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1-8

创建日期:2022-07-21

  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1-8

  第三十三课: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一)万法摄一乃解脱之道

  我们在讲解《教言宝藏》时,已经将共同前行直到印证见解的要点都包括其中。作为修学金刚乘的弟子,日常修行无论是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都应该以调伏内心的方式如实造行。

  当然,在实修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疑惑,比如自己在修上师瑜伽或本尊时,与口中念诵的咒语是否有着什么关联,或者是否有冲突等等。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事各种善行,修学不同的法门。比如有些在学习理论,有些在某处闭关修持,有些在念诵各种不同的咒语等等。但很多人可能内心都有这样的疑问:想要迅速成办解脱,应该以哪种方式修学才最好?

  往昔一位修行者也问过一位高僧大德这样的问题:“殊胜悉地是以上师瑜伽而得还是以修本尊而得,或者是修学其他法门而得?”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如果在你的修行过程中,自己所修学的法已成为二法,则成办解脱了不可得。”也就是说,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还是本尊,是念诵咒语还是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只要将修法视为两种不同的法,就充分地说明,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万法归一的道理,即生成办解脱就了不可得。

  既然如此,自己应该如何去修行?就像刚刚所讲解般,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必须将它纳入一法中去理解、修学。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也就是说,进入佛门的各式各样乘法很多,也各有各的特点,甚至不同的法门都会讲解自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如果在自己修学过程中,将一切法变成二法,认为这个只是这个,那个就只是那个的时候,即生成办解脱恐怕就不在其中。也就是说,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念诵的上师瑜伽仪轨、本尊仪轨以及持诵的咒语虽然各有不同,但想要令自己迅速成办解脱,就离不开万法摄一或百部归一名这个窍诀。

  不仅上师瑜伽如是宣讲,成熟口诀法更是如此。仅仅拿着一本书,就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在修学这样的法门,这样的想法还是有些不够圆满。比如无论你今天念诵哪个教派的仪轨,如果还没有了解见修行果的相关道理,就无法判断你现在是以怎样的传承在念诵。

  比如金刚乘总分外三部和内三部,其中外三部是指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三部包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我们平常修学本尊的时候,是属于外三部修学本尊还是内三部修学本尊,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见地。所以每次我们讲解本尊时,也把修学本尊分为所诠形相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两个层次。前者是相对于见地不够稳定者而树立的一种本尊形象,后者则是在见解圆满成熟的基础中讲解便智双运。这与我们将修学上师瑜伽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瑜伽是同一个道理,与平常所修的成熟口诀法也没有丝毫之区别。

  针对那位修行者的问题,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修行如果变成二法,则成办解脱了不可得。”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进入佛门已经有多长时间,现前对佛法的理解精通到何种程度?自己的修行是否还是时时落于二法分别之中,他就是他、我就是我,这个就是这个、那个就是那个?是否认为汉传佛教就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就是南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中,禅宗就是禅宗、净土就是净土;藏传佛教中红教就是红教、黄教就是黄教、白教就是白教等等?如果你仍旧还是这么理解,就充分地说明,今生成办解脱恐怕距你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以这种见解修法不是没有功德,功德可能会有,但我们现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即生成办解脱,而想要以这样的见解成办这个目标,恐怕不现实。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那自己究竟该如何迅速成办解脱?正如这位高僧大德所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修,将一切法都归于一法之中,就是成就时机。”所以在平常的修行过程当中,掌握这种理解非常非常重要。

  (二) 修法应与根机相应一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直接拿着书或在导师面前求得传承后,就匆忙进入实修,而是要先懂得该如何修学,否则你的修行就可能变成盲修瞎炼。

  这种盲修瞎炼不仅限于佛教的修学,平常从事世间事业也同样一个道理。比如你今天想自己开公司、办企业,倘若什么都不懂就急忙开始,别说是挣钱,可能连本钱都会亏光,世上没有这么笨的人。即便有,最终也会成为世人耻笑的对境。

  如今我们修学佛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在修行过程中,首次必须要知道该怎么修法。当然,我相信很多修行者在初次进入佛门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导师,也或多或少地阅读过一些佛法的书籍,但你是否知道你所阅读的佛教书籍是针对怎样的根机而宣讲的?

  因为无论哪部经论,都会讲解五种圆满:讲解的地处、讲解的导师、讲解的缘起(针对怎样的根机而立)、讲解的时间以及传讲的内容。因此,想要知道某部教言是否符合自己的根机,首先必须要知道这部教言的五种圆满,它是在什么样的缘起下,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宣讲的。

  懂得这些道理后就不妨问问自己,你所阅读的书籍是否和自己的根机相应?当然,因为理论本身就是飘泊的,所以我们并不是说,如果它不适合自己的根机,就可以将它搁置一旁,而是告诫大家,要从这些道理中了解以后修法的方向,以及从总体中了解佛法是如何宣讲的,但是在实际修持过程中,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条件。比如我们都知道人人都要穿鞋,但光知道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所穿的鞋不符合自己的脚,仍旧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鞋子太大容易掉,鞋子太小又很挤脚,只有穿上与自己脚的尺寸相符的鞋子,才会感到舒服。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教言,从总体中了解什么为佛教,但在实际修学过程中,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条件。

  (三) 修法应与根机相应二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传承中,哪个教言以及传承最为殊胜?”高僧大德曰:“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这是我们首先要认清的——所修之法应该符合自己的根机。

  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不相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否则不能成办解脱。若所修之法过高,下等根机无从下手,对他的自心就起不到决定性的利益;若所修之法太低,高根机者就无法生起很大的觉受,因此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道理大家都懂,那么该怎样让自己的根机与法相应呢?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小乘加大乘为大圆满,是一切法之精要,有独特的修学方式,因此称之为另一种教法也没有什么过错。

  无上窍诀大圆满针对不同的根机树立了两种教授: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方便教授针对的是次第根机,真实教授针对的是利根者,也就是顿悟者。真实教授不讲解过程,直指心性当下开悟。方便教授讲解次第道,就是我们平常所讲之法。

  依成熟口诀法,从智慧的角度当中,龙萨派讲解寂止与胜观,从调顺烦恼的角度当中,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上师瑜伽也同理,从智慧的角度当中讲解寂止与胜观,从调顺烦恼的角度当中次第讲解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这些都称为方便。至于如何运用,后面还要讲解善巧运用。

  修学本尊的时候,等持讲解寂止与胜观,是一个次第道。对治烦恼之方便分为所诠形相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虽然我们讲解本尊的时候没有单纯按照生圆次第的特点讲解,即便是这样,也并不是平常不提示生起次第。

  讲解生起次第的时候,有时从四钉的角度当中讲解,有时从形象清明、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三个角度当中讲解如何对治人我和法我,这些都称为生起次第。前面主要以观想为本、树立禅定为辅而树立所诠形相之本尊,后期在禅定为本、观想为辅的基础当中讲解能诠胜义之上师,与我们平常修学的法门没有丝毫之差异。

  (四)修法应与根机相应三

  法与根机相应不仅是密宗的要求,显宗也如是讲解。显宗主要讲解的是往生极乐四因。

  第一因是福田清明。福田清明站在境界显现和自显光明两个不同的角度当中讲解,从哪个显现讲解,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

  第二因是积资净障。从前行开始清净自己的业障并且积累资粮。即便不讲解加行,仅从一朵花以及忏悔无始以来一个小小的罪业做起,我们都在讲解积资净障。

  第三因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在讲解菩提心。

  第四因是清净回向,令善根越来越增上。

  净土法门讲解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都讲解心不散乱。事一心不乱讲解持名念佛、有像念佛和有想念佛,相对之间是在起心动念的状态当中念佛。理一心不乱讲解阿弥陀佛的真实密意。

  所以无论什么法门,都讲解次第道之修法和针对上等根机的直接印证见解。例如禅宗,对于第二祖慧可大师和第六祖惠能大师就不需要先讲解次第道。如今很多传说认为参禅是来自一花开五叶之后,当然不是。五祖给六祖赐予的四句颂中,前两者为方便,后两者为智慧。我平常也阅读过一些关于《六祖坛经》的解释,有些把前两者当做有情,后两者当做无情。我想禅宗和无情没多大关系吧。五祖最后给六祖赐予的教言不会完全没有理由而宣讲的。所以无论是六祖以前还是一花开五叶之后,都讲解方便与真实。一切法都不是特定的,都是针对根机而立的。

  针对利根者讲解次第方便没有多大的必要。如同禅宗惠能大师般,听到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就已真正证悟到了这句话的见解。前面的过程对他来说不是说多余,而是成为了他的庄严,也用不着这么去修。

  但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我们总不能说六祖之前修学禅宗的一切导师都是利根者,都能当下开悟,这不可能的,所以还是得讲解方便法。

  (五) 修法应与根机相应四

  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往昔无垢光尊者说过:“从我自宗派的观点来说,我的这种传承叫依见而修,能当下印证见解及开悟。”在见解当中护持就叫依见而修,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

  禅宗和密宗里有很多依见而修的公案。公案是什么意思?是例子,从古至今可能只有这么一两个人。虽不是指从古至今修学的人只有这一两个人能依见而修,其外不得不按照次第修学,而是告诫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是针对根机而立的。

  我们很多弟子就是这样。在同一位导师面前同时听闻一部法,有些理解得深一些,有些理解得浅一些,虽然一切都来自于导师口中,但是弟子接收到的就不一样。

  如同八万四千种法门,实际上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宣讲,释迦牟尼佛只宣讲一部教言,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而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在理解过程当中形成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法,所以也就形成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不同的乘法。

  这些都是很客观的。我们今天在宣讲一部教言的时候,有些人从修学本尊、上师瑜伽、成熟口诀法的角度,从了义的角度当中有所认识;而有些人可能都不知道今天在讲什么。导师口中的一句法,在弟子的理解中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现象,八万四千种法门也就是这样树立的。

  (六)修法应与根机相应五

  无论我们平常修学什么法门,当前所讲解的精要法绝不能搁置一旁。我在各地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弟子,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说自己在亚青寺待过很长时间,在某位导师身边求过成熟口诀法。但对他来说,成熟口诀法只是一个过程,虽然听过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甚至智慧转为道用之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但是听今天的法时,还是不知道在说什么。这类人在他人面前可以说自己去亚青寺求过成熟口诀法,但自己在运用的过程中恐怕连个刚开始进入佛门念佛的新人还不如。说自己打坐时昏沉掉举太沉重而无法入定,或者有时禅定状态好一点,因为这次的昏沉掉举比较少等等。这些话充分说明这个人对成熟口诀法一点都不精通,这样的修法完全没有了密宗的味道。

  无垢光尊者曾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即使能安住很久,也仅仅只是世间禅定。密法可不是这么单调的,有很多需要去观想和参悟的地方。希望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在学的过程当中要细致一些。有些人觉得佛教如今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要学这些完全听不懂的呢?没办法,因为我们要今生成就。天天都在讲解轮回过患,现前没法在轮回当中承受痛苦,所以想迅速证悟而成办解脱。

  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是我们今生进入佛门的目的。那什么是解脱呢?达到永恒不变的快乐境界称之为解脱。解脱不是指单纯的未来的某个时间,而是要从今天开始做起。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今生快乐主要指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今天我们从事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平常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睦、事业不顺利都是因为业障沉重、福报浅薄。今天我们所修之法就在积资净障,当这些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现世所有的一切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七) 见解增长的标准一

  修行了一段时间的弟子,我见到他们的时候不会问他们的见解、修行、果实和感觉,而是关心这段时间的修行对他们调伏内心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以上所从事的一系列都称之为方便,是调伏内心的工具。我们先不谈工具,先谈谈结果,看你性格有多少改善,人际关系是否比往昔和睦——家人以及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和谐。以此作为见解增长的衡量标准。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先不说自己做过多少件善行,一切善行都是工具,都是为了调伏内心。衡量自己内心有多少改善,从佛法的角度就看贪嗔痴烦恼减少多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少增上。对轮回的厌离有多么强大,在面对一切时,慈悲心有多么增上,在修学过程当中,信心有多么坚固。从这三个角度来观待自己的内心调伏多少。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观待见解强调的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呢?如同真正的太阳一般,光芒是太阳自带的功能。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赤裸自性,自性的功德是什么?出离心圆满、菩提心圆满、信心圆满。单纯讲解自性,明空不二的感觉相对之间我相信谁都有,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没有起心动念为空性,但这时候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没有处于闷厥酣睡状态之中,所以称之为明了。这时候了解空性和明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如的,那也可以叫明空双运。

  任何一个人,无论会不会修行,相对之间都有明空不二,但这不叫自性,不叫胜观,也不叫法身,原因是什么?功德没有出来。

  绘画的太阳看起来似乎与真正天空中的太阳没有多大区别,但绘画的太阳没有光芒,在黑暗中仍是黑暗的。天上真正的太阳在黑暗中会发光,这是真太阳和假太阳的区别。所以我们平常要以是否呈现功德作为修行增上的标准,这样做永远不会有错。

  有些人平常在安住过程中有一些明空不二,比如眼前突然看见不同的形象等,这都很正常。眼睛如果死死盯住前面,前面的景象就会逐渐模糊,这时你只要顺着自己的意识飘动,什么都能想出来,模模糊糊的蓝色不像蓝色,但与现前看见的完全不同。很多人把这种显现称之为光明,觉得是另一种境界。这不是自现境界,是因为眼睛盯得太死的缘故。身上不同的感觉也同样一个道理,主要还是因为太敏感。

  所以我们进入佛门后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准则是断除一切执著。与执著相关的一切都不会往正法方面发展,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修行就永远不会偏邪。

  修行过程中,对好坏的执著一旦变强,就称之为坏。执著是遮止一切本来面目的最大障碍,蓝色的天空在阴天的时候不能呈现的原因是被云层遮住了。云层如同我们刚才讲解的执著,对好的显现或者是坏的显现产生执著后,就会成为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如是发展,我们的见解就不会增上,功德也无法赤裸。

  (八) 见解增长的标准二

  这两天有居士说自己身上有狐狸精附体,问我什么时候才会离开他的身体。可能我们平常电视连续剧看得太多,觉得狐狸精好看一点,变成人形时形象也很端正,所以就认为是狐狸精附体。他说他现前以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在对治狐狸精,平常觉得很辛劳很累,问我狐狸精什么时候才会离开他的身体。我给他举了个例子。如果我们时时惦记着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人,时而生嗔恨心,时而起贪心,无论白天黑夜时时不忘这件事情。你问我,这件事或人,何时能从思想中离开?当然是在不去想的时候他就离开了。这很客观,不去想,他就离开了。

  同样的道理,当你感觉到身体上有附体的时候,它永远与你如影般相随,永远在你的身边。是你天天招它、祈请它过来的,而不是它非常喜欢附在你身上。何时让它离开?在你不去想它的时候,它就会离开你的身体。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而不是把烦恼变成一个对立面——我用念诵莲师心咒的方法来打败一个魔鬼。如是假设,对方永远不会离开,因为你在口诵莲师心咒时,内心依旧执著于它。

  密勒日巴有一次砍柴回来的时候,看见他修行的场所中住满了鬼,有些在跳舞、有些在煮饭、有些在打坐……把里面闹得一塌糊涂。密勒日巴看见后就把柴放在旁边,开始念诵咒语驱魔,但念着念着魔鬼越来越多,一个都没少。密勒日巴觉得也许是自己念诵的咒语太寂静,应该要念诵一些忿怒的咒语。于是他开始念诵大威德心咒、金刚手菩萨心咒、金刚橛心咒等等忿怒本尊的心咒,但魔鬼还是越来越多,一个都没有少。此时他想到导师玛尔巴尊者的教言:一切外境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内心本来就没有实相。我们平常在说“过去的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的时候,就是指心本来就是无实有的,那眼前呈现的一切境相怎么去执为实有呢?当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他就直接坐到平常打坐的坐垫之上,告诉所有的鬼:我们一起打坐吧。因为他已经悟到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我们眼前所见之境,不区分是魔鬼还是其他景象。魔鬼你看我、我看你,便全都消失了。所以若有一个对立的驱魔之人和所驱之魔时,他永远不会消失于你的大脑之中,要记住这种驱魔方式。

  人生说远,真远,有几十年。说近,很近,可能仅仅是几天。以后的人生中也许自己或者亲朋好友会遇到类似的显现,那时就要靠这些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2课12-2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9-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