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08-11

  NO.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第九卷/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十方。普观一切大众。观虚空界。观成就众生界。不违业报。清净如虚空界。欲拔三有垢秽众生。欲令众生得广解脱。欲知种种诸根等。观三世正趣涅槃。及现自身甚深清净诸功德故。承佛神力。以偈颂曰。

  大慈大悲心充满十方界

  分别诸佛刹佛法及三世

  欲具佛功德    菩萨法藏海

  饶益众生故    初发菩提心

  欲悉分别知虚空等法界

  一切群生类诸佛及佛法

  欲得一切佛诸道至处力

  成就不退转饶益诸群生

  一切众生中常起大慈悲

  远离嗔恚念修习饶益心

  。。。。。。

  [注2]1、《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

  。。。。。。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

  头目耳鼻舌牙齿,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但以闻法为最难。

  设有人来语菩萨:『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闻已投之无怯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何况人中诸苦事!

  2、《佛说十地经》,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卷第三/菩萨发光地第三: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众菩萨言。

  。。。。。。

  为佛法故无有少分执受外物而不能舍。无少内物而不能舍。无有师长不誓承事。除慢过慢。下意受行。无有身苦而不誓受。若闻佛法一四句颂欢喜踊跃。胜得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大珍宝聚。若闻一颂善说正法。欢喜胜得转轮王位闻未闻法是佛所说。能引正等觉能净菩萨行欢喜踊跃。胜得一切释梵王等。住百千劫极尊贵位。设有告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引正等觉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投极炽然大焰火坑。受剧苦者当为汝说。菩萨闻已作是念言。我为一句佛所说法。能引等正觉能净菩萨行。正使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我从梵天尚投身入。况小火坑。又复我等为求佛法。尚应久处大捺落迦诸险恶趣受大苦恼。况于人中诸余小苦而不能受。菩萨发起如是精进求正法已。如其所闻而能如理内审观察。

  。。。。。。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

  头目耳鼻舌牙齿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  但于法师生难想

  设有人等语菩萨  孰能投身大火坑

  我当与汝佛法宝  闻以投之无怯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  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  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菩提  其中设有无间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注3]《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十四/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

  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答曰。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绝。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者提婆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注4]《称赞大乘功德经》,大正藏No. 0840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示为女相名德严华。承佛威神从座而起。稽首作礼而白佛言。何等名为菩萨恶友。新学菩萨知已远离。尔时佛告德严华言。我观世间。无有天魔梵释沙门婆罗门等。与新学菩萨。于无上菩提为恶知识。如乐声闻独觉乘者。所以者何。夫为菩萨。必为利乐诸有情故。勤求无上正等菩提。乐二乘人志意下劣。惟求自证般涅槃乐。以是因缘。新学菩萨不应与彼同住一寺。同止一房。同处经行。同路游适。若诸菩萨。已于大乘具足多闻得不坏信。我别开许与彼同居。为引发心趣菩提故。若彼种类善根未熟。不应为说大乘法教。令生诽谤获罪无量。

  [注5]《大方等大集经(60卷)》,〖隋僧就合〗,卷第二十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宝髻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善男子。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劫名爱。是中有佛号广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寂静。彼佛具有九万六千亿声闻众。八万四千诸菩萨众。其土人民寿命十七万二千岁。尔时有一大王之子。名财功德。婆罗门种。颜貌端正众生乐见。年十六时自恃端正而生憍慢。初不向佛恭敬礼拜。尔时如来即作是念。如是王子今将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若得善友则得诣佛闻法受持。尔时如来即于八万四千菩萨大众之中。行筹而言。谁能调伏是婆罗门子。谁能于是八万四千年中。经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众苦。所谓骂打心不生悔。八万四千诸菩萨等乃至无有一人取筹。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萨名净精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一切人天咸共同声唱言。善哉善哉大士。时净精进菩萨。即便往彼王子门立。王子见之恶言呰毁以土坌面。刀杖瓦石而加其身。菩萨尔时不嗔不去心不疲厌。经一千年受如是苦。过二万岁乃得至彼第二门下。八万四千年七日未满。方得至其第七门下。尔时王子见是菩萨。便作是言。道士今来何所求索。即于菩萨生不思议心。云何是人经尔所时。多受众苦而心不厌。第二第三亦如是言。道士今来欲何所求。尔时菩萨知彼王子心已调伏。即说偈言。

  世间所有一切财金银琉璃及颇梨

  及四供养我不须唯为法故来至此

  此世有佛名广光为众生说无上法

  众生闻已离烦恼亦受无量甘露味

  诸佛世尊出于世甚难于彼灵瑞华

  今此世出无上尊汝乃放逸沈欲海

  一切众生常闇行无上如来施慧炬

  自恃财色生憍慢而不往诣如来尊

  一切财宝众生命佛说是二悉无常

  众生若闻是甘露不诣佛者名放逸

  汝本往昔行菩提请诸众生许法味

  汝今犹属诸烦恼云何能调诸放逸

  我今求汝共诣佛破坏憍慢离烦恼

  勤修精进舍国事令汝终时心不悔

  是时王子闻是已远离憍慢即生信

  赞叹恭敬净精进忏悔先来所加苦

  我今舍离国土事及以上妙五欲乐

  坏破憍慢至佛所听甘露法调众生

  八万四千众围绕持妙香华往供养

  到已即便奉献佛破慢至心而听法

  礼拜合掌心欢喜向佛世尊发是言

  我今归依净精进受苦不悔调伏我

  虽设多供不能报今于佛前至心悔

  我所修行菩提道以慈悲心调众生

  我更不造放逸心乃至获得菩提道

  善男子。尔时王子即舍王位。在佛法中出家听法。如法而住得无生忍。善男子汝知。尔时净精进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财功德者即弥勒是。善男子。是故菩萨调众生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有菩萨能调众生。是真菩萨所修之业。

  [注6]《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一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

  旁生亦行持安忍

  。。。。。。

  在一寂静森林中,住有猛兽等众多野兽,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日日野兽。日日聪明异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里有猎人所布罗网,经自己观察后就能远离此地。对跟随自己之野兽,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儿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日日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日日野兽则对他说道:“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因我身肉会被人贪著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你若要报恩,就千万勿对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生命安全,这世间实在乏少值得信赖、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之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她有一日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日日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汇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道:“看来我们必须找到此兽。”国王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国王如此宣布后,那被救之人闻之不觉贪欲大增,他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这只野兽。”那人随后就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绕,被救者则带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日日踪影、正举手要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日日。

  野兽此刻心中想到:整个森林到处喧嚣人马杂沓音声,想必此处已被这些人全部包围,看来已无处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国王说道:“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谁向你透露?”国王对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兽马上辨识出此人,它向此人陈述了他所作所为不合理之处,并将前后经过也向国王讲明。

  国王问那人:“这野兽所说是否正确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惭愧说道:“它所言确实真实无谬。”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亦深表义愤,于是就一边讥毁他背叛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日日野兽赶忙上前劝阻:“大国王,现在杀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贪欲——这众生共同之大敌所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日日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二、以根本等而分: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

  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若问: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

  1、发心的根本承许是大悲心,悲心是想除众生之苦,为利众生想得菩提,如果对众生无有悲心,则如声闻一样希求寂灭自己痛苦的涅槃。

  2、发心的意乐是什么?直至轮回后际之间恒常思维利益一切有情。

  3、发心的信解是对大乘深广法生起信解。

  4、发心的所缘是什么?为获得圆满二无我无分别智慧而以闻思修行寻求大乘法,即是所缘。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

  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5、安住于某地阶段,欲求上上地而趋入,即是发心之乘或行,因为以欲乐逐步向上跨越。

  6、具足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戒的菩萨戒是发心之所依。

  7、障碍大乘道而为低劣涅槃发心,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违缘或违品,如果自心引发那种违品,并接受其相续,则能灭尽发心。(也见有些版本中无有此句。)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

  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8、希望一切众生超越忧苦的大悲是福德资粮,了知胜义中无有超越忧苦,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智慧资粮,如此二资粮是发心的自性。

  9、虚空界、有情界、世间界的福德善增长是发心的功德。

  10、依靠发心如何出离轮回呢?从三界中出离获得无上菩提的缘故,恒常行六波罗蜜多承许为发心的出离。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11、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此发心究竟是地。为什么呢?十地各自分位行持,一一得以圆满,称为彼彼究竟。一地布施度圆满至十地智度圆满之间,圆满十度则称十地究竟。所以,此发心完全修成波罗蜜多即是地究竟,有学道发心究竟是十地相续末际,果究竟是佛地。

  应当了知以如此十一种安立解说菩萨的发心,是决定或无疑或确定的。

  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

  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信解行胜法位以下的发心是表示所得的发心,因为依靠自己的善根与善知识的力量而依受发心的词句立誓。一地以上的发心称为以法性所得发心。此外,世俗发心是为获得无上菩提而发心,胜义发心是证悟自心离戏之义或证悟法性谛,无论如何说实际这两者意义相同,是无分别智慧。得地后证悟世俗与胜义发心无别双运的本体。

  首先解说以表示所得或依他开示之发心生起方式的差别:1、以善知识劝勉“当发心”而发心,称为以友伴力发心。2、以具有菩萨种姓的威力而发心,是依因力发心。3、依靠前世发心并行持大乘法以及积累智慧资粮的力量今生发菩提心,是以善根力发心。4、此外,因听到大乘法而发心是依听闻力发心,诸如从前,世尊宣说大乘法时,天人、人类的众多有情发起无上菩提心。5、今生由听闻大乘法、串习善心而发心。共有五种。第一种发心不坚固,可能退转,后面四种坚固。如此解说了这五种由他人开示的发心。

  胜义之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

  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信解行地,于一大阿僧祇劫间供养并以闻思修法亲近依止圆满佛陀,极度积累六度所摄的福德与智慧二资粮,依靠这种因生起对诸法不分别所取能取、常无常等二法的智慧,所以这种殊胜证悟发心承许为殊胜发心或胜义发心。由于获得一地时生起它而极度生欢喜,因此一地名为极喜地。

上一篇:NO.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