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1-3]

创建日期:2022-12-05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9,坐禅品1,201901020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开始讲课了。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每次上课的时候、打坐的时候、烧香拜佛的时候,做任何善事的时候,都一定要发菩提心。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千万千万不能忘记,特别的重要。

  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什么叫作菩提心;而实际上,菩提心要真正做起来,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往这方面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拥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一点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时间的早晚,我们一定会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不往这方面努力的话,那么就是再容易做的事情,也永远都不会成功;如果往这方面努力,再难的事情,也会成功的。世俗的很多事情,比如工作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学佛也是一样,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最终的目标就是四个字“自利利他”。首先我们要设“利他”为目标,要想“利他”,就要有“利他”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够“利他”;所以“利他”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利己”。

  我们通过学习、通过修行,就会拥有智慧、拥有慈悲心,从而拥有一定的能力,到那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利益众生、能够“利他”。

  所以目标是“利他”,首先要从“利己”入手,因为如果我们不“利己”,就没有能力。即使发心发得非常好,但是呢?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利他”能力。

  简单地说,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佛,这就是菩提心了。菩提心就是这么简单,我们每次都要这样发菩提心。

  接下来讲今天的课,我们今天的课就是继续讲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

  前八堂课我们已经讲了《坛经》当中的部分内容,虽然没有讲全,只讲了一部分的内容,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坛经》的精华,或者说,是它的核心内容。

  《坛经》的第二品《智慧品》,我们已经讲过了;第四品,也就是《定慧品》,也讲完了;那么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五品,也就是《坐禅品》。《坐禅品》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听了《坛经》的前八堂课以后,大家对《坛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深深地体会到,《坛经》讲的内容非常深奥、非常非常的深奥。

  对于《坛经》的深奥意义,我们怎么去运用呢?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用、没有方法去用,就算我们已经意识到它是非常殊胜、非常深奥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坐禅品》当中,讲了一些具体修法,所以非常重要。

  我们上次讲过了,敦煌版,它的新版和旧版都没有分章节,这点在上次已经讲过了。其他的大多数的《坛经》版本,比如说像宗保本等等,是分了章节的,一共分了十品。我们这一次讲《坛经》,只讲其中的三品,一个是《智慧品》,另外一个是《定慧品》,第三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坐禅品》。

  这三品,是《坛经》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些核心部分中,《坐禅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讲的这一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讲的是具体的修法。

  《坐禅品》讲的具体修法,虽然没有按大圆满、大手印的方式去讲,实际上,内容就是修法,大家要了解一下。不仅仅是了解,而且一定要修。

  禅宗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机会难得,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珍惜,一定要修。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如果没有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修四加行、五加行,而直接去修这种深奥的禅,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后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所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修这样的深奥智慧,但在此之前,必须要修基础的法,次第非常重要。当然,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不需要说了。

  下面就开始讲《坛经》的第五品《坐禅品》,首先说: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

  “善知识”,惠能大师对他的听众、他的弟子们的称呼,有些时候就称“善知识”,有些时候称“弟子们”。这里称的是“善知识”,就是当时的听众、听法的人,也就是他的弟子们。

  “此法门中”,禅宗法门跟其他的法门、跟其他的很多很多很多的显宗法门,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惠能大师在很多地方都提到“此法门”。

  因为禅宗法门的修法、以及对佛法的理解等等很多方面,都与普通经典、普通佛经的修法和说法不一样,禅宗法门有特别的、特殊的地方,所以很多时候,惠能大师都会讲“此法门”,即我这个法门。

  禅宗自己独特的方法,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说: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大家一定一定要记住,特别特别的深奥,特别的重要,尤其对大家的实际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不仅仅是在修禅宗,而且在修大圆满、修大手印、修任何一个非常深奥佛法的时候,都要记住这几句话,特别的重要。

  在这地方,各个《坛经》版本,文字上有一点点出入。

  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版本,上一次也讲过了,是敦煌版之中的一个手抄本。它跟其他的版本相比,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是大体上是一样的。

  在敦煌文献中,共发现了五个不同的《坛经》版本,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版本,是其中的一个。

  在敦煌原本和敦煌新本两个当中,这个地方,文字上有一点点不一样,是什么呢?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用了一个“执著”的“著”字;而敦煌本中有两个版本里,用的不是这个“著”字,用的是“看”字,就是说“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是这么讲的。

  再者,“亦不言不动”,在敦煌版的两个版本当中,少了后面的“不”字,成为“亦不言动”,就是没有后面的“不”字。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动。}

  校对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亦不言动”少了一个“不”字呢?因为后面有一句“若不动者”,用的是“不动”两个字;再者,从内容上,少一个“不”字的话,不好解释、说不通。

  所以“亦不言动”应该是少了一个“不”字,研究《坛经》的学者们,他们加了这个“不”字,是没有错的。

  从《坛经》本身的内容当中,我们看得出来,“亦不言动”里面少了一个“不”字。因为后面讲“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对“不动”作的解释。从这个角度就看得出来,“亦不言动”当中,少了“不”字。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在原本当中,用的不是“著”,而是“不看心,不看净”的“看”字。“看”字也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后面讲“若言看心”、“若言看净”,用的是“看”字。

  “不著心”,也可以是“不看心”,我们从原本的原文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著”或者是“不看”,实际上是用了不同的文字,表达了一样的内容,要这样理解。

  首先,“不著心”,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打坐的时候,当然是不能有执著了,对任何东西,无论是对内在的心,还是对外在的任何东西,有执著,都是不对的。如果用“”这个字的话,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

  敦煌本有的版本里,用的是“看”字,后来根据宗保本,或者其他的版本,把“看”字改成了“著”字。实际上,改和不改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我们要这样理解,首先,如果是“不著心”,这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换一个“看”字,成为“坐禅元不看心”,那么对于“不看心”,也许有一点点不太好理解,为什么呢?

  在很多修行的书当中都讲,打坐的时候,要去看心、要去观心,包括《六祖坛经》自己也会讲“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要看心、要观心,而这个地方又说“不看心”,我们怎么能够解决矛盾呢?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一点点矛盾。平时说,打坐的时候,要去看心、观心,而这里又说“不看心”。实际上,“不看心”和“不著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呢?

  我之前也讲过,没有证悟的任何一个人,所有的起心动念、任何一个念头,都带有执著的成分。因为他没有证悟啊,所以他起心动念的当下,虽然没有“是实有的”、“是真实的”这样明显的念头,但是他已经默认了“是实有的”、“是真实的”,上次已经讲过了这些了。

  比如说我们的意识当中,出现了车子、房子,或者桌子、佛书、佛经、佛像,这样的名词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说,这是“真实的车子、房子”、“真实不虚的佛像”,也没有这么去想,但是实际上,当我们有这样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认定这个车子是真实的、真实存在的、实有的车,实有的桌子、实有的佛像,就已经这样默认了。所以我们的任何念头,实际上就是执著、都是执著。

  我们不要以为,如果有“真实的车子”、“实有的房子”这样念头的话,就是执著;如果只有“车子”、“房子”这样的念头,就不是执著,不要这么想,这些“真实的车子”和“车子”的念头都是执著。

  还没有证悟的人,去看心的时候,实际上在看什么呢?就是看真实的、实有的执著。所谓的看,就是把心里的每一个念头,当作是真实的、当作是实有的,就是这么去看的。

  没有证悟的人的意识当中,不可能有空性的智慧,所有的念头,都带有真实的成分。

  只要我们去想某一件事情,实际上,我们想的都是“它是实有的”,认为“它是实有的”,已经默认了“它是真实不虚的”,就是这样子的状况。

  在没有证悟的人的意识当中,很难区分“实有的念头”和“不带实有的念头”,很难分别,几乎没有办法分辨的,我们的所有的念头,都是实有的念头。

  所以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看心和著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当然,如果证悟了以后,看心就不是著心了,看心就不是执著了,那个时候看心和著心是不一样的了。

  没有证悟的人的看心,实际上就是著心,看心就是执著,要这样子理解。不同的版本,分别用了“看”字或“著”字,没有关系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我上一次也讲过了,很多大学的教授、研究人员,对《坛经》做了很多分析、研究,有很多关于《坛经》方面的论文,写得非常不错,但是他们不会告诉我们,“看”字和“著”字真正的意义,是应该用“看”这个字?还是用“著”这个字?“看”是什么意思?“著”是什么意思?“看”和“著”这两个字,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他们的研究范围了,他们是不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我们修行的时候,要区分“看”和“著”。实际上,“看”和“著”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已经属于修行范畴当中的问题了,所以首先要在文字上这样去理解。

  “坐禅元不著心”,坐禅的时候,本来就是“不著心”的。从无始以来,或者也不说这么长、这么远,我们打坐的时候,本身就是“不著心”的。

  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进入了禅定的境界,他就是“不著心”的、不会著心的。

  这是坐禅的第一个要素,特别的重要,下面六祖还会进一步地分析。

  打坐的时候,第一要素,是不看自已的心。看自已的心,这还不完全是禅宗的禅定,这是第一句话。

  “亦不著净”,这是第二句话。“”,就是清净。

  平时我们对“清净”两个字,用得特别多,尤其是闻思第三转经、论的时候。我们平时常常口口声声地说,我们的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讲过很多很多。

  六祖在这个地方又否定了,说打坐禅修的时候,“亦不著净”,也不能执著“”。这个道理,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不能执著,对任何东西都不能执著,不管是净还是不净。

  但是,另外的敦煌版用了“看”字,成为“不看净”,也就是说,不要去看清净、本净、本来清净,这个道理,我们怎么理解呢?

  下面又进一步地解释了,第二句话我们要知道,打坐的时候,不要强调清净。意思就是说,打坐的时候,不要对心的本性贴标签,说:“这是清净”、“这是本净”、“这是本来清净”,这样是不对的。

  “不著净”的意思,用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话来讲,就是不要给打坐的状态贴标签,就这意思,你不要给打坐的状态贴各种各样的标签。

  如果你觉得“这是空性”、“这是佛性”、“这是本净”,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你自己贴的标签,全部都是你自己的意识想出来的。

  佛性或者心的本性,远离所有的标签、远离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既然是远离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那么怎么可以去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呢?

  “不著净”、“不看净”的意思就是说,打坐的时候,不要贴清净这样的标签,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就是这意思。

  “亦不言不动”,这就是说,不要说“不动”。

  六祖否定了世俗的禅定,以及四禅八定,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已经讲过不止十次了。

  就是说,只是心平静,只是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的“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只守住自己的心,不要起心动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清归于零,然后在这种零念头当中安住,这种禅修方法,在四禅八定或者世俗的禅定中,是没有错的,这确实是一种禅定方式,也是标准的一种禅定方式。

  关于禅定,我们之前也讲过了,是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禅宗讲的禅定,跟大圆满、跟大手印,是差不多的层次。从禅宗禅定的层面来讲的话,世俗的、世间的禅定,以及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再标准,也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没有用呢?

  因为它们的状态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已经达到最高标准的时候,实际上,它的状态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状态。

  阿赖耶识的状态不就是刚刚说了吗?“著心”、“看心”,这还在心的范畴当中,还没有超越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虽然与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比起来,非常的平静;跟我们的意识比起来,也是非常的平静,但是它再平静、再怎么样,也没有突破、也没有超越心的范畴。阿赖耶识不就是八识之一吗?而心是什么呢?心,就是八识的统称。四禅八定就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还没有突破心的范围。

  刚刚不就说了吗?“坐禅元不看心”。因为把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实际上也只是在“看心”、只是在“著心”。

  “亦不言不动”,这个地方的“不动”,就是说,光是“不动”,还不是禅宗的禅修。

  四禅八定中最高的层次,就是无色界的禅,根本没有任何的杂念,一丝丝的杂念都不存在,但是缺乏了什么呢?缺乏了智慧,只是心非常的平静而已,在平静当中,没有悟到什么东西,这种平静就是“不动”。

  禅宗说“亦不言不动”,就是不强调“不动”,就这意思。

  “不言”,就是禅宗不讲这种“不动”;世间的四禅八定,才讲这种“不动”;禅宗不讲、或者不强调、或者不要求、不鼓励,修这种“不动”的禅,就这意思了。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是《坐禅品》的大纲,非常有意思、非常重要。第一句,“不著心”或者不看心;第二句,“不著净”或者不看净;第三句,就是“不言不动”,就这三句了。

  “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都是跟禅宗的境界相违的、相矛盾的,都不是禅宗的禅定。

  我刚才也提到了,这一品当中讲的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修法。我们修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

  打坐的时候,自已检查一下,是不是只“看心”了?是不是自己去贴“这是光明”、“这是佛性”的标签了?自已以为“是光明”、自已以为“是佛性”,实际上,根本不是佛性,而是自己贴的标签,是不是这样子的?当心很平静、“不动”时候,自已以为这就是禅定、证悟的境界了?

  “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这三个要点,特别特别的重要,尤其在实修的时候。这些话,只有在像大圆满、大手印非常具体的修行引导文当中,才会出现。

  一般的,在密宗的书里面,有从很多不同角度讲密法修行、讲密法见解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但是除了讲实修的引导文以外,基本上讲得不一定像《坛经》这里讲的这么具体。

  如果我们学了大圆满、学了大手印以后,再来看《坛经》,就会发现《坛经》里面讲的内容,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深奥,讲得非常的好。

  如果没有《坛经》的传承,也没有学过大圆满、大手印,只是自己去看的话,那么这几句话里面,有多少深奥的内容,不一定能够看得出来、不一定能够挖掘出这些深奥的内容。实际上,这些深奥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这三个要点、这三个大纲,是具体的修法,尤其是在修空性、修大圆满、大手印的时候,特别的重要。

  在修菩提心、修一般的四禅八定的时候,这三点是用不上的,因为它的层次很高,这种时候还没有达到所需的层次,所以都是用不上的。而到了修大圆满的时候、修密法的时候、修禅宗的时候,这三个要点就特别的重要了。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几句话也是在实修的过程中,衡量自己修行境界的一个标准,特别的重要。

  我之前讲过很多遍了,证悟的人能够看得出来,普通世间禅定的平静状态,跟真正的证悟状态相比,存在着天地之别。

  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两种状态的区别是很模糊的,尤其是真正的证悟境界,从来都没有感受过、从来都没有体会过,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两种状态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分不清楚的,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分。所以,稍微有一点点世间禅定功夫的人,会自以为成就了、自以为已经证悟了。

  这种错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之前讲过很多次了。今天这里讲的“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三个大纲,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特别的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六祖要把“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这三个大纲进一步地解释。

  首先我们刚才讲了“坐禅元不著心”,那么下面就开始讲为什么不看心?看心有什么问题呢?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

  “若言看心”,这个地方,用的是“”字,而不是“著”字。在敦煌的原版和敦煌的新版里面,都用的是“”字,而不是“著”字。

  所以我刚才讲了,前面用“”字,后面用“”字,实际上这两字都是一个意思,怎么用都是没问题的。

  在宗保本、曹溪原本、很多的其他《坛经》版本中,有些版本是用“”字,有些版本是用“著”字,不是统一的。不统一是没关系的,因为内容是统一的。

  这个地方,在《坛经》自己的原文当中,现在就开始用“”字了。

  “若言看心”,如果说打坐的时候去看心,这样子的话,有什么问题呢?

  “心元是妄”,我刚才讲过了,没有证悟的人的所有的心,全部都是“”。

  “”是什么呢?“”就是妄念、狂妄、执著。不管怎么样,凡是没有证悟的人,产生任何一个念头,尽管没有明显的“实有”、“真实不虚”,等等等等这类执著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妄念、狂妄,这在之前也讲过很多次了。

  “心元是妄”,即“”本来就是“”、妄念。

  意思就是说,相对于智慧而言的“”,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有执著的凡夫的八识。八识分开了以后,眼、耳、鼻、舌、身各有一个不同的识名,而它们的总称,就是“”。也就是说,“”包含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还包含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三识,共八识,都包含了,总称就是“”。

  不管是八识当中的哪一个识、全部的八识当中,没有一个识不是妄念的,都是妄念,包括阿赖耶识,它也是细微的妄念,所以,“”就是妄念。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妄如幻故”,就是说,妄念又怎么样呢?妄念都是假的、狂妄都是假的,都是虚假的;就像幻觉一样,是如幻如梦的、不真实的、虚拟的。

  “无所看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了。

  因为都是假的、都是妄念,能看什么呢?没有真实的东西可以看,都是妄念、都是狂妄、都是假的。虚假的东西,看了有什么用呢?看了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去看心。

  在第四堂课讲过《智慧品》中“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说要“观心”,而《坛经》现在又说“不著心”,那么看心与不看心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在很多的佛经里,尤其是像《坛经》、大圆满、大手印这样的非常深奥的佛经里,讲的“看心”、用了“看心”这个词,实际上,不是要我们去看念头的表面,而是要去看念头的本质。

  念头的表面,就是我们现在的、没有证悟时的念头,“心元是妄”中“”,也就是这意思。

  《坛经》有些时候说烦恼即是菩提,有些时候又说心就是妄,到底是妄还是智慧呢?哪个是对的呢?实际上都是对的。

  每一个念头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就是菩提,但是它的表面现象,是不是菩提呢?还不是,是贪嗔痴。念头的表面现象就是贪嗔痴,就是烦恼。所以六祖在这里讲不看心,意思就是说,不要去看心表面的层面、表面的层次。

  没有证悟的人,只要去看心或者去观察心的时候,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或者是能够接触到的,除了心表面情绪、表面思维和表面意识的活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没有了,没有证悟的人只有这些了。

  证悟的人就不一样了,对于证悟的人,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他能够穿透意识表面的一层,直接看到内在的、本质的部分。

  念头的表面是妄念,念头的本质才是菩提、才是智慧,佛经里面很多时候不会分得很清楚,都是叫我们去看心。

  我们要这样子理解,看心,要看的是念头的本质,这是一方面的意思。

  另外还有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心,实际上还不是看心的本性、还不是看心的本质,就是看表面的念头,也就是看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打坐寻找自己的心的本性,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直接看到心的本质,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一步,是要看心表面的念头,这在之前也讲过很多次了。当冒出了一个念头、诞生了一个念头的时候,就要去看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呢?然后看到这个念头消失了,这就是看心的表面。

  《坛经》不是说不要看心的表面吗?《坛经》是说,证悟的人不要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对于没有证悟的人,好比上楼需要楼梯,不可能一步就到十楼,不可能一步就能够证悟、能够看到心的本质,那么做不到这些的时候,只能先看心的表面,到最后才能看到了心的本质。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3-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