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卷11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1

  民俗学-楞严1卷11上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12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7、7心执无著,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一、梦参法师义:

  第10课前部

  1、因为你无心,无心还有个著、还有个无著;如果你有心,有心就有相,有相就有住,有相就有所在的地方。你既什么都无著,把这个无著当成你觉知的心,无有是处。这是你的计度,这种计度不成,有也不成,无也不成。

  2、七处征心,七番,破除我们的妄想执著。这是破什么呢?破妄识,识只要无处,那就执著不成了。

  3、知道这个色相的黄白是识,不是眼睛见到外头的尘境时所能够知道的,这个中间有个识,这就是妄识。那这个妄识是在外头的尘境中呢?还是在你的眼根中?

  4、我就想起在我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傻子,我姑姑说:他是傻子,没知识。我说:我看他也要吃东西呀。我姑姑说:他吃东西不分好坏的。我说:他知道吃东西,那他还是不傻呀,傻了他会想吃东西吗?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明白。现在我再一次看这个经的时候,回忆这部经,我就又想到这个问题了。你说那个傻子的根全在,也就是他的精神失常,但他的眼耳鼻舌根全在,可他为什么连他自己的父母都不认识,什么人都不认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吃东西呢?应该也不会吃才对呀。如果他再不吃,那他也不会行动了,就该死亡了。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弄明白。傻子只是把他那个识(情识)失掉了,但根还在;换句话说,丧失心了,丧失的心就是神识已经死亡了,可根还在。

  5、所以参禅参到晕天昏地暗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就要快开悟了。咱们经常说「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你那见闻觉知的心专注一境,一切分别都没有了。但那可不是开悟,也不是证得,那是思惟的专注一境;专注一境时,对于其它的境界相就不注意了,不注意了就没感觉了。

  6、当你心里头想别的事,没在这花上头,你管它是黄的、白的、黑的、红的,就是没有现前的境界就不起分别了,没有识了,那个识已经没了。

  7、为什么说我们念佛参禅,那就是专注一境,专注一个境界。当你专注的这个境界没有了,当你专注这一境也不现前了,人们所说的对境生心,若境亡时,心也就没有了。心也亡了,心亡境寂,境寂心亡,这就进入了真空,但真空不空。所以到你开悟的时候,到你明白一切事物的时候,等它再翻过来,就能通知了,那时就开神通了,什么你都能知道。

  8、同时我又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老修行在山里修行,山下的施主供养他的是母女俩,到十年满了,这个老修行怎么答呢?他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她妈妈一听就火了,说我们养了他十年,养了个死人。又供养了三年,老修行说:没什么感觉,就感觉抱着。她妈妈就笑了,说:这还差不多。

  前十年“枯木倚寒岩”,在修道人这是对的。一个女孩子抱着他,感觉着就像“三冬无暖气”,一点知觉都没有了,没有什么任何欲望。她妈妈说养个死人,死人就是这样子。什么意思?这个大家可以参一下,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完,因为你不晓得是这个是什么意思。诸法是法相,是法住法位,一切法住在自己的本位。这段跟阿难也是一样的。

  二、宣化禅师义

  第14课1小时04分钟-1小时18分钟

  分别心性:那个能觉察、知道、分别的这个心。

  无著:无着落,没有落脚处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11课前部

  1、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您常说:‘这个能觉知、能分别、能明了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哪里都不在,于一切皆无所著,名之为心。’所以一切无著就是真正的心,这次总该对了吧?

  “无著”在藏文中的翻译是无碍,无有质碍、阻碍的意思。因为心里里外外都不存在,无有着落,没有所处,所以是“一无所著”,即没有任何执著相,或者没有任何阻碍性,此种“名之为心”。

  2、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佛陀对阿难说:“你刚才所说的这种觉知明了的心,在内、外,何处都找不到它的自性。那么,世间虚空所遍之处,包括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器世界,以及众生界中的水陆飞行,即海里、陆上、空中所有的有情,其间所有现有的法叫做是‘一切’。你刚才说心是无著者,那这个无著是存在的法呢,还是不存在的法呢?”

  应该有两种可能,无著的心在器情世界中存在,或无著的心在器情世界中不存在。首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无著者(心)是不存在的法。

  3、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如你所说,如果在整个器情世界,心是不存在的法,那就与龟毛、兔角等徒有其名的虚幻物别无二致,又有什么‘著’与‘不著’呢?

  就是说本来都不存在的法,又用什么来不著一切呢?因为既然什么都没有,那“著”与“不著”的概念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如果心本身不存在,那么说著或不著都毫无意义,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妄想空谈而已。

  接下来分析第二种情况——无著者(心)是存在的法。

  4、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如果你承许有个不著一切的心存在,那么既然心存在,则不能称为一切无著。”

  5、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那么,这个无著的心有没有体相?如果没有体相,则心就不存在;如果有体相,就说明心存在,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是无著的呢?”

  因为,如果心没有体相,则心就不存在,无就是没有,按藏文解释好懂一点,无体相就不存在,存在则有体相。

  所谓的无著,指不会被接触或者阻碍。瓶子、柱子、茶杯这些具有体相的有为法,是能被接触和阻碍的,同理,有体相的心,明明也能被接触和阻碍,那么又怎么能说其“无著”呢?

  6、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陀接着说:“因此,应当了知,你刚才提到一切无著,即是觉知明了的心,这是根本不成立的。你最好摒弃认为心实有存在的观点。”

  7、虽说《楞严经》的“七处征心”的道理非常殊胜,但只是抉择出了心里里外外都找不到的结论,除此之外若想通过“七处征心”的道理来认识心的本体,还是有一定困难,因为它并不是以密法窍诀部直指心性的方式来讲的。虽然这里有时候也说直指,但是此处的直指方法和我们无上密法的直指方法还是有一定差别。对于有大圆满基础,或者对大圆满直指心性方面有过学习和闻思经历的人,对这二者的差别应该心知肚明。

  8、譬如宋朝的孤山智圆法师,就认为这里的“破七处”和中观“破四生”的观点比较相似

  8、1前面宣讲的第一个“心不在内”和第三个“心不在根中”,相当于破“自生”;

  8、2第二个破“心在外”,相当于破“他生”;

  8、3然后第四个心不在明暗之间和第六个破“心在根与尘之间”,这两个与破“共生”相类似;

  8、4第五个破“心随法生”和第七个破“心无著”,这两者对应破“无因生”。

  《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就是说诸法永远没有真实的产生。两者的观察理路是比较相似的,这也是一种理解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也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9、前六处征心分析的那样:心1不在内,2不在外,3不在根中,4不在明暗之间,也5不在随所合处,6更不在根和尘之间。其中关于“根和尘之间”的征心,讲了“兼二”和“不兼二”两种观察方式:若是兼二,因对境(物)是没有觉知的,根(体)是有觉知的,两者互相对立,因此有“物体杂乱”的过失;若是不兼二,因眼根为有知,尘为无知,如果根、尘之间的心与两者都没有关系,那么心就没有体性了,因此有“非知不知”的过失。第七处征心分析 7“一切无著”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1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