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五灯会元》,卷第二:
径山国一钦禅师法嗣鸟窠道林禅师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狐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注2]《摄大乘论释》,无性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七/彼修差别分第六: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依得诸地说如是言。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者。于地教法决定印可真实如是。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者。得于教法。十种法行。谓于诸地相应教法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达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如有颂言。
如竹破初节 余节速能破
得初地真智 诸地疾当成
[注3]《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寂天菩萨造颂,麦彭仁波切释,索达吉堪布译:
是故证法无我之智是总体,证人无我之智乃是分体,也是相似智也。执法我是总无明,执人我是分无明,犹如总树与紫梗树也。由人我执生起悭等烦恼障,由法我执生起三轮执著之所知障也。故证二无我之菩萨智,能断二障,而声缘道,唯断烦恼障。断障法亦于大乘见道中,断二障之遍计分,复次逐渐断除二障。至第八地时灭尽我执相续故,此等清净地无有烦恼障,其后唯除所知障。第十地后,以入金刚定摧毁二取迷乱之细微习气故,此无间时已获得法界善逝如来出有坏之智慧金刚身。此乃圣境诸大车轨之密意相合,不应混合于藏人之分别念,若能了知此理,则自然解开诸论之难处,并密意江河,溶入于智海也。
[注4]《中观庄严论释讲解》116-128讲记:
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会不会转生呢?不会转生。《现观庄严论》中,对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烦恼用了执著、所取等非常多的代名词。表面看来,一地菩萨甚至五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有这种分别念呢?实际上,这种分别念和现象不会变成堕入轮回的因。就像毒蛇已经拦腰折断,再不会起来一样,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烦恼障,但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宝性论》云:“与圣道相系,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为如褴衫。”与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相系的缘故,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修断,绝对不可能再度转生轮回,就像扔在尸陀林的破烂衣服不能再次使用一样。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相续中似乎仍有烦恼,但是根本不存在真正自相的烦恼。
[注5]1、《亲友书讲解》13-20讲记:
《亲友书》正在讲“人身难得”,这分为三个方面:总说转生普通人身难得之理;别说具四轮之人身;思维远离违缘八无暇之理。第一个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
辰二(别说具四轮之人身)分二:一、总说四轮;二、分说善知识。
巳一、总说四轮:
讲“人身难得”时,有些讲义侧重的是十八暇满,这里是讲具有四轮的人身很难得。
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
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四轮人身是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打个比方,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个轮子的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古代没有飞机、自行车、摩托车,在地上,四个轮子的车是最快、最安全的。)同样,我们若想快速前往解脱之道,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必须依靠这种四轮人身。
所谓的四轮,是在修行中的四种顺缘:
一、“身处随圣之境地”:是指依止顺境,处于人间或天界中。有些讲义说,得到人身才有解脱的机会。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也可以解脱,但从别解脱戒所依的角度讲,不像人身有那么好的机缘,不过天人毕竟比三恶趣有福报,所以有些大德或成就者也有转生天界的现象。
或者解释为,我们应依止适合修行的寂静地方,远离容易生烦恼、嘈杂喧闹的恶劣环境。《俱舍论》中说,如果对境不清净、烦恼种子没有断,再加上有非理作意,这三种因缘聚合就会产生烦恼。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人,依止顺境非常重要,自己的修行境界要想得以稳固,外在的环境有很大影响。古德先贤也特别重视环境的选择。孔子曾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特别杂乱的地方,他永远不会居住。有一个上师也讲过:“我愿意居住的地方,是离婚率比较低、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少的地方。”
现在有些城市特别乱,这样的环境不要说修行,就连自身的财物、性命都难以保障。所以比较清净的地方,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等大成就者加持过的地方,非常适合修行人居住,哪怕在那里呆几天,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月灯经》说过:“若有人数劫中于一切佛前供养鲜花、薰香、涂香、神馐、舒适资具,有人以极大厌离心向静处仅迈七步,则此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
因此,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合修行的环境。有些人刚开始比较注意修行,希望自己不要退失道心,然而逐渐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不知不觉间,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就悄然退失了,最后自己什么都没有,非常可惜。
二、“依于殊胜之正士”:指依止殊胜大德。一切解脱均依赖于上师和同行道友,所以,我们要依止有道心、有智慧、有悲心和利他心的正士。这个问题在下一颂词中有广说,我在此不详细阐述。
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修行圆满,有一定的困难。为什么我经常要求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就是因为共同学习的力量非常强。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将近二十年没有离开过闻思和上师,可是若单独一人学习修行,可能也会慢慢退失信心。因此,跟见修行果一致的大乘道友共同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想一个人好好修行,其实你的修行功夫尚未得以稳固之前,这样做恐怕比较危险,如果离开了上师和道友,修行不一定会圆满成功。
三、“己发宏愿”:是指要发宏誓愿。我们行持任何一个善法,均应以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摄持,哪怕坐一座禅、念几分钟课诵,闻思修行、放生、转绕等,也要回向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快乐,为利益众生和成就佛果而默默发愿。
若没有这样发愿,就算做了很大的善事,善根也不会广大。我们学过许多大小乘经典,里面都说如果在佛前发誓愿,将来定会得以现前。所以,即使你在佛前供一盏灯、点一根香,心里也应该发善愿。我常看见很多男女老少在寺院里拜佛烧香,他们发的愿就是“让我家庭平平安安”、“让我生意兴隆,多赚一点钱”,这种发愿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积大福”:指往世中曾积累广大福德。我们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依止殊胜上师,有机会修持无上佛道,并不是平白无故、无因无缘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累过广大资粮所致。我们现在仍要不断地积累资粮,若没有资粮,获得究竟佛果是不现实的,这在《宝鬘论》等诸多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明白。
综上所述,这四轮是趋入解脱不可缺少的途径。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论典中,均引用过《亲友书》这个教证宣说四轮的重要性。龙猛菩萨对乐行王说:你作为一国之君,理当全部具备这四轮。
其他的四轮马车有没有也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依止顺境、亲近正士、发大宏愿、积累福报,这四大轮不可缺少。倘若少了其中一个,就如同车子少了一个轮子,修行是不可能圆满成就的。现在有些上师说:“我需要四轮轿车,否则当不上活佛,你可不可以给我啊?”这四个轮子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前辈大德没有轿车也能现前寂灭果位,你最需要的是四轮人身,看看自己是不是安住顺境?有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平时的修行有没有发愿和积累资粮?如果四个因缘都具足,那你应当生起欢喜心。
这四轮与不离空性、不舍众生也有很大关系,若能经常行持,一切邪魔外道无法加害你,因为对誓言坚定、常行善法之人,佛陀会时时加被。《般若摄颂》云:“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本来,修行人有四大魔制造违缘,但有一种人不受内外魔的干扰,哪一种人呢?具有殊胜智慧,安住于空性境界中;以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利益众生的誓愿永不退失。具足这三个条件的人,诸佛菩萨会日夜护念加持,任何魔也不能作祟。这个教言在《前行备忘录》中有详细的解释。
所以,具足四大轮的人,应该安住在智慧中,同时要不舍众生,不放弃菩提心。若能如此,诸佛菩萨、传承上师和护法空行会时刻加持,你不用经常胆战心惊,每天害怕有小偷来了、魔来了,走路时也是左看右看。如果安住在空性中,空性中哪有小偷、哪有魔啊?什么违缘都没有。其实利益众生时,这些违缘都是修行的顺缘。
《般若经》中说,如果有人用檀香供养你,有人用兵器把你割成一块一块的,倘若你能如如不动,对两个人同等对待,说明真正修到了平等观。我们口头上都会说诸法平等,但实际上,这个人赞叹我,我就非常高兴,要给他报恩;那个人不要说用兵器杀我,仅用恶言骂我几句,我也特别不高兴,这说明没有达到平等观。
我们作为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应该把这些法语牢记于心。以前一听“四轮”就以为是四轮马车,现在学习了之后,应当明白四轮的含义。(以后考试时,我可能会问:“什么叫四轮?请详细说明你具不具足这四轮。”看大家能不能答得上来。)否则,你对佛法的术语一窍不通,世间乱七八糟、甚至是骂人的教证理证非常丰富,一开口就是从古至今的种种脏话,善法方面的教证一个也没有,这样不太好。应该要改过来,想想以前的大德和合格的修行人是怎么做的、怎么修行的,自己也不要有太大差距。
2、《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索达吉堪布释讲:
卯二(顺缘依止四轮)分二:辰一、宣说四轮;辰二、依止善知识。
辰一、宣说四轮:
生中依善友,及发于正愿,
先身为福业,四大轮全获。
我们修持佛法需要具足很殊胜的因缘,顺缘是成就解脱和涅槃的根本。世间顺缘最主要的有四种,称为四轮。之所以称其为轮,是因为依靠车轮可以到达目的地,而依此四缘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涅槃城,故名为轮。第一种轮是生中土。中土又分为地界之中土和佛法之中土两种,贤劫千佛成道之处,是南赡部洲的中心——印度金刚座,围绕金刚座的印度诸城市为地界之中土;凡是有佛教正法安住之处,即为佛法之中土。此处中土指佛法之中土,我们生于佛陀的教法与证法兴盛的地方,能听闻到佛法,见到佛陀的四众弟子,已为具足第一个顺缘,虽然在座弟子中,有的生于边地,但以善缘已来到了这里听闻佛法,也算已具足了第一轮吧!第二轮是依止善友,此善友包括善知识和善道友二义。经常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和有正知正念的道友,对你的见解和修行都有很大的利益,我们来此依止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和诸多具足功德的道友,已具足了第二个顺缘;第三轮是发正愿,一切诸法愿为先导,有了愿力后,再去实行,必会得果,所以发正愿是相当的重要,我们学院,每天念《普贤行愿品》等殊胜愿文,已经具足了第三个顺缘;第四轮是前世造了福业,如果前世没有修很大的福德,今生当中是根本遇不到佛法的。而我们现在已经遇到如此殊胜的大圆满,所以推知前世一定造过很大的福业,如此已经具足了第四种顺缘。
此四种顺缘必须全都具足,犹如汽车的四轮,缺一不可。同样,缺一种顺缘,我们修行都很难成就,如未生到中土,则连佛法都难以闻到,修行等更如空中摘鲜花一样……现在我们已四轮全具,已具足了解脱的四种根本因,只要肯精进修行,就会顺利到达解脱城。
[注6]《阿育王经》,大正藏 No. 2043,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卷第九/优波笈多弟子因缘第八虎子因缘:
少欲知足因缘
时南天竺有一善男子。于佛法中出家。少欲知足不乐荣华。不以苏油摩身。不汤水浴。不食苏油。常畏生死。为四大无力故不得圣道。即生心念。谁能为我说法。闻摩偷罗国有比丘名优波笈多。佛之所记。教化弟子中最为第一。即往其处合掌礼敬。说言。大德。佛已涅槃。大德。今作佛事。为我说法。时优波笈多见其最后身畏生死。复思惟言。何故不得圣道。即便见其四大无力故常乐粗恶不愿荣华。时优波笈多语言。善男子。当随我教。我当为说。答言。如是优波笈多为其教化。令诸檀越设种种饮食洗浴众僧。又语年少比丘。汝当为此比丘洗浴。时年少比丘以苏油摩其身。以汤水洗浴。食时至。以种种美食与之。是比丘食竟。数日之中身有气力。是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是比丘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四修法品
戊四(修法品)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己一、总说:
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按照经中所说修行分类,以“遍知义、遍知法、随法修法、顺入法、行同法”五句宣说。
1、遍知义:信解行的具慧菩萨,于二谛或遍计不存在、依他起圆成实存在两者,断除颠倒与真实,即信解行者证悟二无我随同真如,因此观待世间的其他心识是无倒,所以也不是颠倒,因为是世间者,观待出世间的智慧也不是真实,是断除这两者的自性。如此以信解行的空性、无愿、无相三等持,遍知人、法二无我。以空性等持通达人、法仅是以名、相、表示、名言假立的,从而了知遍计本体不存在是空性,人我也无所取本体与能取本体,色声等法我也无有所取本体与能取本体,因此遍知二我如同兔角般实际本来未曾有。显现所取能取之基依他起心心所不真实的分别在名言中有,因为染污法与轮回种种痛苦不可否认、无欺成立,谁也不该说没有,如果它没有,那么也本来不可能安立染污与清净,但实际轮涅存在谁也无可争议,了悟通达依他起虽然存在,但它是非真实的分别,是痛苦之处与贪等烦恼染污法,并非希愿之处。以无愿等持,如实了知它的自性。圆成实是以所取能取而空的自性,它对于一切法来说如同火的热性与水的湿性般本来存在于法性中。如果它不存在,那么二我与所取能取就成了存在。如此法性圆成实虽然有,但无有任何所取能取的戏论相,因此寂灭言思分别,以无相等持能了知。所以说,遍知有无之义或遍知遍计、依他起世俗谛与圆成实胜义谛如是无与有之义。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2、遍知法:知法是指什么呢?了知经等教义:经等名称、词句、文字聚合相的一切能诠法,比如过河者不可没有船,但度过河以后船的作用已经完成,不需要一直依靠它。同样,为了理解、了知所诠义,安立的名称、词句、文字相的一切法也如同航船一样,了悟这一点而断除仅以听闻词句为满足,主要生起思维名义的思所生慧,就称为遍知法。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3、随法修法:依靠信解行异生位的闻慧与思慧,了知义与法,如前所说那样断除真实与颠倒,以影像或共相的方式证悟二无我,为了圆满、清净那种智慧,使之成为出世间智慧的法相,从暖位至胜法位之间越来越向上修行,即是随法修法。
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
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4、随入修行:之后菩萨于一地极喜地,与获得见道本性的一切菩萨平等,获得超胜声闻、缘觉出世间最无上的无分别智慧,即是现证法性义,因此与无过完全趋入菩萨地随同,故称为随入修行。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5、随行法:指修道的修行,先前获得见道而真实灭尽见所断的一切烦恼,之后为了断除所知障,从二地至十地间修行,即是妙加行。
能断除障碍的智慧是怎样的呢?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后得以安住清净世间智慧能了知尽所有的所知法,入定无分别智慧如实了知如虚空般的如所有法性,这两种智慧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方式一起轮番而行,次第相续产生。如是二地等所有剩余的地,行持已见随同之法。
以上顺应经中所说五种修行而以信解行至修道十地间总说了修行方式。
己二(别说)分三:一、修行顺缘;二、修行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庚一、修行顺缘:
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
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修行顺缘是指四大轮,安住顺境、依止正士、自我善愿、有前积福的缘分,如果具足这四种,则修行将圆满,因此宣说。
1、处境:具慧者修行的地点,轻易善得维生资具;无有野蛮人与猛兽等,善妙处境;水土相符,不生疾病,无有脓疖、麻风等的善妙合意土地;有戒律见解相同的善良道友;无有障碍禅定瑜伽白天人的来往夜晚喧嚣噪声等禅定的扰乱,具足悦意的功德。处于如此之境会增上瑜伽,而相反的一切违品阻碍修行,因此首先要慎重观察处境,不应草率修行。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
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2、依止助伴正士,是一切功德的殊胜缘。正士的法相是怎样的呢?入大乘的菩萨具备多闻教法;通达证法真谛而见谛实义;精通为他讲法或说法;慈悲利他;利益他众无有厌倦。应当了知这样的正士就是所当依止的大善知识。
若问:那自我善愿是指什么呢?
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
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3、能修行的行者自己追求大乘法以三慧缘取,即是能缘善妙;不以微薄善根为满足而尽量积累福慧资粮,为所依善妙;心掉举散乱时以思维其过失作意寂止而断除,当心怯懦昏聩时思维佛菩萨的功德、等持的利益及诸法的自相、共相,提升心力,修行胜观相能断除怯懦,当无有怯懦、掉举时于其状态中修等舍相,如如不动安住那种境界,这般修寂止、胜观、等舍三相瑜伽,是方便善妙;不以具此及自地阶段功德为满足,越来越向上,为定生或入地、道善妙;以止观道恒常趋入即是加行善妙之自性。具足以上五种善妙的本性义,真实使心一缘专注中具足愿力铠甲,即是自我善愿。
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
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4、以往昔造福德感得住于顺境,值遇善知识与正法等,心得欢喜;转生为远离八无暇的闲暇者;身体无病而堪能行法;具足心堪能的等持;具备辨别二谛义的智慧。这五种的能作因即是前世造福,现今显现它的果报,如同由烟推知火一样决定是以前的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