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听《中观庄严颂释》小结 (2021-03-19 15:09:20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传承
1、1《中观庄严颂》,由静命论师用梵语造,由印度大堪布天王菩提(梵语称为色燃札哦德)和藏地著名的智慧军尊者从梵语译为藏文。
1、2《中观庄严颂释》,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承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旺波之劝请用藏文所造,蒋扬钦哲旺波在清净境界中,获得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的近传。
1、3本次教材《中观庄严颂释》汉文,由师恭译,师承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第一部大法即是此论,麦彭仁波切为法王如意宝之根本上师。
1、4师辛辛苦苦传讲128课,道友们辛辛苦苦整理出讲记、音频、字幕、书版等各种形式的法宝,我辛辛苦苦第一遍学了11个月,筋疲力尽+意犹未尽。
2、《中观庄严颂释》主要科判
2、1标准科判
全论=顶礼赞叹立誓言+甲一所说支分(2-32课)+甲二所说论义(33-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著论五本=1由谁所造+2为谁而著+3属何范畴+4全论内容+5有何必要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33-126课)+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127-128课)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33课)+丙二、译礼(34课)+丙三、论义(34-126课)+丙四、尾义(127课)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34-121课)+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21-126课)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34-96课)+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97-113课)+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82-96课)
2、2自解论之大意
本论分两种部分理解,A中观推理万法空性(34-82课)+B自宗之佛教见解[(2-32课)+(82-128课)]
2、2、1中观推理万法空性
本论推理万法空性与《中论》相辅相成,与《中论》之缘份:出发=40课→会师=76课→终点=86课。
A《中论》破了外境所有法,平等破了内心法;本论主要破了内心法,顺便破了外境所有法。
B《中论》破了粗大法,动摇了根本性的实有见解;本论破了细微之“识”+“一”法,加深了“空性”见解。
C“万法惟心”,《中论》重点破了万法,本论重点破了心。
D《中论》用了各种观察方法;本论总破法是离一多,在破一时也用了类似的各种观察方法。
E《中论》为立“空性”而破;本论虽用大篇幅抉择空性,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是破我执,因为我执是轮回之根本因;众生皆可成佛,成佛必破法执。通过破我执中最细微的“识”+法执中最细微的“一”,以断灭轮回获得佛果。
2、2、2自宗之佛教见解
这部分是本论精华,对“这部论典就像文殊菩萨的宝剑一样锋利无比,不论哪一个众生的疑网,全部可以一一解开”这句话,有点感同。
对几十年来“博览群书”级别,以及近几年“专项学佛”级别,所产生的有关佛教明显或潜在的疑惑,似乎找到了的答案。除了学《中论》前部分所产生的思维震撼外,就数本论阐述佛教核心问题所产生的思维震撼大。
前在总论的2-32课,后在“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以后的(83-128课),阐述了太多佛教见解,就我这点小智商+小佛商+第一遍=根本记不全,直接转入第四轮读经计划之精读。
阐述大乘见解,用了很多因明方法推理,由没有系统化的因明信息贮备,所以对这些碎片因明信息,理解起来真是费力不讨好、跌跌爬爬,只能顺手牵羊,能牵多少算多少。
自宗见解,鹤立鸡群。麦彭仁波切+师大智无畏PK了各门各宗的观点,就我这点小智商,只要自觉归于“自宗”旗下,不退转+不动摇即可;根本没本事在头脑中“百家争鸣”,非“自宗”一律以“对方”称之。
3、中观推理万法空性
14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自宗”建立根本因:“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胜义中无有自性,远离一体多体之故,犹如影像”,其中,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是有法,胜义中无有自性是立宗,远离一体多体之故就是所谓的因,犹如影像则是同品比喻。这个颂词的力量非常强大,整个万事万物的法,依靠这个颂词完全可以抉择为无有自性。
本论是破“一”的方式推导出万法空性,上哪找来“一”做靶子呢?
A“自宗”是武林高手赤手空拳上擂台,B“对方”拿着b“一”刀上台比擂,“自宗”夺了b,把B打败; D“对方”拿着d“一”棒上台比擂,“自宗”夺了d,把D打败;“自宗”不需用b去打 D,因为就是打赢了,D也不服,只有用d去打 D,D败得才服气。
这些各个“对方”B、C、D、E,执著的各自b、c、d、e实“一”,就是“自宗”破“一”的靶子。
3、1 “对方1”:山河大地+身体瓶柱(广泛有为法)都是真实存在的,一个身体、一只瓶是实“一”。
“自宗”破法:43障未障实等,故粗皆非一
“身体”存在被衣服覆盖的部分Ⅰ和未被衣服覆盖的部分Ⅱ,两者为异体吗?不是,因为Ⅰ与Ⅱ不可能同时成为只一个自性的身体。如果是异体的话,那么身体就有了Ⅰ和Ⅱ两种自性,而非“一”了。两者为一体吗?不是,因为Ⅰ不同于Ⅱ,Ⅱ不同于Ⅰ。如果是一体的话,Ⅰ就同于Ⅱ,这是不合理的。所以Ⅰ与Ⅱ不异也不一,根本不存在,“身体”是空性无实“一”。
“瓶子”上部是“瓶盖”,中部是“瓶身”,下部是“瓶底”,它们也是不异也不一,“瓶子”是空性无实“一”。
“对方1”实际上是地球村民天生的想法,这些粗大俱生的实“一”,在《中论》中有广破,本论是略破。
“对方1”算是没有“文化”的最大众的老百姓的想法,而有“文化”的人类精英,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实“一”想法。本论“自宗”予以一一破除,安立了万法空性之真理。
3、2 “对方2”:上帝(特定有为法)是真实存在的,具足常有实“一”。
“自宗”破法:28果实渐生故,常皆非一性,若许各果异,失坏彼等常。
如果上帝是常有实“一”因的话,那么所有果法都只能同时出现,如同春与秋同时产生,种与苗同时产生,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果法是次第次第产生而显现的,所以上帝就不可能常有实“一”存在。
有因必产果,恒常的上帝实“一”因,必定产生恒常的实“一”果,这就否定了果法的次第性;如果承认了果法的次第性,那么上帝必不是实“一”因而是多因非“一”了。
3、3 “对方3”:法界(无为法)是真实存在的,具足常有实“一”。
“自宗”破法:30说修所生识,所知无为法,彼宗亦非一,与次识系故。
如果法界是常有实“一”的话,那么一地菩萨与十地菩萨所见到的境界就应该一样,这是不合理的。
各级圣者通过修行而产生了各级识,由各级识见到了各级法界。法界既然是各级不同,那么就不可能是实一存在的。
3、4 “对方4”:粗大的法由微尘组成,最小的微尘是存在的,具足常有实“一”。
“自宗”破法:48倘若有者言:位中之微尘,朝一尘自性,向余尘亦然。若尔地水等,岂不得扩张?
如果无分微尘实有,则必存在自性,比如有且仅有朝向东的自性。在无分微尘组成粗大法时,无分微尘A与相临的无分微尘B,要么是以遍的方式安立,要么是以不遍的方式安立。如果是以不遍的方式安立,那么A已经可以分成遍B与不遍B的两部分,这样A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是以遍的方式安立,那么B遍A,占了A 位置,必与A合为一体,这样,再多的无分微尘也组成不了粗大法。所以A与相临的B,不是以遍的方式也不是以不遍的方式安立,没有任何安立方式,A与B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微尘不具足常有实“一”,是空性。
3、5“对方5”:境+识都是常有实“一”,异体而立。实有的眼识见到了实有的柱子。
“自宗”破法:61境自性他法,彼将如何知?彼性他无有,何故知己彼?能知所知事,许为异体故。
如果实有的柱子与实有的眼识是异体存在,那么柱子就是所知,眼识就是能知。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在眼识的本性中不存在无情法柱子,所以眼识根本不可能像了知自己一样了知无情法柱子。因为眼识是不可能见到柱子的,所以眼识与柱子不是能知所知的他体关系。
对实有的外境,依靠异体的心识根本不可能了知。由于现量识了知境,所以识与境不是异体。
如果识与境是一体,那么识就成了境,境也成了识,现量这是不可能了;所以境无实有,所以识也无实有,眼识与柱子都是空性的,不具常有实“一”。
3、6“对方6”:境+识都是常有实“一”,异体而立;境之行相+识,一体而立;实有的眼识见到了实有柱子的行相。
“自宗”破法:101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从外境和有境上作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如同外境存在不同的阶段那样,识也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一体。再细分三种情况:
先破(境识一体+异相一识)之识,实一不存在,因为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本体上,一体和异体本来就是相违的,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再破(境识一体+相识各一)之识,因为所有心识都刹那生灭,而每一刹那的所取,不可能出现为同一个境,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后破(境识一体+相识等量)之识,因为所有的境都是积聚的相、都可以分至空性,所以观待的等量识也是积聚的相、随分至空性,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识见到柱子的行相”,比“识见到柱子”更趋向“万法唯心”,所以有点小进步,但也不合理,本论进行了广破(59-62课)。这种“对方”的观点,即太专业又不究竟,老百姓很难理解,不会存在这方面的执著,大概了解即可,为接受“万法唯心”做预热。
3、7“对方7”:“万法唯心”----外境不存在≠境的行相=识,识是常有实“一”
“自宗”破法:行相与识一体,存在着三种安立方式,相识各一+相识等量+异相一识,这三种方式都不能安立识是常有实“一”存在。如果识是实有,那么三种安立方式都不合理,所以识根本不存在,是空性。
这种“对方”的观点,最接近于“自宗”观点,境心一体→名言中“万法唯心”是“自宗”修行究竟过程中的重要次第,在此境空性的基础上,“自宗”继续抉择心也空性。
3、7、1“自宗”破法:破相识各一=外境只有一种行相+内心只有一种识
109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假设从真实义的角度,外境有很多的缘故,心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或者,既然你们承认心识一体,外境花布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应该成为一体。实际上,一和多完全相违的缘故,所取有多少,能取也应该有多少。所以识不是常有实“一”存在的。
3、7、2“自宗”破法:破相识等量=外境有多少种行相+内心就有多少种识
113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倘若按照外境数目那样,实有的心识也有如此众多的话,通过观察微尘的方法同样可以分析,由于无分微尘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心识刹那也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是常有实“一”。
3、7、3“自宗”破法:破异相一识=外境有多少种行相+内心只有一种识
116各种若一性,现为异本体,遮障未障等,岂成此差别?
外面各种各样行相的自性如果成为一体,就不会在识前现量见到不同的行相。比如身体这一个本体上,有衣服遮障和未遮障的部分,就不会见到如此显现和不显现的差别。各种外境并非互为一体,因此执著它的心识也不是一体。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实一识不存在。
3、8“对方8”:“万法唯心”----外境不存在≠境的行相不存在≠识,识是常有实“一”
“自宗”破法:120设若相无有,明明受彼等。与其事异体,如是识非有。
承许外境的相就像毛发般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我们明明可以感受外界的一切事物,这些现量感受的法为什么会存在呢?眼睛能见到色法,那么,如果除了承认自己的眼识外,根本不承认异体行相的话,这样的眼识是不会存在的。
因行相不是外境而呈现无相,(1)境无相,必然观待的识也是无相,万物都不能被识感受;(2)境无相,如同不存在一样,已经远离了识的自性,像空中的鲜花,识是不可能领受的;(3)境无相,也就没有能力产生识;如同假设的马角不会产生见到马角的眼识一样,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识现量能够感受到外境,所以行相肯定不是无相,所以“行相不是心、也不是外境”的观点不成立,认为外境行相不存在而实有的识存在,是不可能的。
“自宗”对此“对方8”,破法很广、很细、很难。“对方8”的观点比“对方7”的观点,更加趋向中观的观点,因为8认为行相也就空性的,而7认为行相如同心一般是实有的。
“自宗”更接受“对方7”的观点,把7安立为重要次第,因为8认为行相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不能安立世俗法,而7认为行相在名言中存在,由此安立了名言中境心一体→“万法唯心”。
3、9“对方9”:无生就是单空,空存在实“一”
“自宗”破法:149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150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152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154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佛陀说万法的自性无有产生,单单从字面上看,“无生”似乎只是讲了一个单空。从暂时来讲,众生无始以来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要将这种实执全部推翻,必须先开发单空的智慧,所以单空是重要的次第。但是单空是可言表之境,属于世俗谛,是相似胜义,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
在真实义中已经远离了一切边执戏论,如果一切诸法的生等无有,无生、无住、无灭等又怎么会有呢?不可能有,因为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产生不存在,观待它的无生也不存在。由于无生和产生的本体全部已经遮破了,那么口中言说的词句显然只是假立而已,实际所诠的意义和能诠的词句也不可能存在。既然所破的对境不存在,那么,能破的因或者遮破一切万法的离一多因等推理又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存在。
3、10小结
“对方1-9”,是不同众生的实有执著,“自宗”破了各自的实“一”。其中1-4是破外境实“一”,意为破法执,很略,可以《中论》补充。其中微尘的破法,不好理解,且《中论》中好象没有专门破微尘的方法。
5-8是破心识实“一”,意为破我执,破法很广、很细,其中8最难。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哲学中的“意识”和心理学中的“基础心理”的内容,时不时会遇到点小震撼。
9是破空“一”,意为破对空的执著,明确了世俗谛、相似胜义、真实胜义的正见。
暂拎这几个颂词,时时参疑,待第二次精读时再细细欣赏。
4、自宗之佛教见解
4、1世俗谛
4、1、1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82-96课)
对于“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应该是色不异空→显不异空的意思,因有了《中论》的长期熏陶,很容易接受了。
而对于“世俗中有实法存在”,虽然只有4号颂词,释义很广、很难。初次见面,着实被撞了4个跟头。世间混活几十年,真不知道世间还有这些客观规律+自然法则,深深理解子一把空也不能异色→空不异显。
4、1、2万法一定具有世俗法相
135故此等实法,持唯世俗相。
A一切万法虽然在胜义中根本不存在,但在世俗中必有一种假相存在,万法都有两法相=世俗显现相+胜义空性相。
B世俗显现相,以世间未受损害的五根作为名言正量,也就是凡夫根现量见到的世界,这个世界用道德法律+文化科学的方式运行,是如梦如幻之假相。这个世界的事务,是眼前的苟且,必须认真处置,一件小事可能成全你,也可能毁了你。
胜义空性相,就是圣者瑜伽现量见到的世界,是光明而空性之真相。这个世界是大乐之域,是远方的诗+目标。
C世俗显现相,是不能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接触+不接触、过去+现在+未来、作者+作+作业,等等这些中观方式去处置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不是世俗世界的事情。
4、1、3世俗法相
138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
详细观察时,即使微尘许的法也得不到;没有详细观察时,万法似乎真实不虚现量显现,万法本体都是刹那生灭的,并具有做所欲之事功用,这三项有实法之自性,就是应当了知的世俗。也就是,名言谛的三种法相,也即未经观察似乎存在、生灭之本性、具有功用,具足这三种条件的法就可以承许它是世俗谛。
4、1、4世俗因果规律
139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169此非以法力,以彼无有故。万法之自性,详细尽遮破。渐生故非客,非恒现非常。
未经观察似乎存在因和果,依赖于自己的前前之因,而产生后后之果。无因不生果,果必须依靠因产生。种子因缘具足时必定会产生果,但种子并未迁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种子也变成绿色的苗芽了,没有种子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果,这就是名言中所谓的因果关系。实际真正详细观察,所谓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是丝毫不虚的。
一切万法怎样产生呢?依靠自己各自的同类因,前前作为因后后渐次产生。这些法并非由常有的因中产生,因为它是偶尔性的,并非永远存在;也并不是非常有的其他因中产生,否则这一法就应该恒常不变了。所以,每一个法都应该从它自己的同类因中产生。
细微的因果,唯有佛陀才能了知。作为凡夫人,只要明白:任何一个法都是缘起聚合而显现的。因果无欺显现——种子产生苗芽这一点,只要以“具足此因必定产生此果”的结论就完全可以证明。除此之外,根本不必研究“种子为什么会产生苗芽以及产生方式如何”之类的问题。
4、1、5万法真相:缘起空性
140故谓俗无因,非理亦不然,设若此近取,真实请说彼。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世俗法无因是不合理的,应该存在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真正存在一个近取因,你应该指出来,到底这个因是什么?
一切法产生的因根本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在无有自性的同时,以因生果的方式而显现。缘起空性,即一切法唯以缘起方式而显现。万法的本性即是,只要因缘聚合便可以产生,在显现的同时也是空性的本体。所有有实法都是依靠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所有无实法则是依靠观待因缘而假立的。
任何一法最开始的因,不能以理证成立,只能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证来理解。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这一点是无欺显现的,这就是如来的狮吼声。
不管是外缘起还是内缘起,一切缘起显现之法都不是从不空的一个法当中产生的。唯有空性的一切诸法中才能产生空性的万法。若万法自性存在则因果不合理,若万法无自性则因果更富合理性。不是因迁移到果中成为一体,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果,究竟依靠什么方式转生呢?这就是缘起的道理。
4、1、6世俗义:可言表之境
155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如果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就已经成为世俗谛,而不是真实胜义谛了。真实胜义谛超越了言表的境界,根本不能言表。身语意所表示的一切境界,在众生面前只是世俗谛而已。
4、2胜义谛与世俗谛同运
182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183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185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名言中因果是存在的,作为因和果的所有法,不在外境中真正存在,而是自己识的一种现相。因和果只是众生心识的一种幻现,除自心以外,外境是不会实有的。从胜义角度来讲,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不成立实有的。若对世俗理与胜义理全部通达,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显现,这就是世俗;但是它的本体无法成立,无实体就是所谓的胜义。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从胜义角度来讲,一切万法不成立实有。胜义中对于一切万法的观察与遮破,全部都可以成为通达世俗显现法的方便;而世俗中的一切显现,也成了证悟胜义的方便,因此对二者不必一取一舍,现空无二,彼此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妨害,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空性缘起之间一者无有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究竟观点来讲时,除显现以外没有空性,除空性以外也没有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不舍空性的本体,正在空性的时候不舍弃显现的本体。了知现在见到柱子、瓶子等一切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显即是空,空即是显。
名言和胜义的两种分析必不可少,相当于智慧的双目一样,缺少了它就不可能前进。首先必须清楚何为胜义谛,胜义谛也分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相似胜义谛则是指单空境界。其次,对世俗谛同样也要分析,从现相角度来讲,境和有境应该分倒世俗和正世俗;最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世俗谛无须再分,只有一个正世俗。
一切所知万法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就是万法皆空。所谓的万法皆空并不是指单空,而是在此空性中依缘起完全可以显现,现空无二。所谓的真实胜义既不会堕于现也不会堕于空,因此将之命名为现空共运、二谛共运、离戏中观,并运用无上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等最高的法语进行说明。但这些仅仅是能诠的表示法而已,真正所诠的意义必须通过抉择见解并继续修持之后才能现前。这样一种境界,以语言没办法说明,用思维也没办法表示,虽然无上大圆满中有一些直指的方式,上师会一一给你指点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一样,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智慧的双目=胜义+名言世俗
胜义=相似胜义谛+真实胜义谛=单空+真实胜义谛
单空PK真实胜义,因单空仍是语言和分别念的一种境界=世俗谛。
单空PK生灭世俗,因单空无生灭=相似胜义谛。
名言世俗=现相角度(境和有境)=倒世俗+正世俗
名言世俗=最究竟实相的角度(境和有境)=正世俗
万法皆空=现空无二=现空共运=二谛共运=离戏中观
4、3轮回
4、3、1从胜义角度来讲,轮回远离一切戏论、不成立实有。
4、3、2从世俗角度来讲,万法唯心,众生迷乱显现的轮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没有的,结尾也是空性、根本没有的,虽然不存在,暂时也可以显现。
4、3、3从显现角度来讲:
167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
众生的相续从无始以来就是存在的,因为无始以来留存下来的执著有实无实等种种习气,才产生了同类的执著各种各样显现法的分别念。
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不共特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宣说缘起道。胜义当中,将万法全部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业因果、前世后世、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等完全合理。人们修持、通达以后,可以从三界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最后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殊胜利益。所以,唯一的释迦牟尼佛,对众生的贡献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
轮回最主要的因是人我执=我和我所见=萨迦耶见=坏聚见
4、4技术路线
轮回的技术路线:我执→贪嗔痴心→留存在阿赖耶→转世时,前刹那人之贪嗔痴的“死心”,产生后刹那中阴身之贪嗔痴的“生心”→再转世时,前刹那中阴身之贪嗔痴的“死心”,产生后刹那下一世人之贪嗔痴的“生心”→下一世贪嗔痴的心继续患习贪嗔痴→继续留存在阿赖耶。。。。
由于“我执→贪嗔痴心→留存在阿赖耶”是众生相续从无始以来一直患习,所前世之“死心”不断产生后世之“生心”,导致轮回无始无终。
这种轮回的技术路线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基本原理:
A心识的近取因是且仅是心识
明知之识的近取因就是明知之识,心识的近取因就是心识,除心识以外,其他的石头、柱子或者苗芽等无情物作为因不合理。为什么呢?非心本性的一个法不可能产生心识,众生的心以外不可能有其他法成为心的因。
依靠前刹那的心产生后刹那的心,刚刚出生时的心是以前面中阴身的心作为因,中阴身则以前世的心作为因……一直往上推,从无始以来,众生就在轮回当中流转,前世后世一世又一世。
在流转的过程中,众生对对境产生贪嗔痴心的种子始终没有灭,一直留存在阿赖耶上面,我和我所执的烦恼习气与最后“死心”相连,必定会产生后世之同习气的最初“生心”。因为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产生。
B心空性分观待贪嗔痴而立
心性分为心光明分+心空性分,其中心光明分=如来藏=佛性=心性光明,不观待任何法,所以不生不灭,不管是在轮回中,还是在佛地,光明大心都不会退失。
而心空性分观待贪嗔痴而立,只有贪嗔痴的上一世“死心”,才能在转世时,产生下一世同类贪嗔痴的“生心”,从而开始轮回中的新一世。而没有贪嗔痴的清净心,只能产生清净心,所以不会产生堕入迷乱轮回的下一世“生心”,就此灭尽轮回。
断除轮回的技术路线:证悟无我空性→断除我执→灭绝贪嗔痴心→不会产生同类贪嗔痴心“生心”→轮回终结。
空性与贪嗔痴是相违的法,多一份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少一份贪嗔痴。如果临死之前已经证悟了空性,断灭了贪嗔痴,不清净的业和烦恼全部断除,那么转生轮回的近取因贪嗔痴之心就不存在了,也就不会产生后世最初的“生心”,也就不会再有后世了,也就不入轮回感受痛苦了,安住在心光明分=没有贪嗔痴的心空性分=大乐之中。
阿罗汉证悟人无我后,就能断除贪嗔痴烦恼,不再有后世了,也就是出离轮回了。阿含经中,教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受后有”,高频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一至十地菩萨,证悟了不同次第的人无我+法无我,都有能力不再有后世而出离轮回。但菩萨有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愿力,大多会“乘愿再来”,以愿力入六道度众生。
有关轮回的技术路线,以前在南传版本《阿毗達摩》、《清净道论》中见过,[378原经-死亡与结生的过程 (2019-06-21 11:37:24)]说得太细,象是解剖说明,没搞明白;本论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说清楚了“死亡心”与“结生心”的衔接问题,以此轮回及断轮回得解脱的理路也就搞明白了。
4、5修法
本论明确说明了大乘宏观修法+中观宏观修法+大圆满宏观修法,对评估修行对错具有重大作用。
中观的四步境界:色即是空是第一步“单空”境界,空即是色是第二步“共运”境界,色不异空是第三步“离戏”境界,空不异色是第四步“等性”境界。
第一步“单空”境界:依靠离一多因等中观的各种因,对瓶子、柱子等一切法进行推断观察,最后都是了不可得,这就叫做空性境界。也就是说,在未经观察时确确实实存在,一经观察,万事万物的法丝毫也不存在。
第二步“共运”境界:详详细细观察单空从何处来?如此一一观察时,所谓的单空也根本得不到;比如柱子抉择为空性以后,再看看所谓的空性存不存在?空性确实不存在,空性不存在的当下可以显现。就像水月一样,天月虽然在水月上丝毫也不存在,水月仍然可以显现。这就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对此生起不可退转的定解,并非随他人所说,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生起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的定解。这时,了知缘起的显现和性空的空性二者丝毫也不相违,就可以称为通达现空共运。这种境界,不一定要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才可以获得,初学者通过理证观察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里所说的共运,与中观应成派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共运,有一点差别。
第三步“离戏”境界:对于基的显现必须从根本上遮破,将这一显现抉择空性之后,应该对显空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信心。这时,对此显现和空性二者结合起来,如同白绳和黑绳搓在一起的执著也会消于法界,从而现出远离破立、自然安住的离戏之相。显现、空性二者,虽然从文字表达和分别念的角度分开存在,但从本体而言丝毫也不可分割。比如我们心中想瓶子的空性和瓶子的显现时,会分别出现两个总相概念,但真正去观察时,现和空无法分开。水月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其中并不是说水月是显现的,除水月以外没有真正的天月,而是指天月在水月上根本不存在。同样,柱子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此显现与空性只是从文字上分开而已,实际是不可分割、无二无别存在的。
这里所说的离戏与远离四边八戏的离戏也有一点差别。以柱子为例,柱子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就是柱子的显现,这就是第二步境界时应该了知的。随后在第三步境界时,柱子的显现和空性全部消于法界,虽然如此,却仍然停留在柱子这一小小的范围当中。在第四步境界——等性时,便从柱子这一小范围中扩大开来,柱子也好、瓶子也好,在任何有法的本体上进行分析,所谓的现空共运并不是针对柱子、瓶子、人、牦牛等某一法。对于这些差别一定要分清楚。
第四步“等性”境界:上述讲到离戏时仍然存在有法的偏袒执著,比如这是柱子的现空共运、这是瓶子的现空共运,每一个有法各自分开。平时我们讲虚空也是如此:瓶子里的虚空、口里的虚空……。而在讲到等性时,各自有法的所缘对境全部消失、得以清净。
每个阶段的智慧完全不同一样,最初学习中观时将显现抉择为空性;之后,空性与显现无二无别;第三步除具有有法的偏执外,所谓现空无别的执著也已不存在;到最后,一切有法的耽执所缘境也全部消融于法界,就叫做等性。
4、6广释之颂词
本论借颂词阐述的识+识与境+世俗法相+心自知自明法相+瑜伽现量+烦恼障与所知障+虚空+大圆满宏观修法+大乘宏观修法,等等大乘重要见解,可以当词典查阅。
4、6、1真实立根本因:14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在34-38课广释,主要是对颂词本身的逻辑性进行阐述。
4、6、2以前识之境跟随后者不合理而破:32前识所了知,自性若随后,前识亦变后,后亦成前者。
在41-45课广释,主要是借机发挥,详细说明了无为法-有实法、对境-有境、外境-识、微尘法、“一”法。
4、6、3建立自证:59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60一无分自性,三性非理故,彼之自证知,非为所能事,故此为识性,自证方合理。
任何识只有遣除了车、墙等无有明觉的无情法自性,具有明觉法相的识方能得以产生。因此,凡是非无情法的自性就称为自身识或者自明自证。也就是说,所有法=明觉法识+无情法境,那么遣除了境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识。
识自性是一体的,根本无有其他的自性,不存在所知、能知和知者三性,它就是自明自证的。由于根本不是象斧头砍木材一样能取所取的这种了知,所以,这种识的本性称为自证非常合理。
在53-57课广释了心具有自知自明的法相,内容颇震撼。
4、6、4显现许无欺而存在:138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139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在82-96课广释了世俗谛的三种法相、缘起、因果等很多重大问题,内容很多+细+难+震撼。
4、6、5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在99-102课广释了胜义的不同层次、境界。
4、6、6辩论二:160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对方观点:一切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若未了达这一自性,那将它称为自性又有什么利益呢?比如现量见到柱子时并未了达其本体,即使说它的本性空性又有何意义呢?因为谁也不可能证悟柱子空性这一点。
中观回答:通过听闻空性教言以后,可以断除凡夫相续中对万法产生的众多增益邪见,依靠自己反复思维此推理所说意义,成为具有此种比量智慧的人,在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可以总相方式了知万法的自性空性。
对于此义再加以修持,成为非常了不起的瑜伽王,依靠其无有颠倒的智慧,完全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平等性,了知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地菩萨。从此之后,一地乃至十地,越来越往上时,法界的明现境界也会越来越增上。获得诸佛菩萨三摩地的智慧以后,不仅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自相续中对万法的增益分别念等邪见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从此以后再不会生根发芽。
在103-108课广释瑜伽现量,也就说清了大乘上层所有重要的见解。
4、6、7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在113-119课广释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大乘很多重要的见解。
5、顶礼
5、1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静命论师!
5、2顶礼传承大恩上师!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顶礼法王如意宝!
5、3顶礼传讲上师!本论甚难,没有师之大白话讲解,以我这点小智商是不可能游宝山的。时,师年富力强,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热情洋溢、诲人不倦,着实欣赏了一回职业教师精彩的职业操作。在以佛佗为独资股东的合并报表上,所有的资产、权益都归佛佗所有,无需分别哪师、哪寺、哪院。“恩不言谢,因法跟随”。
5、4顶礼制作法宝的师父们!本论甚难,讲记+字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文字稿,我游宝山也看不出多少名堂。制作法宝,极费脑力体力和工时,一定是TA们干的活,《为了上师传法,她甘愿此生不成就》,TA们把最具市场价值的劳动力,投入了制作法宝的全职义工。十N年后,我成了受益者之一。
在以师为独资股东的合并报表上,所有的资产、权益都融归师海,无需分别是谁立的文字、是谁制的音像、是谁整的此论、是谁理的那经。“以心相应,以法安住”。
6、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愿师多一刹休息,少一刹劳累,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法宝的师父、师兄,愿你们修行顺利,生活安乐!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我一起离苦得乐都获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