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2-20

  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104-168)+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169)+总结(170)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105-151)+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152-168)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己一、真实(153)+己二、别说分类之义(154-168)

  己二、别说分类之义=庚一、解说所依三身(155-159)+庚二、解说能依四智(160-168)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辛一、略说(161)+辛二、广说各智(162,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163-167)+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168)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壬一、异熟之因(164-166)+壬二、清净能得之因(167)

  16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16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如河非地下,处异水亦异,

  水少作用异,微小水生用。

  入海则一切,处一水一大,

  用一水群生,恒常大受用。

  未入佛坚稳,依异慧亦异,

  证小自作异,少众常受用。

  入佛则彼等,依一大证一,

  事业合为一,大众大受用。

  169、甲三乙二丙四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

  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

  安乐善妙无尽源,具慧应受菩提心。

  170、总结:

  初成皈种姓,发心自他利,

  真如义威力,成熟及菩提。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6-111 2016年04月26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第十品《菩提品》当中的最后一堂课。

  师念藏语传承。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前面讲的无上菩提,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呢?要通过修行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才能圆满获得,菩提是依此而证悟的。

  在世俗当中,在福德资粮方面,修一些有相的法,有相地积累资粮,是不可缺少的,它相当于是一个翅膀,在趋入大菩提的整个漫长路途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抉择最究竟实相的时候,一切相都不能有,一切相都得不到最圆满的菩提。

  “视为”,在这里讲,对于最后的真实真如、无上菩提,如果有菩萨把它看做是:

  第一个“上”,无上的,也就是“革日”。“革日”有上师的意思,也有沉重的意思,因为上师的功德很沉重;“革日”也有无上的意思。

  修行是特别沉重的、很难得到的,这样理解的话,是一种执著。

  第二个“远”,获得无上菩提,需要通过三大阿僧祗劫来现证。对需要久远时间的执著,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相”,修行的相状,执著修学对境各种各样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面讲的,见相如果见到非相的话,这就是见到了如来。

  如果希求见到真实的修行相,这也是一种执著。

  第四个“我之精进胜”,认为我非常精进,其他众生都没有我这么精进。我获得菩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其他众生都不如我,我应该是胜过其他众生的。

  “菩萨我慢者”,对上面讲的上、远、相、精进执著的菩萨,叫我慢者菩萨。

  “名为远菩提”,这种我慢者菩萨,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无上菩提呢?很难的,他要经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才能得到。

  真正的菩提,是依靠无相的途径获得的。

  暂时来讲,有相是一个福德资粮的因,但是最究竟来讲,有相不是最重要的。在有些经典当中讲,所有戒定慧、所有六波罗蜜多的相,从最严格、最究竟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修行。

  比如《佛说华手经》里面说,“若人贪着戒,及余诸功德,着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如果有人贪著戒律和其他的功德,贪著自己的傲慢、多闻,我说他是外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对戒律特别耽著,并不是最高的境界。即使你特别清净,但是因为你有戒的执著相,所以在究竟意义上,并不是成就的因。

  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分寸和关系。如果弄不好的话,有些人很容易误入歧途。

  现在有些上师,对显宗非常精通,但是对密法不是很了解。在引导弟子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我想,上师如意宝的确是一位显密圆融的伟大上师。有些上师理论上特别好,但是修行不够,这样不一定能讲得很好;有些上师修行很好,但是理论讲不通,这样讲法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理论和修行完全相结合的伟大上师,是非常难得的。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对世俗的福德资粮特别重视,但是把智慧资粮抛于脑后;有些人对智慧资粮的空性观很重视,但是对世俗所有的积资净障都不理不睬。这样修行的话,是非常麻烦的。

  我们的上师是福慧双运的,是极其伟大的。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遇到这个传承,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这种传承的显密圆融、经典和论典圆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福德和智慧双运,等等的功德,在末法时代是极其难得的。

  想要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得到这些功德,就要经常祈祷上师。我们为什么在课前修上师瑜伽?藏地主要有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最共同承认的就是上师瑜伽。在每一个宗派当中,上师瑜伽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修行成就最甚深的一个秘诀。通过祈祷上师,将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修行就可能很圆满、善始善终。如果上师的加持没有融入自心,即使你对千经万论精通无碍,但是能否真正利益众生,也是个问号。

  与上师的相应、诸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候是真接的缘起。得到这种缘起的时候,胜义空性的意义,就可能垂手可得,非常容易。

  刚才《佛说华手经》说,“着多闻自高”的人,佛说这个人是外道。当然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有很多方面,这里是从严格意义上面分析的。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如是诸宣说”,前面讲不管是执著上、远、相、精进,还是执著多闻。

  “视为唯分别”,这些都是唯一分别心的假立,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心假立的。

  “菩萨无分别”,对我们的心再进行观察,最后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个时候,所谓的分别心也好,外在的相也好,都一无所得。

  “名定得菩提”,这种菩萨才真正获得了菩提。

  现在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些相,是需要的。对于凡夫人,这是不会破的。在中观当中也讲了,任何中观者都不会遮破显现许。但是在现象的背后,相是不是真实存在呢?我们要去观察。

  佛陀在《父子合集经》[注1]当中讲了一个比喻,佛陀问大王:“梦中出现灾难的时候,你会不会有恐怖心?”

  国王回答:“有恐怖心。”

  佛陀再问:“在这样的恐怖心当中,需不需要获得解脱呢?”

  国王回答:“需要解脱。”

  佛陀说:“在现实当中,依靠贪心、嗔心、痴心而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迷乱现相,实际上都是幻觉。通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破斥、抛开由贪嗔痴带来的迷乱幻化的现相,就会现前真实的相。”

  真正的菩提,到最后的时候,是破一切相的。现在禅宗的有些人,在凡夫位、还没有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学习、破一切相了,这是有点危险的。一定要先懂得因果关系,然后建立因果正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修行。到最后无舍无取境界的时候,所有的相,包括如来的相,才不是真正的相。

  我以前讲过,在《增一阿含经》[注2]里面有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三十三天传法很长时间后,返回人间。很多弟子去迎接,排队的时候,男众在前面,女众在后面。有一个比丘尼叫做莲花色,那个时候她有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她当时很想第一个见到佛陀,按道理来讲,她是没有资格的,只配排在后面,所以她就变成一个转轮王,站到队伍的最前面。

  莲花色比丘尼第一个见到了佛陀到达人间时候的身相,她说:“我是第一个见到您老人家身相的人。”佛陀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人,应该是须菩提。”

  莲花色比丘尼问:“须菩提今天都没有来,怎么见到您老人家呢?”

  佛陀说:“哦,须菩提在山洞里面闭关,他心里观想我的法身、观我如如不动的空性。你还没有见到我的时候,须菩提已经见到我的法身了。”

  有些人特别想见上师,“我一定要见一见上师”,但是色身不一定能见到,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上师。即使你见到了上师的色身,你认为自已是第一个见到的,或者自已见到了最好的上师,其实也不一定的。

  如果上师有境界的话,他的法身跟诸佛、传承上师们的法身是一味一体的,这种密意和意趣,可以通过修上师瑜伽、修一些相应法来观想。

  真正的如来就是我们的心,它离一切相的状况,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这个说起来简单,有些经论当中讲得也比较简单,并不是很难的,但是凡夫人确实很难触及。

  在《维摩诘所说经》[注3]里面讲,有两个出家人犯了戒,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训斥他们。这两个犯戒的人特别伤心,觉得已经破了根本戒,没救了,实在没有办法灭除罪过了。

  后来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不用伤心,忏悔的最好方法就是无有自相。他说:“你们所犯的罪,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能犯的这颗心,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一切都是一无所得的。”等等。

  维摩诘居士给他们讲了这些道理,优波离尊者极其赞叹。这本来是出家人戒律的事情,如果在家人境界比较高的话,也是有权利给别人作开导的,或者可以给别人讲授的。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讲了这个道理。

  无分别,如果说高的话,是无上菩提的因,是与上师、诸佛菩萨的密意相结合,或者与佛菩萨的智慧融入一体,而安住的;如果说低一点的话,是修行时在无分别当中安住。

  弘扬生活佛教的时候,会讲到一些瑜伽禅。瑜伽禅有不同的方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什么都不想,把压力、痛苦、焦虑全部都放下,让身心放松下来。这种禅法,可以洗涤、按摩心灵。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健身的治疗室,但是内心的治疗室,除了极个别的寺院和道场以外,几乎是没有的。有些寺院忙碌于接待、忙碌于应酬、忙碌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真正能洗涤内心烦恼尘埃的寺院,并不是很多。

  现在在各个地方,生活禅名义上叫“瑜伽禅”。如果叫“佛教禅”的话,佛教徒可能比较喜欢,但是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没有任何信仰的非教徒,他们不一定喜欢。西方国家的人们,很喜欢比较自由的、没有任何宗派标签的禅修,这样大家就比较舒服。

  只要众生能把心放下来、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尽管这是佛教提倡的,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把佛教的标签贴在上面。非要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才是唯一的真理,除此之外,绝对没有真理,我们也不敢这么说。在世间当中,每个宗教有这么多年生存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需要有随顺时代和世人的方法。

  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讲了无分别禅定的方法。现在很多西方人讲,禅修那么舒服,禅是谁发明的?他们认为是这几年才兴盛的,其实不是的。当心静下来以后,心里面的混浊会逐渐澄清,最后处于一种光明和快乐、大爱的境界当中。禅修可以享受无形的快乐,这是相当重要的。

  今天这里讲到什么呢?无上菩提是无分别而得到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这个颂词比较长,讲的是什么呢?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所有的道到究竟的时候就是佛的智慧,这一段文字很重要。

  以前听法王讲的时候,我好像有感觉;多年以后,好像忘了。我这次翻译的时候,感觉很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一个一个颂词给大家在字面上讲下去,这里有四个颂词。前面是讲河水和大海的关系,后面是讲菩萨和佛的关系。

  前面的两个颂词讲了,河水没有融入大海时的一些特点,以及河水融入大海后,大海的不共特点;后面的两个颂词也是这个道理,菩萨没有得到佛果的时候,他的一些特点和不共之处;以及菩萨获得佛果后,就像大海一样有不共的特点。

  佛陀就像大海一样,菩萨就像不同地方的河水一样,这个比喻确实很好。否则,讲佛佗的时候,可能搞不明白佛佗到底是什么样的;讲大海的话,恐怕也是一样的。

  我们站在海边看一下,是不是就真的见到大海了呢?实际上,也并不是。现在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大海,越探索越觉得深奥。据有些资料讲,对于海洋问题,人类只了解了百分之十的领域,其他的领域,现在还算是未知。

  (师整理麦克风的线、衣服)怎么样,没问题吧?如果不行的话,你要说啊。我对音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稍微动一下的话,可能影响音频的效果。

  比如说海底有多深呢?科学家说有一万一千多米深,现在的人能下潜大概三四十米左右,潜艇也只能下潜几百米而已。海底有多少沉没的船只?有多少珍宝?大海的探索家还没办法发现。这些方面我就不说了,你们肯定比较懂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觉得海洋好看到,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觉得佛陀好理解,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这两个比喻是非常好的。

上一篇: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