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四、修法品=己一、总说(225)+己二、别说+己三、摄义
己二、别说=庚一、修行顺缘(227)+庚二、修行本体+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22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修法品)分三:
22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一、总说;
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
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22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别说)分三:
22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一、修行顺缘;
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
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
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
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
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4-111 2016年09月29日
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最近课堂上的纪律还可以,应该是课前的提示起到了作用。这种方式比较好,因为很多人都是利根者,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人离开了。
我始终觉得,上课有规律要好一点。很多人从小在学校里面就受到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教育,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大家可能会生厌烦心,所以我比较赞叹一堂课一个多小时。
《经庄严论》也好,《妙法莲华经》也好,有时候内容比较多,可能会超十分钟左右,最多超十五分钟左右,要一个多小时。超一点点的话,你们也不要特别执著。以前给美国人讲课,如果超过预定的时间两三分钟,下面就有人说,“哎,时间到了”;如果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两三分钟,下面就有人举手,“还有两三分钟,你要给我们再讲一点,因为钱已经付给道场了”。这样不太好,这是一个事情。
第二件事,国庆期间安排一些法师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候给游客讲课。昨天下午有时间的几个法师,在国庆七天当中,按抽签的次序讲课。讲什么法?题目由法师自己确定。我出去讲课的话,很多时候都是邀请方确定题目的。
你们法师们,不要讲得太深了。有些教中观、因明的法师,不想单独备课,就把中观的、因明的东西,直接给游客讲,让游客听不懂。不要特别深,也不要特别浅,根据情况,给游客讲一些基本的佛法道理,让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听懂。这是另一件事情。
下面讲《经庄严论》,今天开始讲第十四品《修法品》。
先对法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听闻;听闻以后,给别人说法;说法之前,自己要修行。如果自己没有修的话,说法是很难的;或者给别人宣讲的同时,自己也要修行。自己修行,这是自利;给别人宣说佛法,让别人修行,这是他利。
以前鸟窠道林禅师[注1],跟诗人白居易之间,有一些辩论。我在《做才是得到》的序言里面,用过这个公案。当时鸟窠禅师把茅棚搭在树上,像鸟巢一样的。白居易说:“这是很危险的,万一掉下来怎么办?”禅师说:“你更危险,因为你是当官的人,你掉下来怎么办?”白居易说:“你说佛法的大意是什么?”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太简单了,三岁的孩子都懂。”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孩子都懂,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也很难行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谁都会说,但真正要做的话,即使出家多年的出家人、学佛多年的佛教徒,要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恶法,也是不行的。
有些恶法,是明知故犯;有些恶法,虽然不是明知故犯,但是因为烦恼深重,以无明而犯,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修行,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虽然知道很多法,也会给别人讲,但是自己没有修行,到离开世间的时候,或者遇到痛苦的时候,就跟没有学佛的人一模一样的。甚至有些没有学佛的人,更加坚强;而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听闻多年佛法的人,更加脆弱,有这种可能性的。
下面《经庄严论》讲修法的道理。我每天讲的颂词都不多,七八个颂词,但内容是非常甚深、细致的。有智慧的人,都比较喜欢,因为他们喜欢有一点深度的法。如果每天都讲没有特别深度的法,他们感觉太简单了。
我特别佩服弥勒菩萨,现在就与弥勒菩萨搞好关系。万一在世尊的任期内,没有成就,那么在弥勒菩萨的任期内,就很有希望成就。有时候,人还是需要有关系的,对吧。
我开头的时候不能讲得太慢了,不然到最后就讲不完、太快了。
师念藏语传承。
戊四(修法品)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己一、总说:
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按照经中所说修行分类是,遍知义、遍知法,随法修法、顺入法、行同法,分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类,遍知义。闻思修里面的闻慧,在听闻佛法当中产生闻慧。
“具慧于二者”,信解行的具慧菩萨,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或者在遍计不存在,依他起和圆成实存在当中,这两个是一个意思。
《经庄严论》是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讲的,唯识宗非要把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这三法拉进来解释,我们经常有点模糊。如果以中观的观点来解释的话,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
“断除邪与真”,具有智慧的人在观察胜义和世俗的时候,断除两种边,即不住于邪的边,也不住于真的边。
通过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信解行菩萨要抉择,在胜义和世俗二谛中怎么断除颠倒与真实呢?从观待世间的其他心识而言,他不是颠倒的,因为他有一定的证悟;从观待出世间一地菩萨的智慧而言,他是颠倒的、并不是真实的。在这里,以这两种方式了解断除颠倒和断除非颠倒。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通过三种等持,我们经常说的,空性的等持、无愿的等持、无相的等持,来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信解行菩萨在证悟二无我的时候,跟证悟真如是比较相同的,都是以总相的方式认识的。
第一个是以空性等持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怎么通达呢?我们知道,所谓的人我,实际上是以名、相、文字、表示、名言假立的,只是一个遍计法而已。在究竟意义上真正去观察的时候,遍计法的人我是没有的、空性的。
所谓的法我,是能取所取两种方式所摄的色声香味触的东西,在遍计法上面怎么寻找,也是没有的。
依靠空性的智慧、空性的等持,寻找遍计法的人我、法我,是得不到的,就像兔角一样,实际本来未曾有,通过这种方式来了知。
第二个是通过无愿等持来证悟什么呢?证悟依他起存在,依他起怎么存在呢?所谓的依他起是指心和心所。轮回也好、涅槃也好、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依靠依他起而显现的法,是无欺存在的,谁也没办法否认,决定存在。
观察这些法,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没有什么想得到的。轮回当中的法、清净当中的法,虽然在名言当中无欺存在,依他起的显现是存在的,但是在轮回当中,没有什么值得可求的,这是以无愿等持的方式了达。
第三个、最后一个是以无相等持来了知。圆成实所摄的能取所取的法,像虚空一样的,是空性的。这样的空性,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是存在的。虽然是存在的,但是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也是得不到的。以无相的等持去了解圆成实的光明分、显现分,一切都是无相的。
以上的了达方式是,遍计是不存在的,依他起和圆成实是存在的,这是唯识宗的观点。中观的观点是,名言当中是如梦如幻存在的,胜义当中是不存在的。
唯识宗与中观的观察方式有点不同,唯识宗说胜义当中,圆成实是存在的;名言当中,遍计法是不存在的。在究竟意义上,两宗观点是一样的,因为唯识宗所谓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有相的东西;所谓的不存在,并不是显现也不存在的一种法。
这里说,作为信解行的菩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通过观察胜义世俗二谛,断除邪真两种边,以空性无愿无相三种等持,在总相上完全知道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华严经》当中讲了,“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则离一切相”,作为智者,他观察到一切三有的法,都是无常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无我的、无相的。我们刚才说的空性的等持、无愿的等持、无相的等持,在《华严经》当中,也是有的。“离一切相”,就是无相等持;“空无我”,就是空性等持;“无常”,就是无愿等持。
无常跟无愿是相同的,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哪有什么可向往的呢?有什么想得到的呢?有没有啊?没有什么的。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要知道无常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色声香味、一切的一切,没有什么值得得到的。即使得到的话,就像梦幻泡影似的,暂时好像恍恍惚惚地存在,但它到底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世间的荣华富贵相貌,能维持多久?自己的生命、外在的法,实际上都不是长久的。因为不懂无常,三界当中的众生,每天都以四种颠倒来迷惑自己、陶醉自己,在痛苦当中执著各种各样的法,是非常可怜的。
第二类,遍知法。闻思修里面的思慧,思维的智慧。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了知经教的意义之后,就知道经等名称、词句、文字聚合相的一切能诠法,就像航船一样的。
航船的话,想过河的时候,很需要;正在过河的时候,也需要;过了河以后,就不用了、舍弃了。同样的道理,暂时依靠词句和文字、依靠能诠法,可以了达所诠法的意义;到了一定的时候,了悟了意义以后,这个就不需要了。知道法的意义之后,所有的能诠法,就不需要了。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听闻佛法,听完了以后,能不能因此满足呢?不能依此满足。应该断除以闻而满足的想法,还要通过思维去知道这个法的甚深意义。思所生慧,就称为遍知法。
要知道法的意义,光听一遍,是不行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当中讲了,“若人得闻,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万亿义”,如果我们听了一句法,其实里面有千万的意义,我们应该能解释、能解开里面千万的意义。
比如今天讲的闻思修,所谓的闻,里面就有不同角度的意思;光是《华严经》里面的一个教证,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呢?不能的;即使同一个教证,不同的大德善知识也能讲出不同的意思。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光“妙”字,就讲了三个月很甚深的意义。
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要学会什么呢?文字和词句是接引我们了解法义的,我们要思维其中的甚深意义。否则,对个别法,可能是了知的;但是对其中的意义,并不知道。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把佛陀说的法比喻成航船,到证悟的时候,所有词句的法船,都是不需要的。正法都不需要的话,更何况说是非法呢?所有的法都要舍弃,一定要抛弃。
听闻法以后,要学会思维。
师念藏语传承。
第三类,随法修法。闻思修里面的修慧,修行。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异生指的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菩萨,这种菩萨的智慧,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信解行菩萨了知义与法,同前面所讲的那样,断除真实与颠倒,以总相或者共相的方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不能完全像菩萨和声闻那样完全证悟,但是我们通过闻思和实修,也能知道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义与法。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为了圆满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要不断修行。资粮道,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有暖、顶、忍、胜法四等位。依道越来越上进,直至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
随着法,尽心尽力地修行,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修行,很多的法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在词句上。没有听法,就不能了知法的意义;听了法,但是没有思维,就不能断除怀疑和邪见;思维了,但是没有修行,那也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
《华严经》里面,有几个很好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象一个人漂在水上面,因为害怕淹死,而渴死了。藏文里面怎么讲的?(师背诵藏语),这是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河里面干渴而死。
第二个比喻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医生虽然给别人开药很方便的、很好的,但是自己得病的时候,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三个比喻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有些人数别人的珠宝,自己没有珠宝,所以没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贫穷。
这三个偈颂也是比喻,一个是沉水的比喻,一个是医药的比喻,还有一个是数宝的比喻。《华严经》的这三种比喻,对于修行人来讲,真的很重要。不修行的人,就像刚才讲的一样,第一个比喻,漂在水上面渴死了,一直在佛法的大海里面,但是最后死的时候,非常贫穷,很可怜的;第二个比喻,很善巧的医生,自己病的时候,没办法自救,到处求医。很多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好像根本不懂医一样的,很可怜的;第三个比喻,有些人天天数别人的钱,或者天天保护别人的宝藏,最后贫穷而死,也是很可怜的。不修法也是如此的。
第四类,顺入法,随入修行。
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
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菩萨于一地”,信解行菩萨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以后,得到第一地,也说是欢喜地,获得了见道。
“与得彼本性”,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与自已的本体为一体。
“一切皆平等”,得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一切都平等。所有一地菩萨身语意的功德,都是平等的,比如说一刹那间当中,能震动一百个世界,度化一百个众生等等。
“出世无上智”,一地菩萨有出世和无上的智慧,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根本没有这些智慧。
出世是什么呢?声闻缘觉的出世间智慧;无上是什么呢?已经超越了分别,无有分别的智慧。一地智慧是世间的智慧根本没办法相比的,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也是没办法相比的。
“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得”,好象是《法苑珠林》里面的比喻(在《法苑珠林》未检索到相似内容,在无性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注2]中有该比喻),竹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它的第一个节很难突破;一旦突破第一个节,下面的一节一节就很容易长出来了。同样的,菩萨得初地的真正智慧,刚开始很难现前;一旦得到的话,其他地的功德,很快就能得到了。好像《法苑珠林》里面有这样的比喻,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们到时候可以看看。
一般来讲,我们在凡夫地当中要熬很长时间,很容易退转;到了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就不容易退转了;得了一地菩萨以后,就不会退转了,对法产生了真正不可退转的定解。所以最难的是,没办法突破凡夫地,很多众生在轮回里面,一直没办法出头、一直淹没在里面,特别可怜。一旦有了初地的见解,那其他地的功德都比较容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