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2-23

  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第九种信心:“现”,现量信解、近信解。

  种种因缘聚合以后,在相续当中真正生起的信心。这需要因缘的现量,比如说看法本、听课,种种因缘具足以后,你真的生起了信心,这叫做现量信心。

  第十种信心:“非现”,非现量信解、远信解。

  因为因缘没有具足,所以看不出有信仰,这叫做什么呢?非现量信。一旦因缘具足,信仰就能出现。

  这跟第二种未生信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有些未生信心,在这一辈子当中不一定能现前;有些非现量信,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信心,但实际上是有信心的。比如有些人因为身份所限,信仰不太方便,表面上看他没有信心,实际上他是有信心的。

  那天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拉萨的老太婆,我们说来说去,说到了文化DGM。我说:“文化DGM 的时候,拉萨那边对佛教的信心是怎么样的?”她说:“那个时候没有办法信仰,她想去转觉沃佛像,但不敢名正言顺直接去转。她就表面上装着逛商店,进这个商店看一看,到那个商店看一看,围着觉沃佛像,转到很远的地方。从这边过去了,慢慢慢从那边出来了。回家后给家里人说,我今天去转了一次觉沃佛像。”这是非现量的信心,表面上看不出来。(众笑)

  以前有些年轻人,觉得有信仰特别耻辱、不好意思,只悄悄在内心信仰。现在因为世间很多名人、明星、科学家信仰佛教,所以有些年轻人即使没有信仰,也拿着一串念珠,在微博上发一发自己念珠的图片。这叫不叫信仰?不知道。(众笑)

  前面的第九种现量信解,叫近信心,已经近在眼前了;现在的非现量信解,叫远信心,表面上看不到,比较隐藏,是非现量的。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人,我说“你有没有信仰?”他说:“我有信仰,我妻子现在没有信仰。不过她怀孕了,马上会有信仰的。”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她生孩子的时候,会很痛苦。当她感受到轮回的痛苦,我相信,就会有信心的。”这叫做远信心,离现在有点远,一旦他的孩子诞生,他妻子的信心也会诞生。(众笑)

  第十一种信心:“音生”,音生信解。

  通过听闻佛法,听别人、善知识,或者道友讲经说法。

  这跟前面第五种伴受信解有点差别,伴受信解的善友,不一定非要给他讲经说法,可能是善友的一些行为给他起了作用。

  这里是音生,比如听光盘、听网络的法音。现在网络很方便,通过网络,很多人真的得到了法音。以前高僧大德需要翻山越岭去求法,玄奘去印度那么困难,鸠摩罗什,还有很多译师、普通的求法人,到印度、到藏地、到汉地各个寺院,那么困难。而现在,你只要打开笔记本电脑,印度也好、藏地也好、汉地的五台山也好,哪个世界的课,我们现场的课,都可以听到,这叫做音生信心。

  音生信心是很重要的,现在通过网络听课对佛教产生信心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这是很好的。不然要在一个道场当中集聚这么多人的话,各方面的确是很困难的。佛陀利益众生的主要方法,就是讲经说法,我们是通过讲经说法而得到信心的,网络上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通过善知识的声音,对佛法产生信心,叫做音生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在《正法念处经》里面讲,“闻法故知法,闻法故信佛,智者闻法故,能解脱众苦”,因为你听闻了佛法,所以你知道了佛法;因为你听闻了佛法,所以对佛陀有了真正的信心。有智慧的人,通过听闻佛法,能断除很多痛苦,听闻佛法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求法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

  你原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通过闻法和修行,你可以变成一个特别伟大的人。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样的。

  音生信心是很重要的,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是不是有音生信心?这是第十一种信心。

  第十二种信心:“求”,思求信解。

  听闻佛法的道理之后,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抉择、思择,然后产生信心。这相当于是不退转信心,通过闻思,思所生慧,反复反复地思维而产生了信解,这是很坚定的、不容易退转的信心。

  第十三种信心:“见”,见解信解、见义信解。

  听闻佛法以后,进行修行,悟到了真实的真相。你先听;听了之后,去思维;思维以后,去修行;修行以后,明白了真正的实相,这是不可退转的见解。

  见解的意思,在印度的梵文当中......我在这里不广说吧。

  这叫做什么呢?见义信心。完全不可退转的信心,要到第一地菩萨才能得到。

  现在很多人没有修行力,信心不是很稳固的。我刚才说的,今天看到佛陀、上师,信心大得不得了、信心特别大,泪流满面,左手拿一张卫生纸擦左边的眼泪,右手拿一把卫生纸擦右边的眼泪;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的,暂时的信心,慢慢慢就没有了。

  经过长期闻思、长期修行、见到真相的信心,才是不可退转的,这叫见义信心。

  第十四种信心:“夺”,可夺信解、小信解。

  虽然对法产生了一些信心,但是因为听到邪魔外道说其他的道,就改变了信心。这也可以叫小信心,本来对法就没有很深入地了解,遇到旁边的人随便说几句,信心就退失了。

  比如你对某个上师很有信心,这时旁边有个人说“这个上师可能是学外道的,你要注意哦”,很快你对这个上师的信心就改变了。因为你对这个上师不了解,只是表面上觉得,他很庄严、他很慈悲、很慈祥,只有这样很简单的理由。如果因为“很庄严”,你就产生信心的话,那现在泰国的一些蜡像也很庄严,你对蜡像产生信心也是一样的,所以“很庄严”不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觉得“佛法肯定是很好的,因为今天有那么多人听课”等等,这些道理不是很重要的,以此而产生的信心,叫做可以夺取的信心、小信心。

  《中观庄严论释》[注3]里面说,不被他夺、不随他转的信心才是很重要的。

  第十五种信心:“杂”,间杂信解、中信解。

  你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但是信心不稳固、变来变去的。今天好像信心还不错;过一段时间后,信心就不好了;又过一段时间,因为听了一部论,信心又比较不错了;听完课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信心又不行了。此起彼伏,一会儿觉得很不错,一会儿觉得很不好。这跟刚才第十四种容易夺的信心有点像,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信心。我听过很多人讲,“我刚来的时候,很有信心,现在好像不行了;有时候还可以,有时候真不行。”

  没有特别稳固的信心,这叫做中等的信心。

  第十六种信心:“不杂违品”,不杂违品信解、大信解。

  信心一直持续下去,从来不会没有信心,随时随地有信心。

  在伟大的人当中,真的有种信心,像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的。我以前的上师德巴堪布,在任何时候提到上师名字,就合掌顶礼三宝,这是发自内心的信心。并不是现在的演说家,为了吸引观众,特意学一些手势,不是这样的。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信心。

  行住坐卧任何一个时候,对三宝的信心都是发自内心的。不要说现在,就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个时候有信仰,的确是不容易的,很多人的信心一直是不被夺的。这叫做什么呢?大信心,也叫不杂违品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很多人通过长期闻思和长期修行,是能产生的,当然还需要有前世的因缘。如果一点前世因缘都没有的话,再怎么努力,信心有时候反而会倒退,有这种情况的。

  持续产生信心,不会没有信心,这叫做大信心。

  第十七种信心:“下”,下信解、小信解。

  声闻、缘觉为了自己的寂灭,产生的极大信心,小乘当中很多人是这样的信心。与大乘佛教相比,这种信心比较渺小,所以叫小信心。

  第十八种信心:“广”,广大信解。

  对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对无二法门,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这叫做广大信心。

  第十九种信心:“覆”,有覆信解。

  从信解行暖位开始,到第一地菩萨之前,众生相续当中,必定会有贪嗔痴等烦恼障碍,这叫做有覆信心。

  虽然你有信心,但是遇到一些外境,还是会产生贪心、嗔心、痴心。有些人很伤心“我对三宝有信心,怎么还产生这样的分别念?我很倒霉、我应该......”,自己对自己非常不满。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你还没有得到一地菩萨。

  心态变化、产生烦恼,得地之前都是正常的。有些人可能觉得“我只要信佛,就能处于光明的境界当中,根本不会产生一刹那的恶念”,这一点确实很困难。所以说很多人的信心,是有覆的信心。

  第二十种信心:“无覆”,无覆信解。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障碍,一般来讲,是得地以上菩萨的信心,没有粗大烦恼的信心。

  第二十一种信心:“勤”,精勤信解、具足信解。

  具足恭敬地精勤和恒常地精勤,不间断产生的信解。

  如果没有恭敬心的话,是很难生起信心的;如果没有恒常心的话,今天我很努力,早上四点钟起来修行;过两天,我没办法坚持,上午十点钟才起来,这样的话,信心就抵消了。所以信心需要有长期性和恭敬性,这叫什么呢?叫精勤信。

  第二十二种信心:“非”,不勤信解、不具信解。

  没有上面恭敬性和恒常性的信心,叫做不精勤信。

  第二十三种信心:“积”,积资信解。

  从一地菩萨之因的信解行地开始,在一大阿僧祇劫当中,不断积累二种资粮,这叫做积资的信心,是一地菩萨之因的信心。

  第二十四种信心:“未积”,未积资信解。

  还没有这样的积累智慧资粮和褔德资粮的信心。一般是凡夫人的信心。

  第二十五种信心:“坚稳”,坚稳信解。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的信解,是不容易退的,叫坚稳信解。

  有时候,我们退一点信心,不要那么伤心。“我原来是很有信心的,现在好像越来越没有了。原来我看到佛像的时候,会流泪,随时可以哭;现在我怎么看佛像,都哭不出来,肯定是我的信心很不好了。”也不一定的,你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激动,时间长了以后,虽然你没有放弃信心,但是不一定有原来那种激动的心。比如说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话,一遇到食物,可能会高兴得哭了;后来吃得比较好了,就不会哭了。

  有些人觉得“我因为现在没有眼泪,所以信心肯定不如以前了”,不一定的,也许你现在的信心越来越稳固了。你原来那样激动的信心,很容易被他人夺走的。现在经过了长期的修行,虽然没有眼泪,但是信心不那么容易改变了,所以现在的信心不一定是不好的。

  从一地到七地的坚稳信解,凡夫人是不可能有的。凡夫人虽然没办法得到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稳固信心,但是根据凡夫人的情况,也有稳固和不稳固的信心。有稳固信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稳固的。没有稳固信心的人,今天想一个法、明天想另一个法;今天对这个法门有信心,明天就抛弃,完全没有信心了。有些人把以前学过的法,完全抛弃、放弃了。是否以前被打了麻药,还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你以前为什么去学?后来为什么放弃?从世间角度讲,也是讲不通的。如果是正常人的话,首先应该睁开眼睛看路。你以前走的路,是自己选择的,并不是别人强迫你、把你绑起来扔在路上的,不是这样的,要多想想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第二十五个信心。

  第二十六种信心:“远行信”,远行信解。

  这是最后一种信心,从八地到十地之间清净三地的信心,因为具足任运无别智、远离行相与勤作而如此得名。已经获得了无有分别念、无有任何勤作的最高智慧。《入中论》讲“彼至远行慧亦胜”,七地以上就是这样的境界。

  以上讲到了什么呢?讲到了二十六种信心。后面的两种信心,是从一地到七地、八地到十地之间的信心,我们现在没办法具足。

  自己看看,你的信心是容易被夺的信心,还是不容易被夺的信心?你的信心是自私自利的信心,还是利益一切无边众生的大乘佛教的信心?你的信心是内信心,还是外信心?我们可以观察。

  我翻译的时候,感觉《经庄严论》的思路,跟其他经论的讲法有点不同。比如说我们以前讲的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诚挚信、不退信)三种信心[注1],这里没有讲。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讲《求法品》,我原来以为《求法品》肯定是讲,为了求大乘佛法,要如何如何苦行,可能是这些内容。但是《经庄严论》不是讲这些的,是从另一个层面讲的。实际上,《经庄严论》讲得更深。

  我们明白了信心的这些分类,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是哪一种人?我应该不是最糟糕的人,我现在要注意一些方面了”,我们可以观察自己。

  下面讲信心的十六种违品。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

  多时不作意,懈怠瑜伽乱,

  恶友善法微,非理之作意,

  放逸及少闻,

  信心的障碍是什么呢?其实障碍有很多,这里讲了十六种。

  第一种障碍:“多时不作意”。

  对佛法没有经常作意,障碍什么呢?前面第一种已生信解。对已经产生的信解,会有障碍。

  如果没有很长时间闻思、作意三宝的话,慢慢慢会障碍以前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信心,但后来对闻思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整个信心就被障碍了。

  我不管到哪里去,都尽量不间断讲课和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断了很长时间、很长时间没有作意的话,我原有的信心,作为凡夫人,很快就没有了,到时候捡都捡不回来。

  我们这里的很多法师,多年以来一直讲课。表面上看,是利益别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有个辅导员说:“我不想辅导了,累得很,你可不可让我请个假?我下学期可以不辅导吧?求求你啊。”不用求我。不辅导,对你个人来讲,很长时间到处乱跑,没有作意,最后信心就没有了。信心没有的话,所有动力都没有了。因为所有佛教修行的愿力、动力,都是建立在信心上的。如果信心没有的话,其他善法就没办法行持了。

  这是第一种障碍。

  第二种障碍:“懈怠”。

  懈怠能障碍第二种未生信解,已生起信心后不精进的懈怠者不会再生信心。

  特别懈怠、懒惰,什么都不想干,这样是不行的。大家要精进,精进有时候是被动的。比如一定要听课,因为跟别人一起听课时,就没办法懈怠。我觉得集体是很重要的,作为凡夫人,在没有课的时候,会经常懈怠。

  我没有课的时候,经常会懈怠;有课的时候,觉得很有意义,就有精进心了。

  精进,需要有人的监督、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我要求大家共修,一直共修的人,修行一直是比较不错的。

  懈怠是未生信心主要的障碍,这是第二个。

  第三种障碍:“瑜伽乱”。

  这稍微难懂一点,意思是说,对过去产生的信心,特别耽著;对现在正在产生的信心,也有耽著。如果对过去的信心和现在的信心特别耽著的话,会障碍产生无分别念的信解、无分别念禅定的瑜伽,所以它是第三种能取信解、第四种所取信解的障碍。

  意思就是说,对信解,也是不能太执著。不然的话,太执著也会成为障碍。“我一定要产生信心,我没有信心不行......”特别着急、特别激动,反而让你的心态有点混乱。信心也需要正常思维自然而然地运行,以这样的能取所取规律,才可以产生真实的信心。

  这是第三个。

  第四种障碍:“恶友”。

  恶知识,或者恶友,障碍前面的第五种伴受信解。你本来对三宝是有信心的,在与恶友接触以后,原来的信心就没有了。你粗大的信心,依靠别人、好朋友的影响,很容易改变。这叫做什么呢?恶友的作用。以前有的信心,中间就没有了。

  第五种障碍:“善法微”。

  善根微弱,会障碍前面第六种自性信解、自己产生信心。意思就是说,你有一点信心的时候,要多方面积累善根,多行一些善法。对大乘佛教产生信心,需要有一定的福报,不是很容易的。

  比如现在世间当中,你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就会努力工作,争取不失去这份工作。我遇到一个人,他说:“我孩子每个月的工资是五千块钱,在现在竞争这么厉害的时候,这份工作多不容易啊。我给孩子说,你一定要多多努力,不然的话,一旦失去了这份工作,我们一家可咋办呢?”(众笑)

  世间人得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要多方面努力;我们对大乘佛教有信心,也需要多方面努力。有时候看书、有时候听课、有时候修行、有时候祈祷,要在很多方面积累善根。不然的话,你觉得“我现在有信心,我现在已经出家了,吃喝没有什么问题。我现在已经入到保险柜里面了,没有什么问题了”,不一定的。

  凡夫人的善根都比较微弱,还是需要多方面积累善根的。否则的话,微弱善根会障碍自性的信心。

  第六种障碍:“非理之作意”。

  外道常乐我净等等非理的、不合理的作意,会对第八种无谬信解、无谬的正信有障碍。因为没有如理证悟无常等法义。

  第七种障碍:“放逸”。

  所谓的放逸,实际上就是贪嗔痴,和不精进。有了这样的贪嗔痴放逸,会对第九种现量信解有障碍。为什么不起信心呢?因为你也许产生了贪心、也许产生了嗔心、也许放逸了、也许懒惰了。

  第八种障碍:“少闻”。

  虽然你对佛法有点信心,但是你少许听闻,没有长期听闻,只受了皈依、只听了一两部论典,所以对佛法里面了义、不了义的各种各样的意义不明白。

  有些佛教徒真的很可怜,佛法的资粮太少了,只是办了一个皈依证,除了这个以外什么都没有。有了皈依证,然后说某个人是我的上师,只这两个条件,怎么能变成佛教徒呢?佛教徒至少在自心当中有一些信心、智慧、悲心,在见修行果很多方面都要知道一些。

  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听闻,“你学过佛没有?”“我学过佛,我还是比较不错的。”“你听过什么法?”“我听过《心经》一遍。”就听一部两百多个字的《心经》一遍,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众笑)

  佛教当中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不然,你信了佛以后,如果没有广闻博学的话,对佛教很多甚深的道理,反而会产生邪见。

  应该广闻博学,戒律也好、五部大论也好、修行也好,大乘、小乘都要长期地学习。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胸有成竹,尤其对空性的甚深意义,就会很有把握了。

  少闻对哪些信心有障碍呢?对第十一种音生信解有障碍。

  有些人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实际上连一部《入菩萨行论》都听的断断续续,没有全部听。自己觉得“我现在学佛很不错的”,其实在学习方面是不够的。

  多少时间了?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是吧?刚才讲到第八个少闻,就到这儿吧。我想把这些障碍慢慢给大家分析,这是很有必要的,大家能找到自己的障碍。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