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185-201)+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202)+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186-189)+庚二、寻求所证义法(190-201)
庚二、寻求所证义法=辛一、寻求真如(191)+辛二、寻求如幻(192)+辛三、寻求所知(193)+辛四、寻求染净(194)+辛五、寻求唯识(195)+辛六、寻求法相(196)+辛七、寻求解脱(197)+辛八、寻求无本性(198)+辛九、寻求无生法忍(199)+辛十、寻求一乘密意(200)+辛十一、寻求五明(201)
20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十一、寻求五明。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20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48-111 2016年09月07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本来计划明天还讲《经庄严论》的,但是我这边有些事情,所以明天没有课。下个礼拜,也是星期一和二讲《妙法莲花经》,星期三和四讲《经庄严论》。
前面断了一个偈颂的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这样很好,如果中间没有跟上,或者有这种情况,最好给我提醒一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现在讲的是十二品《求法品》。
前面是十一品《信解品》,对法要产生信心;现在是十二品《求法品》,后面是十三品《说法品》。
《求法品》中,寻求的证法当中有十一种寻求的法,前面的十种法,辛一、寻求真如;辛二、寻求如幻;辛三、寻求所知;辛四、寻求染净;辛五、寻求唯识;辛六、寻求法相;辛七、寻求解脱;辛八、寻求无本性;辛九、寻求无生法忍;辛十、寻求一乘密意,已经讲完了。今天讲辛十一、寻求五明。
“五明佛学院”讲“寻求五明”,应该比较方便。
这里说,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要求什么样的法呢?要求内在的法,不是得个法本,或者取个法名,或者到某个上师那里去得个摸顶,或者让上师敲一敲加持加持。到藏地、到汉地拜见上师,是不是求法呢?可能是吧,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讲的求十种法,今天讲要求的最后一种法,也就是求五明。
师念藏语传承。
辛十一、寻求五明: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作为大乘菩萨、大圣者,要得到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智慧、要断除一切增益的话,就一定要认真学习世间上所有的知识。大乘菩萨不仅要自己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更重要的是,摄受众生和折服众生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精通五明,是没办法做到的。所以作为圣者,要精勤学习,精通五明。
声闻和缘觉想断除自己轮回的根本,在他们的别解脱戒当中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偈颂,这就已经能满足他们的所愿了。因为要断除自相续烦恼的话,利根者依靠一个偈颂也是可以的。
世间出世间所有所知的意义归纳起来,就包括在此五明中。五明是什么呢?就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其中内明指的是佛教。
以前有一个人说:“我在五明佛学院求学。”别人问他:“五明佛学院的五明是什么?”他说:“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把五部大论讲成了五明。这是不对的,他可能是五论班的。
五明首先是声明学,宣说名、句、字自性的语言以名称、词句、连接词等组合无误安立的语言学或声明论典。也就是世间当中的文字、词、句子、文法、语言、文学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应该是语言学、文学之类的,比如英语、韩国语言、阿拉伯语言、法国语言、非洲的语言,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语言,精通语言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是逻辑学,也就是因明学。把世俗当中的道理,通过现量和比量进行抉择,比如法相、名相、事相的道理,或者相属和相违的关系、自相和他相的关系等等。世间当中所有的道理、知识,通过推理,或者现量来了知。用现在的话来讲,有西方、东方等很多不同的逻辑学和哲学等等。
第三个是工巧学,就是世间当中的绘画、唱歌、跳舞等等。有些论典当中讲,为了让众生得到利益,世间为了生活而使用的所有技能、技巧,都可以属于工巧学。比如说我们办培训班、办技术学校,或者办工厂,让众生得到利益生活的知识,这些叫做工巧学。
第四个是医学,中医、西医、藏医、印度医、阿拉伯医,非洲也有民间医学。所有的医学都要知道,疾病的因缘、疾病的本体、治疗的方法、预防的方法这四个方面,任何医学都在做这四个方面的事。这里面的将来预防疾病,就包括了营养学、健康学。现在讲的最佳饮食、长寿秘诀,这些也属于医学。
第五个是内明学,也就是佛学,通过四谛、十二缘起,或者八正道等等的修行方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小乘的内学是,自己获得解脱的圣道;大乘的内学是,六波罗蜜多所摄的所有解脱道,这些叫做内学。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对上面讲到的五明,如果没有通达的话,是没办法获得佛果和解脱的。因为获得佛果和解脱的时候,一定通达了世间万物的真相。
在佛经当中,有很多关于声明方面的、关于因明方面的、关于工巧明方面的、关于医方明方面的内容,内明就更不用说了,这五明的内容都有。这些课程,在我们学院都象征性地开设了。当然佛学院的话,主要以内明为主。
“故为折摄他”,学习五明有什么目的呢?
一个目的是为了折服,学声明和因明是为了折服外道,或者折服其他辩论者。比如说,如果有些人从语言文字上向你进攻的话,你通过精通声明而能折服他的观点;如果有些人从推理逻辑上对你进行攻击的话,你就可以用因明折服他的观点。
因明学得很好的话,任何辩论都不怕了。昨天我跟一个人交流的时候,他好像没办法回答我的问题,“我今天不说了,我回去好好学因明后再来跟你说。”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因明是很重要的。要折服别人,就一定要学因明。从学院当中的因明班毕业时,口才就比较不错了。很多人说“他在因明班,不敢跟他开玩笑”,害怕到时候自己会失败。
外道或者其他人,故意攻击你、故意向你发难,你可以接受挑战,攻破他们,这是折服别人。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摄受,学工巧学和医学主要是为了摄受别人。以前富楼那尊者,还是谁的?到一些众生当中去弘法,先通过医疗为他们治病,当他们生起欢喜心的时候,再给他们讲佛法。工巧学也是这样的,先教众生一些工巧技术,当他们在生活上得到利益的时候,再让他们进入佛门。摄受的时候,工巧学和医学是很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注1]当中有一个国王,他觉得当国王会经常造业,当商人也会造业,他选择做医生是最好的。
当然现在的医生,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好的。有些医生比较坏、脾气不太好,打针的时候的,(师模仿粗暴打针动作)好像“啪”这样的。“摁住。”转身就走了。“哎,医生,这里流血了怎么办?”“不要管,没事,流一点没事。”有些医生还是比较厉害的,病人都比较害怕他,一看到这个医生来了,就规规矩矩不说话了。(众笑)
医学在摄受别人的时候,还是很重要的。
“自遍”,第三个目的是,为了自己获得遍知、获得解脱,就要学佛学,也就是内明学。
“知精进”,不管怎么样,为了求五明,菩萨一定要精进。
从自利层面讲,有些知识,我们不一定要学,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还是值得学的。
《优婆塞戒经》当中说过,“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世间的知识,虽然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我们也要学它。
我在一个学校里面也引用过这个教证,我觉得它很好。有些法师、有些出家人觉得“不要看世间知识,没有必要学”。但是你真的想利益众生的话,如果不通世间法,就没办法利益他们。比如说你语言不通,那么跟众生沟通起来就非常困难。即使有翻译人员,也不能把你想说的话都翻译出来。也许翻译人员加了很多自己的语言,也许把你说的内容忘了一部分,有各种情况。如果你因明没有通达的话,在别人面前会很虚,不敢跟别人说话;如果你通达了因明,不管在什么场合当中,都能很容易与别人交流。
学因明、学工巧、学医学,有些人说,这些没有什么意义,东西不要学的太杂了,只要修行就可以了。如果真正修行很好的话,不学也可以。但是有时候还是有必要了解世间知识的,包括了解世间的新闻,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什么样的?国内形势是什么样的?身边各方面的情况是什么样的?精通很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对什么法都精通。在佛教当中,精通一切知识,非常重要。
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注2]当中说过,如果没有学五明的话,菩萨不能得到圆满无上遍知。所以为了得到无上菩提,应该学习五明。在《瑜伽师地论》[注3]当中,也说菩萨应该学习五明。
学习五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觉,赶快圆满资粮而学五明,所以学五明很重要。
当然藏传佛教当中,这叫做大五明,还有小五明,就是诗学,即修辞学;戏剧学;历算,即星系学;辞藻学;韵律学。
这讲的是寻求五明。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如何寻求作意。前面所求的法,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求呢?通过作意,经常想“我们要求什么法”,先观想,后修行才能得到。有五十一种作意,有些比较难懂,有些比较容易懂。
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这是四个作意,第一个是“得因而欢喜”作意,第二个是“所依随念彼”作意,第三个是“欲求共同果”作意,第四个是“信解依菩提”作意,共四个。
第一个作意“得因而欢喜”,得因欢喜作意。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他可以详细观察“我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如来藏?有没有菩提的种子?”通过学习大乘佛教的经论,可以了知,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有佛性的种子,也具有菩提六波罗蜜多的种子,种子都是有的。因为有如来藏的种子,有六波罗蜜多的种子,所以将来一定会有修成佛果的缘分和机会。他通过了知这个因而得到欢喜,知道“我的阿赖耶上面,具有波罗蜜多的种子”。阿赖耶跟如来藏是一个意思。
在座的人可能刚开始不知道这个道理,以前受过其他教育的人认为,人好像是突然就来了、突然就死了,中间没有什么因缘。
前几年,我与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注4]交流过。我说:“你对前世后世承不承认?前世后世方面,你是怎么看待的?”他当时回答说:“现代科学发展至今,物理学已经发现了类似于阿赖耶识的存在,人与万事万物都是这种存在的变现。它把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信息都储存了起来。阿赖耶识又被称为藏识,收藏了我们的所有信息。”他是从阿赖耶和如来藏的方面,讲了前世后世的关系,讲得很好。前世后世的关系,如果从阿赖耶和如来藏方面讲的话,应该是很好的。
我当时向朱清时问了一些问题,我觉得他的身份还是不错的。对特别相信科学、而不相信佛教的人来讲,他讲出来的佛教观点,与我作为一个和尚说出来的语言,两者的作用会有点不同。
我问他:“你说过:科学家千辛万苦地爬到山顶上时,佛教大师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你作为一个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在什么背景下,说出来这样的话?”他说:“我十年前开始跟南怀瑾先生学习佛法,学了《楞严经》、《楞伽经》,还有《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对佛教有了很深的了解。我发现现代物理学的很多观念,实际上和佛经里的观念非常接近,觉得佛教大师很了不起。”
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道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就已经明白了。我们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这些道理可能比较简单,但是从他们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讲,研究出这些道理,并不简单。
现在有些佛教徒好像很拘束,觉得只要天天念“嗡嘛呢巴美吽”、“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如果你很有信心,这样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要弘扬佛法,或者你要在任何环境当中,永远不生邪见的话,那广闻博学,就有必要。
观察自己阿赖耶上有没有成佛的种子,发现“啊,我有种子”,很欢喜。我不像石头,石头的话,它没有成佛的种子,将来没有希望成佛,连前世后世也不存在。这是一种作意,我们在座的人,要经常思维。
第二个作意“所依随念彼”,随念所依作意。
你安住在种姓中,要开发佛性的话,必须发大乘菩提心,用正念和智慧来随念。怎么用正念随念呢?你始终不能忘“我有如来藏、我有菩提的种子”,这个不能忘;怎么用智慧随念呢?以菩提心来开发或者发菩提心。用正念和智慧来随念什么呢?我有如来藏,我一定要把它利用起来,要发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即是波罗蜜多之依处或所依,心想我发心将圆满波罗蜜多,这是第二个随念所依作意。
第三个作意“欲求共同果”,欲求共果作意。
我要发大乘菩提心、修六度波罗蜜多,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不是为自己独享。
我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如果我是小乘,那么我的果是自己享受;如果我是大乘,我得到的果,比如说布施的果是得很多财富;安忍的果是相貌庄严、眷属圆满,对这些果报,我希望不是我一个人独享,而是与所有众生一起分享。得到的果共同享用,并且善根也共同回向,这是欲求共果作意。
第四个作意“信解依菩提”,信解菩提作意。
对菩提有信心、有兴趣,我有如来藏,我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果报自他都可以享受,但是到底能不能这样呢?对此可能会有一些怀疑、一些担忧。
我可以想,不用担忧了,因为过去有无量的佛,是通过菩提心而修成就的;现在也有无量的佛,也是通过菩提心而修成就的;未来也会有无量的佛,通过菩提心而修成就,所以行持六度万行,一定会现前菩提。佛陀是这样的话,我也会是这样的。
《华严经》[注5]里面讲,“哀愍众生故,我发菩提心......三世诸佛所,学六波罗蜜”,就是说,怜悯众生的缘故,我要发菩提心;三世诸佛面前,我发愿学六度万行。实际上《华严经》的这句话,就是信解菩提作意。
我们对菩提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因为过去佛是这样成就的,现在佛也正在这样成就,未来佛也会这样成就的,所以我选择的这条道,没有错误,值得信任。
我有时候想,不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这样的论典,里面讲的很细致。你慢慢分析这些道理,最终会知道,佛教里面的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粗糙的。
这是第四个作意。
这四个作意,全部跟阿赖耶的种子有关系。了知阿赖耶上面有这个种子,会有欢喜心;种子要成熟的话,就要发菩提心;不能被违缘左右,一定要随念;还有要信解三世诸佛的菩提道。这四种作意能使自己阿赖耶识界中具有的六波罗蜜多种子,越来越增长。下面一切作意也能使六波罗蜜多增长,需要了知上下顺序也依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