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缘起解义

《缘起赞》第七课笔记

创建日期:2021-08-26

  《缘起赞》第七课笔记

  1、依见何者之功德,犹如铁钩钓鱼儿,牵动心弦之妙法,您前未闻真无缘。

  依靠见何者(指缘起空性,也可指佛陀)的功德,即依心入于缘起甚深妙理之德,就像铁钩钩上鱼儿一样,能牵动着佛陀您的心弦。

  或者说,因为这样的妙法具有遣除一切障碍、获得甚深妙理的功德,所以谁以听闻等方式接受以后,就不得不心生欢喜、完全被吸引、逐渐摆脱生死轮回;就像铁钩勾住鱼儿后,只有被无有自主地捞出水面一样。

  正因为缘起空性的法理如此深妙,宗喀巴大师才以谦虚的语言和自卑、悲伤的心情说:我没有在您面前得受,真是太没有缘分了!当年佛陀在灵鹫山等地传讲般若法门时,有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非常多的首批眷属,所以大师觉得自己没有在场很遗憾

  2、由此内心甚伤感,恰似慈母之情怀,随其爱子而迁转,我此忧思挥不去。

  一想到佛陀住世时没有见到佛陀,也没有得到佛陀亲自教授,心情就非常悲伤,相当于慈悲的母亲已经失去自己的孩子,或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孩子时,那种很难放下的心情一样。这里宗大师也是同样,而我们在佛陀在世时,既没有见到他的尊容,也没有听到他的教言,更没有得到他的真正摄受,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遗憾;哪怕当时在身边变成一个旁生亲自见到,现在也不会转在轮回当中。

  3、印度金刚座有两个佛陀的脚印,一个是真正的脚印,一个是后人仿制的。佛陀在有些教言里讲:对利根者,在看了我留下来的经典后,就会知道佛陀已经出世,而对我生起欢喜心。钝根者在看见这个脚印后,也会对佛陀生起欢喜心。比如我们前面讲的缘起空性,若是利根者,即使这个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个智者宣说,他在看见后也能马上开悟。所以,佛陀当时为了更多后人能怀念他,也留下了这样的脚印。

  我读书时,经常听到人们传颂法王如意宝的功德、事业,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这位上师啊?那时的心情我现在用言语来说也很难以表示。

  4、宗喀巴大师只是示现而已。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方面,宗喀巴大师是获得非常高境界的得地菩萨。大乘经论里说:大资粮道以上的菩萨,能一刹那间到十方无量佛前去听受教言,所以他肯定经常见到佛陀。

  另一方面,以前格鲁派的上师有这种说法:佛陀在世时,宗喀巴大师是莲花香比丘,当时佛陀将一个海螺伏藏,授记让莲花香比丘取出,将来以此作为弘法利生的缘起。(所以后来哲蚌寺经常用海螺。)

  莲花香比丘曾供养释迦牟尼佛一串水晶,佛陀给他作了授记。后来有一个宗喀巴大师的祈祷文是这样的:“昔日金刚座佛前,供养珍宝水晶珠,发起殊胜菩提心,通达正见具缘者。”意思就是,宗喀巴大师您曾经在当莲花香比丘时,在印度金刚座对佛陀供养过一串水晶,当时已经发了菩提心并证悟了空性见,这样的具缘者前我进行祈祷。

  5、念念观想您讲经,相好灿灿极庄严,光芒闪闪遍萦绕,本师朗朗之梵音,如是谆谆而教诲,心中了然现佛影,唯此亦如月凉光,遣除恼热得受益。

  大师念念观想佛陀当年在印度灵鹫山等地说法的情景:为了突显般若珍贵,佛陀亲自铺设法座(我们经常讲般若跟其他法不同,就是因为本来是弟子给上师铺法座,但佛陀每次讲般若时都是自己设座),然后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前开始宣说大般若法门。当时佛陀的色身相好灿灿、极其庄严,整个周围光芒闪闪、周遍萦绕十方。本师释迦牟尼佛发出的朗朗传讲佛法的音声,具足六十四种梵音,能让无量无边众生得到不同利益和解脱,如是谆谆而教诲。如此了然呈现时,心里好像出现了清凉的月光一样,扫除了一切烦恼酷热,获得了快乐清凉。

  意思就是说,宗喀巴大师刚开始觉得这么甚深的法没在佛陀面前亲自得受有点伤心,后来想到自己有机会原原本本、完好无损地得受印藏高僧大德的教言,而且在相续中已经获得了证悟,所以也自感安慰。(其实,这样的证悟跟见到佛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见到佛实际上也是先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尔后在相续中产生这种境界。)

  虽然当时没有见到佛陀心里很伤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很欣慰,因为自己不但获得了这样的缘起法门和般若空性的传承,同时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也多多少少懂得了缘起空性的甚深意义。

  6、智者大师曾有“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指释迦佛在灵鹫山宣说《法华经》的庄严、整齐的法会还没有散)的定境:刚开始的时候,智者大师依止慧思禅师,禅师对他授记说:我们曾经一起在佛陀前得过法,你应钻研《法华经》。后来智者大师一直念《法华经》,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时完全开悟,而且他当时在佛陀前听法的整个境界全部都现前了,从此之后就成了大开悟者。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相当于大圆满的表示传一样,很多弟子都通过表示认识了自己的心,这样的现象相当多。

  7、妙不可言此善轨,茫然不解之人士,犹如一片兔丝草,杂乱无章混一谈。

  缘起空性这一佛法真理的善轨,确实是妙不可言,非常圆满、完美的善说。可是,现在、过去世间许许多多茫然不解、迷迷糊糊的人,却以自己的邪见、颠倒意识来错乱理解,而障碍真正的修行之道。他们的思想、思路全都没有真实的层次,可以说杂乱无章,就像兔丝草或乱麻一样,根本理不出头绪。所以,对包括缘起空性在内的佛法真正妙理,就凭自己的邪见混为一谈,而扰乱整个智慧的意趣。

  8、我睹此情此景已,兢兢业业从智者,反反复复而寻觅,世尊您之真意趣。

  宗喀巴大师看见藏地雪域等地有许许多多愚笨之徒,凭自己的见解建立宗派、宣说各种邪说,就觉得千万不能在这些愚者前寻找真理,应该兢兢业业从印度六庄严等高僧大德们的善说中汲取真理,并依止真正的善知识。

  9、尔时潜心而学修,自宗他派众论典,随之重重怀疑网,笼罩我心真悲伤。

  显现上,大师在潜心求学的过程中,依靠他派外道和自宗有实宗等佛教宗派的论典,不但不能满足自己的心,反而产生种种怀疑。也就是说,他在闻思、学习的时候,世间各种学说和宗派让他产生很大怀疑,重重疑网深深笼罩、覆盖了他的心,根本没办法分清楚。面对自宗他宗很多不究竟的观点对自己带来的疑惑,心里也很悲伤。各种宗派也让他的心感到困惑、伤感,因为很多疑惑都没办法解除。所以在一段时间中,虽然他看了许多论典,但也没办法解决自己的心。

  10、在学习窍诀性不是很强的经论时,也未解决自己的疑惑,而在遇到中观或大圆满的法要后,就完全通达了自己心的本性,或直截了当认识了佛教的真正意义。

  在闻思的过程中,要着重选择最精华、最重要的论典去修学。在着重学习一两部论典的基础上,以其他善说作为辅助也非常好。

  11、您曾授记无上乘,离有无边之法理,原原本本诠释者,龙猛宗轨白莲苑,无垢智慧之月轮,经典空中无碍游,驱散边执之意暗,湮没谬论之星辰,具德月称之善说,皎洁光鬘遍照耀。

  佛陀您曾授记,在这个世界上,无上乘(指大乘)远离有边和无边的法理,由龙猛菩萨原原本本诠释。所以,龙猛菩萨的宗派和教轨就像白莲苑一样。而苑中的白莲花要依靠什么才能启开呢?那就是如月轮般的月称论师的善说。也就是说,依靠他无垢智慧的月轮才能启开龙猛菩萨的观点。总之,能如理如实解释佛陀教义的就是龙猛菩萨,而龙猛菩萨的教义由月称论师开显。宗喀巴大师最后依靠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的教言而得到佛陀的意趣。

  12、月称论师

  这里将月称论师的善说比喻成无垢智慧之月轮,就像月轮在空中可以逍遥自在地运行一样,月称菩萨的智慧可以在佛经论典的虚空中无有任何障碍地游行,任何人都没办法反驳,这样的月轮能驱散世间常见、断见边执的意暗,湮没一切外道谬论的星辰,就像月轮出现时,其他星辰的光全都湮没或黑暗全都消失一样。可见,月称论师的善说具有四种特点一、如开启白莲的月轮一样,能解释龙猛菩萨的观点;二、在经论的虚空中,可以不违佛意而解释;三、去除边执;四、湮没外道的谬论。所以,月称论师善说的皎洁光鬘遍照于整个世界。

  月称论师解释龙猛菩萨中观思想方面的注释主要有:《六十正理论疏》、《中观四百论疏》、《入中论自释》和《明句论》;

  13、龙猛菩萨=龙树菩萨

  关于龙猛菩萨,在菩提流支翻译的汉文《入楞伽经》里,佛陀亲自授记说:“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其意是说,在南方的大国中,有一位具德大比丘,名字叫龙树菩萨,他能破有和无的见解。后面还说:“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意谓:他为众人宣说我的大乘佛法,获得极喜地成为第一地菩萨,最后前往极乐世界。其实,藏文跟汉文的说法是一样的。

  虽然在汉文《摩诃摩耶经》里,对龙树菩萨、马鸣菩萨等大德出世都有授记,但汉地很多论师都没引用过。其中说:“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意思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七百年后,有一比丘名字叫龙树,他能善说法要,灭除邪见的幢幡,点燃正法的明灯。

  14、我看《缘起赞》和其他道理时,很想让大家知道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真正教理,所以很想讲一讲《入中论》。以前我用藏文讲过,一直没用汉文传讲。20年前,我对《入中论》还是很熟悉的。

  15、依上师恩亲见时,我心获得真安息。

  上面所讲到的佛陀空性教义,以及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月称菩萨、佛护菩萨、清辨论师、阿底峡尊者等传下来的教言,依靠根本上师蒋被嘉措、邬玛巴喇嘛、仁达瓦·循努洛哲等上师的加持和威力,我亲自见到了真正的意义。这个时候,心就得到了安乐,处于非常快乐、寂静的状态中。

  16、每个人都可以通达缘起空性的甚深道理。这有两种途径:

  第一,以中观的法理进行观察,也就是说,以因明和中观结合的方式,凭自己的智慧或分别念来进行推理,最后始终找不到除了佛所说的法性以外的其他实相。当然,这需要以闻思《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来得到。

  第二,依靠修加行、祈祷,以及大圆满、大手印中上师的直指来通达,也有在看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时反观自心豁然开悟的。

上一篇:《缘起赞》第六课笔记

下一篇:《缘起赞》第八课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