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如是当了知,佛陀觉者说,
一切有为法,如幻亦如梦,
如阳焰影像,如光影回响,
犹如水月影,亦犹如幻化,
承许六六二,二六三一一。
这个怎么解释呢?这个《经庄严论》,不像其他的开示,如果没有闻思底子的话,有点深。所以如果你打瞌睡,我也开许你睡觉。你来听一节课,就好好睡一个小时。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我们开始念《普贤行愿品》。我们是回向闻法的功德,你是回向睡觉的功德。实在听不懂的话,只能这样了,没办法,闭着眼睛,慢慢入定。(众笑)
下面的颂词,这也算是寻求如幻的总结文吧,怎么总结的呢?
“如是当了知,佛陀觉者说”,我们以上做了分析,释迦牟尼佛用非常著名的幻化八喻来说明,一切万法是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这是很重要的。
佛陀觉者,为什么是觉者?觉者是比声闻、缘觉、菩萨更有觉悟的觉者。
“一切有为法,如幻亦如梦,如阳焰影像,如光影回响,犹如水月影,亦犹如幻化”,觉者说,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影像、如光影、如回响、如水月、如幻化,应该有八个比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有六个比喻;玄奘翻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注2]当中,有九个比喻;藏文当中(师背诵藏语)有十种比喻[注3]。
在这里,佛陀觉者说,一切有为法全是现而无自性的,用幻化八喻来说明。
“承许六六二,二六三一一”,这里的幻化八喻,以六、六、二、二六、三、一一来比喻。先六、六、二,然后二个六,再有三个,后面的一一指的是一一对应幻化八喻的意思。
是怎么对应的?下面跟大家讲一下对应的方法。一切有为法,以幻化八喻来分析,这是总的分析,下面讲具体的分析。
最前面的比喻是如幻亦如梦。
“六”,内六处如幻。内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根,或者说是六处,实际上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为什么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都知道,幻化虽然没有本性,但是在显现上,可以显现人、马、大象等等很多色法,还有根、我、众生、性命等等很多东西,都可以显现。幻化是现而无自性的。
同样的道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观察的时候,它的本体一个也是找不到的;但是未经观察的时候,以能取的方式,六根可以在众生面前现前。
这是六根,内六处,用幻化来比喻。
“六”,外六处如梦。外六处指的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用如梦、梦境来比喻的。以梦境怎么比喻呢?
做梦的时候,领受者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男人、女人、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这些外境都可以出现。
同样的道理,从根本上观察的时候,色声香味触法的本体,也是不存在的;未经观察的时候,像梦中的外境一样,在我们面前,完全可以出现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嗅觉得到的,这些全是跟梦中对境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第二个,外六处,用梦境来比喻。
“二”,是心和心所的意思,用阳焰来比喻。
阳焰是什么样呢?很远的地方,好像有蓝色的事物堆积在一起,相当于是水,像大海、湖泊一样的。口渴的动物,去寻找它,到了近处的时候,根本没有水、没有这种蓝色的东西,都是假的,没有真实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心和心所所对应的,看到的柱子也好、瓶子也好、男人、女人、红色、白色以及世间当中包罗万象的法,表面上看,或者在很远的地方看,好像心和心所所摄的法都存在,但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每一个法都与阳焰水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是没有的。
以上就是六、六、二,用如幻、如梦、如阳焰来比喻。
下面是二六、三、一一,这与学《俱舍论》一样的,《俱舍论》当中经常是这样的,尤其是第六品,是吧?前面也有,是吧?(师背诵藏语)
“二六”,指内六处和外六处,对应影像、光影的比喻。
内六处用影像来比喻,影像是什么样呢?事物在镜子里面,可以显现出它的影像;如果外面没有事物的话,在镜子当中就不可能有影像。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面容,在镜面可以显现影像;前世的业力,在今生当中能显现内六处。
《释量论》中的《成量品》[注4]当中讲,即生的六根,跟前世有非常大的关系。比如说前世眼睛比较好一点,那即生当中眼睛也可能好一点;前世记忆力好、意根好的话,即生当中也可能这样。有些婴儿,听不到,听力、觉察力不好,这可能跟前世的根不好有关系。前世的六根,跟今生有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前世的业力,在即生当中可以显现,这相当于是影像。
外六处用光影来比喻,有时候用二月、假人、毛发比喻,有很多的比喻、有不同的比喻。在印度的一些讲义和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当中,这里的光影,主要是我们身体的影子。比如说我们拿着的雨伞,或者身体的影子,跟人走。有了身子的时候,影子在外面会显现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外六处实际上是内六处的影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外面出现的时候,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跟影子完全是一样的,所以用影子来比喻。
“三”,有三种对应的方法,所讲的法、所安住的等持,还有受生的身体、转世的身体这三个方面,用三种比喻来对应,一个是回响,还有水月和幻化,以这三个进行对应。声音像空谷声一样的;等持像水月一样的;在轮回当中故意受生的身体,跟幻化一样的,这三个比喻。
第一个所讲的法,跟空谷回响一样的,怎么一样呢?
我们知道,回响的这种声音,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声音。比如说我的声音发出来了以后,它在山谷里面,反馈了一个声音。这种反馈的声音,不是原来真正的声音,是它的拷贝、翻版,是出现的另一种东西。
同样的道理,佛陀在众生面前所宣讲的这些法,本体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在众生面前,也有宣说的这种声音,跟空谷声一样的。
佛陀所讲的法,像空谷声一样。印度讲义当中说,佛陀所讲的,或者善知识所讲的这些法,它的本体是没有的。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他真正的声音,像空谷声一样的,是空性的。
这是所讲的法,以空谷声来比喻的。
第二个所住的等持,跟水月一样的。
水没有散动染污的时候,显得很清净。在清净的水里面,可以照映月亮的影子。如果水是很清净的话,月影就现得特别好;如果水不清净的话,月影就现得不好。
等持像月影一样的,包括等持以外的修行,比如四谛、六随念,还有十遍处和八胜处等等,这些任何一个法,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会显现所修义的影像。如果被散乱的分别念所动摇,就不可能显现了。所以跟水月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是一种因缘,是现而无自性的东西。
第三个,最后一个,在世间当中,有一种故意受有,不是以业和烦恼而生的,而是依靠自己特意的发愿力量、等持力量,在三界轮回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像《华严经》中“犹如莲花不著水”一样,度化众生。这相当于是一个幻化的人。
幻化者,在这里幻化出生,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幻化出生,自己没有什么贪心、嗔心。今天在斯里兰卡弘法,明天去马来西亚,然后去非洲、去美国、去英国,因为他本身是幻化的,所以他不可能想“哇,这个黑人很好看的,我待在这里。这个白人、洋人很难看,我不喜欢他”,或者说“很喜欢洋人,黄人很不好看”,幻化者不可能这样的。
菩萨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他会一世一世连续地受生。在不断转世的过程当中,他不会有贪心、嗔心,不会有真实的贪嗔痴。只不过在显现上,可能会有的。这是用幻化来比喻。
这里如梦如幻的解释方法,跟其他地方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也有八种幻化的比喻和解释。我们以前学过的《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以及《金刚经》以外的很多经论当中也有。《闻解脱》当中,讲了十二种幻化喻。这些幻化喻,从不同的侧面讲了现而无自性,或者产生之后马上毁灭的道理。(师背诵藏语)
《阿含经》里面把五蕴比喻成幻化,“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我们以前经常把这句话引用为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声闻缘觉证悟了五蕴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是五种幻化喻。藏传佛教当中,经常把《阿含经》叫作《声闻经》,包括法尊法师翻译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阿含经》里面是用五种喻来说明的。
听懂了吧?这个有点难懂,你们知道了吧?
“一一”,是刚才上面的幻化八喻一一对应这些法。
也可以说,后面的这三种法,就是所讲的法、所安住的等持,还有最后一个所幻化的故意受生、转世这样的法,这三者,一一对应回响、水月与幻化的比喻。全部都是现而无自性的,这样来抉择。
现在科学讲到,时间、空间、宇宙,全是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讲过,还有英国伦敦大学有一个叫做戴维尔(音),他是量子物理学权威的专家,他也说过:宇宙表面上看来,是很坚固的、实有的东西,但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不管是树木草花也好、山河大地也好,包括人类动物等等一切的一切,全是虚妄的假象。说得非常清楚。
那些量子力学家、物理学家,用自己的敏锐智慧进行观察的时候,发现外面的器世界也好,里面的有情世界也好,没有一个真实的相。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世界是虚幻的,所见所闻也是虚幻的。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很多比较顶峰的科学家,跟佛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比较接近。当然再细致观察的时候,中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现在有些人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今天四川大学有个教授要跟我约个时间对话,他说:“我虽然智慧还比较不错,但是对密法看不太懂。”好像他觉得,看密法跟看小说一样,应该懂的。我说:“这需要比较专业的基础,也要依靠窍诀来看,你用一般的方式不一定能看懂。”我一边开玩笑一边说:“我们学院这边,出家的人当中,有以前在清华、北大,还有其他高等学府的人,应该讲他们的世间智慧是很不错的。当他们进入佛学领域以后,有些人的成绩还算是比较不错的,而有些人不行。世间再锐利的智慧,有时候都穿不破佛学深奥的中观,更何况说是密法的书呢?这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
对于密法的法本、中观的法本,你觉得“我这么了不起的一个智者,看这本书应该很简单,没什么问题”。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虽然我没有读过很高的大学。在学校当中,我经常对自己的分别念,很有成就感,自己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但后来在学中观和学密法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智慧一直跟不上。
对经论的研究,要花多一点时间。否则,你光是皈依、听一两节课、看一两本书,或者自己钻研、研究一两个领域,这样并不能通达佛教深奥的意思。
这以上已经讲了寻求如幻,我们求什么样的法呢?通过听闻这部法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什么自性的。这个道理能不能领悟?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法。
以前我们讲求法的话,可能是在哪一个善知识面前,闻思修行,听什么课,这样的内容。但是《经庄严论》这种《求法品》的描述方式,不是这样的,它是以更加深入的方式,给你一个答案。
下面讲寻求什么?
辛三、寻求所知:
邪分别非正,非邪不分别,
非分非不分,名为诸所知。
所知是什么呢?知识。所求的知识,归纳起来,应该是世间法的知识和出世间法的知识,包括在这两类当中。这两类知识,可以用四个方面来讲。
这里的寻求,不一定是我要得到、我要了解......比如说我要去学习、我要去求法的话,我知道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这就包括在求法当中;我要求智慧的话,我知道哪个是智慧,哪个是非智慧,这两个我都要知道,这叫做寻求;求染净法的话,我知道哪些是染污的法,哪些是清净的法,这叫做求染净法。这里寻求的意义,跟我们平时想的有点不同的。
这里希求的智慧,有邪分别,还有非正非邪的分别、不分别,还有非分非不分别,总共有四种,这就是所谓的所知、所谓的知识。
第一种“邪分别”,是不跟随法界和无分别智慧的、所有能取所取的妄念分别。凡夫人的所思所想,既没有跟随离戏论的法界,也没有跟随像佛陀那样的无分别智慧,而是自己能取所取天天打妄想的分别念。我们大多数凡夫人的相续,就是邪分别。
跟法界和无分别不相应的、所有的能取所取,叫做邪分别,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非正,非邪”的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非正,不是正确的。凡夫位作闻思修行,一直到资粮道、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之前的信解行地,所有的能取所取,就是非正分别,不是很正确的分别。我们从凡夫开始闻思修行,寻求佛法,所有的分别,都不是很正的,因为有能取所取。到一地之前,分别肯定不是很好的。从能取所取的分别角度来讲,不是正确的分别。
非邪,在求法过程当中,有一部分随法界、随出世间的分别,是法界和出世间的因,是非邪,不是邪的分别。
比如说我要求法,求法的时候,我相续当中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这个是非正,不是很好的;但是我求的,也有跟法界相应的、跟无分别相应的这么一份,这一份是非邪,实际上是正确的分别。有一部分非正,有一部分非邪,大家应该明白吧。从凡夫到世第一法位之间,的确是这样的闻思修行。
我们现在闻思修行就是这样的,一方面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有烦恼、有打瞌睡、有身体不好、有饿,跟道友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天气热了、天气冷了、有很多痛苦,这方面是非正,不好的方面。
但是还有好的方面,别人做不到的求解脱、求菩提心、求空性,这样的成份,在求法过程当中肯定是有的。不然的话,你们这么多人今天也不可能待在这里吧?大多数人主要的目的是“我想要解脱,我想要度众生”,应该有好的方面,这就是非邪,不是邪分别。
佛教的分析确实是很细致的,大家要清楚,这是第二个。
第三种“不分别”,完全跟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有境无分别的智慧两者相应,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一地菩萨,或者圣者相续当中的一切智慧,是无分别的,这是不分别。
这个《经庄严论》,不要说听者,我都累了。你们看书可能更累,注意听一遍的话,也许好一点。包括昨天零散的一些教言,自己看有点费劲,有些究竟的内容,不一定看得懂。
第四种“非分非不分”别,入定无分别的智慧,实际上是非分,没有分别的,因为它完全跟法界和无分别的智慧相应,没有能取所取,可以叫做无分别。
无分别的后得,菩萨有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现而无自性的后得智慧,这种后得智慧,不是没有分别。
所以颂词讲非分非不分,原因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获得一定境界的时候......
没有电了,是吧?网络还可以,是吧?
我们可以说,上面有四种不同的分别:邪分别、非正非邪的分别、无分别、非分别非不分别,总共有四种境界。
最后一个非分别非不分别,是入定智慧和出定智慧结合的这么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从入定层面讲,就是非分别,没有分别念了;从出定方面讲,是非不分别,并不是没有分别的,因为还是有如梦、如幻、如阳焰的分别。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经常说,月称论师虽然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当别人问:“《入中论》是不是你造的呢?”他会说:“是我造的。”这样的话,作者和所造的书有没有呢?有的,并不是没有分别。但是菩萨跟凡夫人的分别是不同的,境界也是有差别的。
现在有些人说:“你因为说了这句话,所以有分别。”没有任何境界的人,在口头上对别人指指点点、说很多过失,是比较可笑的。需要修行,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讲佛法也好、判断佛法也好,或者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是有一定困难的。
“名为诸所知”,寻求的所知,总共有这四种所知。除了心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法了,因为以心的这四种阶段与法界摄集一切所知的缘故。
下面说我们所求的法,有一个叫染净法,什么染净法呢?
师念藏语传承。
辛四、寻求染净:
自界显现二,无明烦恼俱,
尽生转分别,断除二实体。
我们所求的法是染污和清净的法。染污法,是烦恼、业、众生的异熟,这些所摄的全部法,叫做染污法;什么是清净法呢?清净法,一般圣者的道,还有涅槃,这些叫清净法。
为什么要求染净法呢?这里的寻求,实际上是指,要知道哪些是染污法、哪些是清净法,这叫做寻求。我刚才也讲过,我们要会观察、会分别、会了解、会分析这两个之间的差别,称之为寻求染污和清净法。
首先讲的是染污法。
“自界显现二”,我们阿赖耶上面有种子,种子能显现能取所取的二法。
“无明烦恼俱”,在二法的显现当中,因为不知道任何法的本性,所以出现无明,产生贪等烦恼。
“尽生转分别”,依靠对境、依靠所取能取,在轮回当中一直流转分别。
“断除二实体”,能取所取在本体上是没有他体的、不可能存在的。真正的本体上,这两者都是不存在的。
这里为什么说界呢?阿赖耶识及所取能取的习气,称为自界。在《辨中边论》当中,所谓的界,有种子的意思;在《大乘阿毗达磨》当中,也讲到界有种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众生的无明种子当中,出现无明。贪心等本来就是无明的本性,为什么这里讲无明,也讲贪等烦恼呢?因为在这里是为了特别强调,根本烦恼的主要作用。在种子当中,出现无明和烦恼,每一个烦恼都是无明、与无明不可分割。以这样的原因,无明跟烦恼一起出现能取所取。本体当中,这些都是没有的。
这叫做染污法。
然后讲的是清净法。
获得所缘法,具住自界故,
真如无二现,趋入如皮箭。
“获得所缘法”,什么是清净法相呢?清净法相是在信解行地的时候,得到上面所讲到的所缘法。一切万法本来都是不存在的;能取所取暂时来讲,有清净的部分,也有染污的部分。凡夫人闻思修行的过程,有分别的部分,也有与法界和无分别相应的部分。这是在信解行地的时候,获得的一种法。
“具住自界故”,到了一地菩萨以后,就可以安住于自然的法界当中。
“真如无二现”,从二地到佛地之间的修道当中,逐渐逐渐趋入,可以进入真如无有能取所取二法显现的境界。
从二地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十地末尾、佛地,这个之间,不断趋入、越来越趋入的时候,寂止胜观的境界不断提升,最后到达无有退转的境界。
“趋入如皮箭”,这里有两种比喻,一个是皮革、一个是箭。寂止比喻成皮革,胜观比喻成箭。
第一个比喻,凡夫人在安住的时候,安住一会儿,就会产生分别念;又安住一会儿,又照样产生分别念,不能一直安住。而到了最高佛地的时候,佛的安住像被油调化好的皮革一样的,不会反复。
可能你们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精通的。把硬牛皮放在水里面泡一下,等它变软后,拿出水放在太阳下晒干,它又会变得很坚硬;再放入水里面,它又变软,再拿出水,它很容易恢复到原来硬的状态。一般皮匠有处理方法,在水里面泡好了以后,把酥油抹在牛皮上,然后一直揉。揉好了以后,牛皮就不会再变成硬的了。现在的皮鞋,也可能是通过这种锤揉的方法处理的吧。硬牛皮通过油脂揉化以后,就不可能变成像以前一样硬硬的了。
寂止到了究竟的时候、到了佛地的时候,不可能再产生分别念了。分别念再也不会有了,因为它的种子已经消完了、没有了。如被雨淋的坚硬皮革般的心,依靠水与油般的寂止能软化,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佛地时候的胜观,像箭一样的。
我们知道,用竹子做的箭,做好以后,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变得弯曲;如果对箭进行烘烤,在火上面烤,把它的水分依靠火来烤干,让它抻直,这样处理好了以后,在任何时候,它都不会变成弯曲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胜观到了最究竟的时候,断除了种子,再不可能产生能取所取的分别念了。
我们以前讲过,硬水的垢,通过一种化学的方式,以后再也不会产生了;现在的不锈钢,是铁通过提纯之后,一般不会生锈了。以这些做比喻,也比较相同。
我见与常断等恶见不符合心的实相,如同弯曲的箭一般,用如火般的胜观烘烤可使它抻直。同样,颠倒的心以正道改造后成就不颠倒,究竟于佛地心解脱与慧解脱永远不可能退失。
皮革和箭,这两个比喻可以这么讲。
下面说最后一个颂词,今天讲的寻求唯识。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五、寻求唯识:
心者显现二,承许现贪等,
或现信心等,非有惑善法。
这里所谓的唯心,是承许仅是心与心所而已,外境并不存在。一切万法都是心,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所谓心,是说阿赖耶等八识及心所,显现所取能取二法,除心外的所取外境不存在。除了心以外,一切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种观点是,仅是心本身显现所取能取二法,除它以外的心所与所取能取并不存在。
不管什么样的说法,都是唯识宗的观点。《中观庄严论》里面讲,大乘与唯识宗抉择的观点是非常相应的。
“心者显现二”,我们的心,也就是阿赖耶识等八种识和它的心所,能显现能取所取的二法。除了我们自己的心以外,外面的一切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承许现贪等”,因此我们可以承许,在心当中有不好的染污意识、贪心、嗔心、痴心等等烦恼。“等”字里面,包括随烦恼,这些部分也会显现的。有了二取的时候,这些不好的染污方面的心,会显现的。
“或现信心等”,当好的因缘具足的时候,信心、悲心、菩提心,以及出离心等善心方面,也会显现的。
“非有惑善法”,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实际上对唯识宗的观点,大乘都可以承认的。不管是善心也好、恶心也好,在真实意义上面,都没有惑、烦恼、没有善法。因为以智慧观察的时候,善心和恶心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影一样的,找不到的。内外一切法,都是找不到的;再怎么样寻觅,也是找不到的。
我们前面讲过,通过梦的方法去观察,也是可以的。传闻顺治皇帝让玉琳国师回答问题,当时顺治皇帝问:“《楞严经》里面,讲了寻找心的七处,这七处是什么样的?”玉琳国师回答:“如果你寻觅自己的心,根本一无所得,这就是所谓心的七处。”然后顺治皇帝又问:“山河大地难道不存在吗?”玉琳国师又回答“就像你做梦的时候,山河大地是存在的;但是醒来的时候,山河大地就不存在了。”顺治皇帝很欢喜。有些人说,这是真实的历史。
我们现在暂时看不到这种境界,“外境怎么不存在啊?一切都是唯识的话,恐怕是不行的”,这种说法,一方面在世俗中是对的,但另一方面,还是要用智慧观察。
《大智度论》[注5]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印度说法,发生了水灾,洪水特别大,佛陀在水上面坐着,没有沉下去。佛陀说:“水中有地分故。”其实水中也有土的成分,这是佛陀因为悉见显现的外境,以心的自现而产生的。
接下来佛陀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很美丽的人,染污者看了她以后,对她产生好感、生起贪心,“啊,这个人好美,很好看”;修不净观的人,一看到她,“哇,这个人很难看,丑得要命”,以她来修道;有嫉妒心的人,对这个美人特别嫉妒,觉得她是很恶的、特别恶,想杀她、想害她。
虽然是同一个人的对境,但是对她有三种不同的能取。如果这个人真的是有美,或者是有丑、有恨的部分,那所有的人都应该共同看得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一个人觉得特别好看;一个人觉得特别难看;一个人觉得特别可恶,想把她消灭掉。
我们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好,另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坏,还有一个人觉得这个人不好不坏、还可以的;一个人说那个人真是太好看了,另一个人说那个人真是不太好看。
我去非洲的时候,我说:“把你们认为最好看的人,给我看一下。你们最好看的男人、最好看的女人,给我看一下。”他们让我看了,女人和男人都让我看了。(众笑)
其实好看和不好看,很多都跟周围众生共同的业感有关系,还跟从小的价值观也有关系的,还跟周围的环境也有关系。所以说,一切万法是唯心,可以这么说的。这个道理,慢慢去观察的时候,应该知道好看和不好看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是心现种种,趋入种种相,
显现彼有无,是故非法性。
“是心现种种”,这样的外境,以心所取的种种相,这是所取。
“趋入种种相”,这是能取,趋入能取的种种相。
“显现彼有无,是故非法性”,能取所取这两者,也没有二法,本体上没有。心显现所取能取,显现许存在,如显现般实际不存在。因此,并非存在与心他体的种种法的自性。一切法只是在心中显现,为此成立唯心,万法为唯心造。
“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大乘密严经》里面讲的,内世界和外世界,一切都是唯有心而显现的,只不过凡夫众生业力比较深重,不知道而已。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