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5-06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186-189)+庚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二、寻求所证义法=辛一、寻求真如(191)+辛二、寻求如幻(192)+辛三、寻求所知(193)+辛四、寻求染净(194)+辛五、寻求唯识(195)+辛六、寻求法相(196)+辛七、寻求解脱(197)+辛八、寻求无本性(198)+辛九、寻求无生法忍+辛十、寻求一乘密意+辛十一、寻求五明

  19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七、寻求解脱;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19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八、寻求无本性;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46-111 2016年08月23日

  每天讲课的时候,有一些新来的人、外来的人来听课。你们可能只想来学院旅游,到处看看。进了经堂以后,听也听不懂,听上五分钟、十分钟就走了。我的讲课不超过一个小时,你们听个五分钟就走了,有点可惜。

  我不可能每天都说这个,不然很多人可能有点烦。我建议、我希望,既然你来听课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听一节完整的课。如果真的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车已经等不及了,或者身体不好,那课中离开,也是可以的。

  也许这是你第一次听佛法的课,也许也是在你的人生当中,最后一次听佛法的课。来到这个世界,得一次人身,听一节完整的课,也还行吧。

  我们今天讲的《经庄严论》,有一些新来的非佛教徒可能听不懂。可能在你们的想象中,听佛法的课,就像听世间演讲一样的。世间的演讲,会故意找一些大家有兴趣的案例。而学院当中的课程,不会这么讲,会有很多专业术语、专业知识。没有学佛的人,可能听不懂;即使已经皈依的人,有些时候,看表情,听得也不是特别懂。

  我想今天,你们最好听完这堂课,好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经庄严论》当中的《求法品》。对每个佛教徒来讲,求法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求法,的确是得不到解脱的,今天就讲寻求解脱。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现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有了学习大乘佛法这么殊胜的因缘,在听课的一年时间,或者两三年时间,每个人有必要、也应该放弃很多世间的琐事。

  当然在家人,如果将工作、家庭全部放弃的话,要深思熟虑。有些人真正想出家的话,在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再选择。很多人比较冲动,情绪、心态很容易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冲动的爱和冲动的恨就会消失。

  《毗奈耶经》里面讲,一个人在冲动的时候,一般不能让他出家,也不能给他传别解脱戒,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应该先让他把冲动的心情、心态平静下来,再寻找解脱之道。

  寻找解脱之道,需要求善知识。在求解脱之前,必须先求解脱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真正的佛法,那在生死轮回当中,是很难得到解脱的。

  《大方等大集经》里面讲到,“远离善知识,不闻清净法,轮回生死中,为诸结所缚”,在修学过程当中,不能远离善知识。如果远离了善知识,也不闻、不求解脱的清净法门,那么这个人在生死轮回当中,永远都不能解脱。被贪嗔痴烦恼、我执所束缚,在轮回当中,始终得不到解脱。

  我们在宝贵的一生当中,遇到佛法很难、遇到善知识更难。在遇到善知识之后,应该去精勤听闻佛法,然后去实际修行和利益众生。

  在修学过程当中,心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下面也会讲的,不管是解脱也好,或者束缚在轮回当中堕落也好,这个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祈求解脱的话,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

  求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懂得通过修行调伏自心的人,比较少。我们要学会观心,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会有很大的收获。学会经常观心,改变会很大的。以前贪嗔痴、烦恼、嫉妒特别严重,后来通过修心,法融入心以后,在行为当中会有非常明显的、很大的变化。所以要修心,修心很重要。

  今天讲寻求解脱,下面会讲解脱有四种差别。

  第一种差别是从转依的角度宣说解脱的本体,转依的解脱。

  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和心态,是没有转依的。转依之前,是凡夫的心续;一旦转依,烦恼对我们来讲都解脱了。首先第一个转依的解脱,是什么样呢?

  辛七、寻求解脱: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第一类转依,阿赖耶识转依成清净的处、清净的境、清净的身体,全部转依成无漏的界,遍于一切,这是第一个。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第二类转依,意指的是染污意识;能取指的是五根识;分别指的是意识。染污意识、五根识、分别意识转依成什么呢?染污意识变成无分别智慧;能取的五根识变成清净的刹土;分别意识变成智自在和事业自在,获得四种自在。

  我先在字面上这样解释,下面稍微广说一点。

  什么叫解脱呢?贪嗔痴烦恼或者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习气、能取所取,这些全部都断除了,这个过程叫做解脱。

  以圣道断除烦恼痛苦、现行涅槃就是解脱,思择依靠什么方法获得涅槃,就称为寻求解脱。

  下面讲第一类转依。

  “种子转依故”,烦恼障所知障的种种习气或所取能取的种种习气存在于阿赖耶识上,它称为一切之种子。

  整个轮回的习气在阿赖耶识上面,成为种子。阿赖耶识通过修行之后,远离所取能取之垢,最后转依成什么样呢?

  “显现处境身”,转依成三种法,显现哪三种法呢?

  第一个法是处,指的是器世界。我们的器世界,原来是非常肮脏的、高低不平的、瓦石荆棘的不清净世界;一旦处转依后,就变成了琉璃、水晶、玛瑙、珊瑚,像极乐世界和琉璃光的世界一样。这是第一个法。

  第二个法是境,六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原来是不清净的,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声音也好、色法也好、味道也好,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一旦境转依后,六境都是美好的,像极乐世界和清净刹土的六妙欲一样。

  第三个法是身,这里指的是六根,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根。六根也可以变成清净,怎么变成清净呢?原来每一个根,只能取自已的对境,但是转依之后,能做一切根之事。比如说眼根,它不仅能取色境,还能取其他声香味触法五境。到了一地菩萨的时候,具足十二种百数功德的清净圆满身体如同金刚般力大无穷。

  以上都是种子转依,也就是说阿赖耶转依成清净智慧的时候,有三个转依,一个是器世界变成清净;一个是外境六欲变成清净;一个是内六根变成清净。这叫做什么呢?刚才前面讲的,也是佛教当中经常讲的,处和境和身,这三法会转依,这是第一步。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阿赖耶转依成无漏的法界,是解脱的所依,能遍行所有的转依功德。因为阿赖耶是一切意识、有为法、一切法的根本,如果阿赖耶转依的话,一切法都普遍转依了,有这个意思。它转依成无漏的界,对一切法的转依,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下面讲第二类转依。

  “意”“转依无分别”,第一个染污意识,什么是染污意识呢?缘于阿赖耶的我和我所的萨伽耶见,叫做染污意识。一旦它转依,就变成了无分别,原来的我和我所执转依成没有分别了,这是染污意识转依。

  “能取”转依“刹土”,第二个能取五根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根识,每个根识只取自己的对境,除此之外,不能取其他对境。一旦它转依,获得的显现是什么?是清净刹土。

  “分别”转依“智事业,是为四自在”,第三个分别意识,是执著外境的这么一个心识。一旦它转依,就获得了智慧和事业的自在。由于获得四无碍解,智慧自在,以神通力,事业获得自在。

  首先讲智慧自在,意思就是说,已经成就了四无碍解。四无碍解,以前学过吧,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

  法无碍解,对于名称等无碍了知,名法无碍解。所有一切万法的名称,没有任何阻碍地通达。

  义无碍解,对意义无碍了知,名义无碍解。对一切万法的本义、总相、自相,这些都无碍通达。

  词无碍解,对言词无碍了知,名词无碍解。以各种语言,给众生宣说意义。

  辩才无碍解,对所缘的语与道无碍了知,名辩无碍解。

  今天中午的时候,我与两个通达日本语言的人对话。我们三个人,虽然每个人都懂两种语言,但像三角形一样的,还是不能一起沟通。我说藏语的时候,这个人听得懂,另一个人听不懂;我说汉语的时候,另一个人听得懂,这个人听不懂;他们两个人说日语的时候,我听不懂。三种语言需要互相翻译,也是很累的。所以我们还没有词无碍解,如果有词无碍解的话,就可以一起沟通了。

  得到四无碍解,就是智慧自在。

  然后讲事业自在,在度化众生方面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这六种神通已经获得自在,叫做事业自在。

  度化众生的时候,有神通很重要。不然,没有神通的话,有些人欺骗你,你都不知道,还认为是真实的“对、对、对”,后来才发现“哦,原来这是假的”。因为没有神通,所以别人会故意欺骗你,有这样的情况。

  我们刚才前面讲,什么是转依解脱呢?在大乘佛教当中,尤其是讲唯识宗观点的时候,这个很重要。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转依?转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佛教、唯识宗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名词。

  阿赖耶转依,可以让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境和有境清净,这是周遍的、遍行的。

  染污意识,变成无分别自在;五根识,变成清净刹土自在;分别意识,变成智慧和事业自在。阿赖耶没有变成哪一个自在,它相当于基础一样的、它是遍行的。对于染污意识,阿赖耶也是基础;对于五根识,阿赖耶也是基础;对于分别意识,阿赖耶也是基础。所以阿赖耶是遍行的,它是全部的基础。

  六根识加上染污意识,再加上阿赖耶识,这八种识都转依成清净的时候,就获得了四种自在。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要知道这样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说这四种自在,在不同的地当中,怎么对应呢?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新来的人都没有走,还可以的。不然到这个时候,他们都该走了。后面的有些人,可能听不懂,很想走。由于我刚才说了,所以他们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众笑)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刚才讲了,转依以后,获得了四种自在。一般要到第八地的时候,阿赖耶才真正转依,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转移。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有分别念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器世界显得不清净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获得这些自在,要到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这三地当中,才能分别获得这四种自在。

  “一者二自在”,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时候,获得了无分别的自在,和清净刹土的自在,获得这两个自在。

  一般讲《入中论》和《佛说十地经》[注1]的时候,也会这样说的。到八地的时候,就像江河自然而然流入大海一样的,无分别念自然消失。不会像我们现在安住一段时间以后,会产生一个分别念,不是这样的。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出定和入定,基本上是无有分别的,只有无分别智慧的自然流露。这是八地的时候,已经获得了无分别的自在。

  到了第八地菩萨的时候,还获得了刹土自在,他所向往的刹土都是清净刹土。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清净的刹土,所以自己建造寺院,或者房屋,都是很费力的、不清净的。

  以前有一个四川的老尼姑给我讲:“我干了十三年,大雄宝殿已经修好了,其他的建筑还没修好,费劲得很。”意思是,她这十三年当中,很努力,只修好了大雄宝殿。这些人还是很有勇气的,不然,十几年只修一个大雄宝殿、其他建筑没有进展的话,可能没有勇气了。她说,以后还要修,但是“费劲得很”,要多加持。

  我们现在没有获得刹土自在,比如想绿化自己周围的世界、自己的寺院,都很费劲、很痛苦的。甚至对自己居住的地方,都不一定有自在。不要说获得清净刹土,就连获得自己的房屋,有时候都保不住。(众笑)

  但是到了八地的时候,所需要的刹土,不管是琉璃也好、黄金也好、如意树、如意宝等等,一切的功德庄严自然而然现前。

  “余地许各一”,到了九地善慧地的时候,获得智慧自在,也就是,获得四种无碍的智慧,四无碍解是法、义、词、辩才无碍。

  我刚才好像没有讲辩才无碍,辩才无碍是,讲一个内容的话,多少日都讲不完,因为他辩才无碍。比如说“妙法莲花经”这几个字,他可以讲很多年。

  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对一个小小的事情,他能一直讲讲讲,很会说、很有激情,语言不断冒出来。这样,听者很容易打瞌睡。法师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很喜欢一直讲。有时候讲得太多了,有点过。

  我觉得,语言太少的话,该说的内容,说不清楚;太多的话,好像听者容易产生厌离心。

  有些人事先准备了很长时间;有些人历来特别喜欢说、特别想讲,有这种意乐,语言不断涌现。这样的话,刚开始很多人愿意听,慢慢慢就没感觉了。所以法师们讲课的时候,要学会看下面观众的表情,这个很重要的。(众笑)

  有些法师根本不看观众的表情,只看法本。以前西方有一个堪布,是很了不起的,他从来不看下面人的表情。下面人打瞌睡也好,怎么样坐着也好,他都一直是这样(师低头)。他觉得这样很好,与周围不互动。但是没有互动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听者可能会对法产生厌烦心,有这个可能性的。辅导员也好,法师也好,适度很重要,要了解大家的心态。

  比如说,我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会看下面人的表情,“哦,这个故事,他们好像听过了,不太愿意听第二次。”有些人本来是用笔作记录的,一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师模仿闭目放笔),不想记了,因为以前已经听过了,所以失望地这样待着。(众笑)

  这样的时候,我就尽量略说。不要因为自己觉得很感动,就认为别人也会感动,不一定的。

  这是第一个智慧自在。

  还有到十地的时候,获得事业自在。我刚才也讲了,事业自在就是事业任运自成,不是很费力的“我要去弘法”。

  我们今年准备启动对外弘法的仪式,各班的法师,到时候也会说的。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大概冬天,一月份、二月份的时候,我们的法师可以去给你们讲《佛子行》、《大圆满前行》,或者《入行论》。不一定讲完整的内容,如果需要讲部分内容的话,也可以跟我们这边申请。

  你们申请以后,我们通过审核,外派一些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法师,去讲课。外派的法师,当然是有一定要求的。“我现在还没有听完一个传承,但是我想出去弘法”,这种人是不允许的。

  其他宗教在外派讲师的时候,一般会有跟踪的。这个讲师到底讲的怎么样?社会对他的反响怎么样?他的行为如不如法?

  我们倒不是不信任大家,但是也要有一些互相约束。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对到汉地弘法,在带侍者、传的法等各方面,也提过一些要求。

  我们今年用阿拉伯语、日本语、各种不同的语言讲法。如果实在不懂外国语的话,那么就用广东语、潮州语、甘肃那边的方言,来讲法。用本地话讲法,更容易听得懂。

  我们可以去农村、监狱、大学、企业,只要有众生存在,我们都可以去。我也是这样的,高至一些大学,下至一些流浪、残疾、智障儿童的群体,我都去过。

  我们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给他们讲佛法的道理。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都有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弘扬。

  作为弘扬者,应该有清净心,而不是名闻利养心。“我这次出去,会不会出名?会不会获得很多供养?”如果首要目标是这样的话,那不去可能好一点。

  受人邀请,不需要所谓的供养。以前藏地请法师,是需要供养的。后来学院提倡,供养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听法。如果以供养为主,那就不会是清净的法,法师也不缺少财富的。

  我们好好观察一段时间,也算是一种试探吧。有些人出去,确实是非常好的,各方面因缘很不错的;有些人出去,跟别人接触以后,自相续当中的一些旧习气得以复发,不但不能弘法,反而有各种情况发生。

  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我的希望是,从今年开始,我们用除了汉语和藏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弘法。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弘法,问题不是很大,你们也可以找我联系。

  我们学院里面,有一些不同语言背景的法师,他们学习佛法之后,传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以前我们学院有一个法师到美国去了,他说:“我现在用英语能讲一个小时的法。”我说:“你的充电是不是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啊?如果能传一个小时,依此类推,两个小时也应该可以的、三个小时也应该可以吧?”他说:“不行,我学的名词太少了。我做了很好准备的话,讲一个小时应该是没问题的。”我说:“那一个小时,是一天中的一个小时呢,还是一个礼拜中的一个小时呢、还是一个月中的一个小时呢?”他说:“这个,我以后再给你回答。”用不同语言来弘法,你们也考虑考虑,也许是做好准备的话,是一个月中的一个小时。(众笑)

  我刚才讲到的是什么呢?寻求解脱当中的第一种差别,从转依的角度宣说解脱的本体。

上一篇:NO.4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