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1(386-398)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397)+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
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
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392)+卯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397)+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398)
卯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394)+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395)+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396)
38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
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39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
知如来出现,世间无坏性。
39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
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知无尽行相。
39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
有贪等及无,广大…
39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
…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及心不可见。
39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
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能仁证真如,
复为他开示。
39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2、正等加行173种行相=基智27相+道智36相+遍智(或佛智)110相
正等加行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基智的二十七相,道智的三十六相,遍智(或佛智)的一百一十相,这是修行者修行以后次第所得到的行相。这个相通过什么样来了知?通过法相。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蓝色的布匹,当时在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蓝色布的行相,这个行相是通过眼识来了知的,并不是由其他来了知的。虽然是通过眼识来了知,但这个相还是跟眼识一味一体的;但是你在表达的时候,蓝色眼识的识和蓝色眼识的对境的行相,这两个也可以分开的,相当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加行性相和加行相。
3、在正等加行当中,比较难懂的是前面讲的173相,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在颂词上解释,而没有在讲义上讲,可能后面的部分也要以这种方式。下次如果有机会再讲的话,我想应该在讲义上跟大家讲。这次前面的四十六种魔业是从讲义上讲的,这样可能大家都比较清楚,颂词上也没办法广说。
前面讲的一百七十三相,下面我们会讲到它的法相,也就是“所知法相”。法相总共有91种,这个可能也是稍微有点难懂。
4、《量理宝藏论》第八品中介绍了名相、法相和事相。以人为例,“人”这个名称区别于动物,这是名相,知言解义是人的法相,具体到人当中的东北人或美国人,这是人的事相。
5、法相=智相+殊胜相+作用相=智相(基智相+道智相+遍智相)+殊胜相+作用相
智相,是指通达了显空无二的智慧,从智慧层面讲的;殊胜相,这种显空无二的智慧只有菩萨才有,而声闻缘觉没有,已经超胜他了;作用相,通达任何一法的作用是什么呢?用大悲方便法去摄持,主要是从方便大悲方面讲的。
智相是从了知的层面讲的,比如说眼识了知蓝色的布匹,那么眼识就相当于这里的智慧法相,因为他是直接了知对境的本体。主要分基智相、道智相和遍智相,就是前面讲的三智的相。
胜相是从超胜方面讲的,比如说以否定常有而说无常,从断除声闻缘觉自私自利心的角度,而说明菩萨的完全利他的心,这就是殊胜相,在本体上已经超越了。
作用相是从作用上面讲的,比如说有盛水作用的是瓶子,能撑梁的是柱子,从这些事物的作用上面来安立事物的法相。
安立法相的时候,有些是从事物的本体上安立的,有些是从它的作用上安立的,有些是从与另外一个法的反方面来安立的,这里的三种法相可以这样来理解。
6、自性相
分十六种,它们的本体都是三智,不但是自性的法相,同时也成为其他智慧所表示的所诠的意义,也就是名相。从自反体来讲是法相,从对境角度讲,也称为名相,自性相既是法相也是名相。
7、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以什么相可以了知呢?以法相(法尊法师译作“性相”)可以了知。其法相有三种,即智相、胜相和作用相。此外还有一个自性相,它不但是法相,“亦所相”,而且也是所相。这里的“所相”,我们译为“名相”。
8、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分二:一、宣说能表之法相;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法相是能表示,前面说自性相是名相,这里用事相说的。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分三: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
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分三:一、宣说基智之智相;二、宣说道智之智相;三、宣说遍智之智相。
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分四: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通达蕴界处等一切基法的本体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这叫做基智的法相。下面偈颂中的十六种,每一个的后面都可以加上“基智智相”,是说了知基的某个方面的智相。
9、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知如来出现,世间无坏性。
第1、借助基智加行,依于证悟对境基的实相而了知果——如来出现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持基智正等加行(有十六个相),最后真正证悟到蕴界处的一切万法本不成立、二谛双运的实相,这样才能出现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是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多个阿僧祇劫圆满两种资粮,通达了蕴界处为主的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而成就的。这就叫做了知如来成相,也叫做出现如来基智智相。
第2、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之实相——世俗本体世间五蕴生灭的一切法在胜义中无生无灭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持基智加行后,通达一切法在世俗中有生有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包括如来也是存在的,但到了最后,在真实胜义中,这一切都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世间无坏性”基智智相。
从这个智相中,也说明了我们的修行应该是排除了单空。对一切万法了知为空性,这种空在胜义中存在吗?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应成胜义当中虽然无生,但是有灭,已经存在了灭法,这是不合理的。《现观庄严论》的偈颂说“世间无坏性”,没有坏灭,不会存在灭的。只有真正通达基智智相以后,我们才能认识到胜义当中确实是无生无灭的。
10、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知无尽行相。
第3、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有情心之行在名言中分为八万四千等详细分类之基的智相。名言当中,轮回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总共八万四千种烦恼,因此佛陀也就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从烦恼方面讲有这么多的心态,对治烦恼的智慧也相应地有这么多。把心的详细分类分成八万四千,也只是大体而分,具体到每个众生,会因业力、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之,“有情诸心行”,是了知有情各种不同的心的基智智相。
第4、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摄略而言,这些分别内收的入定心之基的智相。所谓“心略”,是指通过修行将八万四千分别念归摄为某一种境界,例如修净土法门时的一心不乱,修禅定时的一缘专注,修密法时的安住本来清净等;能了知这种专注所缘的心态,也是一种基智智相。
第5、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未入定的外散心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菩萨能了知未入定时心常时向外散乱的状态。刚才提到的“有情诸心行”,主要是烦恼方面的,这里并不仅仅是烦恼,而是指平时行住坐卧中心思外散,好像一刹那也不能安住。这种心思外散,通过言行举止也能表现出来,这就是对未入定的散心了知的基智智相。
第6、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在胜义中真如无尽行相本体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持基智加行,最后了知到在名言当中,心的外散、内收等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但从胜义而言,恒时处于无尽的空性和光明中。心虽然在外面有各种行相,但心的本体实际上是在大空性、大无为法、大离戏的境界中毫无动摇、从未离开,这就是“知无尽行相”基智智相。
11、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有贪等及无,广大…
第7、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心的这些法在名言中具有贪等所断烦恼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最后知道,凡夫位的众生在名言当中有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虽然大小不同,但作为凡夫在名言中都会具有贪心等烦恼,这就叫做了知所断基智智相。
第8、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对治法无有贪等烦恼心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最后了知在圣者位时,贪嗔痴等这些烦恼一无所有;或者说是在对治的境界中无有,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能对治贪嗔痴的无二智慧,那在智慧面前也不会有贪心等所断烦恼。圣者和凡夫虽身处同样的环境,遭遇同样的违缘,其心态却截然不同,这就叫做了知无有烦恼基智智相。
第9、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此等在胜义中广大法本体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最后了知到心的本性或者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广大无际,在法界中无边无垠。这叫做了知广之基智智相。心的本体、万法的本体,确实是广大不可思议。心的本体与法界融为一体,因此没有它所不遍的法。
12、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及心不可见。
第10、借助基智加行了知这些心在名言中趋入种种所缘而成为大所缘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我们能了知到,在名言中心可趋入种种所缘,我们的心也不停地趋入到各种对境中,由此可知所缘确实极其广大。
第11、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有境能取的数目无量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能够了知,不但所缘广大无边,而且我们能取的心的数目也是无量无边的,我们的心态确实没有什么可靠的。
第12、借助基智加行了知以比喻在根前无法展示智慧本体之基的智相。通过修基智加行,能了知到心的本体无法在根识前展示,也没办法用比喻描述。虽然经典和续部中经常以虚空来表示心之自性,“心无有心,心犹如虚空”,但在续部中也说,如果用虚空的本体来表示的话,虚空本身也值得观察,这样推究下去,其实没有任何一种世间的比喻能够真正对心的本体加以描述。
第13、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在胜义中心无本体故而以五眼也不可见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持基智加行,了知到前面所讲的分摄的心,其本体在胜义中不可得。不仅仅是凡夫人不能得到,甚至佛菩萨用五眼六通来观察,也不会真正得到它的本体。如果它有本体,那佛陀是全知,依靠他的神通智慧一定可以得到,但因为心的本体本来就不可得,所以也没有什么有相的东西可以得到。所以说,不可得就是真正的获得,其原因也在这里。有时候观察自己的心,如果认为有所得,那也只能是名言中假立的所得,真正去寻找它的本体是了不可得的。这叫做了知不可见基智智相。
13、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能仁证真如,复为他开示。
如果没有讲义的话,这个偈颂很难解释。“了知心出等”是第十四个智相;“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这两句讲第十五个智相;“能仁证真如,复为他开示”,是第十六个智相。
第14、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在名言中以十四种无记见的差别而动摇等法与补特伽罗见之基的智相。“了知心出等”,若依藏文直译,应为“了知动摇等”。通过修持正等加行,了知名言当中以十四种无记法为差别的四种法见(动摇、聚集、摄集、闭合)与四种补特迦罗见(数论外道、顺世外道、裸体外道、佛教犊子部),对于这所有的基完全通达,就叫做了知动摇等的基智智相。
第15、借助基智加行,依靠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特点了知心实相真如无我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正等加行,了知除了十四种无记法以外的胜义智相。十四种无记法,这些是各种各样的世间见解,包括外道和佛教内部的一些见解,这些法在名言中如梦如幻地存在,而在胜义中,这些法的特点是没有任何的实有自性,包括我、蕴、佛陀等都是不存在的,这样就会了知真如空性的行相,这叫做了知真如无我基智智相。
第16、借助基智加行了知证悟如此真如而现前证悟法身再为他众开示的教法法身之基的智相。通过修持基智加行,我们最终证悟万法的本来面目——究竟法身之义后,还要将此境界为天下无边可怜的有缘众生开示,这叫做为他宣示基智智相。
14、佛经中有关于十四无记法的记载,《智者入门》、《入中论》等很多论典对此都有探讨,下面我先对十四无记做一个简单介绍。释迦牟尼成佛成道以后,有很多外道向佛提出问题,佛陀没有回答的问题总结出来有十四条,由于这些问题都落于边际,所以佛陀没有回答(“无记”有时指非善非恶,此处则是没有予以肯定或否定之义)。这十四种无记法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关于五蕴的常有、无常、常无常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二组是我与世间的有、无、有无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三组是如来涅槃以后出现于世、不现于世、现不现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四组是身体和心是一体或他体这两种见解。
前三组各自的第一个问题,即五蕴常有、世间有边、如来涅槃后出现于世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数论外道认为万法恒常不变,只不过有时是以隐藏、不明显的方式存在,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动摇”。
前三组各自的第二个问题,即五蕴无常(灭后便不复存在)、世间无边、如来涅槃后不现于世是顺世外道的观点。顺世外道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认为一切的苦乐感受、福报全都集聚于今世,因此其观点被称为“集聚”。
前三组各自的第三个问题,即五蕴常无常二者兼具、世间既有边也无边、如来涅槃后既现又不现,以及第十三个问题——身和心是一体属于裸体外道的观点。裸体外道承许身体就是心,心就是身体,五蕴的常和无常两者都是,世间的有边无边两者都是,如来出世和不出世两者都是,这种主张可称为“摄集”。
前三组各自的第四个问题,即五蕴常无常二者皆非、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涅槃以后非现非不现,以及第十四个问题——身和心是他体属于小乘犊子部的观点。他们认为身和心不是一体,但也不是真正的他体,因为他们承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我: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既不是常也不是断。当遇到一异、有无、常断等问题时什么都不敢承认,只好闭嘴,因此其观点名为“闭合”。
这十四个问题佛陀当时没有回答,因为外道完全是以我(补特迦罗我和法我)存在为基础进行发问的,如果对方有胜义空性、世俗如梦如幻的见解,那佛陀对每一个问题都会回答的。但他们对空性没有丝毫的了知,根本不懂“我”不存在的道理,即使做出回答,对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利益。例如,对于世间有边无边的问题,如果回答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接受,而另一部分则根本无法接受。但是,佛陀暂时用无记法的方式,那对方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因为他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15、卯四、如此宣说之摄义: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以上十六种相,就是基智加行品中所能通达的一切万法蕴界处本体的智慧诸法相,即基智智相。
前面所讲的十六个,全部都是基智的相。所谓的基智,是从蕴界处一切万法的本体上分析,最后通达其本体都是空性的一种智慧。基智是对基法的通达,道智是对三十七道品为主的种种道法的通达,遍智则是对果法的一切相的通达,包括内有情心态的各种相、外器世间万事万物的各种相,由于如来遍知种种相,因此从了知种种相的角度而安立。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了知的,而是以法相的方式了知,这里所讲的是智相,也就是对于前面的每一个智慧,以它的认识而取行相的法相,这就是智慧法相。还有以作用而了知的作用相、以超胜而了知的殊胜相,这些也是法相,我们下面会讲到。
这十六种基智的相,一方面是说它了知本体,另一方面,它所缘的对境不是道,也不是果,而是基智。对于基智的二十七种相,或者前面几品所讲的基智其他方面的相,通过修行能够一一地了知的这种智慧的行相,这叫做基智智相。
16、《现观庄严论》的很多道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罗列就能一目了然,而是从错综复杂的结构中,可以发现最细微的要点。
现观庄严科判
38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分二:
38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第31课)
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
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38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分二:
38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分三:
39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分三:
39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分四:
39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第31课)
知如来出现,世间无坏性。
39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39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第31课)
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
知无尽行相。
39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第31课)
有贪等及无,广大…
39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第31课)
…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
及心不可见。
39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第31课)
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
知真如行相,能仁证真如,
复为他开示。
39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第31课)
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