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5-17

  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经庄严论》这部论典是非常好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现在大家好像都学得还可以,从表面上看,还可以。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下面讲第五个作意叫喜悦作意,讲义里面讲了,通过四种威力生起欢喜心;第六个作意叫不厌作意,有了这样的威力后,可以圆满成熟众生不厌倦,还有圆满成熟自己的佛法不厌倦;第七个作意叫断除违品和修持对治作意,共讲了这三个作意。

  第五个作意“是以四威力,喜悦”,喜悦作意。

  通过四种威力来讲喜悦作意。要修大乘法的话,一定要有威力;如果没有威力,就不可能战胜违缘,不可能修成。我有四种威力,所以我很欢喜,修大乘法是没问题的,我很有信心。

  西方人经常讲信心、勇敢,国家领导人在演讲的时候都会讲,要自信、要勇敢、要站出来,这跟东方人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我们很多人是比较谦逊、比较自律的。“我不敢说,我不敢讲考”,不过现在你们的讲考态度还可以。刚开始,有点害怕;以后应该有威力的欢喜,“我有能力,怕什么?我应该很高兴”。当然如果自己没有能力的话,会哆哆嗦嗦、胆战心惊。

  四种威力是什么?第一个威力是断除波罗蜜多违品的威力,违品是什么?六波罗蜜多当中,布施的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违品是嗔恨;精进的违品是懒惰;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邪慧邪见。把违品摧毁,有这个能力,你就不怕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威力是成熟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威力,其中布施、持戒、安忍,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是两个方面的资粮。我有成熟资粮的威力,不用怕。

  第三个威力是饶益自利和他利的威力。修六波罗蜜多,会有自利。比如说,我修布施,自己的心情很好;我修持戒,维护自己生生世世的人天身;修安忍的人心情很快乐,不像修嗔恨心的人那样痛苦;修精进的人,事业成功、修行成功;修禅定的话,今生来世身体很好;修智慧的话,会取舍因果等等。

  修六波罗蜜多,也会有他利。我修布施,别人可以得利益;我修持戒,因为不杀生、不害众生,所以对别人也有利;我修安忍,能不害众生;我修禅定,能治好别人的病,让别人心情快乐;我修精进,对别人也是有利的;我修智慧,可以给别人讲经说法等等。

  所以说,有饶益自利他利的威力。

  第四个威力是未来以异熟果和等流果成熟波罗蜜多的威力。修六波罗蜜多的异熟果,未来是怎么成就的呢?

  布施的异熟果是受用圆满,将来有受用。前世布施的人,今生当中钱多多的有;前世没有布施的人,今生钱包一下就空了。藏地有些领导,每个月都有好几千块钱的工资,但是穷得要命,每个月发工资之前,他要向别人借钱;工资领到后,全部用来还债,听说很痛苦的。如果以前他修布施的话,那他的异熟果财富会很圆满。

  修戒的话,异熟果是获得人天的福报和快乐;修安忍的话,未来会长得好看、相貌端严,还有受用、眷属也圆满。前世修安忍的法师,现在身边的弟子不会跑,越来越多;前世没有修安忍的话,可爱的弟子眷属全部跑了,最后自己一个人留在旷野当中很伤心。

  修精进的话,异熟果是事业圆满;修禅定的话,身体没有病,心堪忍;修智慧的话,通达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处等等。

  修六波罗蜜多的等流果,未来是怎么成就的呢?

  前世布施的话,今生也喜欢布施;前世持戒的话,今生也喜欢持戒;前世安忍的话,今生也喜欢安忍。等流果是前世喜欢做什么的话,今生当中也有这个习气。

  以四种威力来生欢喜心,因为有四种威力,能够断除违品、积累资粮、自他二利、两种果报成熟等等。以这样的威力,我们会生起欢喜心,这就是欢喜心的作意。

  第六个作意“定不厌”,不厌作意。

  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利益众生,他不会厌倦;对依止善知识,听很多显宗密宗的法,他也不厌倦;自己安住于佛法,把众生也安置于佛法,尽管有很多众生对他反抗、逆行、怎么样忘恩负义等等,他也不厌倦。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稍微遇到一点逆行,就可能产生厌倦心。什么是众生的逆行呢?你对他非常好,但是他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诽谤你,有些时候可能是他有心理疾病。

  我看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有恐慌心理,对别人不信任。尤其是东方人、中国人,在群体当中,好多年轻人话都不敢说。即使说一句话,也要东边看、西边看,前后都很紧张。没事的,我们并不是二战时期的纳粹人,不要什么都担心,没有必要的。我们是很真诚的,有什么事情就勇敢地说出来。

  西方人开玩笑、说什么事的话,好像很真诚,没有什么担忧。以前创巴仁波切有个教言,意思是,很真诚地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不要阻碍、不要遮挡。这个教言,其实是很好的。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是不要有很多的猜疑、有很多的不放心。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外人全是坏人。有些发心人员的智慧、能力,各方面都很好,但是跟别人没办法和合。一看到别人,要么是恐惧,要么是担忧,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特别脆弱。

  我们在跟众生交往的过程当中,不能有厌倦心。一方面众生是各式各样的,遇到别人不理解、别人反抗的时候,不应该退失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把佛教的甚深教义,勇敢地、没有厌倦心地讲出来。

  我看到,现在有些其他宗教,除了在知识分子多的城市以外,还在农村培养教义。他们为什么进入农村呢?表面上看来,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农民的孩子,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教义的熏陶,当孩子长大之后,就是很好的资源。

  对大乘这么殊胜的利他教义,我们应该先自己有信心,然后经常给别人讲,这就是佛法最好的弘扬方法。

  有一部经叫做《不退转法轮经》,里面怎么讲的呢?“佛法中智人,自信劝他信,如是展转教,增长诸功德”,佛法中有智慧的人,先自己对佛法产生信心,然后把这种道理尽量想办法在其他群体当中讲,这样不断努力展转教诫佛法,各种功德是非常大的,也是会增长的。

  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广弘佛教,有时候不一定非要提“佛教”两个字,把这个真理,用其他方式包装一下,也是可以的。

  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好,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也好,不要遇到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就马上退失信心了。“我不学了,算了,我看不惯这个人”,现在很多人的违缘就是这个,“我不愿意到这个法师的班里去,这个法师与我的前世因缘可能不好,我一直听不下去,我要换一个法师”。如果换一个法师的话,可能不是前世的因缘不好,而是今生的因缘不好了。有些法师是前世因缘不好,有些法师是今世因缘不好,这样的话,自己修学的机会还有没有了?

  有些人学了一点,好像就累了,就厌倦了。讲经说法也好,或者修行也好,有时候确实有点累,会有这种感觉,厌倦是有的。但是一想起前辈诸佛菩萨是怎么做的,就觉得我们做得非常少,所以我们还是要鼓足勇气,不断学习和修行,这是第六个作意。

  第七个作意“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断违品修对治作意。

  断违品修它的对治法,有四种,就是忏悔、随喜、祈请和回向。

  忏悔是什么意思呢?在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从布施到智慧之间,肯定有很多的吝啬、破戒、懈怠、散乱、嗔恨这些违品。修的过程当中经常犯这些违品,有时候舍不得供养,有时候戒律守得不是那么如意,有时候生嗔恨心、发脾气。

  以前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有一个良山的玛尼瓦(音)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拔自己的头发,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太笨了,我生了嗔恨心。”他用拔自己的头发来惩罚自己。我说:“别这样。”他说“我太笨了,我又生嗔恨心了。”当时他离开的时候,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今日含笑相遇,明日含泪相别”,他写诗还是可以的。好像他去年死了。

  从布施度到智慧度之间,我们可能犯了很多违品,对这些应该一一去忏悔。

  自己也好,他人也好,布施、持戒、安忍,这些六度治,修得很好的话,我们应该随喜。

  我们应该祈请,佛陀给我们传法、善知识给我们传法,给我们指点和提醒解脱的道理,否则凡夫人很难增上忏悔和随喜的功德。

  对前面讲的忏悔、随喜和请转法轮的这些功德,我们应该回向给菩提,为一切众生作回向。

  在《三十五佛忏悔文》当中有,“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师背诵藏语),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说,“经中也说:忏悔一切罪,一切善根悉随喜,劝请一切佛陀,愿自他获得无上殊妙智慧。”你们看看是哪部佛经里面有的?

  师念藏语传承。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讲完这个颂词,今天就可以结束了。

  这是从第八个作意到第十九个作意,我简单地讲吧。

  第八个作意“净信”,净信作意。

  对六波罗蜜多的法和六波罗蜜多的意义,产生清净的信心。这里的法,是指六波罗蜜多的因缘,比如布施的因、持戒的因,这叫做法;这里的义,就是指六波罗蜜多的果,比如布施的果、持戒的果,这叫义。对六波罗蜜多的因和六波罗蜜多的果,产生清净的信心。

  或者说这里的法,指的是所讲的法;这里的意义,指的是法所表达的意义。我说的六波罗蜜多的法,叫做法;我说法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六波罗蜜多的本身,叫做意义。

  不管怎么样,就是对六波罗蜜多相关的道理,产生信心。有些人很有信心“我对布施的因果、对持戒的因果、对安忍的因果,很有信心。对大乘六波罗蜜多全部的因果,我特别有信心。”

  有些人对恶法有信心,有些人对善法有信心,每个众生的福报,确实不同。

  这个叫做净信作意。

  第九个作意“真得受”,得受作意。

  刚才是对六波罗蜜多有信心,现在是希求六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依靠善知识,闻思修行,真正去得六波罗蜜多的法,这叫做得受作意。

  我不光是说一说,我真正想布施、我真正想持戒。我对六度有信心,还要实际去行持,要好好地去做,这叫做得受作意。

  第十个作意“乐于布施他”,乐施作意。

  主要是从给别人法布施的方面讲的,喜欢将佛法布施给别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布施,法布施是很重要的。

  在《大宝积经》里面说过,“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如来微密之法”,佛陀对弥勒菩萨说,如果以财布施的话,虽然暂时对众生有利,但是不能让他离开生老病死。只有通过法布施,他才有机会离开生老病死,这叫做如来的微妙法。

  我们说佛法是微妙法,“无上甚深微妙法”,为什么是微妙法呢?因为一般财布施,只能解决今世的饮食等等问题。我们生生世世当中无法面对的生老病死,只有微妙法才可以解决,并且它还能让我们获得佛果。

  《大宝积经》里有一个偈颂,“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把三界当中所有玩乐的工具,布施给一个人,不如给他布施一个偈颂,它的功德超过了布施所有的玩乐工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把三界所有的金银财宝都给别人,功德大不大?功德肯定大,但是这个功德,不如给别人讲一句大乘佛法。

  有些人让他辅导的时候,“不行,我累了,我喉咙疼。说法本来是不适合我的,我不说可不可以?我不当辅导员可不可以?我不当法师可不可以?”以前学院的有些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平时还比较不错的,后来得到法师、堪布、堪姆的位置后,再也不愿意讲法了,很可惜的。其实讲法是很好的机会,大家也不要......有些人一直“不要让我说法,其他什么事都可以干,千万不要让我转法轮。”(众笑)

  第十一个作意“披甲”,披甲作意。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讲得不广,我是翻了很多印度的讲义来讲的,你们要珍惜这种机会,不然以后很难得的。

  修六波罗蜜多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要修布施,就要披上布施的铠甲;要修持戒,就要披上持戒的铠甲。铠甲实际上象征决心,它能不被外缘穿入,是自己内在的特别坚强、坚韧的毅力。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对修持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要有坚定的誓言。

  第十二个作意“发愿”,发愿作意。

  修持六波罗蜜多,一定要发愿,生生世世让我具足圆满。

  无垢光尊者《恒常念诵发愿文》[注6],“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你们是不是很想唱,头都抬起来了?那个音调很难唱,我不会唱。不好唱,好听是好听。(众笑)

  行持六度波罗蜜多的助缘是什么呢?经常具足善知识、好友、身体、受用等等。不然六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如果身体不好,今天输液、明天吃药、后天病倒了,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一个人在世间修行,还是很困难的;如果受用没有的话,生活费都没有、住宿费、车费都没有,也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一定要有好的善知识、有好的财富、有好的身体、尽量没有修行的违缘。这些我们都要发愿,是很重要的。

  经常念诵、祈祷、发愿,像无垢光尊者的发愿文一样,生生世世,不离正法;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等等,这样的发愿很重要,这是发愿作意。

  第十三个作意“爱乐”,爱乐作意。

  生生世世当中,对获得无上佛果的六波罗蜜多,非常欢喜,自己很乐求。

  “我不愿意做世间各种各样无意义的事情,我特别愿意布施、持戒”,有些人的善根真是很好的。包括有些居士,在大城市里面,散乱的因那么多,但是他们喜欢布施;喜欢持戒,比如说持过午不食,或者经常守八关斋戒;喜欢禅定,每天打坐两三个小时、四五个小时;喜欢精进,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精进修行;喜欢修安忍,别人说他、骂他、打他,他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对他不起任何作用,特别坚强。

  对六波罗蜜多有欢喜心,对六波罗蜜多很有兴趣,“我对善事方面很有意乐,对所有的善法特别有意乐”,这叫做爱乐作意。

  第十四个作意“所为意”,方便作意。

  不仅自己修六波罗蜜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别人修六波罗蜜多,发自内心的欢喜、发自内心的随喜、发自内心的感受别人的善根和功德。

  不是,表面上随喜随喜、可以可以、挺好挺好、不错不错,实际上心情特别不高兴,脸色、态度都变了。自己可能没有发觉,但旁边的人都能看出来。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虽然没有当过高级演员,但是当过低层演员,扮演过这种角色,这样不是很好的。

  我们随喜功德,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来世也是快乐的,同《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

  第十五个作意“布施等六种,得力”,威力踊跃作意。

  每一个度,都有六个法,共六六三十六个法,这个威力是很大的。以此获得能趋入波罗蜜多的威力,是第一踊跃作意。

  一个布施里面有六个法,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安忍、布施的精进、布施的禅定、布施的智慧六个法。做一个布施,六波罗蜜多就全部具足了,三十六种波罗蜜多都已经具足了。讲经说法的时候,或者运用任何六度的时候,都有这种威力,这叫威力踊跃作意。

  第十六个作意“成熟”,成熟踊跃作意。

  通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的方式成熟有情。

  “来,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在喜欢听故事的人面前,给他讲一些故事;在喜欢看动画片的人面前,给他讲一些动画片;给他布施;随顺他的行为,经常作意通过四摄来利益众生,这是成熟踊跃作意。

  要成熟众生、要利益众生,四摄还是有必要的。现在有些宗教为什么建医院、建学校、免费提供餐饮、培训唱歌?没有什么入门要求,只要你进来就可以。有些佛教徒对此很感兴趣,自己得到一些利益后,就把对佛教的皈依放弃了,进入了他们的宗教,这是他们的四摄方式。

  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是以六度四摄来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这样的作意,叫成熟踊跃作意,是第二踊跃作意。

  第十七个作意“供养”,供养踊跃作意。

  六度中,布施度以利养、恭敬供养如来,其余五度以修行而供养如来,即是第三踊跃作意。

  比如说别人给我的利养,别人给我的恭敬,这些我都不要了,以自己的利养、自己的恭敬,来供养诸佛菩萨、善知识。

  第十八个作意“依止”,依止踊跃作意。

  依止无误宣说波罗蜜多法的善知识,即是第四踊跃作意。我们要修大乘佛法的话,就需要依止宣说六波罗蜜多的善知识。如果有了善知识,我们就可以方便修行;如果没有善知识、没有善友,我们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真实胜踊”,如此对波罗蜜多、摄事、供养、依止四种,真实殊胜踊跃作意,可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第十九个作意“慈”,慈悲作意。

  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这四无量心中的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是愿众生离开痛苦;喜心,是愿众生离开痛苦和获得快乐,对此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舍心,是愿众生远离贪嗔痴,获得无上快乐和妙乐,住平等舍。以四无量心的方式,经常去修行、经常去作意,叫做慈悲作意。

  这以上是大乘佛法的十九种作意,后面还有很多作意。这些作意,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经常去修。每一个作意都能增长波罗蜜多界,我们经常这样做,相续当中菩提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增长。

  如果经常作跟五十一种作意相反的恶作意的话,那么相续当中就会增长恶的罪意,这个果报对自己来讲,是很不好的,也是没有希望成就的。

  《经庄严论》在理论上有很细致的教理,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每天都要思考,“今天讲了十九种作意,我做到了哪些作意?平时我的心里有哪些作意?”

  凡夫人当然有一些违品,不好的作意是有的,通过教育和修行,原来不好的、染污的心,可以慢慢放弃,有所改变。很多人通过闻思以后,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变化。刚来学会、学院的时候,像非常野蛮的野猴一样,行为、心态都特别幼稚。通过学习以后,有些人的福报还是比较不错的,前世善的因缘比较不错的这些人,听了一年两年的课以后,行为有很好的改变。

  对修行,大家不要厌倦,要长期坚持。虽然修行的路,走起来不那么容易,一个人要向善的话,“上善若水”,有时候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依靠善知识,依靠佛陀的加持,我们获得这样难得的人身,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