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3-15

  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186-189)+庚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辛一、寻求所缘经典(187)+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188)+辛三、寻求能求作意(189)

  18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18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18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40-111 2016年06月24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在这里说一下,下一个礼拜当中,星期一和星期二,是跟以前一样的,星期一讲《妙法莲花经》,星期二讲《经庄严论》;星期三和星期四没有课;星期五讲《经庄严论》,星期六讲《妙法莲花经》。也就是中间的星期三和星期四没有课,后面的星期五讲《经庄严论》,星期六讲《妙法莲花经》。

  还有一个事,我的课可能一直讲到七月五号左右。在夏天,学院的金刚降魔洲有一些休息的时间。具体的安排,我还没有跟法师们开会确定。前一段时间相关法师们说,如果我一直讲到七月中间的话,之后还可以休息大概十来天,这样也可以吧。开法会是什么时候?八月是吧?这个之前有时间。

  下面讲《经庄严论》,现在讲第十二品《求法品》。这一品当中讲,求法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呢?所缘的对境是三藏十二部。三藏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给大家讲三藏的概念。

  今天讲的内容,专业性稍微强一点。刚刚学佛的人,不一定能听懂。如果实在听不懂的话,你们可以休息或者睡懒觉。本来是不允许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实在听不懂的话,只能这样了。

  下面我先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先讲,什么是三藏?就是经、论、律三藏,这个大家都知道。三藏实际上有很多层的意思,如果没有细微观察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三藏。

  以前藏王赤热巴坚要求,翻译《大藏经》时要分开三藏。凡是经藏的前面,都有顶礼诸佛菩萨;凡是论藏的前面,都有顶礼文殊菩萨;凡是律藏的前面,都有顶礼一切智如来、顶礼佛陀。这个原因,我们以前也讲过。

  为什么经藏前面要顶礼诸佛菩萨呢?因为经藏大多数是佛与菩萨通过互相对谈、互相问答而形成的;为什么论藏前面要顶礼文殊菩萨呢?因为论藏有很细微的理论,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解开;为什么律藏前面要顶礼佛陀呢?因为律藏取舍的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可以开遮,所以在律藏之前,应该有顶礼佛陀的传统。

  我们翻开藏文《大藏经》的时候,基本上能知道,“噢,这是属于哪一藏的”,就很容易明白了、分开了。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经对法及律”,经藏;还有对法,对法指的是论藏;还有律藏,这三个法叫做三藏。

  “略摄许四义”,这三藏的每一藏,略摄都有四层意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如果具有智慧的人,了知它的本义,那么会获得一切智。

  下面会讲,什么是经藏?什么是论藏?什么是律藏?每一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这四句当中说了,什么是经藏?经藏有哪四种法?什么是论藏或者对法?它的四种法是哪些?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首先讲的是经藏,处、法相、法,以及意义,有这四种法的是经藏。也就是说,经藏简略起来讲有四种法,第一个是处、第二个是法相、第三个是法、第四个是意义,经藏具有这四种法。

  经藏第一个法“处”,所谓的处是什么呢?这里的处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处第一个内容是:佛陀宣说佛法的地方,如舍卫城,或者王舍城等等,某个地方,就是处当中的第一个法。

  处第二个内容是:说法者是出有坏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

  处第三个内容是:为利益哪一类群体、哪一个众生而说。

  这三者的内容,名字叫做处。

  比如说佛佗在某个地方说法,说法的地点;说法者;说法的对象,也就是眷属,为了哪些众生而宣说,这些叫做处。在一般的经藏当中,处是经常不能少的。

  经藏第二个法“法相”,主要是二谛,也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

  胜义谛和世俗谛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因为不懂胜义谛和世俗谛,所以把佛陀所讲的空性法和显现法经常混淆不清。

  《入大乘论》当中说,“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如果不能分别真俗二谛,真是指胜义谛,俗是指世俗谛,如是不能分别这两种圣谛,则不能知道佛法的甚深意义。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了知二谛是很重要的。

  佛教当中的不同宗派,根据智慧层次的不同,对二谛的确认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对于从来没有入过任何宗派的人来讲,胜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就是眼见为实、耳闻为实等,六根面前所显现的真实得到的东西,叫做胜义谛;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虚无缥缈的、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这些法叫做世俗谛。

  进入佛教之后,对于经部宗和有部宗来讲,什么是胜义谛呢?胜义谛就是最细微的心识、无分刹那的心识,和最细微的外面的无分微尘,叫做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粗大的心识、粗大的分别念,和粗大的外境,叫做世俗谛。这一般是小乘的观点。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显现外境的虚妄现象,叫做世俗谛;最后抉择的、自明自知的、恒常不变的、自己明心的本体,称之为究竟的圆成实,这个叫胜义谛。

  按照中观的观点,当然中观有自续派的观点和应成派的观点,两者不完全相同。中观的观点基本是,在胜义当中,一切法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当中,一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我们要懂得,佛陀最甚深的意义,就是中观宗最究竟的甚深意义。

  在这里的经藏当中,首先是讲处;然后讲法相,也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然后讲法。

  经藏第三个法“法”,什么是法呢?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还有十二缘起等等,把这些法在世俗当中一一抉择、辨别的时候,称之为法。

  经藏第四个法“义”,意义。在经当中,辨别哪些是意趣、哪些是非意趣、哪些是秘密、哪些是非秘密等等,这四种意义叫做经藏。

  在《经庄严论》当中,对经藏的定义是这样的,它具有四种法。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什么是论藏呢?论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阿毗达摩,有上阿毗达摩、下阿毗达摩;大乘阿毗达摩,小乘阿毗达摩。这里引申出来,也有四种意思。一个是对向,还有反复、还有胜伏和证悟,总共有四种法。具有这四种法的特点,可以叫做论或者对法。

  论藏第一个法“对向”,什么是对向呢?论藏无误抉择了三十七道品、十二缘起等等的谛实义,让无量众生趋入涅槃。通过对法的抉择,让众生趋入涅槃的目标、方向。

  比如说很多人学经济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人应该是知道的。

  如果学警察专业,昨天我屋子里面来了几个大学生,我说:“你们是学什么的?”他们回答:“我们在某个地方学警察专业。”我说:“我有点害怕。”他们说:“没事,我们是很慈悲的。”我说:“你在学校里面很慈悲,但是出来会不会慈悲?我也不好说。”他们学习最后的去向是什么呢?就是干警察的工作。

  学习对法论之后,能让众生趋向涅槃、成就,这是第一个特点。

  论藏第二个法“反复”,在对法当中,对一个法,以各种不同的层面进行辨别和分析。

  比如说瓶子,从色法、无色法的方面,或者从有表色、无表色的方面,或者从有漏和无漏的方面等等,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

  对每一个法,从不同方面进行诠释,这叫做反复,这是第二个特点。

  论藏第三个法“胜”,胜伏。学习对法论以后,增长了智慧,通过辩论、研讨能胜伏对方。

  学习《俱舍论》的人,辩论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他对法义的分析比较细致。法义在《俱舍论》当中诠释得很好,这样的道理,再通过因明的逻辑来包装,然后进行推理辩论的话,就会更加精彩。

  这是第三个特点,通过辩论的途径,能胜伏对方。

  论藏第四个法“证”,了悟。以正理和决定的方式抉择经藏的意义而现证。

  经藏的意义,通过辨别分析,最后现证、通达。密法是通过实修的方式现证的,而对法是通过很多方面的分析,来现证大乘经典真正的实际意义,所以叫做论。

  论应该这样来理解,有这四种法。

  下面讲律藏,也同样有四种法。

  师念藏语传承。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律有四种法,四种又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堕罪、违犯、起堕、离堕,建立律有这四种法;第二种说法:数取趣、制戒、类别、决定,以这四种法建立律。两种说法,总共有八种方法来建立律。

  前面的经和论,每一个都有四种法来安立,那律怎么安立呢?律也是同样有四种法。

  律藏第一个法“堕罪”,在出家戒当中有,比如说在一般比丘戒当中,有四个他胜罪,十三个僧残罪,还有粗罪、恶作罪,以及向彼悔,总共有五种堕罪。

  律藏第二个法“犯”,犯堕,或者生堕。戒律是通过四种方法来犯的,哪四种呢?不知戒条、不知道戒的法相而犯的;贪心、嗔心等烦恼特别粗重而犯的;在受戒过程当中,放逸、没有正知正念而犯的;对学处不恭敬、对佛陀也不恭敬、对戒律也不恭敬、对传戒的上师也不恭敬而犯的。通过这四种方式而犯戒,叫做犯堕,或者生堕,这是第二个特点。

  律藏第三个法“起堕”,犯了戒以后,进行忏悔,今后再也不会犯了。

  我们一般诵戒的时候,也有一些忏悔文,自已进行忏悔。

  律藏第四个法“离堕”,或者叫摈堕。犯了戒之后,以一些方式而获得了解脱,不会有罪业了。戒律里面有七种离堕,在这里我根据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稍微说一下。

  第一种叫做分别忏悔。在一位比丘,或者三位、四位的僧众面前,进行发露忏悔,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叫做承诺处治。没有隐瞒心的他胜罪,在僧众当中直接发露忏悔,让他承诺处治:处在僧众的最后面,比如饮食的时候,不能先用餐,要排到最后用餐等等。再给以传戒。通过处罚,恢复他的戒律,或者恢复清净。

  第三种叫做以变异而摈堕。本来佛陀在戒律里面说,出家人下午不能吃饭,要过午不食。但是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比如说修塔、或者走很远的路、或者为了僧众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下午也开许吃饭。

  第四种叫做所谓解。僧众通过大家商量以后解开的一些摈堕。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对阿难说:“我涅槃的时候,你不要忘记提醒我,我以前制定的有些细微戒律,到时候可以开解。”

  但是佛陀涅槃的时候,阿难特别伤心,忘了问;也有人说,当时魔王波旬给阿难制造违缘,不让阿难问,导致阿难没有问成。

  后来佛佗涅槃之后,迦叶尊者特别不高兴,就呵责阿难:“佛陀明明已经说了,有些戒律可以开遮,但是你怎么不问?”

  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来讲,虽然佛陀没有直接开许,但是以佛陀间接开许,大的戒律是不能开遮的,但是有些小的戒律,通过僧众商量之后也有开许的。

  当然在安慧论师的《大疏》里面说,戒律开遮,唯一佛佗有权利。其他任何人都没办法开遮,以前也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虽然犯了,但是僧众商量之后开许的话,也是可以的。佛陀圆寂的时候,本来有些戒条是可以开遮的,但是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开遮。在将来的时代,佛陀的有些戒应该有开遮的。这是第四个。

  第五种叫做所谓变性或变依,变性的离堕。变性以后离堕的,比丘尼有八种根本戒条,而比丘有四种根本戒条,他们的根本戒是不同的。现在世间当中,也经常有一些男性、女性的变性人。比如说比丘犯了堕罪以后,他马上变成了比丘尼,那他以前所犯的堕罪是不共的,在比丘尼身上不是堕罪,不会有罪过的;比丘尼也是同样的,如果犯了堕罪,同时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变性成比丘了,那比丘是不会有罪过的。这也是一种离堕,这是第五。

  第六种叫做由现证而离堕。证悟四法印之义,“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通过抉择的方式,真正通达了这四种法的意义,可以从小的罪恶当中解脱出来。这是第六个。

  第七种叫做由得法而离堕。获得阿罗汉果位,真正证悟法性的时候,所有的罪恶都不会有的。即使以前有的话,那个时候,立即都解脱了。

  通过四种方式,也可以安立律,其中第四离堕当中,又分了七种。

  这些在戒律当中有广说,我们在这里了解一下,也是有必要的。讲得太简单的话,也不太好,出家人和居士,对佛教的戒律,非常有必要直接或者间接地了解。

  第二种安立律的方式,也有四种差别法。

  第一个法“数取趣”,补特伽罗,依于某人而制戒。有些戒律是依于人制定的,比如说某某人犯了盗戒、某某人犯了淫戒、某某人犯了妄语戒,佛陀从这个人开始制定了戒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法“制戒”,以人造某某罪业,很多比丘请问了这件事情,佛陀通过智慧抉择:从此之后,这样的事情不能做了。这叫做制戒,制定这个戒律,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法“类别”,制定戒律的类别,比如说堕罪、轻罪、恶作罪,有不同类的戒律。

  第四个法“决定”,佛陀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哪些是成罪的,哪些是不成罪的。

  以上的道理,叫做律。我们要懂得律的话,应该这样来理解。在佛教里面,戒律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佛教,现在所谓的法律,也是让人们不能违背的方便方法。一旦违背了法律,就会有惩罚,所以要遵守法律。佛教当中的守戒,也是这样的。

  在儒教的《论语》里面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一般世间的君子,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戒律。少年的时候,要戒色;壮年的时候,人们都比较好斗、竞争,所以要戒斗;老年的时候,贪欲心比较大,想获得房子、车子、很多东西,所以要戒得。在儒教的思想当中,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戒律。

  律藏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戒律。

  经藏、论藏、律藏,这三藏,就是所缘、所求的法。所求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三藏。三藏从意义上讲,是很甚深的。这三藏暂时是我们所求或者所得的法,但到最终时,也是无所可得的、也是空性的。

上一篇:NO.3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