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11

创建日期:2022-10-14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11

  第九十六课:获得暇满之人身

  一、法与根机相应

  上节课虽然我们文字内容讲得并不是很多,但是从信心以及导师的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平常修行过程中,尤其要细致理解内外缘起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心能否获得结果,完全取决于对内外缘起法的认识程度之上。如果不能圆满认识相关的道理,即便修学了一系列调伏内心之方便,恐怕最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今天我们就继续往下讲解颂词,前面不做过多的讲解。因为上节课我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根机讲解了不同的修学方法。对于个人根机方面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很难做到法与根机相应。如果根机太低,而法太高,无论你觉得这个法有多么殊胜,从调伏内心的角度来讲,可能对你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法非常低,根机比较高,也无法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法与根机相应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我们会多层次讲解的原因。比如无论是从五道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中三种不同的上师瑜伽等等,都是配同着根机而宣讲。因此我们从理论上就应该对此有很好的认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实修过程当中。

  要记住,修行不能高攀,要量力而行。在见解还没有到达相应的地步时,无论你自我感觉有多么好,恐怕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为了避免在修行过程中产生诸多违缘,这些方面都要尽量做到圆满。

  二、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

  只有前面有善因才会有后面善果,因果不会颠倒。我们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也同时得到了具德上师的摄受,但还要细致了解,何谓珍宝人身,如何才能得到稀有难得的珍宝人身。

  暇满之身有八闲暇和十圆满,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从密法方便教授的角度讲解,可以称之为具圆满三相之身。即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这三种圆满即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

  这样的人身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原因也就在此上。只有对当前的人身有很好的认识,并且懂得珍惜这样的人身,才会真正利用好人身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也是我们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的真正意义。

  我们在讲解人身难得之难得之因时说过,若宿世不具备持戒、行持六度波罗蜜以及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这三个条件,是很难具备珍宝人身的。既然我们今天已经得到了这稀有难得的人身,就要善加运用,努力成办未来的快乐。如果将宿世善因感得的稀有人身仅仅用于吃穿享受,虚度一生,是非常不值得的。要知道,想要获得一次珍宝人身有多么难得。

  仅仅获得一次人身并不难,只要行持过一次善法就能得到,但是想要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仅凭一次善行或一次持戒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以上讲解的三个条件。

  首先要做到清净持戒。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或密宗的誓言,都应该要清净守持。其次还要行持六度波罗蜜,不仅要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前五度,还要往般若度发展,因为前五度为方便,般若为智慧。除此之外,还要有清净的发愿。正是宿世具有了这三个善因,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人身。细致观待,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现前我们就要借由这个人身创造更好的条件,乃至成办解脱,这才是我们宿世行善,今生感得善果的真正目的。如果今天不能精进修法,往昔所做的一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只是在空耗人身,虚度时光,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当下就要珍惜人身,精进修法。

  三、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上师这里讲解“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就是指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已经得到了具有传承之上师的加持。

  何谓具传承之上师?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系列法,也是我们的导师在他的导师座下得到的。这种得到并不是仅仅表面上的一种收获,而是指内心实证了这样的见解,才称之为执受圆满传承,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寻找导师时,首先要知道这位导师在依止他的导师过程中,是只听闻了几遍而已,还是内心真正已经证悟了上师的密意。如今有很多人求取传承,认为只要导师在上面噼里啪啦念诵一遍,自己就得到了传承。同样,如果导师也仅仅是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传承,就不是真正的得到传承,也无法将历代传承祖师的真实密意赐予给弟子,令弟子的内心发芽开花直到结果。只有内心真正具备见解,才算是执受传承。

  其次还要观察这位导师与他所依止的导师之间是否产生过犯戒等行为。我们把普贤王如来直到上师之间的所有传承比喻成金链一般,就要观察金链是否清净,其中是否产生过一些污点。如果出现过一些污点,就说明传承法脉不再清净了。而所谓的生锈,指的就是导师与弟子之间产生过犯戒的行为。

  比如弟子虽然在导师面前长时间修学,但内心对导师产生过一些怀疑与诽谤,以及在求学过程中,没有如理如法修学,只是凭借表面的形象得到了传承,这样的导师并不是真正继承传承法脉的导师。

  我们平常在寻找导师过程中,应该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是传承法脉清净。具备这一点就说明今天我们作为弟子不会是一个试验品。因为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行持的,并且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便最终成办了解脱。今天的我们只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且精进修行,成办解脱近在眼前。这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传承。能继承这种传承的导师,也必然是内心已经实证了见解,而不是仅仅表面上是传承人,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或者只有少许功德者。要记住,如果没有真正圆满传承祖师的一系列密意,就不能成为我们所依止的导师。因为真正接受传承者,必然是内心已经圆满实证传承法脉的一系列要点,只有这样的导师才有传授本传承的能力与资格。

  四、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如今各个地方自称为法脉传承者,可谓比比皆是。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以前我们高原地方对汉传佛教并不是很了解,后面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等众多高僧大德的恩德,逐渐开始与汉传佛教结缘,无论是对净土还是禅宗,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禅宗也越来越有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在我们这里将禅宗称之为“和尚宗”,并且在很多藏传佛教的经典中,对禅宗也有一些反驳,认为它的见解并不了义。但是后面听了很多高僧大德的解释,越来越认识到禅宗的真正要义,知道禅宗的见解非常了义。往昔很多人认为禅宗的见解不了义,主要是听了摩诃衍见解的缘故。最初他想把禅宗弘扬到高原,但在与莲花戒辩论期间,由于他见解不了义的缘故,没有被认可。因此当时高原地方就开始流传这种说法,认为和尚宗的见解并不了义。可是后面真正禅宗的见解得到了越来越多高僧大德的认可,才知道不了义的只是摩诃衍本人的见解,禅宗的见解是非常了义的,因此后面我也开始对禅宗心生敬信。

  后来我对汉地的接触越来越多,也知道禅宗自一花开五叶之后,传承越来越多,法门也越来越多,并且自称为禅宗多少代传人者也层出不求。可是当我再细致询问的时候,他们对传承也并不是很清楚。比如他所在的寺院以前住过某位禅宗祖师,后面的继承人就称之为第二个传承,随后就是第三个……直到今天,但是他们对于传承的理解只是一种表面的流传。比如前一代将法传给后一代弟子就示为一种传承,至于弟子内心是否有这样的修证,是否有这样的境界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传承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现前需要的是圆满实证。

  也就是说,我们所依止的导师,必须圆满具备解脱功德,其余的一切都不是我们所依止的对境。无论这位导师的名声有多大,条件有多么好,除了解脱经验之外的一切条件有多么优越,对于信仰佛教,欲证解脱的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世间这样的显现可谓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去依止,而是依止一位具有丰富解脱经验的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真正引导我们走向解脱。

  五、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如今有很多人会互相交流:某某出家人或某某居士,说法特别好,对理论也非常通达。我想,如果仅仅说是通达理论,相信你在上面多花点时间,也会取得类似之功德。别人也会觉得你所说的一切都与佛法息息相关,字字句句都是来自于某本书中的教证或理证,但是仅仅凭借这些内容就想去摄受弟子,还很不圆满。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没有哪一位历代传承祖师是依止书本而成办解脱的,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贤劫千佛中也没有一尊佛是依止书本解脱成就的,全都是依止导师证得佛果的。同样,在我们今天的修行过程中,书本可以作为指引我们修行的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我们对前进的方向没有很好的认识,很有可能走错方向而不自知。比如自己想去的是东方,但因为搞不清方向就盲目直接开始走,结果可能是背道而驰。虽然很认真,但是距离目的地却越来越远。因此,前面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内容,用智慧细致地辩证去了解自己前进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去做,相信到达终点指日可待。但仅仅理论上知道前行的方向还是有些不够,后面的实修更不能缺少,修行的经验对于成办解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依止的导师没有修行的实际经验,只是凭借书本上的说法,是很难达到目标的。我们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医生,学习非常优秀,但他从来没有治愈过一个病人。别人问他,你毕业于专业学校,知识广博,为什么无法治愈病人的病呢?这个医生解释说,也不是治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病人。如果病人是按照书本上的描写得的病,他就能治好。所以要怪就要怪病人,为什么不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去生病?这样的话,他就能按照书上的要求,治好所有的病。所以他现在根据书上的要求下药,但是病人的病生得不对,无法做到对症,病人自然也就不会痊愈了。

  就如同这个公案一般。如果只是根据从书本上了解的内容去对治心相续,虽然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起不了根本的作用。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没有一个是依止书本而成办解脱者,原因也正在此上。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说过:“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在实修的时候还是需要借助上师的教言,修行方可成就。”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这些都是在告诫我们,要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办解脱。若不遵循这样的缘起法,仅仅凭借自己平常所了解的内容,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恐怕离解脱还是很遥远。

  六、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不要轻视“珍惜人身”这句教言。当自己出现懈怠、懒惰以及拖延时间等显现时,尤其要观人身难得,体会自己今天能获得这样的人身有多难得,千万不要空耗如此珍贵稀有的人身。一旦无常来临,稀有难得摩尼宝般的人身由于自己虚度之故,对自己没有起到丝毫之作用,是非常可悲可叹之事。

  比如一个乞丐,身无分文,却由于宿世因缘得到了心想事成的摩尼宝,但因为不去用的缘故,仅仅存放家中,摩尼宝对他来说没有丝毫利益,与家中放一块石头一样,只是多了一个物件而已。同样,由于宿世因缘福报,今生得到了摩尼宝般的人身,却不善加运用,只是空耗时间,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当无常降临时才知道后悔,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件事啊!因此现前就应该要懂得珍惜人身,善加运用。

  至于如何运用之方便,我们也一直都在宣讲,依止导师必须要依止具有清净传承并且有丰富修行经验的导师,如理如法去修学。相信在座弟子对此已经非常了解了,但以前你可能对这方面并不清楚,只是道听途说,谁说哪位导师殊胜就跟着哪位导师跑。现前由于越来越了解什么佛法,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以前我到汉地,发现很多人都非常执著一种“稀有”。可能很多汉地人都认为所谓“物以稀为贵”,因此就希望自己要与众不同一点。如果今天导师对弟子说:“今天我赐予你的法,是世间极为稀有之法,非常罕见,如果不是有缘弟子,我不会传授这样的法。这是我在山洞中修行时感得的光明境界中本尊赐予之所得,现前我除了赐予你之外,没有传授给其他人,现在你就是我的首席弟子,以后也务必要遵照这样的仪轨念诵。”得到这样的嘱托后,这位弟子仿佛今天已经成佛一般,开心的不得了。

  以前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一方面是出于对佛教的信心,对导师也会心生敬信。另外一方面来说,可能也有一些迷惑、无知的成分。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解脱。是的,念诵很重要,我们也一直在讲解念诵的重要性,但我们也说过,念诵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口诵,另一种心行。很多人一直觉得口诵是最殊胜的,但是现前对佛法越来越了解,尤其知道何谓解脱后,就越来越清楚心咒不仅仅是念诵,更重要的是去做到。口诵是成办解脱的善缘,后续亲自去做到才能实证解脱。

  往昔由于我们无知的缘故,一直流于表面现象之中。当然,虽然我们都具有本来智慧,但最初进入佛门时,还是有很多迷惑的成分,从纯粹佛法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也不做,就无法感受到后面的智慧。但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任何仪轨,咒语都非常殊胜,没有不殊胜的,但是我们今天需要得到的是解脱,就要懂得以因为取向和以果为取向两种修学之法。

  以前由于不懂解脱道理的缘故,很多人非常执着于稀有,唯恐自己得到的法别人也会有,自己不是最稀有的这个人。导师一传法就会请问导师,自己是否是世间第一个得到这个法的人,如果导师说是,可能就高兴得不得了,仿佛自己得到了一个多么大的如意宝。但如今已经越来越懂得解脱的真正内涵,知道真正的如意宝是法如意宝,是要自己去做到。诚如惠能大师所言:“迷人口诵,圣者心行。”我们现前更重要的是去做到,而不是仅仅流于口中。这些修学的前行教理非常重要。真正懂得这些道理,会对以后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

  七、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六)

  有不少居士说,他想去学院,去亚青,或一些古刹寺院,实在不能去也要在家中闭关,目的就是专门诵经持咒一定的数量。对于刚开始入门的人来说,能这样做是非常好的,因为初行者需要创造这些成办解脱的善缘。无垢光尊者曰:“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就是讲解行持这样的善法,功德非常广大。

  但是尊者也说:“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我们在行持这些善法过程中还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这些善行与内心有多少结合,内心与善行是否一如?如果完全两样,虽然看上去是在行善,但是内心烦恼照旧,对于解脱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我们在讲解三殊胜法时提到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而想要做到不被外缘摧毁,内心的念头必须清净。如果内心被诸多恶念所束缚,你所行持的所谓善法,实际就是非法。也就是说,看上去是在行善,实际上对于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作用。

  我想,如果不客气地说一句,我们所有人以前都这样做过,至少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是由于无知,迷乱等一系列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但现在我们对修法已经越来越清楚,就要有所改变。无论自己的修行有多么短暂,也要令这些善行成为解脱之因。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复次告诫弟子:“初次进入佛门先不要急于做很多善行,而是先要懂得该如何去做。”若非如此,可能一切都会成为“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不知道法应与根机结合,一切修法均无法起到对治内心之作用。这样一来,仅凭借外表修法形象,对于解脱没有丝毫利益。

  为了避免这一系列过失,我们也天天都在为大家讲解无常。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短暂,没有时间拿自己当试验品,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旁。当无常降临时,自己能否了脱生死获得解脱,取决于生前所行持的善法。

  很多人说,他生前做过不少善行,应该会成为解脱之因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吧?细致想想,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以前阿底峡尊者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有一位在印度修行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由于修行偏袒的缘故,一切见修行果均变成小乘教法。如果再偏袒一点,可能就是堕入三恶趣之因。

  可见,虽然无上瑜伽部是密宗最高的法,但如果自己所行的善法有所偏袒,反而会成为堕落之因。而这些所行持的善法,对我们来说,就是念佛,念上师瑜伽或念诵本尊等一系列善行。由此可知,行持善法不在于表面,而在于是否调伏内心烦恼之上。否则看上去是在行善,实际却是在造作堕入三恶趣之因,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八、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七)

  要时时观察自己所行之善行是否起到了调伏内心的作用,因为除了自己身口意三门之外,没有其他的功德显现。

  如果三门之外还有功德所依,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以及历代高僧大德都成就了,我们还在人间漂泊,比我们恶业还要沉重的众生如今堕在三恶趣之中?他们感受三恶趣的痛苦,我们在享受人间的福报,都与自己的业力相关,彼此没有什么关系。同样,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要时时要观待身口意三门有多少改变,内心有多少改变。如果没有什么改变,只能说自己所造的善行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自己的清净心之中,而这份清净之心,我们本就具有,如今不能呈现是因为被无明二取即贪嗔痴烦恼所遮止。犹如蓝色的天空被乌云遮止时,原本蓝色的天空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看不见而已。一旦乌云散尽,蓝色的天空就会呈现在眼前。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否使用方便吹散乌云,对蓝色的天空没有丝毫影响,它始终不增不减。如同《心经》所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同样,我们本就具有西方极乐世界,只是由于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而无法现量看见,如今我们行持一系列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贪嗔痴烦恼,因此,现前就问问自己的内心,行持善法之后,内心的烦恼消尽了多少?由此可知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多远的距离。如果烦恼越来越少,意味着你离西方极乐世界已经越来越近;可是烦恼还是沉重如往昔,没有丝毫改变,就只能说所行一切均成非法,对解脱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想要避免这样的过失,就要懂得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

  以上讲解的内容可能有点在听前行之前行的感觉,但这些都是修行路上必不可缺少的修行条件。我们现前修法会觉得相对以前轻松很多,就是由于我们有了修行的主旨。现在学习不同的法,也同样要把他与四精要法结合到一起,互相庄严,这会令我们的修法越来越圆满,不会再有自己的闻思修还缺点什么的疑惑。相信大家,只要依教奉行,都能做得越来越圆满。

  九、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

  遇到具传承的上师,并在导师座下得到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对此都有很深的感受。为此,我们首先创造的外缘就是观察寻找一位上师。真正的上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

  具德的导师应该具有圆满的功德,是真正的佛。但是凭借我们现在的智慧,无法真正窥探导师内在的高深见解与圆满的功德,这时该怎么办?真正的太阳,必定会自带光芒,但绘画的太阳无论有多么栩栩如生,都没有这样的功德,在黑暗当中仍旧只是黑暗。因此我们观察一位导师是否是真正的具德上师,就要从功德角度去观察。如果他具有这份功德,就说明具有相应的见解,而这份圆满功德指的就是慈悲心和信心圆满。

  首先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圆满,尤其是要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有间断性。有时候有慈悲心,有时候没有慈悲心,或者慈悲心具有选择性,对某些对境有慈悲心,对某些对境没有慈悲心,都不是圆满的慈悲心。

  从总的角度来说,凡是正信的宗教都是以爱心为出发点,慈悲心当然是必不可少缺少的。但是在某些教派中,对慈悲的对境是有选择性的,有些对境可以慈悲,有些对境不需要慈悲对待。也就是说,他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心是有选择性的。但佛教首先讲解以慈悲为怀,并且是一种无缘慈悲,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慈悲的对境。因此我们说佛教的慈悲心是平等圆满,没有选择性的。

  正是由于心性不增不减,慈悲心也是圆满平等的,如果导师对慈悲的对境有所选择,就说明他的本体也是选择性,是生灭性的,也就是说,今天可能是很高的境界,明天可能就是很糟糕的一种显现。而真正圆满究竟的心性是超越时间与空间,是不生不灭的,此时所具有的功德才是圆满平等的,具有这样的见解者,才是真正的具德上师。因为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悲,永远不会有间断,也不会有所分别。如果对于慈悲的对境有所选择,只能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真正的成就者。

  十、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其次是要从信心的角度观察导师的信心是否平等圆满。如果这位导师张口闭口都在讲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从圆满的角度来说,他的见解恐怕并不圆满;从功德的显现而言,可能是时有时无,见解并不稳定,这也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个成就者。

  真正的成就者,他的标志就是功德圆满,他的信心自然也是圆满的,并不会有谁好谁不好,哪个传承好哪个传承不好,哪个导师好哪个导师不好等分别显现。如果张口闭口都是这样那样的分别心,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导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而是一位烦恼沉重的凡夫。

  圣者与凡夫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分别心之中。凡夫的眼睛永远看向别人;时时时反观自己,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是圣者。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凡夫还是修行人,就看看是否时时在挑剔别人的过失。

  我也常常看到很多信众,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自诩为修行人,但他们时时都在观察他人,却很少观察自己,这样的“观察”,恐怕一个真正的圣者也会被你观察出很多毛病,这与佛教的宗旨背道而驰。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他们的眼中,佛陀也是一个欺骗者并非是真正的成就者。最终当他们堕入三恶趣之时,才知道这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所造作的恶业。

  实际上,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区别也正在此上,时时带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内心者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不妨问问自己,平时自己是否如是观待自心而修行?如果你的修行只是看重自己平常口中能念诵多少,身能做多少礼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但也不是很重要。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时时拿着镜子观照自己内心者,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修行修法,实际上就是修心。

  修心者就称之为修行者,因为我们所要行持的内容就是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仅仅观察表面上要念诵多少内容,身体要做多少礼拜。当然,在内心清净的前提之下,具有这样的辅助,对增上见解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可是在内心不清净的前提之下,无论表面做出多少形象,都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我们口中都会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自己的清净心之中,尤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做到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说明并没有按照佛教的教授而行。现前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就要懂得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世间人不懂这些道理者众多,本来世间造业已经非常严重,进入佛门后还要造下更大的恶业,真是非常不值得,也是非常可悲的。现前我们可不能去走这样的路,而是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行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一、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以上讲解我们所依止的导师首先必须是一位具德导师。经过观察,如果这位导师慈悲心圆满与信心圆满,就说明这位导师是一位具德导师,但是否依止这位导师,还要观待第二个因缘是否具足,即观察这位导师是否与自己具缘。与导师是否有缘,应以何为准?就以自己的信心为准。如果经过细致观察,知道这位导师是一位具德上师,并且能对导师心生敬信,就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不仅具德,也与自己具缘,是自己可以依止的导师。

  当然,这里心生净信而产生的具缘并不是一种感性,而是理智观察后的结果。在观察导师具德的基础上心生敬信,就称之为理性,这种信心的生灭性非常小。当然,我们不能认为此时的信心没有生灭性,这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最初的信心还是落在意识范围之中,而意识本就是生灭性的。即便当时有信心,后面可能还是会有生灭变化,但由于前面已经观察导师为具德导师的缘故,即便出现一些偏斜,也会及时归于正道之中。

  但如今也有不少人完全从感性的角度依止导师。依止导师之前,对导师不做任何观察,只是凭借自己第一眼看见这位导师的感觉而定。如果当时感觉很舒适,甚至觉得自己进入一种难以名状的状态之中,就觉得自己与导师很有缘。但是我想,此时还是先去医院检查一下,这时候身体是否正常。比如我是一个血管堵塞很严重的人,有时见到一个众生,也会进入一种奇怪的状态,但这并非是外缘有多加持,只是当时因为血管堵塞而产生的现象而已。因此,我们依止导师的时候,如果也是这么感性,就不妨想想这个例子,这时候还是不要太激动,先去检查一下身体为好。

  也就是说,如果以感性依止导师,这样的依止并不会长久。本身我们的意识就是有生灭性的,如果不能有相应的教证与理证来说服自己,仅仅凭借一种感觉,可能今天有信心,明天就未必了。即便第二天还有信心,这份信心又能保持多少时间呢?

  如今有很多在家居士选择一生的伴侣时,一开始也觉得彼此很有感觉,可是很多人在两三年之后就开始吵架甚至打假,最终分道扬镳了,有些甚至连朋友都做不下去了。这就说明过于感性的感情并不可靠,即便从世间的角度而言,也还是需要理智一些。可即便你能长时间细致观察,觉得对方也是有一些不错的地方,但后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可能越来越淡。这本就是世间的规律。但相对而言,经过理智观察,这种感情还是比较稳定,不会太糟糕,也不会变化得太频繁。

  同样,我们今天在选择导师,依止导师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依止的导师只是具缘却不具德,彼此可以成为朋友,却不能成为自己解脱路上的导师。如果导师具德,但是与你不具缘,即便做了依止,结果可能也不会很理想。因为你可能感觉不到这位导师有多么殊胜,也无法对导师心生敬信。即便导师今天为你讲法,可能在你心中还是会觉得可以三分之一遵循导师的教言,另外三分之二自己说了算。难以做到如理如法去修行,原因就在于你与导师不具缘。

  所以,我们一再讲解,依止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唯有如此,你才会将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因为你对导师有信心,知道这样的导师永远也不会欺骗你。如今世上有很多所谓导师欺骗弟子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就是这位导师没有满足以上所讲解的两个条件:具德与具缘。导师如果具有这两个条件,就永远不会有欺骗的显现。懂得这些道理,对于我们走在正确的修行之路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5课12-2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2-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