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7-12

  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修行的部分已经讲完了,下面以九种比喻来说明大乘佛子的行为,其中前面三种比喻是对菩萨行为和精神的评价,后面六种比喻会讲到六波罗蜜多。今天的课,主要有这么多层的内容。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

  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菩萨不怕轮回,他故意转生到轮回里面,度化众生,结束众生的痛苦,这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如患依良药”,第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病人明明知道吃药是痛苦的,但因为这个药对治自己的病很好,苦口良药,所以愿意依靠它。或者依靠一些医疗方法,比如针灸、手术,暂时来讲,是很痛苦的事情,但长远来讲,能够治病,所以病人还是会依靠这些医疗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尽快痊愈。

  “能入于轮回”,同样的道理,菩萨明明知道转生到轮回当中,会有很多厌烦、痛苦的事情,但是就像患者愿意医药一样,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现前菩提,他愿意趋入轮回当中。他不会像声闻阿罗汉那样,放弃轮回、放弃众生。

  有时候我都是这样想的,比如说,建一个学校,或者建一个经堂,我明明知道是很累的事情,中间肯定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包括经常跟发心人员吵架、打架等等,当然,我是没有打过架。明明知道是这样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建了好。尽管我肯定很辛苦,但是我愿意。我出去讲课也是这样的,安排的时间和日程,从地图上看,飞到这里、飞到那里,肯定是很累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给他们讲一点课,他们会得一点小利益吧。

  以前有一个人说,“我是做小生意的”。我们发了菩提心,做一点小利益,与什么都不做,比较起来,也许好一点。

  大乘菩萨知道,轮回并不是很平安的,肯定有很多的痛苦,但是他愿意在轮回当中投生、转世,他认为这是一种机遇。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是非常难的;而在清净刹土当中度化众生,应该是很方便的、很容易的。但从功德方面讲,在娑婆世界,哪怕是守一天的戒律、发一刹那的慈悲心、给众生讲一个偈颂,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思益梵天所问经》当中说过,“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在清净的刹土当中,守持一劫清净戒律的功德,都比不上,在娑婆世界当中,短暂时间修大悲心的功德。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你哪怕是发一刹那慈悲心的功德,也远远比其他人在贤劫特别好的时段当中、持戒那么长时间的功德还大。

  这可以看出什么呢?在娑婆世界当中行持善法,功德确实很大、很有价值,但是难度也是大的。不要说生生世世转生到轮回当中,甚至在一个群体当中,跟别人合作、跟别人交往、跟别人一起发心的话,也需要自心的力量。现在有些人不怕发心累,但是怕跟别人交往,因为自己不会做人,跟别人合不来。尤其是刚刚从学校里面毕业的人,玻璃心,特别脆弱,还没有触碰,就“啪”地全碎了,捡都没办法捡。玻璃心,我想这个比喻是很好的。

  发心的时候,要学菩萨的精神,就像吃特别苦的药一样。有些人吃中药,“好苦,但我还是要吃,不管怎么样,我要很努力地吃,这样病才能好”。

  入于轮回的时候,大家不要怕。大乘菩萨有一种行为叫做安忍逆行,逆行就是反抗。在浊世的时候,对一些特别野蛮的行为,不得不忍着。

  昨天我回去的时候,有两个女众从男众区下来。我说:“你们跑到男众区干什么?”一个人的态度稍微好一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不好:“我去见某某上师了,我有特殊情况。”我只是问了一下,她好像恨我一样的。她们是哪个班的?肯定是哪个堪姆没有教育好。基本的行为和基本的做人都不懂,那更不要说行持大乘菩萨戒,或者别解脱戒了。在学院就是这样的状况、态度的话,不要说度化,就是跟别人相处,也是比较难的。

  “如医于病患”,第二个比喻,就像慈悲的医生看到一些可怜痛苦的病人,他因为有善巧方便,所以知道病人需要吃什么药,对症下药,这样会对病人有利益。

  “能行众生利”,同样的道理,菩萨看到众生烦恼的疾病,他配正法的药。这个众生病得很厉害,菩萨对症给他配了声闻乘的药;那个众生病得比较严重,菩萨对症给他直接讲密法的药。通过各种方法,用正法来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自己能变通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在《杂阿含经》[注3]里面,富楼那尊者对佛陀说:“我要去西方的一个地方利益众生。”

  佛陀说:“那个地方是众生很野蛮的城市,你去了以后,他们会谩骂你、会害你。”

  富楼那尊者说:“没关系,如果骂我的话,也没事,只要不打我就可以了。”

  佛陀说:“那里的众生特别野蛮,很有可能用石头、用棍棒打你。”

  富楼那尊者说:“没事,打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只要不要用刀、用武器伤害我就可以了。”

  佛佗说:“那里的人还是很厉害的,他们很有可能用刀来伤害你。”

  富楼那尊者说:“没事,伤害我也不要紧,只要不杀我就可以了,让我能保全生命就可以了。”

  佛陀说:“那些众生很坏的,他们很有可能杀你的。”

  富楼那尊者说:“哎呦,佛教徒也好、众生也好,很多人是自尽的、跳崖的、溺死的。他们杀我也很好,那我就不用自杀了,我就获得解脱了。”

  佛陀说:“既然这样,你就到那里去讲法吧。”

  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富楼那尊者那样的智慧和方便?很难说的。“最多是杀了我,还能有什么?”有这种精神的话,弘扬大乘佛法也是非常方便的。

  自己在生活当中,比如说别人骂你的话,“没事,骂我没什么,不打我就好了”;别人打你的话,“没事,只要没有伤口就可以了”;如果有一点伤口的话,“哎,不要杀我就可以了”。到后面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忍得了。

  打我、骂我、恨我、用眼神蔑视我、向我吐口水,这些的话,现在我们也许能忍,因为修了安忍;如果刚开始没有修安忍,“你竟然恨我,还用这种行为蔑视我,你有本事就过来嘛、来嘛”。(众笑)

  我看这个颂词念了没有,念过了。

  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

  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如调不成仆”,第三个比喻,就像不服从的很野蛮的仆人,比如说有些服务员、有些工作人员,特别不听话的时候,就需要培训,通过骂他、打他、狠狠教训他,他慢慢就比较柔和了、调服了。

  有些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像野马一样的,很难驯服。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培训。包括去弘法利生,也需要培训。

  “能行于自身”,同样的道理,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可能自己的心不调柔。看到别人那么厉害,生厌烦心;或者自己的行为,不是很如理如法。菩萨通过如理的作意,以各种方式来调服自己的恶心。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当中讲了驯服野马的比喻,“譬如恶性马,遇彼调习人,种种被驯服,不久善调顺”,把特别不好驯服的野马,交给专门调服它的人,他通过各种的制服、各种的方法可以调服野马。

  这个比喻的后面讲,“相应行比丘,善持于禁律,调伏于识心,令彼净安住”,相应行的比丘,通过行持戒律,调服自己的心,可以安住于清净的行为、安住于清净的地方。

  前面讲的是野马的比喻,后面是讲通过戒律,菩萨的心可以调服;心调服以后,就可以为众生做事情了。

  这里讲到了调服自心,这是第三个比喻。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先要调服自己,自己也要培训。有些法师、有些居士,要经常观察自己。不要认为,我现在如何如何。其实人总是有一些毛病和自私的,要通过大乘的戒律和大乘的经论来约束自己,慢慢就调柔了。有些修行人,通过几年的锻炼和修行之后,真的变得很了不起,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开始讲到六波罗蜜多,第一个讲布施波罗蜜多。

  “如商贾经商”,第四个比喻,就像有些商人为了养活自己的子孙、自己的眷属,他通过少量的财富周转后,获得了很大的利润,以此来帮助这些人。商人通过做生意来帮助别人。

  “能行诸所求”,同样的道理,菩萨也是把拥有的财富、受用,通过布施来发财,然后用这种财富来帮助众生。

  这个解释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菩萨通过财富来利益众生,财布施;另一种是:菩萨自己先有佛法,以佛法赐予众生,让众生从中获得利益,法布施。

  “大悲心为体,能起种种施,种种救众生,得到于智处”,《大丈夫论》里面讲的,意思是什么呢?大悲心为本体,大悲心是前提,能行持种种的布施,通过这样的布施,可以救护各种各样的众生。《大丈夫论》是谁造的?提婆罗菩萨造的,讲了这几句话,大家要记住。

  布施波罗蜜多,是通过商人来比喻的。有一个商人,他的上嘴唇一般不动,说话好象只动下嘴唇,“我现在赚钱,还是赚得不错的,包括我的家人、我的企业搞得也是不错的”。

  菩萨通过布施,法布施和财布施,让众生发财,帮助众生。

  下面第二度是讲什么呢?讲持戒波罗蜜多。

  师念藏语传承。

  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

  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亦如染衣人”,第五个比喻,就像染色的工人把衣服放在缸里面洗干净,并再三用染料着色一样。要把衣服染色的话,首先要洗干净;洗干净以后,再三染颜色。

  “能行诸善业”,同样的道理,菩萨行持大乘菩萨行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相续当中身口意的罪业、杀盗淫妄为主的十不善业,洗干净。先忏悔,再行持十善利益众生。自己的业力还没有稍微清净的时候,要帮助别人是很困难的。菩萨持戒的时候,要先忏悔、先守护自己的三门。

  有一部佛经里面讲,如果行持十善的话,会被千百万的护法神保护。我以前好像讲过,如果行十不善业,那些护法神全部都会离开。有些恶人、有些猎人、有些屠夫,虽然脖子上挂了很多护身符,但只有形式,护法神都离开、远离了。行持十善的人,即使身上没有挂很多的护身符,护法神也会保护的。

  那天有个人,把好多上师的头像挂在这里(师示意脖周胸前),就这样的,像章特别多。看到过吧,你们?如果不护持善法的话,有再多个上师的头像,也没办法保护他。

  这是第二个度,持戒波罗蜜多。

  “如父于幼子”,第六个比喻,如父亲对还没有成熟的孩子能安忍,安忍什么?孩子很多幼稚的行为。父亲不但不会对孩子生气,反而对孩子产生怜悯之心。

  “能行不害众”,同样的,菩萨对待愚昧无知的众生,行持安忍波罗蜜多。不管众生怎么害他,他根本不会对众生产生害心。

  以前有一个七里禅师[注4],他在山上修行的时候,有一个强盗来抢他的钱。七里禅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留一点点?”那个强盗很生气,把所有的财产都抢走了。

  七里禅师又说:“哎,你把我的东西全部抢走了,你应该对我说声谢谢。”那个强盗觉得这个人有问题,怎么把东西都抢走了,还要说谢谢?反正东西我都拿走了,那个强盗就对禅师说“谢谢”,转身逃跑了。

  后来官差把强盗抓住了,让禅师作证。官差说“你的东西是被他抢走的吗?”禅师说:“没有,是我给他的,他还对我说过谢谢。”(众笑)

  《中观四百论》当中讲,“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以愍恶者”,菩萨对可怜的种姓、对野蛮的众生,特别悲悯,好比母亲对生病的孩子特别疼爱。

  一说起坏人,我们都不想接近他,“那个人很坏,别接触他”,路上都远远地避开。而菩萨对坏人更加疼爱,认为他非常可怜,很想帮助他。

  这是不害众生,对众生根本不会害的,是安忍波罗蜜多。

  下面两个是精进波罗蜜多和禅定波罗蜜多。

  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

  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如求火燧木”,第七个比喻,精进波罗蜜多的比喻是,就像求火的人通过钻木取火,产生火之前,他一直不断地努力做,中间不能断。

  我那天去非洲的时候,跟非洲人一起钻木。这种方式是很容易的,但是中间确实不能间断。否则,本来已经冒出烟了,如果中间间断,烟就熄了。有一个非洲老头子,他在中间时稍微停了一下,“唉”。我想,非洲人的叹息跟我们的叹息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木板中间,用刀子稍微弄一个洞,在洞上面这样(师示意使劲搓笔),拼命地钻,慢慢就开始冒出火焰,很容易的,这就相当于是这个比喻。

  “能行于恒常”,菩萨在行持的过程当中,不能放弃;一旦放弃,行持善法就不能成功。

  闻思五部大论,或者学哪个法门,听了一两节课,中间就累了、就不行了、就算了、放弃了;在任何部门当中发心,圆满两年、三年、十年,应该有个计划。不要中间想听就听、想走就走,这样生生世世的发心都不圆满。

  做任何事,都像是钻木取火,如果中间行为断了,那这件事情是不会成功的。行持大乘佛法,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利益众生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没什么问题,“我也参加,我也发心”;在慢慢做的过程当中,中间就断了。

  理论上的东西,跟实际上的东西是有差别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考虑实际,只有很美好的一种想象,这叫做空想主义、理想主义。想得很美,真正做的时候,遇到一点点碰鼻子的事情,就不敢勇往直前、不敢做下去了。这是很多人特别大的缺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中间不能舍弃,是精进波罗蜜多。

  “如托可信人”,第八个比喻,比如说国王的仓库,或者财物,委托给一个特别信赖的人保管。这个保管人掌握了所有的钥匙,他是明智的人,不会自己享用财物,也不会贪执财物。在这里,他只是管理的人,不会贪执里面的任何财物。

  在安慧论师的《大疏》里面说,对特别可信的人,给他讲一些秘密,让他好好保密。这个人虽然知道这个秘密,但是他永远都不会向别人泄露,他不会泄露的。

  这个比喻,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让可信的人管仓库,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让可信的人保密,他是永远不会泄露的。

  “能行未圆定”,同样的道理,菩萨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对空、乐、明的禅味,不会贪执。这个意思是,菩萨在禅定圆满之前,不可能去享受禅味、不会中间贪执禅味。因为一旦贪执禅味,禅定就中断了、不能圆满。贪执禅味,对大乘佛教和声闻乘,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过错。

  《大方等大集经》[注5]里面说,有些人贪执禅味,执著寂静的地方,诽谤说法的人,自己也不愿意闻法,不愿意依止善知识,根本没有接受真正的佛教,这就是所谓的魔业。

  有些人喜欢禅修,“禅修很重要,每天闭关好。啥讲经说法啊?还是好好闭关”。其实他的闭关,并没有把寂止和胜观相结合,没有修好止观双运。只是暂时安住,闭着眼睛,坐着的时候很舒服。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不愿意出定,这是世间的贪著,不是很好的。

  菩萨在禅定得到圆满之前,要不断修行,不要贪著空乐无念的状态。

  还有两个颂词就完成今天的工作了,我的任务完成了,看你们怎么消化。

  下面是智慧波罗蜜多。

  师念藏语传承。

  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犹如幻术师”,第九个比喻,就像幻化师知道所有幻化的现相,全是虚幻的。通过咒语、实物,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会显现出象马。幻化师知道,这些象马全是他自己幻化造出来的,不会对它们贪执,也不会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以慧修所知”,同样的道理,菩萨行持从布施到智慧的所有波罗蜜多,他不会觉得这些波罗蜜多是真实实有的,知道现而无自性的道理。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注6]里面,满慈子问佛陀:“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多?要不要舍?有没有什么舍的?”

  佛陀回答:“没有什么舍的。”

  满慈子问:“那没有什么舍的话,有没有得的?”

  佛陀回答:“得也没有。”

  满慈子问:“那得也没有,舍也没有的话,这个布施怎么做呢?”

  佛陀回答:“比如说有一个美女梦到,她生了个孩子,后来孩子又死了。生了以后,欢喜;死了以后,痛苦,这是这么回事?”

  满慈子回答:“这两个都是幻化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她在梦中产生的欢喜心和忧愁之心,在实相当中都是不存在的。”

  佛陀说:“同样的道理,以布施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六度万行,在名言当中如梦、如幻、如阳焰一样的方式存在;在胜义当中,都不是真实实有的。”

  菩萨完全知道,通过三轮体空来了解波罗蜜多的一切行为,一切诸法的本性是,胜义当中如虚空一样,世俗当中如幻化一样,这是很重要的。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菩萨应该按照上面的九种比喻来行持,病人对医药的态度、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仆人、商人、染衣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钻木取火、可信人、幻术师,以这些方式来爱众生。

  修行大乘佛教,哪怕是这里一个偈颂的内容,也应该能终生受用匪浅。

  如果不想了解大乘佛法的话,那就不说了;如果真的想修行大乘,那么大乘的精神,在其他世间的书本当中,不一定能找得到。现在飞机场的书店里面,有很多畅销书。在这些畅销书里面,不一定有这么甚深的大乘道理。讲怎么样按摩、怎么样吃药、怎么样刷牙,这方面的书比较多。关于大乘精神内容的书,有没有?你们一看就知道了。我很喜欢买书,买过很多书。里面没有什么大乘佛教很甚深的教义,但是因为时代的逼迫,也不得不看这些书。

  己三、摄义:

  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

  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这是整个这一品的总结。

  “恒具大精进”,菩萨具有恒常精进,藏文当中是这样的意思。在安慧论师的《大疏》里面,是菩萨具有恒常性的精进和大精进的意思。恒具,意思是恒常。

  利益众生,中间不能间断,一直到完成,这叫做恒常性的精进,安慧论师的解释可能好一些。一个是,具有恒常时间的精进;还有一个是,具有大精进。

  大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利益众生的精进。这里修行的方面,全部讲的是利益众生。并没有讲,自己修什么拙火定,这些都没有讲。修行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叫做大精进。什么叫做大精进呢?利益众生叫做大精进。我那天也讲了,表面上看来,有时候在做其他的琐事,由于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成了修行、佛教的修行。

  “勤于二成熟”,这样的精进,能成熟自、他,或者成熟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渐以无别慧”,逐渐逐渐,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没有了,获得三轮体空无分别的智慧。

  通过三轮体空来修利益众生,我是利益众生者;众生是我利益的所修的对境;上面讲的九个比喻里面的行为,就是法,这三者。也就是说,能修的利益众生的造作者我;众生;所修的法,这三者,在胜义当中是如虚空般的、离四边八戏的;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这叫做三轮体空。

  “修行趋无上”,以三轮无分别的方式,一直修行至十地末位。修行圆满时,获得无上如来正等觉果位。通过修行,得到真实无伪的果位。

  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当中讲过,“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如果你想为众生修行菩萨的行为,并且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无上道,那么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精进以外,没有更好的修行办法了。精进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精进来修行利益众生的法,是最有意义的。

  《经庄严论》当中第十四品《修法品》圆满。

上一篇: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