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如河非地下,处异水亦异,
水少作用异,微小水生用。
“如河非地下”,这里说,世间上的江河不是在地的下面流淌,而是在地上流淌入于大海的。
“处异”,这些江河的依处是不同的。来源于各个地方,有些江河是从喜马拉雅山脉发源的;有些江河是冈底斯山脉发源的;有些江河是其他不同的山脉发源的,江河的依处不相同。
“水亦异”,水体也是各色各异的。有些水体是蓝色的;有些水体是白色的;有些水体是黄色的;有些水体是混浊的;有些水体是很清澈的。
“水少”,江河的水量与大海相比,是非常少的。比如以前我们学地理的时候,书上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罗河。它同大海比较起来,还是很小的。
以前我的地理学得不太好,每次地理考试的时候,我和一个同学就把答案剪成一张一张的纸条,藏在袖子里面。考试的时候,从袖子里面慢慢拿出来一张,照着抄,没有被发现过。背地理书的话,我应该能背得比较不错,但是不愿意背诵,只想打篮球、到别的地方去玩。明天要考试的话,今天就做各种准备,把地理书全部剪......书就没有了。
“作用异”,水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河水,喝了会生病。我们经常说“这个水质不好,喝了会拉肚子;那个水质还是很不错的,是甘露泉、药水”等等,水有不同的作用。
“微小水生用”,这些江河里有很多微小的水生,比如有小鱼、青蛙、蝌蚪生存着。
从江河水流的角度来讲,都有自己的特点,依处、水体、水量、作用、水生各不同,在世间当中,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入海则一切,处一水一大,
用一水群生,恒常大受用。
“入海则一切”,这些江河水融入大海之后,完全就有了不同的特点。
“处一”,融入大海之后,水的依处不再是各个不同的山脉、山沟,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所有大海都依靠金刚大地。现在地理学的观点,跟这个观点比较相同。
“水一大”,水也是非常大的,大海的水深不可测、无边无际。
“用一”,水的用处全部都是咸味的,颜色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水群生”,大海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鱼类、有很大的动物生存。
现在的新闻当中,每隔几个月就有海边捞了什么大鱼的信息。有的鱼长几十米,要么做展览品,要么被吃掉。
“恒常大受用”,大海里面能养很大的鱼类、很大的动物,这些鱼类、动物,恒常都是可以享用的。
江河水全部流入了大海,而大海不增不减、一味一体的状况,让人们难以想象。
我在美国的时候,问了一些海洋学家。对大海的探索,他们也是很苦恼的,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去年世青会的时候,一些非常有智慧的海洋学教授和专家说,在研究大海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人类的智慧是很渺小的。
飞机越过大西洋,要飞好几个小时,一直在海洋上飞。大海那么大,飞机那么快,如果“咚”掉下去的话,就像前年马航MH370一样的,不要说人的尸体,就是连飞机的尸体都找不到。虽然叫“大”海,实际上真的是极其无边无垠的。
下面是讲菩萨和佛之间的关系。好像一讲起佛来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有点晕,佛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的不可思议是什么样的?如果把佛比喻成大海,把菩萨和信解行地的凡夫人比喻成江河,比如说紫青河、喇荣河,或者湄公河,就会明白了,这是很好的比喻。河流分开的时候,各有自己的所依、自己的作用、自己的各种不同情况;融入大海以后,全部的河流变成了一个大海,对不同的众生,起到不同的作用。菩萨跟佛陀的关系,也是这样的。
未入佛坚稳,依异慧亦异,
证小自作异,少众常受用。
“未入佛坚稳”,还没有进入佛境的坚稳菩萨。名称上,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可以说是坚稳菩萨;真实意义上,一地菩萨以上的菩萨,才是坚稳菩萨。
“依异”,这些坚稳菩萨所依的五蕴是不同的。发菩提心的人,每一个人的五蕴都是不同的;已经得地的菩萨,比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成千上万的菩萨,他们显现的所依,也是不同的。
“慧亦异”,这些坚稳菩萨的智慧也是有差别的。到得地菩萨位的时候,智慧有差别;发菩提心的菩萨,智慧也有差别。有些菩萨能背很多论典、能背五部大论,什么论典都可以背;有些菩萨能背的经论不太多。菩萨在吃的方面也不相同,有些菩萨下午不吃、有些菩萨早上不吃。所以菩萨的智慧有很多状况,是不相同的。
“证小”,这些坚稳菩萨未断除所有障碍而无有遍知智慧,因此证悟观待佛陀也是极其渺小的。
“自作异”,这些坚稳菩萨的所作也是不同的。他们各自的布施等何时相应趋入多少的所为,也不同。
“少众常受用”,这些坚稳菩萨度化的众生不是像佛陀度化的那么多,依靠他的众生不是很多的。比较大一点的法师,有几百个、几千个眷属;小辅导员的话,只辅导一个人。
以前有一个堪布讲《俱舍论》,然后我作辅导,我只给一个喇嘛辅导。那个喇嘛经常爱光脚走路,每次我等他半天,他才光脚踩着雪地来了。到了以后,我就给他辅导。《俱舍论》的注释特别大,我还是很努力辅导的,基本上辅导完了。
有时候小菩萨的眷属可能很少,一个人、两个人、四个人、八个人。去年有一个辅导员给我说:“我只辅导三个人,太少了,我都不想辅导了。”我说:“你还算可以的,我以前讲《俱舍论》辅导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听。你有三个人,是我的三倍,还是不错的。”
受用的众生比较少,这是菩萨位的特点。就像刚才的江河,里面的动物是很小的,依处也是各式各样不相同的。
入佛则彼等,依一大证一,
事业合为一,大众大受用。
“入佛则彼等”,入于佛的境界以后,完全是不相同的。
“依一”,所有佛的所依都是无漏的法界,没有他体,不像我们的五蕴是分开的。就像长江、黄河,所有的河流全部融入大海的时候,所依是一体的;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毗卢遮那佛,所有佛的所依全部入于法界当中。
这个比喻我觉得很有意义,以大海与河流的差别,比喻佛与菩萨的差别,我想很多人应该能比较明白真实的佛了。
“大证一”,佛的证悟,前面讲的四种智慧,或者五种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也是融为一体的。全部都是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大证悟,无有根基利钝等不同分类,同为遍知智慧。
“事业合为一”,佛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是融为一体的。佛所有的事业全部都是合为一体、没有间断的。
“大众大受用”,乃至虚空界之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佛比喻成大海、菩萨比喻成各条不同的河流,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听众能好好地记住。不仅仅要记住,还要不断思维。
在某个方面相同,就能作比喻,并不是所有方面都要相同。全部相同的东西,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我说:“这个人跟那个人很像”,也许两人的脸型比较像,但是要两人的家庭背景等所有方面都像,这是不可能有的。《量理宝藏论》[注4]里面讲,真正相同的东西在世间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海跟佛、江河跟菩萨,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在佛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讲了,“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佛陀的福德和智慧二圆满,在无量无边的劫海当中,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佛的特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就是这样讲的。
佛像大海一般的道理,在《普贤行愿品》中有很多很多,如海的发愿、如海的行为、如海的智慧、如海的悲心,这些都是用大海来比喻的,我们应该能够生起信解。
修学《经庄严论》,不仅仅有传统的论述,而且在比喻和意义上面有详细地说明,能让很多佛教徒明白佛最深的教义,这是大家应该清楚的。
下面讲最后两个颂词,是整个《菩提品》的总结。
师念藏语传承。
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
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
安乐善妙无尽源,具慧应受菩提心。
“佛具无比白法故”,根据上述的道理,大家都非常清楚,佛陀具有无量无边不共的白法和功德。比如说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力,不可思议的加持、智慧、等持等等。
“亦是利乐之因故”,佛陀获得了这样的果以外,还能利益和安乐众生、利乐有情。
让众生在即生当中,身体、饮食等很多方面获得利益,乃至生生世世,不要再沉溺于轮回当中。佛陀是什么样呢?佛陀是一切白法和功德的宝藏,依靠这种宝藏,给所有众生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和安乐。
“安乐善妙无尽源”,安乐是依靠佛陀的功德,能永远解脱一切痛苦,获得没有痛苦的快乐,这是佛果的一个作用;善妙是这样的快乐不可能无缘无故而产生,应该是通过行持十善法等善妙的因而获得的。这样的快乐因和快乐果的源泉是什么呢?就是佛陀。
“具慧应受菩提心”,佛陀这样的源泉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具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受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获得佛果的。
每个众生确实都想远离一切痛苦,世间所谓的快乐,不是长久的;所谓的美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消失。在相续当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是最永恒的美好。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菩提心。
没有智慧的人会觉得发菩提心没有用,反而觉得造恶业、做坏事最有用。前世造了比较严重恶业的邪见者和断见者,对大乘妙法置之不理。当他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因为前世的业力,他会反感,生厌恶之心。
很多人在多生累劫当中,有过大乘佛教的殊胜因缘。这些人听到诸佛菩萨的名号、听到大乘佛法的妙音之后,自然而然有数数的欢喜心,自己也是非常勤奋的,愿意把一切的一切都投入到其中。
我们要修学菩提心,在《华严经》当中说过,“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在无量无数劫当中,菩提心是难得的。如果一心一意求这样的菩提心,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无上的妙道、无上的佛果。并不是有些人可以得到,有些人得不到,不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成佛种子,这颗种子能不能发芽、成熟,要看外在各方面的因缘。如果我们能利用各种因缘,那我们的相续就会逐渐逐渐成熟的。
在这里讲了,无上菩提是白法的缘故、是利乐众生的缘故,所以获得的佛果,并不像世间人们所想的那样,自己很快乐,天天都有吃有穿,“我有了钱之后,可以开豪车,可以云游世界各地”。这些都是贪著有漏的安乐而已,暂时来讲,求这样的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它不是长久的、不是稳固的。
我们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发大愿、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是最好的。这并不是我为了某个目的才跟大家这样讲的,不是这样的。我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当中,遇到大乘佛法,是最荣幸、最有福报的一件事情。我相信,很多人也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芸芸众生当中、在持有邪知邪见的人山人海当中,生起了刹那间的闪电般的善心,受持着这样微妙、殊胜、无上的菩提心。应该说,人生的如意宝就是它。
有些人得到一些钱财,觉得“我很幸运,我今天赚了很多钱。”实际上做一些善事的话,对生生世世都是非常有利的;而做一些恶事的话,不会有福报的。
我们遇到大乘佛法,表面上看,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法本、非常普通的一堂课,但是它所带来的真实利益,我们将来会发现的、会明白的。
第十品已经结束了,下面有个总结,你们自己看看就可以了。
总结:
初成皈种姓,发心自他利,
真如义威力,成熟及菩提。
前面讲了十品,第一品讲《经庄严论》为什么庄严的道理,这是第一品;第二品《证成大乘品》,讲证成大乘是佛语;第三品《皈依品》,讲大乘的皈依;第四品《种姓品》,讲种姓,大乘种姓是什么样的;第五品《发心品》,讲发菩提心;第六品《修行品》,讲自利他利,也就是修行;第七品《真如品》,讲真如;第八品《威力品》,讲威力;第九品《成熟品》,讲成熟;第十品《菩提品》,讲菩提。
我们修学这样的法门,非常欢喜。这次很多人的听课,可能是不容易的。一年当中,虽然没有天天上课,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为了上课,大家多多少少都会耽误世间的事情。
不过我想,听课和不听课哪个好呢?应该听课好。如果没有听课,时间过得很快,一年以后我会不会有更好的转变呢?不会有的,没有什么更好的转变。只要珍惜日常的时间,就能把听课的时间挤出来。以后的课,除了特殊情况以外,我希望我们的佛友,应该认真听下去。
现在的网络时代,说好的话,特别好,很多人听课特别方便;说不好的话,依靠它,所有的时间都可能毁了,每天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的了。早上眼睛一睁,就开始玩耍,最后眼睛坏了没有了、心散了也没有了。网络时代的这些人,到最后可能是比较可怜的,心也会很复杂的。以前很多人的心还是比较干净的、纯净的,现在很难说了。
现在好在什么地方呢?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你想听任何真理、看任何真理的话,都有机会,这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幻化的加持力,我是这样认为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等大德住世的时候,要是有这么好的科技的话,就更好了。那个时候的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只是在这几年当中,才出现于世间的。现在全球的人求法,都是很容易的。
我们求法不是这样的,最近我看了我们求法时候的一些照片。光脚走在雪地上,到堪布那里去听课;冬天最冷的时候,连一个座垫都没有,只是把雪地稍微扫一下;有时候下大雪,雪没办法扫,就在雪地上面坐着,下课起来的时候,每个人坐的地方,都已经融化了。
与我们求法比较起来,你们应该是很容易的。很容易的时候,就不珍惜,这是人的一种毛病。以后不知道我们有多少这样的机会?有机会的时候,大家好好地去修学和闻思;没有机会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去伤心。
好,今天也特别感谢你们听第一期的道友。《经庄严论》计划分四期,第一期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大概在今年六月份开始讲,我已经翻译完了,法本也已经印好了。有没有第二期的法本?(师向弟子要法本)
(师展示第一期的法本)这是第一期的法本,已经学完了。你们也了不起,全部都学完了;我也了不起,全部意义基本上讲完了,我讲的是颂词。
(师展示第二期的法本)这是从十一品到十五品,网络上有电子书,你们可以自己印。
第一期有多少页?一百九十三页是吧?第二期的法本是一百九十一页,差不多。
可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