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74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72课)+寅二、观察彼理
寅二、观察彼理=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105,72课)+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108-112,72+73课)+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113,74课)+巳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
巳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午一、安立破斥之立宗(115,74课)+午二、建立彼之合理性
11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
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11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三午一、安立破斥之立宗:
若异相为一,岂非裸体派?种种非一性,犹如异宝等。
2、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倘若说:外境行相有白、红、蓝等八种颜色,那么,执著它的识也应该有八种。这种承许不合理。为什么呢?唯识宗认为,所谓实有的识不仅在世俗中存在,胜义中也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外境数目那样,实有的心识也有如此众多的话,通过观察微尘的方法同样可以对其分析,如此一来,对方这种观点也就很难成立了。
比如外境有八种颜色,八种颜色中的白色也可以分为上、中、下等很多部分。我们在对微尘作如此观察时,最后所谓的无分微尘根本不可能成立,你宗所许与其一体的执著此行相的心识也是如此,所谓的心识刹那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3、中观相识等量观点
在假立的名言中,说外境有多少个心识也有这么多十分合情合理。那么,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可不可以如此承认呢?中观宗也是完全承认的。应该承许相识等量这一观点,然而,即使生起与行相数目相等的众多识,也不至于成为同类。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不可能同时出现同类的很多识,关于众多同类识不会一并产生的道理,最关键就是要辨清分别与无分别的作用。
自宗承许外境有多少,心识也有多少,这些全部可以假立存在。从分别念假立的角度,外境是“一”也可以,心识是“一”也可以,但是没有从无分别角度分析的话,所谓的无分微尘根本无法以眼识见到的缘故,与外境不一定相符。
取蓝色的识实际也是由众多识组成。从总的方面来讲,可以说为一个同类识,实际其中包括上、下、东、西等许多不同类识,只是将由此众多识组成的蓝色识误认为“一”,不可能成为实有。
4、中观破唯识宗相识等量
破法1:比如一块花布中的蓝色由很多微尘组成,再对其中的某一微尘从东南西北等不同部分观察,已经成了有分微尘,所谓的无分微尘到最后也无有立足之地,全部变成空性了。对于缘取无分微尘的眼识也可以如是分析,首先是缘取蓝色行相的识,这样的话也可以分为很多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断地分析下去,对微尘进行观察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在你宗所许的识之上。通过分析外境不成立的方法,完全可以说明执著外境的识不成立。
破法2:比如所取花色之众多行相中单一的蓝色,它可以分上、中、下等很多部分,其中间部分那一行相指向无间隔环绕各个方向的面是不是一个?如果许为一,则现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所有行相都应成为一体;如果说每一面分开存在,中间这一行相自性的识也应成为多体。如此一来,唯一识的实有本体根本不可能成立,唯识宗的观点随之遮破。
拿一粒青稞为例,当青稞被磨成细粉之后,这些细粉在青稞中是本来就存在的,但在未研磨之前,看上去就是一粒完整的青稞,因此,我们只是将众多微尘组成的粗法误认为“一”而已。
5、以瓶子为例,一个瓶子也有上、中、下等许多部分,每一部分中也存在诸多微尘,而所谓的微尘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一”。人们在取舍任何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自相和总相,然后将二者混为一体来取舍,我们可以了知火是不能以身体接触的,提水等行为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从未学过因明遣余的人,对于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根本分不清楚,分别识和无分别识的对境也分不清楚,所以说,因明最根本的眼目就是遣余,有关这方面,在《量理宝藏论》第四品中讲得非常清楚。
6、无分别+分别念的角度
从无分别的角度,外境有多少,有境就有多少,但在分别念的角度,是不是外境有多少心识也有多少呢?实际上,这一点在分别念中是无法安立的。比如柱子的无常、有为法等,如果没有以分别念分别执取,在外境上也就不能去分析,因为自己的心里或语言上可以将很多法结合在一起或者分开,但在外境上根本无法将这些法真正分开。
因此,分别念当中虽然可以将外境分析成很多很多,但在真正外境上有没有这些法成为我们的对境呢?不一定。比如说柱子上的无常、所作等,全部是由分别念来分的,真正外境的自相上根本无法对它起作用。而在无分别前,外境上有多少种法,有境上也会显现如此众多的法。
7、破异相一识之观点:若异相为一,岂非裸体派?种种非一性,犹如异宝等。
如果承许各种不同行相的外境全部显现为一个心识的本体,你等又与裸体派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现量见到世间万事万物呈现出种种不同的行相,就像玛瑙、珊瑚等各种不同宝珠并非一体那样,外境中各种各样的显现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识的本体。
我们明明见到花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颜色行相,此种种法并非实有唯一的自性,犹如金银、珊瑚、青金石等奇珍异宝以及存在于各种心相续中之识的自性,见到如是对境的有境识应该多种多样。
8、裸体派与唯识宗
在将种种行相执为一体这一点上,裸体派与唯识宗是完全相同的。密行派虽然也声称万法均是识的自性,但他们不承许每个众生相续中存在不同的识,而是认为此识周遍于一切众生相续,它是唯一、恒常的自性。唯识宗则承许为八识聚,此八识在众生迥然有别的相续中各自具有,并且是刹那性的。这是唯识宗与密行外道之间的不同点,因此,上述破斥是针对这两派共同而宣说的。
9、通过因明推理来作分析。所谓的推理可以分五相、三相、二相几种,其中三相推理即宗法、因和比喻,此处未将因单独宣说,因此所运用的是二相推理。
10、二相推理。
现为各异的任何法(有法),决定不是真实一体(立宗),如同各式各样的珍宝等(比喻),所谓的识同样也是各种各样的。
11、《量理宝藏论》中讲到了四种相违自性可得因:自性相违自性可得、因相违自性可得、果相违自性可得和能遍相违自性可得。这里所运用的因是自性对立可得因,比如燃烧旺盛火焰的处所就不会有寒触,由于二者自性相违,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必定不存在。
12、自性对立可得因
以与“唯一”之自性相违的“种种”可得作为因,是“多”就不是“一”,是“一”也肯定不是“多”。由于外境属于无情法、心识属于有情法,此二者如同光明和黑暗一样应该是相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