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6-07

  NO.5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No. 1442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卷第三十一/众不差辄教授苾刍尼学处第二十一之二: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汝等苾刍乃往过去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波佛出现世间。如来应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声闻众有二万人。俱于婆罗痆斯国住。愚路是彼众数。明闲三藏为大法师。禀性悭法曾不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为说。命终之后生在天宫。从彼死已堕在人趣。生贩猪家。年渐长大屠猪为业。于其村侧有一大河。渡河不远有一聚落。节会日至。屠者念言。我今若多杀猪持肉卖者。傥无交易肉皆烂坏钱有损失。宜并猪命将至彼村。至日方屠以卖其肉。此无损失得利尤多。遂以绳缚猪安在船上。猪相[虫*豕]触摇动船艚。其猪及船一时倾没。救济无处猪并命终。时彼屠人亦随流而去。于河岸边有五百独觉。依林而住。是时有一独觉取水河滨。遥见一人随流而下。乃作是念。此沿流者为死为活。审细观察知是活人。即现神通长舒右手如象王鼻。牵取其人。于干砂潬合面而去。时彼溺人吐水既尽。即便起立四观方城。见有人踪寻迹而行。至独觉处致礼敬已。求依止住。于日日中为诸独觉。采花摘果取诸根叶。以相给侍。时彼独觉各以残食共相供济。时诸独觉咸加趺坐静虑而住。屠人见已亦学加趺。频修不已得无想定。于后命终生无想天处。从彼终已生此人中。汝诸苾刍勿生异念。往时屠猪人者即此愚路苾刍是。由彼昔时悭吝于法。乃至四句伽他不为人说。又多屠杀诸畜生故。复由生在无想天中。由彼业缘至愚至钝。是故汝等苾刍不应悭法。以清净心为他说法。当如是学。

  于诸有情常生悲愍。远离邪定。当如是学。

  [注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正藏No. 1450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卷第十三:

  尔时世尊。从王舍城往室罗筏城。至誓多林中住。具寿阿难陀。著衣持钵入室罗筏城乞食。时有一婆罗门。于中路逢阿难陀。作是念云。我先闻此沙门乔答摩弟子善能占相。今应试之。为解不解。便问阿难陀曰。今此路傍胜叶波林。凡有几叶。阿难陀报曰。有如许百如许千如许万如许拘胝。报已便去。时彼婆罗门。即于林中取一把叶数之。知有七百七十七叶。弃之林外默然而住。时阿难陀乞食已。复还归来由于旧路。彼婆罗门问曰。圣者。今此林中凡有几叶。报曰。前者有如许百千万拘胝。今者欠七百七十七叶。时婆罗门闻此报已。叹甚希有善解算数。时诸苾刍闻已生疑白佛言。世尊。此具寿阿难陀。先种何业善能占相算数。佛告诸苾刍。昔种福业广说如前。乃至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佛告诸苾刍。往昔世时。波罗痆斯城中有一婆罗门。取得一妻生得一子。生至二十一日。会诸亲族设诸饮食。因为此儿立名号。曰大白。年渐长大游行人间。学六万颂算数之法。善得明了。复教他人算数之法。由此因故。五百生世明了。亦教他人。今最后身得此通达。时具寿阿难陀。

  [注3]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No. 0665,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制译,卷第三/灭业障品第五: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若人以满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劝请功德。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是故。善男子。劝请功德无量无边难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萨道时。劝请诸佛转大法轮。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释诸梵王等。劝请于我转大法轮。

  [注4] 《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No. 0672,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敕译,卷第四/无常品第三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白言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某夜成正觉  某夜般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自证本住法  故作是密语

  我及诸如来  无有少差别

  [注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No. 0235,后秦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注6]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正藏No. 0754,萧齐沙门释昙景译,卷下:

  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使有人。于千岁中。饮食医药上妙衣服。供养恭敬佛法圣众。其福多不。王言甚多。不可称量。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说诸佛正教。展转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复过于彼。千万亿倍。不及其一。何以故。法化之功。应无量故。

  [注7]1、《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索达吉堪布释讲:

  丁三(忍辱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断除嗔心;戊二、断除怀恨心;戊三、心之差别;戊四、舍离粗语。

  。。。。。。

  戊四、舍离粗语: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

  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的语言分为美语、实语、虚语三种。从世间角度讲,“美语”指优雅有益的语言,这种语言闻时悦耳,闻后舒心,自始至终都让人温暖舒畅;从出世的角度讲,美语不仅是文句优美,而且还应以教证、理证来作庄严,如同法称论师、月称论师的金刚语一样,利益众生直至成佛!“实语”指远离一切虚妄,力求诚实的语言,从世间到出世间,实语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作为凡夫,实语指实事求是,心口一致的老实话,从不捏造事实。实语者给人一种忠实、可靠的感觉,他人无法加以怀疑与揣度;“虚言”指出自奸诈者的虚伪言词,尽管有些虚言装饰得异常圆滑,但不离欺骗与狡诈的性质,不就像一些搞生意的人为了些蝇头小利,开口就是一大堆好听的虚言,而被大家称做“奸商”吗?

  如果以比喻来对应:美语如同蜂蜜,甜美的滋味人人喜欢;实语如同美丽的花朵,处处惹人喜爱;虚语如同恶粪,人人都很厌恶,甚至怕闻到它的气味,更何况说接触。人们都担心被粪秽染污,以此来看,用恶粪来比喻妄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龙树菩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告诉我们舍去如粪秽的虚言,行持美语与实语。作为一个学法修行者,应该把说美语作为第一选择,如果有困难,那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话,这样至少对自己和他人不会造成伤害,不会造恶业。没学过佛法的人,习惯非常狡猾地将一句鬼话弯来绕去,最后将自己欲望的东西套走。但修行者没必要这样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坦率的性格,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极其严重,且互相都信任的对境——上师和道友。因此,做一个实语者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2、《亲友书讲解》05-20讲记:

  《亲友书》在讲“道之本体”中的六波罗蜜多,现在是安忍波罗蜜多。它有四方面的内容,前三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

  昨天分析了,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善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的心应当尽量稳固,不要今天听的法,明天就忘了,刚生起的悲心和信心,再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这样增上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烦恼心、忧愁心、怀恨心,不要让它在相续中呆很长时间。有些人该记的记不住,不该记的一直记得,虽然这是凡夫人的特点,但也跟自己的串习大有关系。大家学习本论之后,应该经常去修持。别人与你有过冲突,说了不恭敬的语言,这个疙瘩没有解开,这个伤痕没有愈合,也要尽量把它忘掉,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当下消失。而上师的教言、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自己的善心,要想方设法让它长期存留,这是要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所以作者要求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承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讲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的衣服吹掉。北风刮得特别猛厉,那人为了抵挡寒风,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阳光明媚,那人渐渐觉得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北风喻为恶语,南风则为美语,所以,认为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些人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赞叹还是毁谤,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明白,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们说话不但要主题明确,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藏地有种说法是:“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又说:“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可见,交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说:“这个人3年前对我说过什么,这话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处。已经过了这么年,我的伤口还是没有治好……”当然,修行境界比较差的人,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刺伤,倘若你修行很不错,哪怕别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会当成耳边风,不会引生烦恼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

  这次学了《亲友书》以后,我们说话要谦恭有礼,不要说粗语脏语。有些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但骂起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各种“教证”十分丰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时,本来觉得他平时不太会说话,不要说《释量论》或《入中论》,让他解释一下《入行论•回向品》的颂词,他也像嘴里含了块石头一样吐不出来,但是没想到,他骂人时语言源源不断,内心马上变成一个大“伏藏”。素质比较低的人,最会骂人。不过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之间不能取绰号,不能互相恶口谩骂。学院里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然世间上的有些人,开口不带脏话就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我们听后根本不敢重复。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骂孩子时,很多话特别难听。我们也学过《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这样恶口骂人的果报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在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真实、称心的话语。学了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内心有一种誓言。什么样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骂过什么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今后嘴巴干净一点,不要像乌鸦一样整天给人带来噩兆。如果你们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点《入行论》的教证,生气的时候,看能不能用上几个?不过,有些人生气时不要说《入行论》,可能连“嗡玛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注8]《缁门崇行录》,明·莲池大师作,清素之行第一:

  受施随散

  梁慧开,吴郡海盐人。历听藏,旻二师经论,讲演名世。豫章守谢譿迎请说经,厚加榇遗。还未达都,分散已尽。

  晋安守刘业饷钱一万,即赡寒馁,曾不终日。情性疏率,不事形仪;衣服尘滓,未尝举意浣濯。

  赞曰‘讲法而不受榇遗,是之谓法施。噫!安得人人法如开公乎?’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三说法品

  戊三(说法品)分五: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二、说法之必要;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四、所说法之自性;五、如是宣说之摄义。

  己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

  坚稳见命财,难得无实质,

  极喜于苦众,恒发大布施。

  法广普利众,亦非极难得,

  尽施无尽增,何况非一次。

  菩萨依靠求法而得法并已无误证悟时,应当无有悭吝为众生讲法,由此能圆满自己的波罗蜜多并成熟其他有情,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其余方便,因此要尽量传讲。坚稳菩萨,了知以往昔积善的大资粮获得的身体或生命及去往大海等以大艰辛而获得的受用,均难以得到,成为我所,最终也将穷尽,无有可依赖的实质,而以极其欢喜布施的心于对境苦难众生发放财布施,如此一来能满足对方的意愿,恒时能施舍王位、大受用。妙法广阔博大永无穷尽,今生他世能普利众生,因此与财布施不同,有永久性可信赖的实质。佛陀出世、佛法住世时,求法者自己也并非像赴海等求财那样极其艰难得到,容易成办,尽可能发放法布施,这样自相续的法不仅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上,更何况说由他传布于他不是一次布施。如是菩萨求法后必定为他宣讲。

  己二、说法之必要:

  各别自证故,佛陀未说法,

  悲尊如巨蟒,说法如气息,

  引众至彼法,寂灭如口门,

  真实而安置,净广共无尽。

  虽然究竟的证法,是圣者各别自证超越言词文字之境,但要获得这种境界,不闻思文句所说的教法永远不能获得,因此成为闻思对境的教法,是世尊宣说证悟各别自证的方便。为什么呢?圣者心相续的证法各别自证,对无有各别自证者不能直接宣说,正因为这样的证法是现量各别自证所为的缘故,佛陀出有坏才没有宣说有言词文字相的法,以词句文字无法如实表示各自所了悟的意义是此是彼,因为超越了世间言诠分别比喻与推理而称为各别自证,并不是像了知世间中柱子、瓶子等有为法与虚空等无为法一样,所以真如是具圣者智慧各别自证所了悟的,获得世间禅定者的行境,对于没有获得禅定者来说尚且无法思维,那么出世间智慧的行境不是以世间听闻等可思维之境,就不言而喻了。

  若问:那么,甚深经中为何宣说“佛陀所悟的了义法各别自证之义”?

  “慈悲众生的尊主佛陀出有坏如同巨蟒”,所谓的蟒,梵语“安匝嘎”,背上具有耕田、流水的范畴,从它的口里出水,远看好似大河般流淌,野兽认为是江河前去饮用,结果被毒水毒死,蟒以口里的气息(将野兽)引入口里。因为具有四种道理,所以佛陀如大蟒极为合情合理,无倒宣说一切义的经典如同蟒的气息,引导他众是以十二契经引领如野兽群般的所化众生趋至佛陀本身的真实道法,最终寂灭苦谛、集谛的涅槃法身佛陀,如同口门,真实安置于清净二障——妙净、具足力等广大功德的妙乐、与一切佛陀共同的大本性妙我、永不穷尽的妙常波罗蜜多中。

  如是瑜伽修,彼则非无义,

  如是善逝说,彼亦非无义。

  唯闻若见义,修则成无义,

  未闻若行修,说亦成无义。

  各别自证的究竟佛陀法身,真正依靠词句宣说而证悟真如成佛的众生一个也不存在,但依靠无颠倒闻思修行无误宣说能获得究竟真实性法身之因的甚深真如及方便分的教法之道能无欺获得圣者智慧各别自证是存在的,这种智慧不可思议,是各别自证的行境,无误了达真如,最终现前佛陀智慧法身。因此各别自证的境界,直接以言词无可宣说,依靠教法间接宣说,所以是具止观的瑜伽修行,它并非无义,因为依靠修行可生起各别自证的智慧。既然修行有义,那么为了无有颠倒而修行,善逝讲经等说法也并非无义,因为远离修真如之道,外道修我等并非解脱道,而听闻无倒宣说修无我等诸法真如并思维其义获得定解而修行才能生起见真如的各别自证。否则,假设只是听闻无我等就能现量见到真如义,那就该解脱于真如中,而修行其义就成了无有意义。假设没有听闻宣说无我等法,众生自己就可以修行其义,那讲经说法就成了无义,不需要宣讲,可事实不可能这样。要获得圣者的智慧如实证悟法性的各别自证,首先需要听闻正法,之后思维其义,获得定解,接下来再一缘修行其义,所以最初必须生起闻慧,为此,讲闻教法意义重大,大有必要。

  己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分二:一、菩萨说法之方式;二、佛陀说法之方式。

  庚一(菩萨说法之方式)分三:一、讲法之差别;二、意义善妙;三、词句善妙。

  辛一、讲法之差别:

  菩萨尊说法,教证自在中,

  一切口色法,虚空出法音。

  菩萨至尊说法有三种差别:信解行地依照在善知识佛菩萨前如何听闻而传讲是依靠圣教来传讲;一地至七地之间依靠证悟法界的威力传讲;三清净地以无分别智慧神通任运自成而自在传法。再者,八地等自在的自加持中,从自己的口里及他人的口里歌声及乐声等中传出讲法之音,墙壁、乐器等一切色法也传出法音,虚空中都传出讲法的声音。

  辛二、意义善妙:

  广大断怀疑,信受示二真,

  此名诸菩萨,圆满之说法。

  菩萨尊说法,文不骄不厌,

  明亮种种理,解无染遍行。

  1、以多闻与法、义相联而广泛宣讲或开显。2、自己对法无有怀疑,能遣除他人的怀疑。3、自己安住于正法,他人信受其语,语言悦意,也称为合意。4、开示染污清净两种真实性。具足这四种,即称为菩萨圆满的说法。这是按照《梵天请问经》中所说。通过多闻为使正法长久住世而宣讲广大法;能使自己讲法修法的智慧越来越锐利,斩断他人的怀疑;自己安住于法,行持大德之事业,别人也重视他的语言;宣说四谛自性的世俗胜义,所以意义重大。

  再者,说法圆满的九种差别:菩萨至尊的说法,1、对于别人反驳也不出粗语,故为文雅;2、虽拥有称赞恭敬等也远离骄矜;3、说法不以劳累而厌烦;4、无有吝惜而传讲,意义完整而传讲,故为明亮;5、种种意义,无有再三重复而传讲;6、与正量不相违而依理传讲;7、以世间共称的文句表达,便于别人理解;8、断除欲求利养恭敬,故为无染;9、精通一切乘而宣讲三乘之义,故为遍行。具足这样的功德,是讲意义善妙,由此称为说法圆满。

上一篇:NO.5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