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缘起解义

逻辑学-解义慧剑8笔记

创建日期:2022-07-12

  逻辑学-解义慧剑8笔记

  1、科判

  解义慧剑=甲一、能说之(1)+甲二、所说之论+甲三、圆满末义。

  甲二、所说之论=乙一、初善造论分支+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乙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7)+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丁一、略说二理(9)+丁二、以四理广说

  丁二、以四理广说=戊一、能量四理+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己一、总说(58)+己二、别说。

  己二、别说=庚一、不依人而依法(60)+庚二、不依句而依义(61)+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6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不依人而依法;

  是故不依人,而当依正法,由说理成道,解脱说者非。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

  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违大乘义说,说者纵现似,贤善亦无益,如魔化佛陀。

  6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二、不依句而依义;

  闻法而思维,依义不依句,通达所诠义,何说皆无违。为了义欲说,命名而知彼,

  复勤戏论句,如得象寻迹。耽著词句繁,妄念增无尽,由此背离义,凡愚徒劳因。

  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2、对于四法依,如果从正反两方面来算,就有八种,即四种依止和四种不依。另外,大家在学四法依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它们的次第,前面也讲了次第绝对不能混乱。

  3、庚一、不依人而依法:是故不依人,而当依正法,由说理成道,解脱说者非。

  大能仁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为众生宣说种种妙法,就是因为除了妙法之外并无其余解脱的道,如果有人想依靠个人的威力来获得解脱,这恐怕不太现实,除了法以外,能获得解脱的道根本不存在,所以欲解脱者一定要依止正法。

  上师通过大悲心为弟子指示正道,弟子则依精进修持获得解脱。其实,这些都是在宣说依法不依人的道理。与教证理证不相违的妙法才是解脱的唯一阶梯,而并非是说者。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解脱的正道——妙法。

  4、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

  如果说法者所说的法与如来密意不相违背,即不违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不违大乘的根本要求——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善说。其实,所有高僧大德的语言都具有善说的法相。如果所说皆为善说,说法者的形象就不必考究,他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可以是行为如法的、也可以是行为不如法的。

  5、违大乘义说,说者纵现似,贤善亦无益,如魔化佛陀。

  大乘的教义自始至终都是大悲心和空性:在胜义中一切万法无我,在名言中全部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持。如果其所说的法完全与大悲心和空性相违,那说者显得再怎么样如法、再怎么样贤善慈悲,我们也不能依止。比如说,一个上师外在的行为的确是十二头陀行,但他所说的法全部是让众生杀生、偷盗,那能不能依止呢?肯定不能。

  6、庚二、不依句而依义:闻法而思维,依义不依句,通达所诠义,何说皆无违。

  前面讲依法不依人,但法分为词句上的法与意义上的法两种,比如说大悲心,它的真正意义是内心缘一切众生所产生的无上悲心,而词句只有文字,也就是“大悲心”。但有些人认为词句就是法本身,所以听闻以后一直耽著词句,对它真正内容根本不去触及,这非常可怜。

  7、为了义欲说,命名而知彼,复勤戏论句,如得象寻迹

  一般来讲,世间中首先是为了了达某种法的意义,然后命名老人才对它取名,并进而运用、分析。任何一个法都是为了通达它的真正意义才给它命名的,如果通过运用名称已经明白了意义,那词句好与不好都没关系。

  因此这里说,如果我们以任何方式已经通达了它的意义,那词句的戏论或者说对词句的各种耽著都可以不关心,因为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比如“现空双运”,通过任何一种语言已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我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不仅是我说法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转F轮的目的也是让众生通达它的意义,只不过暂时依靠词句的戏论而已。

  如果完全通达了它的意义,还需不需要词句呢?一点都不需要。就像一个人丢了大象,最后大象已经找到了,但他还要千辛万苦在别的地方去寻找它的脚印,这有没有必要呢?根本没有必要,不然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多此一举。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已经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8、耽著词句繁,妄念增无尽,由此背离义,凡愚徒劳因。

  如果我们一直一味耽著词句,不断增长妄念,那就会完全离开原来的本意。但世间愚痴的人却经常这样徒劳无义。没有词句要想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词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纠缠。

  9、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如果在意义上没有下手,光是从文字上寻找它的答案,那就有很大的困难。用一个比喻来说,比如“将树拿来”,那就会:是东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是南方的树还是西方的树?如果是北方,那是东北还是西北?……从方向上讲也没完没了。从时间上讲,是未来、过去还是现在?如果是未来,那是明年还是后年?……这样寻找也是无边无际。从行相上讲,是檀香树还是沉香树?或者说是柏树还是松树?即使是檀香树,那它是白檀香还是红檀香,或者说是绿檀香?……从行相上讲也无有尽时。这样算下去,最后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结论,因为永无止境之故。

  其实我们是通过名言来了知,那使用名言的必要是什么呢?就是在意义上下功夫,这也是命名老人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些名称的原因。既然这样,那就应该像讲因明的时候那样,总相自相混为一体而进行取舍,只要对方了解了意义就已经可以了。否则,事物的真正本体永远也得不到。因此,任何一个法包括佛法,在辩论、分析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在词句上跑,因为这样根本得不到实际的结论。如果你在内容上真正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感受或感悟,那词句不管怎么样表达都可以。

  10、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如果我们一直耽著词句,那就不合理,因为词句仅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方法。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母亲给可爱的孩子指示明月,说:“好孩子!你看那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它的颜色和形状多么美啊!”但傻傻的孩子只看母亲手指,根本不看空中的月亮。其实母亲的目的并不是,我的手指怎么样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认为:母亲的手指很细、很白、很好看,始终这样耽著。母亲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说母亲的手指是弯弯的,所以这就是月亮,有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词句来表达佛法的时候,愚者一直耽著词句,这也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也描绘了有些愚者的形象:说空性的时候,他认为是碗里没有水一样的单空;说光明,他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一个东西;说现空双运,他认为就像黑白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一直这样耽著戏论的话,永远也没办法通达法界实相。

  解义慧剑科判

  5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别说)分四:

  6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不依人而依法;(第8课)

  是故不依人,而当依正法,

  由说理成道,解脱说者非。

  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

  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

  违大乘义说,说者纵现似,

  贤善亦无益,如魔化佛陀。

  6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二、不依句而依义;(第8课)

  闻法而思维,依义不依句,

  通达所诠义,何说皆无违。

  为了义欲说,命名而知彼,

  复勤戏论句,如得象寻迹。

  耽著词句繁,妄念增无尽,

  由此背离义,凡愚徒劳因。

  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

  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上一篇:逻辑学-解义慧剑7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解义慧剑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