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2-3)

创建日期:2022-03-09

  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2-3)

  30、(四)【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前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

  本尊=所诠形象之本尊+能诠胜义之本尊,

  能诠胜义之本尊=苏醒+沉睡

  什么叫苏醒?就是当这个本具有功德的坛城已经苏醒呈现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的皈依时间,就是到成佛之前。当这个本具有功德的坛城显现的时候、苏醒的时候,这时候你已经成为实相之本尊、实相之皈依了。难道还需要皈依谁吗?就不需要了,心里就知道了。

  31、(五)因皈依和果皈依【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因皈依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实的随修道皈依两种。】

  大士道皈依=因皈依+果皈依=因皈依(相似的承诺皈依+真实的随修道皈依)+果皈依

  32、因皈依【相似的承诺皈依,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念诵十万遍皈依偈。真实随修道的皈依,依照上面的承诺,通过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修行。】

  33、果皈依【果皈依,是指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特殊意乐。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无二无别,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自然解脱、自然断绝、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中,得以救护,即是果皈依。】

  所谓的自然消尽指的是什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从这个角度当中讲解灭尽。方便在具有的同时就叫做便智双运?也可以这么说,也不可以这么说。因为它是一种境界,超越一切戏论,不是思维造作出来的一种概念性。能这样说,说明当时含有这样的意义;不能这样说,因为它并不是意念造作的概念性。这就叫做自然灭尽。

  自然解脱,这个境界的解脱,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解脱,比如自己在上面打上一个结,后面再把这个结解开就叫做解脱,当然不是。有一个所解的境和能解者,这不叫做解脱,即便称之为解脱也是名言,是暂时的而不究竟。那什么叫做解脱呢?“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易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两者当下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即为解脱。不是解开什么烦恼,而树立一种对治法,清明之见解即为解脱,不能这么去理解啊!

  自然断绝,这个自然指的是什么?它并没有一个创造性的,本来就是任运自成。什么叫任运自成呢?不需要依靠因缘,因缘来自于戏论。没有戏论的话,这个断绝还有个所断之境和能断之念吗?当然没有。

  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是讲解境界,不是概念性的,用概念去分析境界是达不到的。这个无相指的是什么呢?在执受这样的禅定当中,没有能所对立之法称之为无相。不是说五根遮止什么都看不见叫无相,若要是这样的话,那怎么称之为出世间的胜观呢?无相指的是没有能所对立之法,称之为无相。也就是没有分别心,因为没有能所这种耽著的时候,哪来的分别心呢?

  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当中得到救护,救护什么?执受这种禅定的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它就叫做救护,这个救护不需要依靠对治力去救护烦恼,它本来就是一如。

  这讲解的是禅定,是实相般若。要记住,这不是讲解过程,而是印证见解。看看你现前的见解是否也是这样?若是,那就说明是对的,此即为果皈依。

  果不讲解过程,而直接讲解境界,就像禅宗讲解的见性。登地菩萨以上都称之为见性,圆满见性是佛的密意,所以它就叫果皈依。

  34、禅定

  当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前面的起心动念就会消尽。依靠这时候明空不二的见解行持善法,实际当中已经消尽方便而单纯树立智慧,即便智慧当中明空不二也是不了义的,它是一个过程。

  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若能执受本体,当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有多么迁变,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并没有说那时候的迁变是恶念,必须要寂灭才能树立便智双运,没这么讲过。

  有些人问:当烦恼起现的时候,就不去管它,顺着它,这么修学可以吗?

  若要是具有能所对立性的话,当然不可以,那就叫做心识,不叫做智慧。

  “又不能这样,又不能灭掉,天哪!该怎么办呢?”

  是的,里面有一个很殊胜很甚深的窍门。这个窍门我们在讲吗?当然在讲。在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整个方便道就是为了趋入这个窍门,证悟这样的境界;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外相和内相,就是这个窍门,靠这种方式来证悟这种境界。

  35、【或者说,因相乘,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中获得的一种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由此称为果皈依。】

  因法相乘显宗,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当中获得的一种立誓。从显宗的立场来说,因法相乘在他相续当中本具有功德,就是说诸佛菩萨的密意,诸佛菩萨已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所以自己现前皈依这样的对境,祈请诸佛菩萨的密意加持心相续,自己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显宗的皈依方法,一种立誓。

  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之色身,就是法身和色身之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故称为果皈依。行持这样的善法,究竟达到二身之境界称之为果皈依。

  上面已经讲过,这些过程都得知道一些,一个是圆满基,一个是立誓,自己现前依靠这样的方法来争取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就叫立誓。圆满具备果皈依者,就如同上面所印证的三身之境界般。

  36、【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在这里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意乐差别),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

  站在大乘的立场之中,即便是皈依也要想到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获得圆满三宝之境界而作皈依,这个发心和立誓永远不能间断。

  37、【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等,作为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风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

  这指的是什么呢?作为密宗的弟子,本具有如是般之功德,但现前还是没有呈现,如同阴天般的,蓝色天空本具有,但是由于无明二取的乌云遮止蓝色的天空。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气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就是现前还没有完全证悟之前,把自己当做是誓言者,就是说内在本具有一切功德,现前被无明二取遮止者,我们就把他称之为誓言者。这个要知道,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弟子,若要是不懂誓言者和智慧尊无法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叫做“无有誓智尊二执”,那就更不了知了。

  刚刚已经说过,虽然我们本具有一切功德,但如同阴天般被无明二取乌云遮止了一切功德,这种行持者就叫做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气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我们依靠这种修学方式而成办本具有的一切功德。当两者达到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就叫做“无有誓智尊二执”。

  大圆满叫做什么次第?很多人说生起次第加圆满次第等于大圆满,大圆满不叫次第,它是究竟果位,不讲解次第。也就是说,前面依靠誓言者和智慧尊来成办究竟之果实,但是最终大圆满境界当中,在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行持即为大圆满,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啊!即便是修学本尊,我们把本尊修法分为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所诠和能诠达到圆满的时候就叫大圆满。大圆满当中的本尊是讲解在执受本体当中,此时呈现密严光明刹土的本尊之相永远不会消尽,原因它是大圆满究竟果实,是生起次第究竟之果位。

  从圆满次第的角度来说,是依靠世俗气脉明点成办胜义气脉明点之过程,来达到圆满气脉明点。此时的气指的是什么?当然是智慧气,脉是胜义脉,明点就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达到这种圆满境界的时候就叫做大圆满。

  38、【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三脉即中脉、左精脉、右血脉。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是法lun、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如果分为七轮,就再加上所燃火轮、能燃风轮。】

  三脉=中脉+左精脉+右血脉。

  由于是这样分布的缘故,所以我们在排九节佛风时,为了断绝左精脉和右血脉,就观想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原因就在此上。

  五轮=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

  七轮=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所燃火轮+能燃风轮

  在圆满次第调伏气脉明点的过程当中,在具有一定禅定的基础上,通过起心动念来断绝脉轮。

  我们在修大圆胜慧的时候不是说过吗?某一种脉轮打开的时候,就会呈现相应的境界。这是实相,当我们行持这样的禅定,脉轮已经打开的时候,就会呈现如是般清净之境界,这是真实性的。但是光具有显现,并不代表脉轮已经打开。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执著行持三摩地过程当中的显现,原因就在此上,有显现不等于是功德。若要是如是行持者,脉轮打开的时候会呈现各式各样的境界,但这是一个次第道。这在圆满次第过程当中讲得非常细致。

  前行备忘录15课3皈依笔记

  39、【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脉瓣;喉间集味轮有十六脉瓣;心间忆念庄严轮有八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脉瓣,这所有脉瓣上口朝下。】

  在三脉中间的中脉里,大圆满还讲解一条嘎得水晶脉,说这个脉是根据当时修学禅定弟子的烦恼轻重来树立:像烦恼沉重的三恶趣者,这个脉的口是向下的;三善道众生是横着的;菩萨的脉是朝上的,但还没有打开;佛的时候就已经打开。当这种脉轮一打开的时候已经朝上,那就呈现出相应的功德。但是要记住,这些脉轮并不是说在哪一个地方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脉,若要是一个实在的脉,只能依靠动手术才能打开,不是这样的。

  40、【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

  在世俗的这个状态之中,起现一切识聚的通道叫做世俗脉,飘动一切识聚的力量为风,明点即为识。在胜义谛见解圆满的境界当中,趋向于究竟见解的通道叫做胜义脉,飘动一切智慧的力量叫智慧风,识已经转变成智慧叫般若波罗蜜。识与智慧的区别就是这样的,不要单纯树立身上有一个实体,这样无法体现出生圆次第的殊胜。

  要记住的是,因法相乘是依靠方便来成办智慧,从外三部到内三部,外三部以上从总体的角度来说都称为果法。果法当然不是树立在一个实体之中,若还树立在实体之上,连因法相乘都不如。因法相乘从小乘开始,把一切外境以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方式,抉择为无有自性。到了生圆次第的时候树立一个实体的话,那怎么称之为果法呢?要记住,绝不能树立在一个实体之上。

  41、【它包括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遍行风。】

  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和遍行风。在生圆次第当中,这些风飘动的作用都讲得非常细致。我们现前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不是那么戏论。风就是飘动的力量,需要站在世俗和胜义谛两方面去理解。

  42、【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是外行风。】

  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

  为什么在修宝瓶气的时候,把平常的呼吸都转用于宝瓶气,压制一切识聚呈现智慧之上原因就在此上,根据它本具有的法规来树立一个善道。但要记住的是,宝瓶气是针对生圆次第的方式而树立的,若要是长时间不做修行,即便前面走个过程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比如往昔中我们都修过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当今再开始修时,也要从零做起。修宝瓶气的时候,针对初次修行者来说,吃得饱的时候憋气时间会短,吃得少一些时憋气时间会长一点,完全根据自己身心状态飘动,因为它就叫强制性的,这个风就叫业风,还是跟随当时的状态飘动,与自然风完全不同。

  43、【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如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

  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

  在世俗的立场之中,飘动明点叫做业风,明点称为识。业风飘动识的时候会变成很多识聚,各式各样的妄念和分别心。

  站在胜义谛的立场上,明点称为智慧,风称为智慧风,依靠它飘动的力量就会圆满证悟到究竟果实,还是依赖于这个风,要知道。风和明点如同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这三者虽然分三个阶段来传讲,实际当中是一种操作力量。

  比如说当我们产生一个妄念的时候,起现妄念的通道为脉,飘动的力量为风,对识聚的认知为识,它由一个支分为三,实际当中在起作用的时候三者同时具备。智慧也同样一个道理,不要分为三个,脉就是脉,脉和风、明点完全割断开,不能这么去理解。

  44、(六)三宝1.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风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对应,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本体空性即是佛陀,自性光明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前文中所讲的三根本、风脉明点、本体自性大悲都可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

  脉清净=僧宝+化身,风清净=法宝+报身,明点清净=佛宝+法身,

  本体空性=佛陀,自性光明=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僧众。

  45、【如果对三宝加以分析,每一宝都有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1)佛宝【一、佛宝的本体,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那么,佛陀的断证是如何达到究竟的呢?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灭除粗大的法我执而断除了所断业和烦恼障,而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作为菩萨,一地见道证悟法性谛,顿然断除遍计的障碍,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后,在其后得断除吝啬烦恼,究竟布施度。随后从二地开始,依次跨地,断除所断,证悟所证,他们的证悟与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进展,因此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获得七地时,无余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尽摧无遗,从而无余现前剩余的智慧,自此再没有所断,所证方面再无所提高、无所进展的,因此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

  就是讲解登地菩萨到达究竟果实的整个过程。

  堪布昂琼说:在很多大乘道乃至密宗当中,都讲解见道的时候已经断绝了烦恼障,但是以他自己的见解来说,当时并不是丝毫烦恼都没有,但是力量已经很微弱了。讲解这个的目的在何处呢?就是说当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不要仅仅要观待自己的顺缘禅定,还要观待逆缘贪嗔痴烦恼是否在减少,从顺逆两方面去观待自己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从密宗总体的角度说,资粮道有堕落、也有烦恼,加行道没有堕落、有烦恼,那现前观待自己的内心,在从事三摩地的时候有没有烦恼?烦恼仍旧那么沉重,就说明离见道仍旧遥远,应该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

  46、2)佛宝的分类

  佛宝=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所依身体(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能依智慧(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所为事业

  化身=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种种化身

  一切种智=能依智慧=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一种见解=般若波罗蜜=法身=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法报化三身=法报化自性四身=五种智慧=六度波罗蜜多

  【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三种。】

  47、【所依的身体,也分为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四类。有关佛陀本性身,新派旧派所持的观点,新派认为是远离五蕴的空性,它的这种空性的空分是一种断空,因此他们承许佛陀没有遍知智慧。旧派认为,佛陀的本性身是法界、智慧双运空性智慧藏。】

  【法身,是自性空明的智慧。梵语为嘎雅,引申出来,就称为聚者。也就是聚集二十一种无漏法的体性。本性身和法身这两者都是意——一切种智的智慧,因此是从佛陀自身侧面来安立的。报身和化身是从所化他众的角度来安立的,所化有清净不清净两种,在清净者的面前,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十地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

  【所谓的五决定,处所决定是密严刹土;本师决定,即是五部佛,每一部也都有小部的五部眷属,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为了调化清净所化有情,报身周遍;法决定,是远离言说的大乘法;眷属决定,是十地菩萨;时间决定,即恒常相续。也就是说,不是本体常有,而是相续恒常。不清净的所化众生面前,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陀殊胜化身。】

  因为从登地菩萨以上,可以享受五种报身的境界,所以清净显相称之为报身之境界。

  登地菩萨以上具备五决定,五决定=处所决定+本师决定+法决定+眷属决定+时间决定,

  【化身包括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和种种化身四类。其中佛陀的殊胜化身,只有住于大资粮道和加行道四顺抉择分者才能得以拜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佛陀现于世间之际,青蛙、乌鸦等也得以朝见。】

  四顺抉择分者是指四加行道的暖顶忍胜位者。总的来说,能谒见殊胜化身者,当然是具福德、根机者,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即便是青蛙和乌鸦,可能也是具备很大福德和根机者。当然化身显现为乌鸦和青蛙,也有可能性,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过失。

  【不管怎样,圆满示现二十相的佛陀,就是殊胜化身。】

  是指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圆寂之间二十相的殊胜化身。

  【投生化身,是指在六道之处的六能仁和上师善知识们。依照《涅槃经》中所说的“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佛陀的投生化身就是上师善知识大德们。】

  所以现前一切善知识都是佛陀的化现,称之为投身化身。

  【工巧化身,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化现为嘎玛布秀等工巧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土匠、石匠、铜匠等等,泛指从事铸像、画像、雕像等增上善法的能工巧匠。】

  【种种化身,船舶、航船、桥梁、台阶,甚至在炎热逼迫之时的凉风,严寒逼迫时的暖流,凡是成为给众生带来利乐之因的事物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

  誓愿的化身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佛在圆寂的时候,看到某一个人对众生有利益,就把自己的功德加持于他,凡是他成办的一切都对众生有利益,这就叫誓愿之化身。凡是成为给众生带来利益之因的事业,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

  48、②能依的智慧

  【能依智慧:就像我们的心一样无所不现,佛陀的智慧也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

  五种智慧并不是印证有五个智慧,而是从一个智慧的不同角度当中印证五种智慧。

  【法界性智,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一切影像一样,在法界性智面前,轮涅法显现澄清的部分不灭,就是大圆镜智。】

  当今我们所行持的便智双运,在说不出来的清明见解当中,已经含摄了法界性智。在这种境界当中,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出影像一样,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五根并没有遮止,因此能看得见一切景,听得着一切声音,这种显现就如同在一个镜子当中映现出来一般,在法界智慧面前,所呈现的一切轮回涅槃显现澄清部分不灭,因此称之为大圆镜智。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眼前看得见的相,耳边听得着的声音,所呈现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都不会造成本体一丝毫之损失,因为本来就是一如的,这就叫做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例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照见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

  在执受这种禅定的时候,不管呈现的显现是好还是坏,听见的是好听还是不好听的,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已经超越一切耽著与分别心,所以一切皆为平等,就叫做平等性智。

  那现前行持三摩地的弟子们,问问自己的禅定,当我们行持禅定的时候,眼前看得见的山河大地和各式各样的光乃至文武坛城等,你对哪个更执著一些呢?自然会执著各式各样的光。所以无论见到谁,都说自己看得见的各式各样的光,看见的本尊,没有一个人跑到导师面前说看见的是山河大地,没有一个人如是汇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平等性智可能还不具有,仍旧沾有一些分别心,当呈现好的境相时会觉得很高兴,没有这种境相时,心情也不会很好等等。但要记住的是,在法界性智当中,轮回与涅槃本来是平等的。我们在讲解六别法的时候,基跃与自显中的任运八门,没有讲解轮回是过失、涅槃是功德,它本来就是一样呈现的,在执受本体状态当中,究竟果实中的任运八门是平等的,才能称之为果位。现今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绝不能有这种分别心,要不就不具备平等性智,那么大圆镜智和法界性智都不具有,都是一种造作性的,当然不了义。

  【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涅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

  【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

  五种智慧都如是具备在一个见解之上,当然也不是一个实体的见解,就是我们印证的般若波罗蜜。总的来说,当前所行持的禅定永远没有离开过五种智慧和二种智慧。从尽所有智当中,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已经含摄了慈悲心和信心的一切功德。

  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就是便智双运。在印证见解时,一种见解称为法身,二种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三身法报化三身,四身再加上自性身,五身就是五种智慧,六身即六度波罗蜜多,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印证见解,都在印证般若波罗蜜。不是说数量越多见解越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印证见解。

  49③所为的事业

  【所为事业:佛陀将所有恶趣众生安置于善趣,将所有善趣众生安置于三种姓圣道中,将三种姓圣道的众生,逐渐安置于佛地。】

  【声闻缘觉菩萨们只能把众生安置在他们各自的果位,而不能把他们安置到佛地。佛陀,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意乐,指示正道,把他们安置在究竟佛地的事业,超胜声闻缘觉菩萨的方面有三法,即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

  【恒常:佛陀没有先前利益众生现在不利益的情况,因此是恒常。】

  【周遍: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而是遍及于十方三世。】

  【任运: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

  前行备忘录16课1皈依笔记

  50、【三、佛宝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有法身的功德和色身的功德两种。】

  法身是讲解内在本具有的功德,叫做自显,他显当中所呈现的,叫色身功德,从自显和他显立场中树立两种身的功德。

  【其中法身的功德,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法的自性。】

  【佛陀色身的功德,身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语言具足六十梵音,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语言具足六十梵音,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现量照见轮涅诸法的法性,这是如所有智;】

  现量照见指的是什么?佛陀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即便妙力呈现轮回与涅槃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因为在法界当中,体用本来就是一如的,佛陀已经具备如是般功德的缘故,称之为智慧的功德,是从意的角度来说。

  【互不混淆现量照见世俗有法的万事万物,如同湿的庵摩罗果放在手掌中一样,这是尽所有智。】

  【慈悲的功德,昼夜六时关注众生,看谁兴盛、谁衰落等等,犹如独子之母一样,无有远近亲疏照见一切有情。】

  【威力的功德,如经中说:“大海与波浪,纵会有越时,所化佛子前,佛不会越时。”】

  【声闻、缘觉、菩萨们,尽管在调化众生的时机成熟时,也可能有因懈怠、忘记等没有及时调伏众生放弃的情况,】

  因为一切过失乃至戏论都来源于心的造作,当然心的造作分为有念和无念粗细两种,即便细微当中仍旧含有意念造作的缘故,它的果位仍旧会呈现这种忘失乃至戏论现象。所以说,为什么声闻、缘觉、菩萨们在调化众生时机成熟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由于没有圆满断证一切功德的缘故,要记住这一点啊。

  【可是,佛陀即便是在最后涅槃,仍然使人类中的遍行极喜、非人中的乾达婆极喜现见真谛。】

  51、(2)法宝【其二、法宝也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一、法宝的本体:成为断或能断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方便,就是正法的本体。】

  从密宗的立场之中来讲解,法就是为了断绝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俱生无明在原始基位当中,还没有认识到本体三身乃至自显光明之境界为俱生无明,这时候的无明状态,从阿赖耶识开始称之为遍计无明。

  若要是站在小乘的立场之中,佛的断证功德中所断是人我与粗大法我,证悟到二谛无别之见解,这是小乘的理解。

  【所谓的断或能断,“断”是指声闻缘觉菩萨断除烦恼的灭谛,“能断”是指道谛。】

  法宝,就能起到这个对治力的作用。

  52、【二、法宝的分类:分为教法和证法两种。关于教法,因相乘认为:它分为八万四千法蕴,归纳起来是二十部,再进一步概括,摄集在三藏当中,教法只是存留在僧众心相续中,外在的所有法本,是教法的所依。】

  教法要从闻思而得,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实修教义。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三种智慧当中,是否需要前面闻思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根机,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不需要前面这个闻思教法的过程,在当下获得证法时教证已达到双运,就是由于是上等根机的缘故,上等根机已经含摄一切教法之义,不是说不需要教法就能证悟到证法,是上等根机当中已经含摄前面的一切过程。

  我们现前所从事的一切就是为了培养信心,何时信心圆满的时候就是成就之时机,这时候的信心已经含摄了法的一切要义,都在当时这一刻成就的信心当中圆满。

  【密宗里,有诠法、诠相、诠称三种。诠法,是指佛典;诠相,是指僧众心相续中显现的教法;诠称,是指所有语言文句。】

  诠相指的是僧众心相续显现的教法,就是已经掌握的教法,这个教法当然来源于诠称和诠法;诠称指的是语言文字,僧众依靠诠称才能在心相续当中得到教法。

  【实际上,所谓如来的教法证法宝,举个例子来说,“戒杀”的这个词,在心里决定下来,这是教法;实地修行它的意义,是证法。

  从小的角度当中来说,所谓的教法是一种理论,证法就是实践。

  53、【证法,就是胜道三学。小乘声闻缘觉的教法,能诠是三藏,它的所诠是三学,大乘的律藏是能诠,其所诠——二十根本堕等是戒学;经藏是能诠,经藏的所诠——慈心、禅定等是定学;广中略般若等对法是能诠,其所诠大中观是慧学。密宗的所有灌顶、戒律、仪轨是律藏,它的教义——誓言的一切次第是戒学;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法是经藏,其教义——共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定学;大圆满的所有续部是论藏,其教义——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是究竟的慧学。总而言之,所有能诠词句的部分就是教法,一切所诠意义的部分就是证法。】

  小乘声闻缘觉的教法,能诠是经律论三藏,它的所诠就是戒定慧三学。

  站在大乘的立场之中,大乘的律藏是能诠,其所诠——二十根本堕等是戒学,讲解一切戒律;经藏是能诠,经藏的所诠——慈悲心、禅定等是定学;广中略般若等对法是能诠,其所诠大中观是慧学。

  密宗的所有灌顶、戒律、仪轨是律藏,它的教义——誓言的一切次第是戒学;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法是经藏,它的教义——共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定学。

  先从三藏和三学的立场之中去理解小乘大乘和密乘的区别。

  大圆满的所有续部是论藏,其教义本来清净直断与任运自成顿超是究竟的慧学,直断主要修持本体,顿超主要修持光明,但是光明当然没有离开过本体,所以如是去理解直断与顿超就叫做慧学。

  总而言之,所有能诠词句的部分都称之为教法,三藏为教法,一切所诠意义的部分就叫做证法,也就是实践的法称之为证法。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1-3)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3-3){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