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27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4

  哲学-中观庄严127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6-193,33-127课)+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194,127课)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9-190,34-126课)+丙四、尾义(191-193,127课)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180-190,121-126课)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184-190,122-126课)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123课)+己二、广说(186-190,123-126课)

  己二、广说=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187,123-125课)+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188-190,126课)

  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189,126课)+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190,126课)

  丙四、尾义=丁一、著跋(192,127课)+丁二、译跋(193,127课)

  2、著跋:首先讲作者的状况。

  静命论师对于外道吠陀学、《大自在续》等,以及世间因明学、工巧学、医方明等学问无所不知,除世间法以外,对佛教内明学或者说大小乘甚至密法在内的一切教法无不精通,全部了如指掌。而且,静命论师从现相角度来说,已经获得文殊菩萨的摄受以及身语意的加持;从实相角度来讲,静命论师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

  所以,此处从两个方面赞叹作者静命论师,第一,已经精通自他所有宗派的究竟意义;第二,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文殊菩萨身语意的加持已经融入作者心间。

  3、译跋:

  这部《中观庄严论》,由印度大堪布天王菩提和藏地著名的智慧军尊者从梵语译为藏文。其中,智慧军尊者以藏语为主,天王菩提则以梵语为主,二位尊者对本论的词句和意义作了认真、严密的校对,最终以讲闻的方式,在梵文和藏文上进行了非常圆满、完整的对照和抉择。

  以讲闻方式进行抉择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获得印度梵文的传承,首先由印度大尊者传讲、藏地大译师听闻进行校对,后来在藏地也是以讲闻来抉择。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将这部论典非常圆满地翻译成了藏译本。

  4、颂词和《自释》

  自宗观点:从内容或词句来看,颂文和释文应该分开,首先作了完整的颂文,随后又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解释,由此称之为《自释》。

  如果将《自释》按照正文的方式进行宣说,可能文字会过多,其他人阅读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并没有对《自释》逐字逐句加以解释,但实际上,依靠这部《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对于颂词和《自释》的大概内容,已经作了相当清楚的解释。当然,如果有时间、有精力,能够再次参阅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自释》,以及莲花戒论师的《中观庄严论难释》,那是最好的。麦彭仁波切的这部注释已经基本涵括了这两部论典的内容,因此没必要再次翻阅其他论典了。

  5、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从因明推理的方式进行宣说:具有许多殊胜功德的此论(有法),进行注释讲解大有必要(立宗),可以获得共不共特殊利益之故(因), 犹如擦拭如意宝一般(比喻)。

  依靠这一注释对此《中观庄严论》进行解释非常有必要,如是解释以后,自他所有众生肯定会获得共同和不共同两种功德,就好像获得珍贵无比的如意宝后,大家对其恭恭敬敬擦拭则会有极大帮助,因为众生的每个愿望都可以依靠它来实现。

  6、共同利益

  如果按照这部论典所讲的理证推理进行观察,则会在自相续生起一种牢不可摧的定解,依靠这一定解受持佛陀无垢教言之密意,将真正释迦牟尼佛唯识和中观的教义结合起来,则会获得二理所摄一切大乘之功德。

  犹如擦拭如意宝一般,以此作为比喻,可以了知大乘佛法的难得。这就是宣讲本论的共同功德,为什么呢?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自相续对中观唯识生起定解以后,对于此教法真实受持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7、如来妙法

  如来妙法分为两种,一是教法、一是证法。其中最殊胜的是什么呢?就是受持证法。因为每个人的相续中,如果具足信心、智慧或中观正见,则说明真正的佛法已经传递到众生心间,也可以说佛法已经住世。否则,只是将法本、佛像供在洁净庄严的佛堂里面,虽然有教法,但是作用和力量不是特别大。

  想要受持证法,首先要通达佛教教义,如果未通达,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受持;真正通达以后需要实地修持,如果未加以实修,只是理论上精通,内心无有丝毫体验的话,也无有多大意义。

  8、不共利益

  依靠静命论师的加持,无论藏地还是其他地方的众生,凡是对佛法具有信心的有缘者,相续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和空性见解。

  这部《中观庄严论》的文字十分简练,只有97个颂词,而且,每个文字抉择出来的理证也极为尖锐、具有说服力,具有智慧者稍微观察便可了知。对相续中具有深广智慧、广闻多学之智者可以现量成立。对真正想闻思修行的人来讲,即使给他千两黄金也不会将这部论典舍弃,因其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对真正想要解脱、想要了知佛法教义的人来说,这部论典极为难得。

  《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性,学习这部论典,从共同角度来讲,具有在自相续生起正法之必要;从不共角度来讲,则可了知此论典的无与伦比之处,由此也会感念静命论师的恩德。同样,大家对麦彭仁波切也应生起感恩之心。通过麦彭仁波切对其作注释并讲解后,现在藏地许许多多的寺院中一直都在讲修这部论典。

  9、三位尊者=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莲花戒论师

  在藏地雪域,精进守持清净戒律之殊胜大士,具有无量功德的静命论师,可以说在所有传戒上师中是第一位。所有行持密宗特殊成就行为的大成就者当中,莲花生大士是首屈一指的,莲花生大士以其不可思议的威力和神通,将所有鬼神一一降伏。在许许多多大智者面前显示无与伦比辩才的莲花戒论师的智慧,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比较。

  这三位尊者——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以及莲花戒论师,在末法时代或者现在浊世之时,真正是现身于世的第二大佛陀。

  在印度来讲,大乘的龙猛菩萨、小乘的世亲论师,人们均称之为第二大佛陀,为什么呢?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他们如同佛陀一样贡献最大。同样,在藏地雪域弘扬佛法的大成就者、大智者当中,这三位尊者可以称为第二大佛陀。

  静命论师已经获得文殊菩萨的亲自摄受,对于自他宗派所有教义全部精通无碍,完全获证一切甚深之义,在具有如此无量功德的静命论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当时虽未出现中观应成派的观点,静命论师却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讲述了龙猛菩萨甚深中观的观点,这在藏地来讲是前所未有的。

  从对静命论师生平十分稀有殊胜功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麦彭仁波切等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圣者。

  10、报恩

  我们对佛陀、对上师、对静命论师应该生起一种报恩之心,而用其他方式无法真正报答他们的恩德,因此,应该如理如法地弘扬佛法、尽量帮助众生,这就是上师的意愿。上师如意宝曾在道歌中写到:上师的恩德无量无边,我没有其他办法报恩,只能好好度化众生。

  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回报诸传承上师们的恩德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然后尽心弘扬佛陀的妙法,因为最好的报恩就是法供养,认认真真地听法、讲法、受持教法。三大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三大布施中,法布施最殊胜;所有忍辱中,对空性生起安忍最殊胜;所有持戒当中,受持佛法最殊胜。

  11、“若享此理之喜宴,如顶饰宝高高居,多世理道百辛劳,众通破立辩智首。”

  这个偈颂稍微有点难懂。意思是说,如果享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所宣讲的理证喜宴,也即谁如果真正通达其中所说的道理,则如同珍宝组成的顶饰一般,必定会高高居于在多生累劫中以理证道百般辛劳破立的诸位智者之首位。

  的确如此,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并且圆满完整地学习这部论典,我本人来讲确实觉得相当快乐。我们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释》可能有128堂课,这种机会并不是很容易。现在你们有些人也许不会觉得难得,一旦你失去了闻法的机会,那个时候回忆起现在的生活,恐怕对你一生来讲都是相当难得的一种经历。

  对我本人来讲,在法王如意宝面前正式听受的第一部论典,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释》,后来也有过一两次听受的机会。上师圆寂以后,我以报答上师恩德的心态传讲了这部论典。

  12、宁玛派所绘唐卡或者所建造的寺院当中,一般都有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和国王赤松德赞的像,这是一种殊胜缘起。上师如意宝1987年到五台山的时候,在五台山大大小小的寺院中都造了小的莲花生大士像,去善财洞的时候是我们多芒寺的人负责,也造了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和赤松德赞的像。

  13、修持

  小乘修持:将静命菩萨观在自己前方虚空当中祈祷、供养。

  大乘修持:将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明观于自己心间,此人的菩提心会很快修持成功。

  密乘修持:既不用观想在心间,也不用观在前面虚空当中,而是将自己观成与静命论师无二无别,具有佛慢而修持,由此会出现僧众集聚、自相续成就等诸多功德。

  修法越来越高的时候,观想的圣尊也是离自己越来越近。在末法时代,弘扬静命论师的功德、事迹及其教法,或者观想其身相而虔诚祈祷,具有相当大的功德,自相续会出现戒律清净、护持教法等许多功德。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2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