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3-15

  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宗镜录》,大正藏No. 2016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卷第十一:

  如昔有东国元晓法师。义相法师。二人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其元晓法师。因渴思浆。遂于坐侧。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来日观见。元是死尸之汁。当时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故知无有不达此者。顿息游心。任负笈携囊。广历三乘之学肆。纵寻师访友。遍参法界之禅扃。若欲绝学栖神。究竟应须归于宗镜。

  [注2]《摄大乘论释》,大正藏No. 1597,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十/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余:

  论曰。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释曰。今当显示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其念。于一切法得自在转者。由得神通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以诸如来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非如声闻等犹有障碍故。若诸如来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何故一切有情之类不得涅槃。故今一颂显由此因诸有情类不能证得究竟涅槃。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谓诸有情有业等障名为具障。由具障故虽无量佛出现于世。不能令彼得般涅槃。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若诸有情无涅槃法名为阙因。此意说彼无涅槃因。无种性故。诸佛于彼无有自在。二种决定转者。决定有二种。一作业决定。二受异熟决定。当知此中说名决定。诸佛于此二决定中无有自在。顽愚等身名异熟障决定。当堕那落迦等名受异熟决定。应知此中二种差别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者。谓真如理无间。解脱一切障垢。显成法身。是故如来其身常住。如来受大富乐者。应知如来清净佛土名大富乐。如来能成大事者。谓诸如来现等正觉般涅槃等。成大义利。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未成熟者令其成熟。余修念佛其义易了。复以二颂显释如是七种念佛。于此颂中宣说诸佛七种圆满。令修念佛。谓诸菩萨初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次念如来其身常住圆满。次念如来具足清善圆满。即是最胜无罪。次念如来无功用圆满。谓作佛事无功用故。次念如来。施大法乐圆满。应知即于清净佛土受大法乐。次念如来离诸染污圆满。即是遍行无所依止。若有所依而遍行者。即有苦难。由无所依而遍行故。佛常无苦离染遍行。后念如来平等多利圆满。即是念佛能成大事。成熟解脱诸有情故。

  [注3]1、《摄大乘论本》,大正藏No. 1594 ,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下/彼果智分第十一: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

  2、《摄大乘论》,大正藏No. 1593,无著菩萨造,陈真谛三藏译,卷下/智差别胜相第十:

  诸菩萨缘法身忆念佛。此念缘几相。若略说诸菩萨依法身修习念佛有七种相。何等为七。一诸佛于一切法至无等自在。如此修习念佛。于一切世界至得无碍无边六通智。故此中说偈。

  被障因不具  一切众生界

  住二种定中  诸佛无自在

  二如来身常住。由真如无间解脱一切垢故。三如来最无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离故。四一切如来事无功用成。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舍故。五如来大富乐位。一切佛土最微妙清净为富乐故。六如来最无染著。出现世间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尘不能染空故。

  七如来于世间有大事用。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若问:三藏以几种意义安立,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经、论、律三藏,简略而言,每一个承许有四种意义,具慧菩萨善加了知大小乘所有三藏而修道,将获得一切智。声闻们不求一切智,不知三藏仅了知宣说人无我的一偈意义,也将获得自道的尽智、无生智。

  若问:三藏略摄之四义是什么?在舍卫城等某地宣说,是出有坏宣说,为利请问者等而宣说,这三者名谓处,是形成三藏之处或因缘。简略宣说如此之处、二谛的法相、蕴界处缘起等法以及分辨其意趣非意趣及秘密等意义的缘故称为经,因为由梵语“素旦”引申,那些意义归纳包含或略摄具足。

  “阿毗”一词,称为对法,它也就是阿毗达磨,为对,即对向之义,因为由无误抉择菩提分缘起等谛实义而能真实趋向涅槃。同样,对一一法,也是再三辨析并真实宣说是有色非有色、有漏无漏等种种差别,具足正理,以研讨与辩论的途径能真实胜伏反方,以正理及决定的方式抉择经藏之义而现证,故称对法。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毗奈耶”,是律。1、堕罪五篇,即他胜、僧残、粗罪、恶作及向彼悔。或者他胜、僧残、堕罪、向彼悔及恶作。2、生堕或犯堕之因:有不知那些堕罪之法相、烦恼、放逸及不敬学处四种。3、起堕或出堕,以意乐后悔并严禁今后不犯,从罪中立起。4、摈堕或离堕:有七种,(1)分别忏悔,于一位或四位比丘等前发露忏悔。(2)承诺处治:无有覆心而犯他胜,后来生起后悔而忏悔,让他承诺处治:处于一切之列最末,最后施食等,再予以传戒。(3)以变异而摈堕:诸如,世尊没有开许过午食,但行途时开许。(4)所谓解:从前世尊对阿难说:“我涅槃时,莫忘问开解细微戒。”但当佛涅槃时,阿难因为忧伤而没有请问。后来大迦叶等作结集,指责他“为何不问?细微戒应当有所开解”。依靠他所说,一切有部共称僧众聚会开解细微戒。但安慧论师的《大疏》中说:所说僧众聚会开解细微戒前所未有,现在也无有。(5)所谓变性或变依,比丘或比丘尼相互变性,他们的堕罪,对比丘来说四他胜,对比丘尼来说八罪,他胜与堕罪有变多变少的情况,如果比丘变性成比丘尼,则即使犯了比丘时的堕罪,但那种堕罪不是共同的,是比丘所忏,所以转成女性后,未作悔罪等仪轨也从罪业出离。比丘尼变性也是同样。

  (6)由现证而离堕:思择四法印之义无为无常等,以智慧见义而从小罪中出离。

  (7)由得法性而离堕:如果见谛,既从微细罪中解脱也获得今后不犯的法性,由此将离堕。以如是四义安立律藏。

  再者,也有以其他四种差别安立的:1、依于某人而制戒:诸如最初依于妙授而制定遮不净行戒。2、以人造某某罪业,诸比丘请问世尊,佛陀于僧众如是告言“诸比丘,从今以后比丘不开许如此行法”而制戒。3、制戒的分类,以如此差别详细解说。4、堕罪五篇一一也以“仅此成为堕罪、仅此不成堕罪”作抉择或决定,是故为律。

  这以上宣说了所缘教藏之法。

  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所谓获得所缘,是指所缘成了现量,是怎样的呢?寻求所缘法,获得后抉择其义,了知“如此这般”之义。所缘境也有四种,大乘藏法是以闻思修慧所缘取的对境,承许是内自相续的蕴或能取内六处、外在非自相续所摄的所取外六处,以及外内二俱所摄的染污清净法。其中,以如理缘取外所取与内能取法的二义,获得不缘内外法的二义,何时证悟外真如就是获得外所缘,何时现量了知内真如即为获得内所缘。也就是说,证得心外的所取境不存在是在忍位时,胜法位证得无有能取。

  如何获得二者的真如呢?

  由于不缘所取能取二者而现前真如,获得一地时,获得二者所缘即证得不缘诸法的真如。暖位与顶位并非现量获得法性,因此不称为获得所缘,现量获得也是以义共相的方式无有怀疑与现量相似。空性虽无差别,但观待有法而证悟,命名为获得外所缘、内所缘及二俱所缘。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获得法所缘之理:所谓“依意诠”,是指以有分别意,按照法藏典藉中所说的意义,获得欢喜清净信心后如是受持其义,就称为以闻慧获得法所缘,耳闻亲教师、规范师说法,思维意义,例如,以词句宣说“这所有名句文字的自性”都浮现在心里时,如此了知与诚信。以思慧,认定只是依靠意诠习气而思择柱子、瓶子等这些法以外,真实外境的本体不可言说,因此认定除自己的分别念外无有其余外境。修慧之心——名色所分的名基心和心所,总之一切法显现于心,以心假立,只是由心安立,除此之外无有他法,安住于唯心、心也不缘所取能取的空性光明真如中的缘故,是以修慧获得法所缘。如此以闻等三慧,获得法藏的所缘,首先依照听闻,心里明白名称所诠表的意义,之后以思维对其义获得定解,随后以修行领受,是以这三慧获得妙法之义或所缘。获得外所缘、内所缘与二俱所缘三种所缘,依前面开头所宣讲,称为真实依止获得法所缘,闻法思义后如果不修行,则无法证悟不缘外内二俱法的真如。

  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如此获得所缘后,必须通过反复作意获得等持,为此宣说作意,瑜伽作意有十八种差别,三种姓作意及行事作意等十八种中首先“三种姓”是略说,其余是广说它的差别。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1、种姓作意:所谓“三种姓”,即声闻、缘觉、大乘三类种姓,声闻决定种姓者,缘于四谛法而作意,缘觉决定种姓者,缘于它的道缘起法而作意,菩萨决定种姓者缘于二无我而作意。

  2、行事作意:以“行事”宣说,是指行积累资粮之事,是获得一地之因——在信解行地一大阿僧祇劫中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的作意。

  3、所依或依处差别作意:以“有无害所依”宣说,有害所依或依处是住于俗家,以作意世间繁多琐事有害。出家,与之相反,具足无害之所依。

  4、安住信解作意:以“安住于信解”宣说,通过随念佛而安住于信解,随念佛陀的广大功德,依照经中所提及,或者简略按照《摄乘论》中所说,以七相随念佛:随念佛陀出有坏具有无碍趋入一切世间界的神通而驾驭万法;随念如来具有恒常无垢的恒常身;随念如来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缘故无过;随念如来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无有间断;随念如来具足清净佛土无漏大受用威力;随念如来不为世间八法过患所染;随念如来以示现菩提及涅槃的方便令有情成熟、解脱,因此是大义者。

  5、欲乐作意:与前面有别,以“强欲乐”宣说,随念佛后对佛有诚挚的强烈欲求,诚信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具足尽除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任运自成二利的三身,诚信法是能现前道谛与灭谛的真实正法,诚信僧众是入于真实道越过轮回淤泥的真实福田,有这样的强烈欲乐心。

上一篇: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