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2品善现启请分

创建日期:2023-04-03

  民俗学-金刚经(涤)2品善现启请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6-9(2品)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6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长”读“掌”。

  6、1 注:开示即指示。

  6、1、1时,长老须菩提:这时,年高德隆须菩提。

  6、1、2在大众中:须菩提在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子中,跏趺而坐。

  6、1、3即从座起:须菩提这时从本人座位上起身。

  6、1、4偏袒右肩:右肩露出,左肩披著袈裟。

  6、1、5右膝著地:右膝跪在佛前,左腿弯膝蹲着。

  6、1、6合掌恭敬:须菩提双掌并合胸前,身心严肃,向佛恭敬。

  6、1、7而白佛言:须菩提向佛请开示。

  6、2偈云

  偏袒即露肉,袈裟是佛衣,右膝离左道,合掌契佛心,

  恭敬舍我慢,严肃戒律清,菩提观希有,启请演真经。

  6、3解

  佛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须菩提慧眼谛视如来,行动住止,异于寻常;佛面放光,现诸怡然,欲转法轮之妙相,已现于金容矣。

  一时,须菩提机悟双熟,须菩提欲以法布施于九类,使诸有情登无为峰,欲为众生凿开生死枷锁、渡恋爱河。故起座披衣著地,合掌恭敬,请佛开示,是急不可待也。

  须菩提请佛开示,是真法供养三世诸佛;是真法布施三世众生。宝卷是诸佛真如法身,意义是断有情、证实相,由此岸、到彼岸,是佛称性大慈而造成。

  6、4偈云

  菩提大道无人识,欲识大道是妄伪,当解大道真实义,无来无去第一禅,

  千句万句须菩提,菩提确是自性天,人人彻悟真妙理, 回光反照在其中。

  6、5参北祖偈,其义为大乘法: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按义改写云,方为最上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解其义

  菩提树非亦非非,明镜非台非不非,时时本来非非造,惹与非惹从何来。

  7“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8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降”读“祥”。

  7、1注

  7、1、1希有,世尊:希罕少有佛陀耶。

  7、1、2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亦是佛号;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善护念诸菩萨,称佛真心善于护佑与怀念我等;

  菩萨者,普度有情也;普度有二:1度世间有情;2度本性有情。

  7、1、3善付瞩诸菩萨:称佛真心实意,善于开导与叮咛,使我等得正智慧。

  8、1、1世尊:启请词。

  8、1、2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女有二:1指在家有善心、善意诸男、女人;2指九类有善心、善意诸男、女人。

  8、1、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中文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略称发菩提心。

  8、1、4云何应住:是请佛开示,用什么方法,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不外驰、不放逸耶。

  8、1、5云何降伏其心:是请佛指导,用那宗法门,将妄心降伏住,驯服为菩提心耶。

  7、2解

  7、2、1这时,须菩提见如来,举止行动中与敷座而坐,有护念与付嘱之悲心。须菩提从真心性海中,称如来为希有世尊,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8、2、1菩提复将自悟、自证之真谛,献于如来座前,请佛开示和印证,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7、2、2所谓善护念,无护念相;善付嘱,无付嘱想;是名真护念、真付嘱。

  8、2、2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住发心相。

  8、2、3云何应住,不住善、不住恶、不住分别相。

  8、2、4云何降伏其心,用智慧力,照破无明;用无我心,降伏妄心。

  7、2、3诸菩萨:1千二百五十人;2三世诸佛弟子;凡是行菩萨道者,均可称为菩萨。

  8、2、5善男子、善女人:1在家男、女众;2九类男、女众;能发菩提心者,均为善男、女人。

  金刚宝卷,即是如来真法身;持经人,即是须菩提化身;“须菩提”三个字,是须知、须要发菩提心;“菩提”翻“正觉”,正觉即世尊。

  虽然发起菩提心,而不作发菩提心想,亦不作发菩提心相,是名真发菩提心。

  “化身”二字,如某甲、某乙,发起菩提心,发而能悟,悟而能解,解而能证,与须菩提同心、同德、同无诤,谁也不可说他不是须菩提化身。

  本经云,须菩提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须菩提如是深解,如是信受奉行,确是持《金刚经》者榜样人。

  须菩提这一启请,是真法供养三世诸佛,而无有供养诸佛相。须菩提请佛说《金刚经》,是真法布施三世众生,亦无布施众生相,是名无相供养、无相布施。

  须菩提自云:我从旷劫已来,心得无碍,这两句详《楞严经》,按照这义解说,须菩提久登彼岸。今同佛在一法会上,是一人成佛,千佛扶持;亦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即须菩提现佛弟子身,而为众生说法,令诸众生得果证道。

  若问:念《金刚经》人很多,为何不能得果证道耶?

  答:“念”字,是念到、行不道;“持”字,是念到、行道;行道,即是得果而证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即是彻悟真常。

  问:般若波罗蜜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何不翻呢?

  答:这两句是本经中纲领句,意义很深,奥AO妙无穷。持经人持这两句,倘能彻底放下,其功德无可比喻;犹如密MI咒,翻则不灵;亦如应声感,应声感如收音机;收什么音?收反闻闻自性,自性闻佛音。

  7、3偈云

  能持能放真妙理,色空不二正法门,有为无为皆客语,十方三界亦不真,

  “三界”二字非是误笔,

  住于正念邪亦正,住于邪念正亦邪,无污染心魔即佛,住污染心佛亦魔,

  心动大地山河动,意摇虚空日月摇,无得无证真妙理,菩提大道在目前,

  希有世尊世间希,如来善护护无生,善付无有付嘱相,世尊无相称世尊,

  云何护念念无相,云何付嘱嘱本心,云何应住心无住,云何降伏妄不生,

  善男善女生净信,发菩提心无住心,应观下节如如理,应住下句如如心。

  9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9、1注

  9、1、1佛言:是阿难见闻语。

  9、1、2善哉、善哉:佛赞叹须菩提启请之意,是最妥善,最完善。

  9、1、3须菩提:是佛当面呼名,答义。

  9、1、4如汝所说:佛言,如来与汝同一心眼。

  9、1、5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是佛自称语;善护念诸菩萨,佛说我是念念不忘,慈悲喜舍,使汝等离妄归觉地。

  9、1、6善付嘱诸菩萨:佛说我从真心性海中,无言无语境界上,付嘱汝等无我相。

  9、1、7汝等谛听:汝等当观如来奥义与妙理。

  9、1、8当为汝说:如来悲心慈力,称性开示汝等。

  9、1、9善男子、善女人:佛说善男、女,与九类性别,应当归依觉。

  9、1、10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依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字是发起;“阿耨多罗”翻“无上”,无上为最高;“三藐”翻“正等、正无邪、等无比”;“三菩提”翻“正觉”,正不偏,觉十方、觉三世、觉一切;“心”字,直心无曲、真心无相;简称为发菩提心。

  9、1、11应如是住:佛说已发起菩提心,应当将菩提心住在觉心之中。

  9、1、12如是降伏其心:佛说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就是降伏一切妄心。

  按六祖说,觉即是佛,直心即是真心,真心即佛;六祖话应当学,学而能用即是佛。

  9、2解

  须菩提向佛启请,两节妙文中,于两句奥义内,佛改五个字。

  须菩提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一改,犹如仙笔画龙,点睛即飞;亦如观棋,多活一眼,全盘具胜;复如万担干草,付一星火,烧尽无余。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两句天不能覆、地不可载;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千魔合掌,万邪皈依;这两句非须菩提不彻,而是须菩提现大阿罗汉身,而为众生请佛说这妙法。

  9、3偈云: 善现是须菩提别号。

  初善哉者,赞须菩提,谛视透顶,彻悟真常,

  与佛同流,同一法印,印于世间,为世间眼,

  无相护念,无言付嘱,诸菩萨众,一体同仁,

  后善哉者,叹善现词,心入华藏,性裹大千,

  悲心护念,诸善男女,使诸群类,捷登觉岸,

  云何应住,住正觉心,云何降伏,降九类相,

  住无住相,降无降形,无相无形,本地风光,

  应如是住,住菩提心,如是降伏,降伏识心。

  9、4复偈云

  法性本常住,菩提目前人,只因我相重,仍劳他世尊,

  狂妄两只怪,何期降伏心,离狂离妄时,是名常住心,

  不住曲直相,不住功德林,不住福报想, 即是降伏心,

  离即与离非,即是过量人,烦恼菩提至,不住亦不迁,

  他佛与自性,本是一根生,无佛无欲性,净性徧十方。

  9“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9、5注

  9、5、1唯然:须菩提应诺;唯然,即是。

  9、5、2世尊:1菩提敬意,2欲请佛示义。

  9、5、3愿乐欲闻:愿望如来继续解说,我与大众乐意听从。

  9、6解

  “唯然”二字,是须菩提领悟佛奥义语;称世尊者,内心省悟也;愿乐欲闻者,真心愿闻至要之正法也。

  省悟什么?省悟佛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确是紧要语,非常紧要;当为汝说,是反复叮咛:善男子善女人,1男性女别、2真心本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本经纲领语。

  应如是住,住无我心;如是降伏其心,降九类相;发菩提心是主,其他心是宾。

  主者,喻彼岸;宾者,喻渡舟,亦如寄宿亭;其他心者,应无十恶、当生十善心;十恶者:1杀、2盗、3淫,善男女邪淫、4妄、5恶口、6两舌、7绮语、8贪、9瞋、10痴,痴者,邪见也,其名为十恶。能无一恶,即一善;能无十恶,即十善。

  邪见者,自心自造邪见、外界感染邪见、以邪为正邪见、执著诸相邪见,能无我相,诸邪冰释。

  应如是住,住六波罗蜜心,无住三六妄想心;六波罗蜜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三六妄想者:一六是1眼、2耳、3鼻、4舌、5身、6意,为六根;二六是1眼见色、2耳闻声、3鼻嗜香、4舌尝味、5身著触、6意思法,为六尘;三六是1眼见色住色、2耳闻声住声、3鼻嗜香住香、4舌尝味住味、5身著触住触、6意识别住尘,为六识。

  根,即根本;尘,即污染;识,即分别;法,即尘劳;尘劳,即妄想;妄想不无,即生死不了。

  应住菩提心,菩提即本来面目;无住烦恼心,烦恼即客尘妄想;应如是降伏其心,应用菩提心,降伏邪魔外道心;应用菩提心,降伏七情六欲心;

  七情者:1喜、2怒、3哀、4惧、5爱、6恶(“恶”读“误”)、7欲,为七情;六欲者:1眼欲见色、2耳欲闻声、3鼻欲嗜香、4舌欲尝味、5身欲著触、6意欲住尘,为六欲。

  应发菩提心,降伏众生杂念心;众生有二:1心内众生,即妄想、2世间众生,即九类相;杂念有二:1善念、2恶念;善、恶都不作,是名度众生。

  9、7偈云

  唯然解脱意,即得无得心,契佛真义理,唯佛奥力深,

  本是如如体,如来世间尊,世尊觉世间 ,无有无不觉,

  九类皆顶戴,十方至心听,愿佛宣慈力 ,大悲度众生,

  迁我六尘相,释我住识心 ,愿佛开微密 ,广度诸情识。

  我与诸有情, 愿佛续开示, 我及众生等 ,唯愿佛尝说,

  佛说甚深义, 我乐众生乐, 愿诸有情相 ,悉发菩提心,

  乐持如是理, 乐解如是义, 乐修如是因 ,乐得如是果,

  我等有情众, 愿佛施法音, 普施普救济 ,普解一切缚,

  千二百五十 ,会内与会外 ,十方及三世, 常愿佛常说。

  复偈云

  愿乐欲闻真法味 ,菩提本是过量人,只因众生多不悟,现身启请度痴愚,

  我佛不失我愿望, 普施甘露润我心,有情与我同一体,菩提古树复生芽,

  枝肥叶荣花果实,果熟如是献世尊,献与非献即一体 ,无献而献是真谛。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品法会因由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