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所求的法,如果通过比量、通过其他方式来得的话,不是很究竟的。从最究竟来讲,通过现量而得,是最好的。
我们怎么得呢?有四种法:第一个是所缘法、第二是内法、第三是外法、第四是内外二法,总共有四种法。我们要追求的法,是这四种法。
第一个法“所缘法”,实际上所缘法就是大乘佛法,在这里可以讲,大乘佛法是所缘的对境,总的来讲,叫做所缘法。
我们所求的法,实际上是大乘佛法。当然有不同的解释,但这样可能比较好懂一点。
第二个法“内”,五蕴法,或者是能取的内六处,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处,这叫内法。
第三个法“外”,外法,不是自相续所摄的六处,而是色声香味触法外境的六法。
第四个法“二俱”,内外二俱所摄的法,就是所谓的六识,或者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是,内外清净和不清净的所有法。
总共有这四种法。
“以二义”,这四种法,通过如理如法,以能取和所取,去缘取。
“得二”,能获得二种法,也就是内法和外法。
“二者不可得”,内法和外法实际上是一无所得的。
比如说我们用能取观察所得法的时候,外面的法不存在,那么所得的内法也就不存在;或者以外法不存在的原因,所以内法也不存在,这两个是互相观待和对应的。这样得到的二法,实际上是一无所得的,能取所取都得不到,在最究竟的意义上,还是空性的。
在究竟圆满的得法当中,一切法是无法得到的,只是暂时名言当中的一种虚妄。
以前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元晓法师[注1],他是新罗、韩国那边的人,他来中国想依止玄奘。一天晚上,他找到一个荒洞暂住。夜里他特别口干,到处瞎摸,好不容易摸到一点水。他喝了这个水以后,觉得很好喝,特别甘美。喝完了以后,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他醒来的时候,才看清:所住的洞,实际上是坟墓;所喝的水,是一个人的头盖骨里面的水,很脏的。
夜里喝水的时候,觉得水是很甘美的;早上一看到头盖骨之后,觉得特别恶心。
他通过观自己的心,突然了悟了一种道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骷髅不二”,心当中可以产生种种法,如果心灭的话,骷髅里面的水,也全部都是空性的。他已经开悟了,已经依靠头盖骨觉悟了,后来就没有去依止玄奘。
看起来有些事情好像不太顺、不好,但是对于利根者,就能成为开悟的机缘。我们看禅宗的故事,比如说他的碗被打破、或者别人痛斥他一句、或者他与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他就觉悟了、开悟了,这种现象是很多的。
我们有时候通过别人的言辞,或者听到的一些声音,比如乌鸦的声音,或者是一些......我们上面的乌鸦还在吗?在,是吧?乌鸦的叫声“哇......”
“心灭则骷髅不二”,心灭的话,则骷髅不二,一切法不可得。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确实稍微难懂一点,所以刚才有些人就离开了,我也理解、我也赞叹他们。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依意诠说义”,以我们分别的意识,按照法藏典藉中所说的意义。
“净信显现义”,对三藏法,先应该生起欢喜心、清净心;然后听受亲教师、法师、堪布讲三藏法的意义;然后把法的词句和意义,在脑海当中一一浮现。这叫做闻所智慧,也就是通过听闻而产生的智慧。
“认定唯言诠”,听闻之后,依靠分别念所确定下来的,不管是柱子、瓶子,还是房子、茶杯,一切东西,除了言语之外,都没有一个本体可言。除了言语的诠表以外,没有什么的;除了分别念的概念以外,没有什么的。这就是思所智慧。
“心名安住故”,通过修行,知道了万法在心、心所当中浮现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假立的。除了显现之外,本体根本不存在。最后安住于心性当中,除了光明和空性以外,什么都是没有的。这叫做什么呢?修所智慧。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依靠闻所智慧、思所智慧、修所智慧的三种智慧,而获得所缘的法。首先依照听闻,心里明白名称所诠表的意义,之后以思维对其义获得定解,随后以修行领受,是以这三慧获得妙法之义或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获得外所缘、内所缘与二俱所缘三种所缘,依前面开头所宣讲,称为真实依止获得法所缘。真正的所缘法,是大乘的空性和光明法。
大家要明白,所求的法,如果细说的话,要通过闻思修行来了知,同时不离开甚深的空性境界。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也说了,“闻法思义后如果不修行,则无法证悟不缘外内二俱法的真如”,如果我们听闻了、思维了这么好的佛法,但是没有修行,那么还是没办法证悟的。
很多道友可能因为发心的工作比较忙,没有听闻的时间、没有修行的时间,但可能边发心、边思维、边修行也是可以的。一边做着事情,一边串习得到的法义,这也是一种修行。
我对发心还是比较执著的,这次考试,有些人考得很不错;有些人考得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发心工作的确特别有贡献;有些人,既没有发心,也没有好好闻思,整天吃喝玩乐,即使在寂静的虹身成就圣地,也是不但不成就,而且吃得越来越胖,这样的话,虹身也没有希望了。一点都不闻思修,心里面根本没有对佛法的信心,这是非常糟糕的。
发心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可能习惯了。但是有些人对发心工作特别熟悉的时候,烦恼现前,因为跟同事的合作不好,中间就无缘无故离开了,这是特别可惜的。
一般来讲,做有意义的事情,短短的时间当中,不一定能成功的。应该做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才能有效果。
我发自内心特别感谢我们学院的有些道友,比如说管建筑的道友,管学院、学会各个方面工作的道友,多年以来,为了僧人和大家的修行,付出了一切。希望将来大家要发发心,实际上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
就像刚才对法论里面讲,对一个法,在空性方面可以抉择、在显现方面也可以抉择;在色法方面可以讲,在有碍物、无碍物、有滞物、无滞物、有为法、无为法方面都可以讲。比如这个瓶子,按照对法论的观点,从颜色、形状、重量、力量、本性、功能、结果、因,各方面都可以讲。依靠它可以产生我们的眼识;依靠它可以产生我们的分别念;依靠它可以给我解渴等等,有很多很多的法。
一个人也是这样的,如果修行比较好的话,能让很多人产生欢喜心,能对很多人有很大的帮助,能为周围的人、未来的众生做很多好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比较坏的话,就像炸弹一样的,大家都特别害怕。你看,现在有些国家发生各种恐怖袭击,带来了很多不安全的事情。
人同样来到世界,有些人做大事;有些人做中等的事;有些人不但不做好事,反而做特别坏的事情。
修行人当中是不是这样呢?是;佛教徒当中是不是这样呢?是。佛教徒当中,有些人特别优秀,非常了不起,超越了世间的境界,已经是出世间的境界了,我们都无法想象;但也有些人,不要说出世间的境界,就是在世间当中的行为也是比较糟糕的。
每个人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法王如意宝说“莫舍已道,勿扰他心”,在修行过程当中,尽量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也不要舍弃自己的道。
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需要做什么?想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出家人的话,那出家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如果你是大乘佛教徒,不仅你自己能活下来,而且还要帮助别人、度化众生,这是你的职责。
在《经庄严论》当中,三藏是所求法、所缘法,以什么方式来求呢?以闻思修来求,所以我们学院经常讲闻思修行。
现在很多世间的领导也说“我们要闻思修行”,把这个新的名词用在一些文件里面。有时候看到,比较怪怪的,也可以吧。(众笑)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我们求三藏,要通过十八种作意来求,今天我们讲五种作意。
师念藏语传承。
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第一种作意“三种姓”,种姓作意。
三种种姓,即声闻、缘觉、大乘的种姓。如果是声闻种姓,安住于四谛法门等等,在这方面的作意;如果是缘觉种姓,对十二缘起进行作意;如果是菩萨种姓,在二无我、积累资粮这些方面作意。
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应该不是小乘,而是大乘。如果是大乘的话,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要经常作意。观修空性的功德很大,早上起来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或者中间有休息的时间,应该好好地作意二无我。不要像非修行者一样,一直贪睡。这是第一个作意。
第二种作意“行事”,行事作意。
行积累资粮之事,从信解行地到一地的一个阿僧祇劫当中,作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作意。
佛教当中,既要观空性,积累智慧资粮;又要积累福德资粮,做一些发心的事情,比如说,给僧众扫地。
我们经堂里面,不要挂着乱七八糟的很多东西,不然整体不太美观。我以前在上面的时候也说过,除了公共的安排以外,不要把很多的供品拿到这里来。虽然是积累资粮,但是积累资粮也要庄严,庄严也很重要的。放在你自己的佛堂里面,庄严佛堂的话,是很好的。
这是积累资粮。
第三种作意“有无害所依”,所依或依处差别作意。
有害和无害的所依,什么意思呢?有害所依,指的是在家。因为在家的话,事情比较多、烦恼比较多。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工作,一直忙着,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损害;无害所依,指的是出家。因为出家没有什么压力,没有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面讲了,“在家多求苦,出家无求乐”,在家求的比较多,所以很苦;出家没有什么所求的,所以比较乐。
一般出家人有几百块钱的话,自己稍微吃一点或者买一点,没有什么其他事情;而一般在家人要照顾的事情,很多很多,这也是一种烦恼。但是现在反过来说,有些出家人看起来更苦,信心、修行都不好。
我想现在很多人应该先考虑好,不要忙着出家。不然,有些人认为“出了家以后,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不是为修行而出家,而是因忧愁而出家,比如家人死了、感情受到折磨、遇到灾难,或者失职了、失业了,被生活所迫而出家,释迦牟尼佛在戒律当中讲了:忧愁者,在感受清醒之前,不能开许出家。因为他忧愁的心情好了以后、情绪好了以后,会还俗的。
出家并不是百分之百全是无害的、非常清净的。末法时代的网络上,对出家戒律、出家心态不利的外缘,层出不穷,而正知正念这方面的资源越来越鲜少。现在三四十岁的这些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出了家之后,父母有时候也是特别麻烦的。我们这里有个别的出家人,不管父母也不行,管父母也麻烦。每次放假的时候,跑到父母那里去待三天,再回来了,这是一个事实。
出家是乐还是苦,你们自己抉择。
第四种作意“安住于信解”,安住信解作意。
通过随念佛而安住于信解。
《摄大乘论释》[注2]是世亲论师造的,玄奘法师翻译的,真谛和其他译师也翻译过。这里面讲作为修行人,应该随念佛陀,有七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随念佛陀是无阻碍的、于一切法自在而转的尊者,这样来想。
第二个方法,随念如来的法身恒常不变,哪怕是整个世间都变了,佛陀的法身也无有变化,以恒常性来想。
第三个方法,如来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四个方法,要观想如来的事业,任运自成,无有间断。我们平时也经常按《随念三宝经》来随念如来。
第五个方法,如来具足清净刹土所有无漏的大受用,《摄大乘论释》里面叫“大富”,大的财富都已经具足了。一切清净刹土的功德,全部都圆满了。
世间的有些富贵人,有了一点钱就觉得了不起,所以一般有钱的人就特别傲慢。而很多好的修行人,自己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傲慢心,用来上供下施,帮助一些贫穷的人,做一些非常清净的佛事。
我在这里特别感谢我们学会当中的很多人,有些人提供道场;有些人给我们学院里面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经常提供方便;有些人经常帮助很多上师弘法利生,放生、资助很多的学生等等。有福报的话,肯定能做很多事情,这样也能获得更大的福报。
我们观想佛陀的时候,并不是观想佛陀很有钱,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观想他清净刹土的一切功德完整无缺,这样来想。这是如来具足清净刹土一切无漏的功德和受用。
第六个方法,随念如来不会被世间八法染污。佛陀当然不会的,就连菩萨都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佛陀就更不用说了,谁都不会怀疑的。
第七个方法,如来不管是示现菩提,还是示现涅槃,每一个方便方法,都让无量众生获得成熟和解脱,非常有意义。
我们要经常观想三宝,这是七种随念佛陀。你们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看看《摄大乘论》[注3],我看了《摄大乘论》,如来的七种随念是比较好懂的,里面的文字稍微比这里简练一点。
第五种作意“别者强欲乐”,欲乐作意。
跟前面讲的有点差别,这里有强烈的欲乐。什么欲乐呢?随念佛后,对佛陀有诚挚的信心,觉得佛陀是一切功德的教主,圆满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确很了不起。
这一点,我自己都觉得,随时看到佛像的时候,都很有欢喜心,自然而然生起信心。
同时,我们对佛陀宣说的正法,也就是能现前道谛和灭谛的真实正法,具有强烈的信心。
同时,对僧众是无数众生越过轮回大海最好的福田,具有强烈的信心。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那样的菩萨,或者追随佛陀的后学者,都可以叫做僧众。
这些就是所谓的三宝,对三宝有强烈的信心。叫做什么呢?强烈作意,或者欲乐作意。
求三藏法的作意,总共有十八个,今天我们讲了五种作意。
这些作意,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可以行持。经常积累资粮、经常观想佛陀、经常想出家的功德、经常观修大乘法等等,这就是修行。
修行有时候是固定性的,每天都观无常、每天都观空性;有时候不是固定性的,不同的道理在不同的时间观想,这也叫修行。哪怕有时候看书,觉得里面讲的很好,就想一想,这也是修行。修行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暂性的。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