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第五类,行同法,随行法。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得到一地菩萨以后,就开始修道了。一地菩萨已经真实断了一切的见断,烦恼障中所有的遍计部分,全部断了;所知障还没有断。
得到一地菩萨的时候,见断的一切烦恼,都已经净除了,灭尽了见断的一切烦恼。该断除的所有烦恼,就像《入中论》和《十地论》当中所讲的一样,第一地菩萨该断的所有结,都全部断完了。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从二地到十地之间,为断除所知障而修行,即是妙加行。
当然有不同的观点,按照自宗的观点,在我们以前学的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注3]中,一地菩萨的时候,断除了烦恼障的遍计部分;八地之前,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所知障,在十个地都有的。
这里颂词上很明显,为了断除所知障,从二地到十地之间不断修行。所知障是非常细微的一种障碍、是遍知解脱的一种障碍。二地以后,主要是所知障。虽然有烦恼障,但不很明显,在《中观庄严论》[注4]里面有个比喻,就像毒蛇已经被拦腰割断、没办法起来了一样。
刚才我在路边,看到有个人带着一个黑黑的大大的耳机。我说:“你在听什么?”我想,他是不是在听流行歌曲?他说:“我在听《中观庄严论》。”听《中观庄严论》,还是不错的。你们还是要好好学《中观庄严论》,里面这类问题讲得比较多,有不同的观点。
到底是所知障还是烦恼障?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里明确地说“为断所知障”。当然“为断所知障”,并不是说一地到七地之间就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排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按照自宗的观点,一地到七地之间有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也是可以承认的。
接下来说,用什么方式来断除障碍呢?所知障怎么断呢?
师念藏语传承。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从二地以后,菩萨有入定的智慧和后得的智慧,两种智慧。
入定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智慧,如理如实知道一切万法如虚空般的真如、万法的法相。
后得的智慧,这里说是清净世间智慧。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也有讲;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里面,也引用过。后得的世间智慧,能了知尽所有的所知法,这叫做安住智慧。
入定的智慧与后得的智慧,同时行持。意思就是说,入定的智慧和出定的智慧,在同一个相续当中行持,并不是在不同的相续,或者不同的层次,不是这样的。在同一个相续当中,一地至七地时,入定出定不断轮番行持;到了八地至十地,入定出定是同时的。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通过于法不断地修行和行持,不断地断除二地到十地之间所有的所知障。
入定智慧是,如所有境界当中的无分别、没有任何分别;出定智慧是,在大乘《般若摄颂》当中也是讲了,有一些如梦如幻的现相。这两种智慧,就像是水月的空性和水月的显现一样的。对得地菩萨来讲,入定出定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依靠入定智慧,积累智慧资粮;依靠出定智慧,积累福德资粮,依靠这两种资粮,断除所有的障碍,最后在佛地的时候,产生无分别的真实智慧。
前面讲到了什么?总说修行,以上顺应经中所说五种修行而以信解行至修道十地间总说了修行方式。
下面讲的是别说,可能稍微好懂一点。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别说)分三:一、修行顺缘;二、修行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庚一、修行顺缘:
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
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修行的顺缘,有四大轮,我们在《亲友书》[注5]里面也讲过,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吧。比如说车依靠四个轮子,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如果其中一个轮子坏了的话,比如说漏气了、爆胎了,这样到达目的地就很困难。有些堪布开车,在路上爆胎了,他不会修轮胎,很可怜的。在这里讲到四轮,你们也应该记得《亲友书》里面是怎么讲的。
修行顺缘是指四大轮,第一个是安住顺缘的境;第二个是依止真实的善知识;第三个是自我发善愿;第四个是有前世的褔报和积累的资粮,有了这四个轮、四个轮都非常圆满的话,修行就将圆满。
好像在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第五品中,讲了四个轮。这四个轮中,主要是依止善知识。“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这是来自于《功德藏》依止正士的科判里面。
第一个轮是,安住顺境,处境。
“具慧修行境”,有智慧的人寻找修行的地方,应该具足几个条件。
“善得”,第一个条件,应该能得到一些资具,包括吃的、喝的、医药等等。如果什么收入都没有、什么修行的顺缘都没有,那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凡夫修行人,需要依靠一些外在的顺缘。虽然说起来,苦行是很好听的,但是真的要做苦行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在《阿育王经》[注6]里面说,有一个修行人一直苦行,他修行的地方,不能沐浴、食物也特别少、资具也得不到。后来他四大的身体慢慢脆弱,修不起来法了。
优波笈多尊者是佛陀教化弟子中最上等的,在禅宗当中也很著名。优波笈多尊者看到那个修行人修行不成功,就把他带到城市里面,叫一些施主给他供养,让他洗澡、吃好。等他的身体慢慢恢复起来了,优波笈多尊者就给他讲法,他修成了阿罗汉果位。
气候也不行、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得不到资具,修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第一个顺缘是善得,具足维生资具的地方。
“善处”,第二个条件,不要有野蛮的人,什么强盗、小偷。否则,骑着摩托车的强盗,把你的包都抢跑了。还有不要有猛兽、恶狗。如果待在特别危险的地方,可能连门都不敢出,这不叫善处。
没有这些违缘,叫做善处。
“善地”,第三个条件,不容易生病的、无有麻风病传染病的地方,医疗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地方。否则,水土不服,修行特别困难。
远离这样的违缘,具足生存因缘的地方,这是第三个。
“善友伴”,第四个条件,有戒律见解相同的善良道友。比如说,在戒律上,我们都是受密乘戒的,在密乘戒方面相同。不然的话,我是受密乘戒的,你是受别解脱戒的,我们之间就有很大的距离;在见解上,我是学藏传佛教的,你也学藏传佛教,或者你是学汉藏佛教的,我也学汉传佛教,我们在见解上是相同的。
“瑜伽”,第五个条件,白天晚上要比较寂静,适合于修行瑜伽。也就是说,白天不要有特别多的人,晚上不要有各种各样来来往往喧嚣的声音、车的声音、机器的声音。佛经里面讲,声音是禅定的刺,像荆棘树的刺。
我经常跟维那师说,大家安住的时候,你叫大家出定的声音要小一点。不然的话,去年有个维那师,在大家安住时,他突然大声“哇......”,这样大家都吓一跳。(众笑)
佛经里面说,声音是禅定之刺、禅定的荆棘树。要远离白天晚上各种喧嚣的声音,对禅定不利的各种各样的因缘,都要离开。
“具乐德”,第六个条件,具足悦意的功德,最适合修行的、具有安乐的功德。
前面大概讲了六个条件,对修行有利的、具足条件的、没有违缘的地方,是修行的好地方,这是从环境方面讲的。
第二个轮是,依止正士,依止助伴正士。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
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应该依止的善知识、助伴的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是具有非常殊胜德相的人。凡夫人的心,是很容易变的,最好有一个人经常监督你,这个人需要什么条件呢?
“菩萨具多闻”,第一个条件,首先要广闻博学,对显宗密宗的教法都懂;不要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
我依止他的话,他不懂、我也不懂,两个人笨笨地坐在一起。虽然山很寂静,但是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老师也是笨笨的,弟子也是笨笨的,两个都在那里呆着,是没什么意义的。
这是第一个,教化方面要广闻。
“见谛”,第二个条件,在证法方面,应该通达一些法性的真正意义。即使没有完全通达,至少在修行上,他曾经承侍过上师,也有传承,对菩提心、出离心、空性这些有所认识。
按理来讲,上师应该是见真谛的,但在末法时代,这有点困难。不管怎么样,上师应该比弟子的见解和境界要高一点。不然,弟子的境界很高,上师的境界很低,上师不懂什么法义,弟子提问题的时候,上师经常发脾气,因为不会回答嘛。以对上师不恭敬的名义来镇压弟子,这样不好。
作为上师,应该是见真谛的人,这是第二个条件。
“善讲说”,第三个条件,精通讲法。根据弟子的根机,善说法。
如果上师什么都不会说,弟子听一两天就不想听了,“我要不要给你讲课?”“哦,我不想听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弟子,一个人听一个人讲,功德也很大,这样也可以的;如果一个弟子都没有,那上师就很可怜了。
上师要善讲,有很好的说法辩才,还有智慧、能力,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比较精通,这是第三个条件。
“无厌”,第四个条件,饶益有情无有厌倦。
并不是,开心的时候,给你讲课,摄受你,对你特别好;不开心的时候,马上把你开除,马上换人,其实这样不好。作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上师,对于身边弟子偶尔犯错误、有些邪行,应当无有厌倦地教授。
在《经庄严论》里面,已经讲了无数次不厌倦,不厌倦是很重要的。有些法师好像不善巧,对身边比较得力的辅导员、有智慧的弟子,经常在大众面前训斥。他们偶尔犯错误的时候,法师应该指出来。但是如果法师今天训、明天也训的话,这样不太好。
以前我在师范学校的最后一年,有个老师对我不满,我在下面不敢反驳,很想离开。“哎呦,下一年,我都不来了”,他天天训斥我,好像我学得好一点让他看不惯一样的。(众笑)
作为上师,应该不要有厌烦心。
“慈悯者”,第五个条件,具有慈悲心,无条件地摄受。
“当知是大士”,具足这些条件的善知识,我们应该去依止。这是第二个顺缘,依止善知识。
居住一个特别有顺缘的地方,然后依止一个有顺缘的善知识,这是后轮还是前轮?不知道,反正是两个轮子。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一个轮没有的话,要前往解脱的目的地,真的是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很好寂静的地方,但是没有善知识;或者虽然有善知识,但是没有顺应的地方。自己要观察,具不具足这两个轮子。
第三个轮是,自我善愿。
师念藏语传承。
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
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有了好的环境、有了善知识以后,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发愿,这里讲了五个条件。
“缘善”,第一个条件,作为一个修行人,今天、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要不离大乘佛法,随时随地都要发这种善愿。寻求大乘佛法,闻思修行,以三慧缘取,就是能缘善妙。经常发愿,生生世世要闻思修行,有这样的能缘善妙,这是第一个。
“所依善”,第二个条件,不能满足行持一点微薄的善法,应该尽量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这个叫做所依善。光有闻思是不行的,还要尽量修行,比如修加行、修发心。
我那天讲了,如果修行好一点的话,甚至可以把世间的开会当做修行,这也挺好的。上午我基本上忙着世间的事情,有些人说:“你很累吧?”我说:“我并不累,我把它当做修行。”既然是修行,作为修行人,应该是很喜欢的。
应该积累资粮,这是第二个所依善妙、所缘善妙。
“方便”,第三个条件,在修行过程当中,有时候心会散乱,这种时候,要想散乱的过失,修寂止的法;有时候心会昏沉、内收,这种时候,要思维诸佛菩萨的功德、等持的功德,用智慧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等等,通过胜观提升心的力量,断除怯懦、昏沉的心态;有时候心会浑浑噩噩,这种时候,要在如如不动的法性当中安住,这叫做等舍。
寂止、胜观、等舍,这三种瑜伽叫什么呢?方便善妙、方便善巧。
前面是三个发愿,第一个要闻思修行,第二个要积累资粮,第三个要修止观双运。
“定生善”,第四个条件,仅仅修寂止、修胜观是不行的,为了功德越来越增上,一直到佛果之间,都要修行。
那天不是讲了嘛,《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乃至佛果之前,每个人的功德是可以越来越增上的。为了最高的目标,要去修行,这叫做定生善妙,是第四个。
我们要发愿将来越来越好,不要说,“我现在得到辅导员的果位,已经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由于学会、班级中的人太多了,实在没办法,有的人两三年就变成了辅导员。名相上是辅导员,但是有没有辅导的智慧呢?你看看自己,“我是辅导员呐”,进来的时候,都是特别特别的......(师模仿傲慢神态)。实际上你只学了几年,不要太傲慢了,应该谦虚一点,再多学一点。
有时候一个人的名称,把这个人都弄坏了。有些博士生,“我的智慧肯定是很渊博的,你看,我的名字是博士研究生,好了不起”,自己把自己有点......(众笑)
要不断提升功德,这叫做什么呢?定生善妙。
“加行善妙性”,第五个条件,最后一个,用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来修止观双运,叫做加行善妙。用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的方式,修寂止胜观。
我主要看的是安慧论师的《广释》,里面有些地方解释得比较细致。如果有汉文版的话,就更好了,不知道你们这辈子有没有机会见到。我还是很喜欢《广释》的,这次也很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讲《经庄严论》。一方面我把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翻译了,另一方面安慧论师的讲义,我尽量看了一遍,这样基本上通达了颂词的意义。其他很多的讲义,我都没有时间看。
“名为真专注”,具足上面讲到的五种善妙的意义,真实使心一缘专注中具足愿力铠甲,即是自我善愿。心很专注地发愿,相当于是铠甲一样的,把功德全部都保护起来,生生世世不离开。在实际行动当中修行,要具足上面的五种条件。
第四个轮是,有前积福的缘分。
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
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最后一个轮是什么呢?我们今生当中修行的顺缘,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
“欢喜”,第一个福报,今生当中很多的因缘,是跟前世有关系的,应该有欢喜心。前面讲的安住于顺境、依止于善知识、发愿修行善法,这些都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大家前世没有造善业的话,今生不可能在寂静的适合修行的地方修行,不可能遇到善知识,不可能发殊胜的善愿。所以今天有了这种因缘,大家应该很欢喜。尤其是有闻思修行像《经庄严论》这样大乘法的机会,在人生是很难得的。
非佛教徒不一定承认这种因缘,那是他们的价值观。我经常这样想,今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不知道是前世造了什么样的善业才遇到的,这不是容易的。今生当中变成富翁、变成特别有地位的人,一呼百应、所有人都恭敬你,可能很容易的。而我们能修行大乘佛法,这是很难得的,这是应该有欢喜心的,这是跟前世的积累福德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
“生闲暇”,第二个福报,即生当中远离了八种无暇,比如说诸根不具足,转生于地狱当中、饿鬼当中、旁生当中,旁生连闻法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我们现在转生到远离八无暇的、有暇满身份的地方,这也是应该欢喜的,这也是跟前世的因缘有关系,这是第二个。
“无病”,第三个福报,身体没有病,尽管有些时候有头痛、腰痛,这样的小违缘。
我十多年以来,每天都要吃几颗药,但是我觉得总体上还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违缘。你们在座的人也是这样的,身体基本上能扛下来。我希望,你们至少也要把《经庄严论》听完,如果想离开世间的话,最好不要着急走,尽量把这部法听完。一辈子能听闻大乘所有的经论,离开了也是值得的。我们藏地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听了某个经典,然后死了也就无憾”,有这种说法。
身体没有大的病,对修法没有大的影响,这也是前世的福报。否则,有些人想修法,但是得了绝症,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离开了;有些人连闻佛号的机会都没有,才来到这个世界,就匆匆忙忙走了。
“等持”,第四个福报,具足心堪能的等持。
虽然我们安住的等持不是很长的,但对法专注的心,谁都有的。比如说对四加行、五加行、三殊胜,很多人还是有一些专注等持的,这是心堪能,这也跟前世福报有关系。
“辨别”,第五个、最后一个福报,能辨别二谛的智慧。
有些人只能知道世俗谛,有些人没有辨别二谛的智慧,而我们依靠善知识,依靠前世的福报,今生当中至少也是学了《解义慧剑》,知道了二谛。胜义谛是什么?世俗谛是什么?我们至少是有了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些智慧,这也跟前世的福报有关系。
“能作因,即昔行福德”,这五种福报的能作因,实际上是前世的福德。今生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果报,完全是前世的因。
按照因明当中果推因的推理方式,如果望见山上冒出烟的话,那在山下面,依靠烟就能推理出山上必定有火。同样的道理,如果能具有上面的五种功德,欢喜心、暇满、无病、等持、智慧,就能推理出是前世的福报。
我想,今天能听课的、听懂的人,都有前世的福报。几个刚刚来旅游的人,不是完全信佛的,只是偶然在这里听一节课而已。有些人可能依靠这种因缘,会变成佛教徒,比有些老油条更加虔诚,这也是很好的福德。(众笑)
今天讲到了修法的四大轮,希望大家再三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四大轮。如果具足的话,应该有欢喜心,发愿将来生生世世也具有四轮,修行佛法、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