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一、信解品=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己二、别说信解大乘
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175)+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176)+庚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171、甲三乙二丙五(菩提分法之体性)分二:
17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宣说前行)分五:
17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信解品)分二:
17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分三:
17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一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
已生与未生,能所伴受自,
谬正现非现,音生求见夺,
杂不杂违品,下广覆无覆,
勤非积未积,坚稳远行信。
17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一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
多时不作意,懈怠瑜伽乱,
恶友善法微,非理之作意,
放逸及少闻,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7-111 2016年06月08日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上课时间需要更正。我们在网上说的上课时间是,这个礼拜的一和二、四和六,但是我昨天可能说错了。
以前我们是星期一、二、四、五上课,但从今年开始,因为发心等方面,改成了星期一、二、四、六上课。我们上次讲《药师经》,就是星期一和二,然后星期四和六。
这次也是这样的,网上说的是星期一和四、二和六。今天星期二讲《经庄严论》,明天星期三没有课,后天星期四讲《妙法莲华经》,星期五没有课,星期六讲《经庄严论》。昨天我在课堂上可能说错了,相关人员、发心人员,还有听课的人员把时间记一下。
今天晚上讲的是《经庄严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经庄严论》前面已经讲完了十品,今年二零一六年的任务是从十一品到十五品,也就是说这本书,(师举起《经庄严论》第二期法本)有吧?我们这边每个人都有吗?没有书的人,有没有?举得高一点。我说没有书的人,举手。
流通处有没有?大声说嘛。怎么今年讲的时候没有了?
流通处有啊?那怎么给他们?今天没办法了,你们听下一堂课的时候,要带着书。
我看书,有时候都解释不来;你们没有书,就更不会解释了。下一节课还是要想办法带书来。
我们以前给网上的道友提供了电子书,是吧?是的,已经有了。网上的道友有没有书?没有的人,举手。好象没有看到人举手。(众笑)
前面讲了皈依、菩提心,还有三十七道品当中的菩提,今天开始讲第十一品。
第十一信解品
丙五(菩提分法之体性)分二:一、宣说前行;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分五:一、信解品;二、求法品;三、说法品;四、修法品;五、教授随教品。
从现在开始讲,真正的菩提妙果,以什么方式得到呢?先对佛法有信心,第十一《信解品》;然后去求法,第十二《求法品》;然后有人说法,第十三《说法品》;得法之后进行修法,第十四《修法品》;修法需要教言、随教,第十五《教授随教品》,后面的这五品有一定的次第性。
听《经庄严论》跟听一些非常简单的课,比如说《大圆满前行》,比较起来,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但是跟五部大论的有些论典比较起来,应该算是比较好懂的。
我一直感觉到,如果想要学习大乘佛教,那就一定要学习《经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讲义的题目是《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如果大家要享受大乘佛教,就需要参与这样的宴席,在宴席中获得大乘佛教非常甚深的美味佳肴。
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如果不懂佛法,只在表面上装着是佛教徒,是很不应理的。从去年到今年,求法的人的确越来越多。我担心,有些人只是形式上求求法,从来不去思维,不去再次串习、修行,这样的话,也许只能暂时得到佛法的加持和传承。由于没有长期地训练、没有长期地观修,而世间各种各样的习气又非常严重,在作战的过程当中,善法的力量薄弱,最后一败涂地,有这个可能性的。
大家不要认为“我已经出家了,我现在修行肯定没有任何问题,胸有成竹”,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些人想“我现在已经皈依佛门了,我的上师是某某上师,上师随时随地会给我加持的,我的修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于你的上师。一旦你的上师变了,或者你的上师走了,或者你的上师不开心了、不理你了,或者你的上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加持你,你就会觉得非常孤独,“我以前一切都依靠上师,现在上师联系不上了,我怎么办呢?”你可能会失望,或者得不到真实的法。
在求法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想到,参与这样的喜宴以后,自己的心相续应该有所改变,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十一品《信解品》,信解的意思,从广义上讲,信心和信解是一样的。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解?按《经庄严论》的意义来讲,信心和信解是一样的。
在汉文和藏文上面,稍微有一点差别。有些资料当中说,所谓的信心是,初步进入佛门时的欢喜心,这样的心态、兴趣,叫做信心;有了信仰以后,慢慢慢了解了佛法的甚深意义,这才叫信解。不退转的信心,叫做胜解信,也有这种说法的。
在这里,信心和信解是一个意思。信心也好、信解也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信解的话,首先学佛就非常困难。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是怎么讲的呢?“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入了佛法的大海,首先信很重要。就像你要越过大海的话,如果没有海上的航船,就没办法越过。同样的道理,你要深入佛教的大海,那么信心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没有信心就没办法深入。
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即使佛法再殊胜,他们也没有办法品尝到它的美味。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是所有世间和出世间善法的根本。讲义当中说:“如经中云:‘佛说诸善法,根本为信解。'”我们以前经常讲,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做任何一个善法,比如磕头、转经、念经、放生,都需要有兴趣。有兴趣的居士和出家人,每天都有时间做一些善法。没有信解心的人,即使每天有时间、有机会、有因缘,他也从来不会争取做善法。所以信解是出世间和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注1]当中,皈依的基础讲了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座听课的大多数人,我想,99.999%应该是对佛法有信心的;还有0.001%,不是真正对佛法有信解,可能只有一种好奇感,或者有一些想法“这些佛教徒到底在干嘛?我先去研究,然后驳斥他们,再写文章告发他们”,可能有这样的心态。
穿出家衣服的人,有没有信心?也不好说。在一千个人当中,可能有一些人没有信心,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不管怎么样,以任何心态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都很欢迎。我的愿望是,至少让你听到大乘佛法的传承,不知不觉,在你的相续当中种下一粒种子。你本来是想诋毁佛法的,当种子在你的心相续当中发芽的时候,你的身体就无能为力了,我相信这是个好事。(众笑)
我想今天在座的人,全部都是对佛教有信心的人。信心分很多种,有的人是现在有信心,有的人是未来有信心。所以我的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下面讲《信解品》,“信解”这个词,不是很好懂。一说“信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是很有信心的”、“那个人没有信心”、“这个人信心很不错的”、“那个人信心还可以”,世间当中有各种说法。
戊一(信解品)分二:一、总说信解差别;二、别说信解大乘。
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分三: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二、信解之十六障碍;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首先是信解之二十六种差别,讲信心有二十六种。在这里只讲了二十六种,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种信心。
在座的每一个人,最好看看你是哪一种信心。就像看你的星座、看你的面相一样。二十六种,你是哪一种?你自己来定。
我本来想今天讲多一点,后来觉得这个很重要。这里放二十六个座位,上面标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十六,你们每个人要选一个,自己选自己的位子。如果我来安排的话,你可能不高兴,所以让你自己来选。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
已生与未生,能所伴受自,
谬正现非现,音生求见夺,
杂不杂违品,下广覆无覆,
勤非积未积,坚稳远行信。
刚才我念的是传承,颂词当中总共有二十六种信心,我们要找到这二十六种不同的信心。
什么叫做信心呢?什么叫做信解呢?对三宝、业因果、四谛法门等等佛陀所讲到的这些,你心里面想:三宝肯定是存在的、业因果是不虚的,真实对这些有兴趣,这叫做信心,也叫做信解。
具体一点来讲,信心有很多种,比如过去的信心、未来的信心;大信心、小信心。就像色法有很多种,比如过去的色法、现在的色法、未来的色法;还有大的色法、小的色法;还有现前的色法、不现前的色法,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色法。
人也是有很多种的,我们不能说,所有人都一模一样,不是这样的。所谓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总的名称,在这当中,有好人、有坏人;有大人、有小人;有远方的人、有近处的人;还有非常恶劣的人、非常伟大的人;还有表面上看是好人,但实际上是坏人。你刚开始看到某人的时候,以为他是好人;接触时间长了以后,他内在的坏本质会慢慢慢暴露出来。所以说,有各种各样的人。
我刚才也讲了,今天在座的99.9%都是有信心的人,对什么有信心呢?对佛法、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不然的话,今天不会来听《经庄严论》。如果我讲的是世间的电子游戏、动画片,那么对这些有信心的人,今天会来听的。但是今天我讲的是《经庄严论》,所以来听课的大多数人,肯定对《经庄严论》有信心。
总体上可以说有信心,但是每个人的信心是不同的。有些人的信心很不错;有些人的信心一般;有些人的信心很差劲,很快就变没了。今天他是佛教徒,明天就变成非佛教徒,再过一段时间开始诽谤佛教。有这样的人,我以前遇到过。有的人刚开始信仰佛教的时候,一直哭、一直哭,好几桶卫生纸都擦不完他的眼泪;后来完全变了,对传承上师、学院、藏传佛教都有特别的成见,甚至说一些不同程度的诽谤之语。其实这些诽谤,根本不会有害佛教的,只有害他自己而已。
今天讲信心有二十六种,有些人可能具备几种不同的信心,有些人只有一种信心。下面讲具体的信心是哪些呢?
第一种信心:“已生”,已生信解。
以前对佛法已经产生了信心,或者现在正在产生信心,这叫做已生信解,因为相续当中已经有信心了。
有些人“哇......”来到人间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少许知道世间一些是非的时候,就是对三宝有了信心;有些人刚刚来佛学院旅游,看到坛城、佛塔的时候,很有好感,突然产生了信心,然后今天晚上到这里来听课。这就是已生信心者,有些是过去产生的信心,有些是现在产生的信心。
像我的话,从小就有信心,现在也对佛法很有信心。过去和现在的信心,这两者都具足。
这是第一种信心,我看,在座的很多人都具足。
第二种信心:“未生”,未生信解。
现在还没有产生信心,将来可以产生信心。
现在世间当中大多数没有信仰的人、不学佛的人,信心在今生当中能不能成熟?不好说,这辈子不一定产生信心;但是由于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他们在未来能够产生信心,这叫做未生信心。
或者,现在没有信心,但是再过一年两年很可能有信心。有些人说:“现在我的家人不信仰,我不断说服他们。再过几年,我有把握让他们信仰。反正我死之前,一定要让他们进入佛门。”
相续当中有未来的信心,叫做未生信心者。
第三种信心:“能”,能取信解、内信解。
信心是内心的一种心态,从能取、从心自己的层面来讲,对三宝、四谛有兴趣,这叫做能取信心,也叫内信心。比如说你对某个法本有信心,或者对大乘佛法有信心,这个信心实际上是自己能取的心,从这个层面讲,也叫做内信心。
今天我把信心好好分一下类,这是很重要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第四种信心:“所”,所取信解、外信解。
所取信心是什么样呢?比如说看到佛像、看到经书、看到上师,以这些所缘境,你产生了信心,品味后觉得“哇,这是很好的”,对所缘境产生了欢喜心。因为你品尝到对境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对它产生了信心。
有的人讲:“我与某个上师不知道有什么缘分,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我好像已经感受到他的心在跳、感受到无形当中他给我的加持。”有些感受只是自己的分别念而已,但有些时候,比如说你看到文殊菩萨像的时候,能品尝到这个对境不可思议的特殊力量。
这叫做什么呢?所取信心,也叫外信解,因为是外在的所缘,对你产生了作用,这是第四种信心。
第五种信心:“伴受”,伴受信解、粗信解。
依靠好朋友、善知识的各种各样行善的行为、表情、动作等等,潜移默化让你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
比如有的人以前一点都不信仰佛教,后来在出差的时候,与某个人交上朋友,从而对佛法产生了信心;有的人原来根本不信佛教,但是家人信佛教,逐渐他也信了。那天我遇到一个人,他说:“现在我们夫妻都是有信仰的,虽然她信仰佛教十几年了,我是后来信仰的,但是我比她的信心大。因为她没有进步,而我有进步。”
依靠伴侣的加持、伴侣的作用而产生的信心,叫做什么呢?伴受信解,也叫粗信解。这种粗大的信心,就很容易变的。因为你看到伴侣怎么做,就仿照他、效仿他,其实内心当中没有特别深的信心,很容易变的。一旦这个伴侣变了,你也会变的;或者他不在了,你马上也退失了。
第六种信心:“自”,自信解、细信解。
很多人有大乘佛教的种子,因为种子慢慢慢发芽了,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信心。这种信心,没有任何环境的影响,也没有伴侣的作用,只是依靠善根自然而然就成熟了。从小对佛法就有信心,即使在非常恶劣的环境当中,也会对大乘佛教自然而然生起信心。
大乘佛教的种子发芽了,依靠自心、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的信心,叫做细信心。
这种信心是很坚稳的,不容易改变,因为是依靠前世种子发芽的力量产生的,不是依靠外境的影响。如果依靠外境的话,就像在墙壁上刷的颜色一样,一下雨就被冲掉了。内在种子起作用产生的信心,是很稳固的。有些佛教徒,因为自己前世的因缘、福报,不依靠外境,就自然而然信仰大乘佛教了。
这是第六个自性信心,也叫做细信心。
第七种信心:“谬”,错谬信解、恶劣信解。
有些人对外道所说的各种各样的邪道、邪行、不合理的戒律、不合理的见解,比如法、我、众生在实相当中是存在的、不是空性的,对这些很有信心。
为什么外道是错谬的呢?因为依靠外道的道,不能得到解脱。这些只是外道根据自己的分别念,创造出来的宗派而已,根本不能解决众生的贪嗔痴烦恼,解决不了众生生老病死、轮回的痛苦、剧苦,所以是错谬的、错误的。
因为这些不是佛教的观点,所以是错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讲的是真理,外道没有说出真理,甚至把众生从真理的道上引到邪道上,是不合理的。
这是第七种信心。
第八种信心:“正”,无谬信解、善妙信解。
正确的信心,对佛教当中讲到的无常、苦、空、无我产生信心。
有这种信心真是很有福报,我是这样想的。佛教里面讲“万法都是无常的”,万法的确是无常的,谁也没办法辩论;“无我的”,确实是无我的;“空性的”,确实是空性的,我们想不开的很多事情,都是空性的,本体上没有什么的。佛教当中讲到的生老病死的真理,特别正确。
你如果没有闻思,就不一定知道;你如果闻思得越来越多,就像以前讲过的《胜出天神赞》[注2]、《殊胜赞》两部论所讲的一样,对佛教真正的信心,是通过智慧而产生的,这叫做正确无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