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4-03-01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8]《法句譬喻经》,大正藏No. 0211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卷第一/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注9]《<法华经>笔记:索达吉堪布首谈母亲去世》,来源:微信公号静怡苑•心灵乐园2016-06-15:(法华经第3课讲记)

  当然,不管是对听者来说还是对讲者来说,死亡无常,我的生命如果没有无常的话,也希望把经文传讲完毕。听闻的人,如果没有其他特殊违缘,也应当把传承圆满。

  寿命无常,我的母亲也想圆满《法华经》的传承,但还没有开始讲,她就已经离开世间了。她虽然听不懂汉文,但应该会听一个藏文的传承,第二个呢,多年以来,她比较执着听我的传承、声音,包括念《普贤行愿品》。

  虽然有这些事,但是我也没有间断课程。那天我跟慈诚罗珠堪布说,他的母亲圆寂的时候,他也没有为她停课。

  当时他听到消息就包车回家乡,那时学院没有公路,晚上十一二点他和他弟弟从洛若把母亲轮流背着上来,第二天继续讲《量理宝藏论》。我当时刚好轮到当念经的管家,也是春天,时轮金刚灌顶的时候。我要求所有僧众都念破瓦法。(还有人过来找我,说:“你说所有人必须参加,说了两三遍,你是不是有点偏心?”)我希望以后你们家人去世的时候,你们也尽量不要为这些亡者断讲课和听闻的传承。

  上师谈母亲

  我母亲这次去世,网上关于身体缩小的传闻不符合实际,希望大家不要再去传播这样的消息,不要扰乱别人的心。符合实际的是,小侄子拍了一个视频,录下了我和母亲的一段对话,对我来讲这是与母亲最后的对话。

  她该讲的许多都讲了,她说没有什么病,但是身体很重、很困,说话的时候经常睡着了,但不管怎样,妹妹和弟弟们一个多月以来,白天晚上都在母亲身边轮流照顾,她觉得很快乐,死的时候没有什么恐惧,肯定能够往生。而且这么多年,母亲在学院听的法也多,参加法会功德也大,再加上来到学院接近三十年,也没有扰乱过任何一个人的心。我觉得她对出家人和居士都很随和。希望我们以后也不要扰乱他们人的心。

  离开世间的时候,不要有后悔,应该有一种成就感,对修行胸有成竹,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藏地的老人这方面很不错,随时都是以虔诚的信心祈祷三宝、上师如意宝、莲花生大师……我也希望我们很多人,不管在不在学院都应该对修行很重视。

  我以前从来没有提过母亲怎么样,她虽然不识字,但是《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等都是母亲教我的,也不知道她怎么学的,虽然因为她不识字,有些地方教的不是特别标准,但总体都是差不多的。

  我对母亲也没有特别伤心,但母子之间的感情,互相的忆念,也有执着。看到老鹰獠牙毕露的去咬她的身体还是会觉得有点残忍、接受不了。一有执着的时候,我就念一个大圆满的愿词,安住于这个境界当中……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扰乱别人的心。有文化的人按有文化的方式闻思修行,没有文化的人就多念点观音心咒。我母亲不管在什么时候,一停下来就念观音心咒,可能1个亿了吧。在修行方面,我也不愿意讲功德赞叹她,一般来讲,父母赞叹孩子,儿女赞叹父母,这不是很好,但如果是事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说吧。总之,大家以后为了亲人或者其他人,尽量不要断传承。

  希望每个人死的时候,没有什么病痛(这个很好的)。当天慈诚罗珠堪布也给我的母亲念了破瓦,他还是很厉害的,每次念到“吽”、“啪的”的时候,母亲的身体就剧烈的抖动,感应很强烈,他虽然在加拿大,但加拿大的声音已经穿破了她的窟窿,应该没什么问题的。第二天丹增活佛等念完破瓦法刚好八点钟,母亲就安详地没有什么痛苦地离开了。

  虽然母亲85岁了,身体很虚弱,但头脑很清晰,自己都说不太像老年痴呆症。

  寿命无常,能活到70、80岁是很好的,但有些人也是年纪轻轻就离开。离开世间即使有很多罪业,也不要有太重的负罪心态。如果你因罪业而痛苦、生嗔恨心,对你自己往生有影响。

  有些新闻媒体也采访我,很多人想知道我母亲的情况,其实死了也没什么。藏地有很好的习惯,死了会念经。这次各个班的法师都要求念诵《生死救度仪轨》,我不好拒绝,随缘吧,很感谢大家。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满足少闻思,

  唯寂而我慢,如是许未熟,

  不厌及厌离,有覆不精勤,

  以及未积资,当知信解障。

  9、认定不需思维与修行仅满足于听闻,认为不需要广闻,如何听闻都可以,以少许听闻为满足,障碍寻求信解,由它导致不生思所生慧引发的信解,或者虽然生起少许这种信解但不能广大究竟圆满。对所闻之义思维或少许思维,但不广泛思维,满足于少许思维,也如前一样障碍思生信解或寻求信解,总之,满足于少许闻思,不会生起思生信解,或者稍稍生起也成为善妙圆满信解的障碍。10、“唯寂而我慢”,是指唯以寂止执为满足,不生胜观,以止息外散乱的分别念为满足而生我慢,它障碍见解信解或修生信解,因为没有胜观仅以寂止不能证悟真谛。不仅如此,而且仅满足于思维而不事修行也是见解信解之障。所谓“见”,梵语“哲夏”也用于观。因此,心入定的修行中见真实义。11、“如是许未熟”,如前一样,信解在自相续没有反复串修娴熟,或者不纯熟,障碍可夺信解与间杂信解二者,因为信解在自相续没有再三串习纯熟导致,已生信解也会被外缘夺取,信不信间杂生起,没有纯熟会从中退失,而极其纯熟串习强大的信解难以被外缘夺取,也难有产生偶尔不信的情况。为此,这二者的障碍承许是信解在自相续没有纯熟。12、不厌离轮回障碍小乘信解,如果不厌离而贪恋轮回,则不追求寂灭安乐。13、应当了知对轮回始终厌离,是信解大乘的障碍,因为由厌离轮回而欲求完全舍弃,如声闻一样勤于自己寂灭。14、有覆即前面有覆信解时讲的那些遮覆,是无覆信解的障碍。15、不勤障碍精勤信解。16、未积资障碍生起积资信解。

  如此只宣说了十六障碍,错谬、非现量、有覆、不勤、未积资五种信解是违品所摄,因此不需要另说它们的障碍,不杂、稳固、远行三种信解是远离违缘的对治,因此它们障碍不存在,所取与能取二种信解是一个障碍、可夺与间杂二者是一个障碍,如此减去十种信解,结果就归集为十六障碍。思生信解,以闻满足、以少闻满足分为两个,修所生信解,以思维为满足、唯寂之我慢分开,也可算为十八障碍,但从所障碍的角度算为十六为好。如此没有分开对应各自信解而总的以这十六法不同程度障碍信解,因此是所断。

  庚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大福及无悔,意乐与大乐,

  不唐捐坚固,如是胜进行,

  现证一切法,得自他利最,

  速通彼等即,信解之功德。

  1、现在的信解,诚信正法的无量大福德增上。2、过去的信解,以前信解大乘法是善妙,现今也无有后悔。3、获得对所取法不贪执为实有的一向真如证悟所取无自性的等持,因此心意安乐。4、证悟能取无自性的信解,具足胜法位或无间等持的大乐。5、如果伴受信解没有以外缘间断,则获得不唐捐善法的功德。6、自性信解如果没有违缘,则不失善根而稳固。7、如前一样,无谬、现量、音生、寻求、见解、可夺、未熟七种信解,如果没有被违品障碍,则各自的信解将获得越来越胜进的功德,由中等无谬信解生起上等无谬信解等。8、不杂违品信解如果没有违缘,则将现证诸法获得一地。9、小乘信解如果没有其余障碍,则获得自利寂灭涅槃。10、大乘信解如果远离违缘,则成为获得自他二利之最。11、无覆、精勤、积资、坚稳、远行五种信解如果远离了逆缘,则获得速神通的功德,以前三者获得利根的神通,以后两者迅速获得遍知智慧。以上宣说的十一种差别,是信解的功德。错谬、非现量、未来、有覆、不勤、未积资六种信解没有说功德,因为它们可能有的功德都相应摄于信心的功德中,未来信解还没有产生等,错谬信解有违缘。如此信解的这些功德没有分开,也应当了知总的信解功德后生起信心。

  己二(别说信解大乘)分二:一、宣说信解大乘;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

  庚一、宣说信解大乘:

  欲者彼如犬,定者彼如龟,

  利自彼如仆,利他彼如王。

  以比喻说明信解大乘的殊胜:贪恋外在的五欲妙并享受它的欲界有欲望者的信解如狗;以世间(四)禅、(四无)色等持断除外散乱而于内入定者的信解如同乌龟;声闻、缘觉为利自我解脱轮回苦的信解如同仆人;菩萨利益一切其他众生的信解犹如国王。

  广说其义:

  如犬常饥苦无餍,如龟水中蜷缩住,

  如仆常惧身行游,如王以令统领域,

  当知散住利自他,种种信解恒超胜,

  如理明知大乘胜,坚稳恒常寻求此。

  就像狗,恒常饥肠辘辘,为饥饿的心与缺少食物的痛苦所逼迫,对食物无有餍足心。犹如乌龟在水里担忧他者损害,而将自己的所有肢体向内蜷缩而住。犹如国王等的仆人常常担心违背主人的心意与言语而畏惧害怕,身体为主人之事奔波。犹如国王以自己的命令随意统辖所属的领域而住。应当了知它们的意义依次是指,像狗一样恒常散乱于外欲妙者,无有自由随欲望漂泊;以上两界之味散乱者仅是以畏惧而使自己的所有心所内收安住,心不趋向所知深广自性之法,这是如乌龟蜷缩般的信解者;声闻为自利唯一策励于利益自己之事,极度畏惧轮回苦,害怕“少许违越解脱轮回之方便——法王如来所制戒也障碍解脱道并得到不悦意的异熟果报”,而十分精勤于迅速从轮回中解脱的方便,他们的信解与仆人信解类似;菩萨的信解,如国王具足以往的积资,自在富有国境,菩萨以智慧大悲的力量住于轮回而不被轮回过患所染,不住于寂灭一边,超越寂灭果位,自在驾驭轮回涅槃,因为行持自利他利一切众生今世与永久利益之圆满事,如此与欲界、上两界世间者、声闻缘觉出世间者的信解相比,菩萨的信解最为超胜,为此,应当了知,众生界种种不同的信解中,唯有信仰大乘菩萨的信解超胜。了知这一点而如理认识到佛所说大乘超胜其他真实性,在以信解趋入之此时,坚稳菩萨才能信解大乘法进而恒常寻求。

  以上以比喻说明了信解差别,接下来教诫不怯懦而欢喜趋入大乘。

上一篇: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