心态是浮躁、痛苦、焦虑、恐惧,当大乘佛教的思想融入我们的心后,这样的心态荡然无存了,这也可以称为妙药。

  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说是西方的很多警察在学藏传佛教,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些警察不一定是在学藏传佛教。西方人,不仅仅是警察,而且各行各层的人,都很喜欢禅修。他们不喜欢用藏传佛教、基督教等等的标签,不希望有宗教的标签,很喜欢没有任何宗教名义的禅修。网上有些人说“西方警察也在学藏传佛教”,如果是藏传佛教的话,也可以学;如果不是,也没有什么。让他们心里得到快乐,这才是重要的。

  这里讲到了什么呢?大圆镜智就是利益众生。

  第二个是平等性智。

  师念藏语传承。

  (师端详茶杯上的文字)悦、喜是纯禅。心情快乐是禅定,知道吗?这也是对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心情应该快乐,不要痛苦。不管怎么样,世间当中,痛苦也是过今天、伤心也是过今天、快乐也是过今天,所以即使身体不好、处境不好,也要快乐过。

  现在全世界也好、整个国内也好、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如果你不开心的话,那永远都会不开心。有钱的人,有有钱的不开心;贫穷的人,有贫穷的不开心;老人,有老人的不开心。

  我们应该很快乐地做事情,你看,这个茶杯上面说:喜悦是最好的禅。我赞叹这个茶杯的作者,说的是很好的,我们应该随时随地都有快乐的心态。

  快乐的心态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比如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尽量不要再想它。有些人对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永远都说这个、说这个。我有一个叔叔,以前他每天都讲一些痛苦的事情,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哎,叔叔,你不要天天讲这些事情。”他跟一个人有仇,每天都讲这个人,我说:“你可不可以转个话题。”我觉得,他转个话题会好一点。

  当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出现时,可以讲一讲;讲完了以后,就不要再讲这个了。比如你看不惯一个人,可以用三分钟讲一下,因为你要出一点气,然后就不要再讲这个人的事情了。你看新闻中,国际上发生的很大的事情,叭叭叭,一会儿就转话题了。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应对不开心的事情。

  这个跟平等性智没有很大的关系,我刚才喝茶的时候,看到茶杯上的这个字。我还是想说,我们要心情快乐,修行人应该更加快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开开心心地、很愉快地去面对,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者,许修有情净,

  不住而寂灭,许为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

  “平等性智者”,下面讲的是第二种智慧:平等性智,是什么样呢?

  “许修有情净”,一地时证悟我与众生平等性,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不断修智慧,最后所有的烦恼障、习气,全部断完了,有情得以清净了。

  “不住而寂灭”,获得了不住寂灭涅槃的境界。

  “许为等性智”,轮回和涅槃都是平等的,这种境界可以称为平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获得平等性智的时候,在一切时分当中,也就具足了缘一切众生获得一切快乐的大慈心,和缘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的大悲心。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具足大慈悲后,佛佗是怎么做的呢?根据不同众生的信心、根机、意乐,在他们面前,示现种种佛陀的身相。

  这里大家应该要清楚,因为有了平等性智,所以对所有的轮回涅槃也好、众生也好,都平等对待。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都要修持万法等性。到了十地末位获得佛果的时候,就获得了完全清净的平等性智。

  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在一切时候以大慈大悲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式是,虽然佛佗没有分别念,但是他可以在意乐、信解不同的众生面前,显现各种不同的身相。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白色的佛像;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红色的佛像;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绿色的、蓝色的、黑色的等等像;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一面二臂;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一面多臂;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多面多臂。

  像观世音菩萨像,在汉传佛教当中,有千手千眼形象的、多面多臂形象的。在藏传佛教当中,也有非常多的像,比如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文武百尊,有一些是愤怒相,也有一些是寂静相。

  有些人不理解这些,如果不理解的话,你不去修就可以了,最好不要诽谤。比如说去印度、去泰国、去斯里兰卡、去汉地和藏地,佛像表面的尺度、形象,都有一点不同,这些都是根据众生的不同,在他们面前示现的不同形象。因此我们无论到哪里,都应该礼拜。

  不管到哪个南传佛教的经堂,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阿弥陀佛像、弥勒佛像,什么其他的佛像都没有;在汉传佛教的道场,有一些佛像,菩萨的像比较多,护法神的像比较少;而到了藏传佛教的密宗殿,就有很多不同的仪轨,这些仪轨的确是非常有加持力的。

  我从小就开始修一些本尊和一些法,有忿怒本尊、也有寂静本尊;有单身的、也有双身的;也有护法神;有汉传的、也有藏传的,各种各样。

  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众生的信解不同,比如我们一起去佛店,有些人喜欢白色的佛像、有些人喜欢绿色的佛像,即使有同样的钱,每个人请的佛像也不同,这说明每个人对佛陀的因缘是不相同的。

  佛陀对所有众生完全有平等性,我研究过世界上的各个宗教,包括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罗马教的很多方面,看过他们最究竟的教义。把所有众生看作非常平等,这样的观点,我可以说,佛教是唯一的。在佛教里面,对乃至最微小的众生,都是平等看待的。

  在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佛教到后来衰弱呢?这是因为在印度的世间人当中,种姓之间的隔阂非常大。把种姓高的人与种姓卑贱的人,全部都一视同仁的话,种姓高的人认为是威胁,他们进行了各种操作,破坏佛教。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有世人看不到的幕后操作。很多复杂的现象,世人不一定能看到真相。

  我们佛教的确是最平等的。《贤愚经》里面,有一个叫尼提[注2]的特别卑贱的人,他是当时印度人当中扫不净粪的,他也觉得自己是最下贱的。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缘到了,就在城里面一直追着他。尼提特别害怕,因为佛陀是很伟大的人,他几次都回避不了。后来佛陀摄受他,给他说法,使他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有这样的故事。所以真正的平等,在佛教里面是有的。

  佛教以大慈心和大悲心,对不同的众生,示现平等性。佛陀以不同的身相来利益众生,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对他有信心,都能种下善根。

  在《妙法莲花经》里面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如果以散乱心,入于寺庙当中、塔庙当中,或者在佛像面前。仅仅是散乱心啊,还不是恭敬心、欢喜心。现在很多游客是散乱心,也有些人是轻蔑心。你入了塔庙当中,看到佛像,口里面如果说:“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释迦牟尼佛!”或“南无佛陀!”只这么一声的功德,就会逐渐变成解脱的因。

  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身相,我们要观清净心,不要指指点点。在喇拉曲智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注3]里面说了,如果看到一些佛像有点不庄严的话,你不能说“这个佛像很难看”,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是画家或者造作者的过失,只能说“这个佛像的造作者或者画家,他的手艺不太好。”否则,直接说佛像的话,是很不好的。

  以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人用手指指佛像,“这个佛像不好,那个佛像不好”。后来生生世世当中,他的手指都没有了。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残疾?因为他以前在轮回当中,造了比较特殊的业。

  所以我们在网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不要造口业。在任何时候看见不同传统的佛像,自己尽量观清净心,不要诽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眼睛?为什么有......”

  有邪见的人、不信仰佛教的人,自己想不出道理,就随便说各种诽谤的语言。我们也没有办法,尽量帮他忏悔吧。如果一家人中,一个人是学佛的,另一个人不学佛,经常看不惯,诽谤佛教。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要修安忍,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舍弃学佛。当然要有方便方法,尽量随顺家人,尽量不要让家人生厌烦心,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

  我想,今天应该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