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0下笔记
卷四
14、6如来藏性,显现不空
14、6、2二问圆融,地水火风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0场下部
1、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第二个问题:佛陀又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说: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它们的本性本来都是圆融的,它周遍一切法界,光明的、空性的、常住的等等。
2、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佛陀说地水火风全部是如来藏的本性,或者说是法界周遍的话,那我问问世尊您:你看看,如果地的本性周遍法界,所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话,它怎么会融于水呢?
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形体,地的法性是坚硬的,它有能承载的能力;然后水的法性是湿润的,这两个完全是不同的性质。如果地的法性遍于一切的话,水哪有机会融入它?
这是第一个小问题。
3、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他说如果这个水的自性也是周遍法界,那火肯定是不能产生的。
因为水和火是互相抵触、相违的两种法。这样的话,水的自性是周遍的话,那火不可能产生的。如果火不能产生的话,为什么说水和火这两种自性都遍于虚空当中?都遍于虚空当中的时候,在虚空当中怎么不能变成互相毁灭?
因为虚空是没有什么阻碍的嘛,那水的本性也是周遍于一切的,火的本性也是遍于一切的。那这样的话,在整个虚空界当中,水和火是同时周遍的。同时周遍的话,两个相违的法,为什么是互相不抵触?比如说火的力量强的话,那水永远不存在的;水的力量强的话,那火就永远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两个不会变成互相损害的因呢?
这是第二个小问题。
4、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因为地的本性是障碍的,也是坚硬的,接触地的时候都有阻碍的;虚空的本性都是没有阻碍的,无碍的。为什么这两个遍于法界?地和虚空,是两种性质,一个是有碍的,一个是无碍的,那这两个同一个时间当中周遍于整个法界。
这里周遍法界的话,并不是说这里没有放的东西,这里有虚空,这里有地大,不是这样子。任何一个法的话,法界当中没有一个不遍的,全部都周遍。那这样的话,怎么会一个是有碍的,一个是无碍的,这两个是遍于一切法界呢?
这是第三个小问题。
5、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其实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平时也会想到,如果对于地、水、火、风的真正法性没有了解的话,那地、水、火、风在名言当中,完全是一种不同性质的法。如果不同性质的法,为什么不会变成互相抵触?
所以他,富楼那尊者确实不知道这些密义,他不知道这些根本所在,不知道这些真正的意义。
6、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请求大慈大悲的佛陀,你应该宣流大慈大悲心,开启我还有在场的这些芸芸众生心里迷茫的乌云,遣除我们每个众生心相续当中的迷云。
他这样请求之后,富楼那尊者自己开始在佛陀面前五体投地,先礼拜、顶礼,渴求什么呢?如来无上慈悲的教诲,就像我们口渴的时候,希求饮料,希求水一样的。钦渴,钦仰的渴求。
7、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在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以及在场的所有的这些非常庄严、壮观的楞严大法会当中所有的漏法尽了的无学的阿罗汉们,
可能阿难尊者等个别的有一些没有漏尽的,大多数都是漏尽的这种无学阿罗汉,已经到了最究竟的阿罗汉这些群体当中。
8、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如来今天在楞严大法会当中,准备要讲最甚深的法,我们所谓的经藏、精华,最甚深的精髓的法。
佛陀今天在这样的这个以富楼那尊者为主的所有大罗汉当中,要宣讲一个特别甚深的法。因为前面他问的问题就是很深的,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道理的话,可能他们也是不会服的,要讲真甚深的意义。
“真胜义性”的意思,分四个方面的:
一个是时间胜义,我们这个蕴界处叫做时间胜义,因为这个也是世间当中最究竟的意义。
二个是道理胜义,讲四谛,苦集灭道。
三个是证得胜义,就是二空真如,即人无我和法无我,这里的二空真如可能主要是阿罗汉的证悟。
四个是最究竟的胜义当中的胜义,这个叫做一真法界——我们大乘当中所讲到的最究竟的这种真如法界,一乘法界,所以在这里的话就是甚深当中的胜义。
中观里面经常有一个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的话,实际上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二的,最究竟的意义叫做真实胜义谛。
9、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在这样的楞严大法华当中,不管你是定性的根基、不定性的根基,或者说是大乘种姓的根基,我给你们讲个什么呢?让他们获得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这三个境界的法。
定性声闻:种性已经确定了的,依靠声闻自宗一定会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他暂时不会入大乘,或者说不是断善根的,那种叫做定性的声闻,直接是声闻种姓的根基。
不定性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以前是声闻种姓,但是后来依靠外内的善知识摄受,最后要趋入大乘的。自己没有证悟人空和法空的时候,先进入大乘的种性未决定的阿罗汉,先入小乘,然后入大乘,不定性的根基。
一乘寂灭场地:这个是最究竟涅槃的一种境界。
真阿练若:修行没有喧杂,意思是大静地,大寂地,就是首楞严王的这种境界,禅定方面。阿兰若,远离嘈杂,寂静处的意思。
正修行处:应该是远离一切邪修、邪知、邪道的这种修行,意思是正道的。
10、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们的话,一定要非常认真的、聚精会神的听授。
其实佛陀所说的话,如果你没有认真听的话,那就不可能得到法的意义和加持。所以如果你认真听的话,佛陀说,我要为你宣说。
11、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当时富楼那尊者等,他们非常恭敬的接受释迦牟尼佛,佛法微妙的音声,然后他们特别寂静的、默然的,非常专注的,努力的接受佛陀所讲到的这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