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224-236,14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四、修法品=己一、总说(225)+己二、别说(226-235)+己三、摄义(236)
己二、别说=庚一、修行顺缘(227)+庚二、修行本体(228-234)+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235)
庚二、修行本体=辛一、略说(229-231)+辛二、广说(232-234)
辛二、广说=壬一、宣说无缘智慧(233)+壬二、宣说大悲(234)
23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宣说大悲(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
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
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
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
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
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
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23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
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
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
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
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23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三、摄义。
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
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6-111 2016年10月06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接着讲《经庄严论》,现在讲第十四品,是吗?(弟子回答)好厉害,你们。
讲《修法品》,前面讲了修行的顺缘,现在讲修行的本体,后面以比喻来说明。在修行的本体当中,分略说和广说。在广说当中,无缘的智慧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悲心,对众生的大悲心。科判上,大家都要知道。
《经庄严论》的主要思想,就是智慧和悲心。智悲,知道吧?智慧,前面已经讲了,今天开始讲悲心。
如果你在修行大圆满等一些密法,是非常好的。密法的修行,不能离开智悲两个字,既要修空性的智慧、万法皆空的道理;又要修对众生的悲心。首先有见修行果的见解,然后去这样修,行为上也这样做,才能得到真实的果。今天紧接着讲,第二个大的修行内容,悲心。
对于《经庄严论》,前面已经闻思了一年多的时间,后面还要闻思接近两年的时间。其中的修行部分,这两天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大家最好不要忘记。不然,《经庄严论》听完了以后,就忘完了,一点印象都没有,是很可惜的。得到人身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更不容易,把大乘的思想理念记于心里,生生世世陪伴着自己,这是更难得的。
今天紧接着讲菩萨不舍众生的慈悲心。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
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
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菩萨于众生”,菩萨对所有的众生,不管与自己的关系好,还是不好,都有特别的、非常甚深的悲心。
“如母待独子”,就像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对独子的慈爱心更加有深度。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就是这样的。
“彻骨大慈爱”,菩萨的这种慈心,是深到骨髓里面的。不是口头上的、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众生都有的慈悲心。
“恒常欲能利”,菩萨时时刻刻、恒常的意乐,就是想利益众生,不会舍弃众生;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不间断的。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菩萨的境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就是凡夫人”,不能这样想。
在座的人中,有极少数不学佛的来旅游的人,以好奇心进来看看,这个光头和尚是什么样的?刚才求加持的人中,很多人都是光头,我今天特意狠狠地敲了一下他们,这样可能会给他们留下一点印象,好一点。如果敲不痛的话,很快就忘了;如果敲痛的话,就一直忘不了。再过三四年以后,“哎呦,那个时候,上师敲得我好痛啊”,这就是加持的力量。
有个别人,从表情上看,可能不是学佛的。除了这样的极少数人以外,大家都是大乘佛子。大乘佛子在诸佛菩萨面前要发什么愿呢?利益天下的一切众生。
对自己的亲朋好友非常关心,对素不相识的、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只表面上做一下,菩萨没有这样的分别。《大智度论》里面讲,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心,超过父母、过于父母。怎么过于父母呢?比如说好的饮食、衣饰,父母会赐给的,菩萨也会赐给的。但是菩萨更关注、关心众生的生生世世;而父母的话,大多数只关心孩子的今生保护,除了这个以外,没有生生世世的关爱。
父母关爱孩子,这里面杂有很多的私心,关心的目的是什么?“我老了以后,就要靠他”,尤其现在很多是独生子,父母只能依靠这个独子,所以非常重视、很关心他。父母并不是无条件地爱孩子,是有未来利用的心,“现在我帮助他,以后我老的时候,他一定会帮助我”,归根结底,目的是自利。
菩萨不是这样的,从小小的行为上也能看出来。以前华智仁波切[注1]有一次看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牧童,她丢了牦牛,很伤心。华智仁波切看到她特别冷、接近冻死,就请她到帐篷里喝茶。一般藏地人都会随身带碗,但是牧童没有带碗。华智仁波切就把自己的木碗,给她喝奶茶、吃东西。在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公案里面说,他特别喜爱自己的木碗。
牧童吃喝完了以后,准备用自己的脏衣服来擦那个碗。华智仁波切笑着说:“你认为我的碗很脏吗?你的衣服也不是很干净的。算了,不用擦了。”尊者接过碗没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让弟子们帮助她寻找牦牛。
如果一个特别可怜兮兮的、脏兮兮的孩子来到面前的话,在习惯性当中,我们不一定会很关心他的。
“如母于一子,慈心而养育,本于有情类,常住普慈心”,《地藏十轮经》里面讲的,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心是什么样呢?就像母亲对孩子的慈心。菩萨对所有的有情类,普遍都有这样的慈心。
不是因为这个人跟我关系很好、这个人在某个时候帮助过我,所以我今天要帮他,菩萨不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帮助他人的善心、慈爱心,做慈善,都是偏于有条件的,是因为这个人对我很好,或者我现在帮他,有朝一日,他可能会帮我。
这个偈颂是很著名的,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心就是这样的。用这些标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确实有点惭愧,好象始终是有偏心的。我经常有这种毛病了,比如有个堪布说:“你可不可以帮我把一个孩子放在你们学校?”如果这个堪布跟我的关系好,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帮他;如果他跟我的关系不好,或者是素不相识的人,“哎呀,现在不能安排很多人,没办法答应你”。从自身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很多毛病。
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
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为利诸有情”,菩萨利益一切有情,对有情生起贪爱的心,这种爱心是不是执著呢?暂时来讲,是执著。
“生贪不成堕”,这种爱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会不会成为菩萨的堕罪呢?不会成为堕罪的,为什么呢?
“此与嗔恨众”,菩萨的爱,虽然是一种执著、一种贪爱,但是菩萨不会舍弃众生、会保护众生、会利益众生,因此跟嗔恨心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有些佛经当中讲了,菩萨在很多劫当中有贪心,这个贪心与一刹那的嗔恨心,比较起来,嗔恨心的过失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了贪心、慈爱心,菩萨会摄受众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不是真正的烦恼。
《菩萨善戒经》里面佛对优波离说了,“嗔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嗔舍众生,名重烦恼”,贪心与嗔心有很大的差别,贪爱心实际上是不名为烦恼,如果对众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大的堕罪。
为了利益有情,我们还是要有这种执著。有些人认为“爱众生也是一种执著,所有的执著都是不合理的”,表面上是这样的,但佛经里面讲,爱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根登群培在有些论典当中也讲过,世间所谓的贪心和所谓的嗔心,两个比较起来,贪爱即使没有功德,也是不会有过失的,有这种说法。
“诸时皆相违”,爱众生在一切时候都很重要,爱众生和恨众生,这两个在一切时处,都是相违的。爱和恨是相违的,不能恨众生,应该爱众生,这个很重要。
下面讲爱和恨怎么相违呢?通过鸽子爱自己孩子的比喻来说明。
师念藏语传承。
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
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
“如鸽爱自子”,世间当中的鸽子,比起其他鸟类,它的贪心是比较大的,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爱护、特别疼爱。
一般动物学上,每一种动物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贪爱之心。哪怕再愚笨的动物,再有嗔恨心的动物,比如说老虎、狮子,也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自然的、天生的、俱生的心态。
“怀抱自之子”,对鸽子而言,它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从孵蛋开始,到孩子的翅膀丰满之前,亲鸽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用翅膀好好覆盖着它、保护着它。其他的鸟类,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鸽子更加贪爱孩子。
“如是与嗔违”,亲鸽对自己孩子的爱心,是恒常存在的;对孩子的嗔恨心,在保护的过程当中,是根本不会有的。小鸽怎么样对亲鸽不理、不好,亲鸽都不会有嗔恨心的,还是会去爱护它的。对亲鸽来讲,爱和恨完全是相违的,不会嗔恨的。
“慈尊亦同彼”,同样的道理,发菩提心的慈悲菩萨也是一样的,对每个众生,就像鸽子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对所有天下的众生,都应该用慈爱的心来保护。比如说,当众生没有成熟的时候,菩萨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他,通过行为和心来帮助他,让他慢慢成熟,一直到成就,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爱和恨是相违的,怎么相违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慈心跟嗔心相违;寂心跟害心相违;利心和诳心相违;安乐的心和恐惧的心相违,有四个相违,我们一一分析。
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
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因慈与嗔违”,第一个相违,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慈悲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众生无条件地离苦得乐。在这个时候,慈心与嗔恨心是完全相违的,怎么相违呢?既然是真的爱众生,那就不可能恨众生。
现在世间人好像完全相违,“因为我特别爱他,所以我特别恨他”;“越爱他,就越恨他”,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不对的,因为爱的话,绝对不会恨的。如果真的是爱他,就永远也不会恨他;如果恨他的话,说明你不是真爱。
菩萨对众生是真正的爱,众生的行为再怎么样颠倒,菩萨也只会认为,众生很幼稚、好可怜而产生怜悯心,除此之外,不会产生恨的心。
世间人有很多的颠倒心,有些是宿世因缘而产生的,有些是从小而产生的,有些是接受媒体、音频、视频、好莱坞电影的观念而产生的。西方人和东方人,爱和恨的概念和方式,在一些地方是不同的。藏地传统的爱和恨的观念和方式,跟其他民族也有一些差别。
菩萨既然对众生有慈爱心,就不会对众生有嗔恨心,因为这两个是完全相违的,这是第一点。
“寂与害心违”,第二个相违,寂心是菩萨希望灭尽众生烦恼痛苦的这么一种心,这种寂灭的心,与让众生生起烦恼和痛苦的心,也就是害心,是完全相违的。菩萨既然想寂灭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就不可能让众生产生贪心、产生嗔恨心。
有些人说,“某某道友和某某上师,对我经常产生嗔恨心、对我经常产生贪心”,这说明他们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一定是让你的相续永远得到寂静的心,不可能让你的相续产生贪心、嗔心等害心,因为害心跟寂心是完全相违的。
菩萨想一切办法,让众生得到寂灭的心、快乐的心,这是第二个。
“利与诳心违”,第三个相违,利心和诳心相违。也就是说,菩萨用自己的身体、受用、佛法,很多东西,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他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一切方法来欺诳或者欺骗众生。用各种谄曲的心欺骗众生,这是不可能的。
以前有个人说,“某某人做了化缘等等的很多坏事,我很想告他,可不可以?”我说:“如果他真的是敲诈或者欺骗,那你可以告他。”这个人说:“那告的话,不太好吧,他看起来还是个出家人。”如果是真正的出家人,他就不可能欺骗你。
敲诈、欺骗完全跟菩萨的利他心是相违的,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用身体和心、行为帮助众生。如果用一些狡诈的谄曲的行为欺骗众生,这完全跟菩萨的行为是相违的。
发大乘菩提心的居士和出家人,不能像不真实的一些商人、不真实的一些官员那样虚假,这一点大家真的要注意。在大乘的佛教团体当中,包括我们各个地区的一些负责人、领导、发心人员,表面上装一套,实际上做一套。说的很好听,实际上是利用平台做自己的事,这与菩萨的行为完全是相违的。
专门利益众生的话,是合理的;欺骗众生的话,就与菩萨的行为完全相违、矛盾,这是第三个。
“令安违令畏”,第四个相违,菩萨应该以自己的身语意来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众生见到他的身体的时候、听到他的声音的时候,心灵获得快乐;如果身语意害众生,殴打或者谩骂众生,这跟菩萨的行为完全相违。
菩萨应该给众生带来安全感、快乐感。如果你的行为,给众生带来恐惧、带来不安全感、非常的伤感,这就与菩萨的行为相违,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在座的人都是学大乘佛教的,对众生要什么样的态度呢?尽量给予慈心、给予寂静的心、给予利益、给予安慰和快乐,这就是应该做的。对于四种违品,尽量不要做。如果做了,应该当面或者公开忏悔。
用慈悲心来不舍众生,才是真正的菩萨修行,这是非常甚深的道理;如果以嗔恨心做事情的话,对境严重时,果报是非常可怕的。
比如说在《大方等大集经》[注2]当中,有一个罗刹王来到佛面前,忏悔自己前世的罪过。
他的前世在一个佛面前,读过八万的大乘经典、声闻经典,做过很多年非常有智慧的人。但是后来他对寂静地方的一些僧人进行诽谤,对他们产生嗔恨心。以嗔恨心的原因,他在地狱里面受了很大的苦,后来变成罗刹,天天造恶业。
罗刹王在佛面前说,“宁可我在地狱里面燃烧,也不要让我对寂静处的修行人产生恶念和嗔恨心”,他当时发了这个愿。
凡夫人很难辨别修行人的真假和出家人的真假,如果对比较严厉的对境,产生嗔恨心、谩骂,这样的罪过是非常大的。对于了知因果取舍的人来讲,在自己的行为当中,经常需要自我保护,因为依靠众生可能产生的罪过,是非常多的。学大乘佛教的人,最好要利益众生。即使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没办法利益一切众生的话,最好也不要依靠众生造特别重大的恶业,这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