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7-8)
哲学-般若摄颂5品42笔记
1、第二个科判——观胜义无缘而忏悔。(二)(观胜义无缘而忏悔)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这个科判讲观胜义无缘(指空性)而忏悔。很多大乘经典都说,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所以无始劫来积累在阿赖耶上的深重罪业,皆应通过观空来忏悔。
其实,一瞬间观修空性也能驱除无边极重罪业,就像在千年暗室中点亮一盏灯就能驱除所有黑暗一样。若能以坐如山王、自观自心的方式来忏悔,这就叫“无忏忏”,即无有能忏所忏的忏悔,而这就是最殊胜的忏悔方法。可见,观修三轮体空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2、一、真实宣说:何者学时不许学,不缘学者所学法,是学非学不分别,彼学即学此佛法。
任何行者在修学般若时没有任何执著,即不以耽著的方式承许修学的所为,对学者(指学习般若的人)、所学的法也不缘,对所学的对治法和应对治的违品两者也不加分别,而了知一切万法一无所有或了不可得的空性,这般修学就是正确无误地学习这一遍智或如来之因——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真正的般若就是三轮体空的智慧。《大般若经》中也说:自学、他学、所学的法三者皆不存在,就是所谓的般若。
虽然我们现在,修学者自己、所学的法和为众生而学的最终目标等三轮根本不能清净,但若能将上师开示的窍诀和理论剖析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旦到达能学所学一无所得,那就是所谓的无住而住、无知而知。
所谓三轮清净,就像《中观根本慧论》里所剖析的一样——作者、所作的事业和作法三者或三轮是空性也可以;或从时间的相续上讲三轮体空也可以,如《大宝积经》云:“是心意识无有安住,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一切众生不能觉悟三世等性、三轮清净,如来于彼发起大悲。”
既然三世所摄的一切万法从本体上观察皆不存在,那就没有必要再耽著,即过去的法已经过去了,没有什么可分别的;未来的法还没产生,也没必要去执著;现在的法并不存在,也不必戏论。但三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并不知道这样的境界,一直为了将来的法产生种种分别念,过去的诸多往事也整天在心里浮现,这就是没有通达三世空性的原因导致的。
3、二、如是了知之功德: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如是了知三轮体空的忏悔方式有何功德呢?这里讲,菩萨了知如此不学之学,即如实通达前面所讲的学者、所学和修学的目标等三轮的本体为空性,或者说完全证得了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他永远不会退失慧学和定学,也不会出现破戒的现象。为什么不会失坏戒定慧三学呢?因为三学失坏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缘的我执见,一旦将其彻底根除,就像生长毒药的种子被火烧坏后,花和果就无从生起或根本不会出现一样,真正通达无我空性见解的菩萨再也不会退失定慧二学,也不会破戒。
为什么世间中经常会出现修行不成功的现象呢?这就是没有证悟空性见的原因。若证悟空性见,因为它是无为法(大圆满法中也讲,真正认识心的本性或通达空性,或证悟大圆满的见解,就是无为法的境界),就不会再退转。
一旦拥有空性见,不但不会退转,反而会继续向上迈进。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萨才修学此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善巧修学或增上殊胜的戒定慧三学呢?这是因为他安住于无缘、无执的境界之故。而且这样的菩萨再也不会产生世间各种痛苦或烦恼。
所以,作为通达二谛的智者菩萨,皆应以此方式修学放射大乘正法光芒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若能如此修学,因它能对治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的违品,贪嗔痴及吝啬、嫉妒等不善法就不会产生。智慧和障碍两者完全相违,就像太阳行空光辉照耀整个大地时,所有黑暗全被无余驱除一样,只要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我空性的光明智慧,所有愚痴黑暗全都不会有容身之地。
至于空性见,按中观来讲,应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若按密宗的窍诀或禅宗的教言来讲,心的本体什么时候了达了,就是真正通达空性者。所谓生起空性见,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
4、申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分二:一、成为修学一切波罗蜜多之理;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指智慧度,意谓智慧到达彼岸),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等五波罗蜜多全部可以归集在此中,就像所有河川归于大海,所有小的空间归于大的虚空一样,其他波罗蜜多全部可以通达。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无实或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那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这种见解来遣除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破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同时也发大愿摄受了无量无边众生,就不会舍弃大菩提。所以,若能以三轮体空的见解来摄持,其他五度全都可以包括在般若中。如果其他五度全部都学,天天布施、日日持戒……即使作得极其圆满,但因没有修好般若波罗蜜多,也不能成就。
5、戌一、成为根本之比喻:修学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皆归此,坏聚见摄六十二,如是摄集此等度。
在《梵网经》(此经汉地也有,全名为《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中讲了六十二种见,详细叙述了外道各种见解。因为这些见解参差交错,就像梵天的罗网一样,外道沉缅其中,如鱼被网缠缚,从中出离非常困难,故以“梵网”命名。
的确,不管持与前际有关的十八种见解,还是持与后际有关的四十四种见解,也不管过去、未来持这些见解,还是现在持这些见解,他们都不可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本来处于轮回中的凡夫就处于迷惑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要用遍计见解的铁钉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就更加没办法获得自由。但很多外道,包括我们现在能看见的很多外道,都自以为自己的见解极其不错。
虽然外道见解有三百六十种、六十二种等不同门类,但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再归纳全都可以包括在萨迦耶见里面;萨迦耶见也叫坏聚见,所谓坏聚见就是有关我和我所的见解,所以在这里面外道的见解全部可以包括。而佛教里面并没有我和我所见,因为最究竟时都要证悟空性,那时就会断除我和我所,所以无我就是佛教见解的特点。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见解或理论都围绕我或自己为中心而展开。
就像坏聚见可以包括六十二种见解一样,智慧波罗蜜多也可包括此等波罗蜜多。在六波罗蜜多中,智慧波罗蜜多最重要。所以在修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智慧。如果没有以智慧来摄持,其他善行虽然有功德,但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学习空性法门。
6、戌二、成为核心之比喻: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比如,虽然一个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身根等根全部完好无损地具足,但因他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命根已经没有了,其他根自然而然会毁灭。人命根断了,眼耳舌等根要不了多久就会灭尽。就像这样,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智者菩萨,如果已经具足空性正见,其他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自然而然会具足;如果不具备空性正见,其他所有功德都没办法出生。或者说,有般若其他度自然而然会圆满,没有般若其他出世间的功德都不能具足。
到底般若空性是什么样呢?如果说大,万法都要证悟空性;如果说小,也要通达心性的本来光明,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在通达般若时,也不一定你的身体、相貌、行为全部变成另外一种,可能还跟普通人一模一样,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哲学-般若摄颂5品41笔记
1、戌一、宣说无机可乘之理:智者具有勇猛心,昼夜观胜般若义,如鸟飞空身心净,魔众岂能有机乘?
一般来讲,在学习大乘佛法空性意义时,有成千上万魔众不欢喜。为什么魔众不高兴呢?因为它们害怕众生获得成就,所以才不断以诽谤等方式来阻扰、作难。但实际上,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空性智慧的智者,遇到再大的违缘和魔障都不会退转。因为他们具备不退转大乘道的勇猛意乐,行为上日日夜夜观修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空性之义,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对世间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就像对大人来讲,孩童的玩耍根本没有任何价值一样,他们唯一喜欢观修般若空性的意义。在行持般若空性的意义时,他们的身心得以清净、自在,就像飞禽在空中飞翔时无有任何阻碍一样,所以纵然魔众不断制造障碍也根本不能得逞。麦彭仁波切讲:就像飞禽在空中自由自在飞翔时,地面上狂吠的狗等对它根本无有任何危害一样;真正具有智慧、精进的菩萨,在利益众生或修学般若时,魔众也不能危害他。
2、亥一(宣说主要是争论)(一)总说争论:何时菩萨起斗争,相互不和具嗔心,时魔最悦心舒畅,思彼二者远佛智。彼二将远如罗刹,二者失毁自誓言,嗔恨离忍岂证觉?彼时诸魔皆欢喜。
这两个颂词讲,虽然对于具足善巧方便和智慧铠甲的菩萨来说,一切魔众都无机可乘;但对于不具足证悟空性和利益众生的初学菩萨或智慧浅薄的菩萨来讲,魔众却有机可乘。《般若八千颂》里面讲,修学般若时有七种过患魔有机可乘;《般若二万颂》中,在宣讲十二种违缘或过患的末尾这样强调:作为修行人,如果内部互相争斗,即身体发生打斗、口里发生口角或争论,彼此不和睦、生嗔恨心,那时千万魔众都会欢喜若狂。为什么魔众那么高兴呢?因为,在发菩提心的人互相吵架、打架、说过失、毁谤等时,争斗的双方都远离了佛的般若空性智慧,利益众生的心也远离了。
这两者将距佛智遥远,因为他们的心跟夜叉、罗刹、魔鬼、饿鬼等恶劣众生的心态完全一样。而且这两个人已经失毁了自己在诸佛菩萨前发下的三大誓愿: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求证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修学般若空性。
在生嗔恨心时已经离开了安忍,那怎么能获得成就呢?就像火烧坏了种子,苗芽不可能长出一样,不可能成就。那个时候,所有魔王及其眷属全部如愿以偿、极其欢喜。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对于大乘菩萨来讲,一劫当中生贪心的过患也不能与一刹那间生嗔恨心的过患相比。虽然从别解脱戒来讲,贪心的过失最大;但从菩萨戒来讲,嗔恨心的过失最大。因为,嗔恨心不但毁坏众多善根,而且还直接损害众生。
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以前都讲过,若相续中信心、悲心、智慧等善根越来越增上,无论外在的显现是什么样都是正确的。如果对因果的诚信,对众生的悲心等一天比一天减弱,那即使是自称已经现见佛陀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修行境界也有问题。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要求无条件地悲悯一切众生,所以不应因为你对我好,我就对你观悲心,或因你对我不好,我就要对你生嗔恨心,因为真正大乘佛教的精华,就是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3、(二)别说未得授记故于得授记菩萨争论之过患:未得授记之菩萨,嗔得授记起争论,尽嗔具过心刹那,需彼数劫重披甲。
尤其是,没有得过授记的菩萨嗔恨得过授记的菩萨,跟他在身体上争斗、语言上争论,在没有依靠后悔的方式舍弃嗔心而作忏悔之前,相续中产生多少刹那恶念,就需要在同等数的劫中重新披上入道的盔甲。比如说两个道友互相争论,一个没有得过授记,一个得过授记,那在争论没有平息或中断之前,包括嗔恨在内具有过患的心生起了多少刹那,在这么多刹那的劫数中,未得授记者就需要重新发愿并披上精进利众的誓言盔甲。因为嗔恨心的过患很严重,其数劫中所种的善根全被摧毁了,所以需要在这么多劫数中从零开始去行持。
4、(一)世俗中具足四力而忏悔:佛依忍度证菩提,思嗔非妙起正念,发露忏悔亦戒后,不喜彼学此佛法。
那这种跟他人生嗔恨心的罪业通过什么样的力量来清净呢?大家要清楚,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地修行乃至最后成佛时,魔王波旬再怎么样作害,他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修安忍,最终才在菩提伽耶获得成就。佛陀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因为嗔恨心与佛教教理完全相违的缘故。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嗔恨心非常不好,比如它具有摧毁一切善根等过患。
若对嗔恨心的过失有所认识,进而生起知过为非的正念,即生起后悔心,这就叫做厌患对治力;观想在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菩萨前忏悔,或在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前忏悔,或在一切诸佛菩萨前忏悔,这叫所依对治力;忏悔时,念《地藏经》、《金刚经》等甚深经典和续部,或念一些咒语,或安住实相,这叫现行对治力;自己对嗔恨心所造的恶业生起戒后心,这叫返回对治力。这四种忏悔方法在《宣说四法经》中也有宣讲,希望大家能依靠这四种对治力来忏悔。
若心中想:作为菩萨,这种恶行不是我所应作的,心生厌恶而不再对邪恶争论等品行生起欢喜心,并进而以慈悲观来修学,这就是修学佛陀的此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魔法和佛法之间的差别:一个生嗔恨心,一个生大悲心,或一个是害众生的恶毒心,一个是利益众生的善良心。
正因如此,若人心中有正知正见,即使表面上看来他说一些其他的法,但实际上也成为佛法;如果正知正见不够,虽然天天讲经说法,但却将很多众生引入邪道,那就是可怕的魔法。
哲学-般若摄颂5品40笔记
1、未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首先讲一个世间的比喻:比如说,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一个前所未得的非常珍贵、难得的珠宝。获得后,他心里欢喜若狂、无比喜悦。但刚刚得到不久,就因粗心大意、没有谨慎等,而失去了这个如意宝。那个时候他身心非常痛苦,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一直饱受煎熬。
同样的道理,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法或缘起法时,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难见、难闻、难解、难入。”经典里面虽然描述得很清楚,但没有般若境界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是特别难得的法宝。
就像一个人把宝珠丢了,通过各种途径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他就会特别小心、满怀喜悦地取受,并十分勤恳、精心地把宝珠缠裹在衣服等里面,迅速返回家中珍藏起来;希望从此之后再也不要出现以前的遗憾,以免产生各种忧愁、痛苦。
2、申一、胜他修行之功德: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这里用比喻说明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胜过一切。
比如说,在这个世间当中,当离开一切乌云的光灿灿的太阳在大地上升起时,重重乌云遮障的黑暗,及其余世间所有黑暗全部会一并消失。因为它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也就能映蔽一切光明,包括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萤火虫所发出来的光,凭手里拿着的电筒等明灯及自身本来带有光明的天人等发出来的光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的光,以及星星的光和月亮的光。也就是说,当太阳升起光芒普照时,这些光全部会隐没,或全都不明显。
同样的道理,真正行持般若空性或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宛如光芒万丈的太阳,他善巧行持空性和无相,以般若的威力能无误摧毁一切我见、法见的浓重黑暗,超胜像萤火虫一样的外道、世间平凡人等一切众生,还有像含生一般的通达人无我的阿罗汉,以及像群星一般的缘觉,和像月光一般的没有圆满通达法无我的菩萨众。总而言之,真正通达一切万法远离戏论的菩萨,能遣除世间所有低劣见解引发的黑暗。
大乘般若空性是众生的真实妙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最苦恼、最痛苦的就是对世间执著,有了执著以后每个众生都会饱受煎熬。如果执著减少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在世间即使没有吃、没有穿,也会过得很开心。
真正能感受到《般若经》中的微妙甚深之理,就会像在须弥山上能无余照见其他群山一样,其他学问皆能无余通达。也就是说,到了此境界,其他学问一看就能了知,比如:这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那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即般若空性涵盖世间一切学问。
3、申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首先讲比喻:比如说,一位国王的太子为了救护许多百姓,不断拿出皇宫里的财物作布施,这是因为他精通一切人规教言,很想维护自己的国家,所以一切行为全部利益与他有关的人们,而且他的发心也没有自私自利,一直想帮助他们。虽然他还没有获得王位,但人们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已经看出,这位太子非常了不起。自然他也成了众太子中的尊主,人们也乐意亲近他。
颂词说:既然王子在没有得到王位时,尚且全力以赴地利益众生,人们也特别敬仰他,那一旦他真正得到王位,即给他授予王位灌顶,整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他做主,此时因他有能力、有权力,帮助众生、利益国家就更加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在有心力不足的王子位时,尚且精进利益众生,那在当国王拥有权势时,帮助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与此比喻相同,善巧行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因地时(即没有成佛之前)也通过佛法甘露来利益包括非人在内的人天一切众生,让他们皆大欢喜,所有众生都非常敬佩他。
颂词讲:此时尚且能如此精勤行持众生之利,那在获得佛果时利益众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因地时,大家一定要无条件地付出,也就是说无条件地帮助众生。
4、申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酉一、能令诸魔畏惧: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菩萨具足要点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恶魔心里很不高兴,它们想:他们获得佛果对自己会有很大危害,因此心里就像刀割枪刺一样痛苦难忍。而当它们想起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镇服他们,就特别忧伤凄惨,身体和内心极其痛苦、烦恼。因为这样的原因,它们一直想制造违缘,但因般若的力量和菩萨的发心力,魔王的威力和气焰却逐渐削弱。
如此一来,魔王实在忍无可忍,它们一直琢磨:如何才能让菩萨的道心退失?哪怕让他们求遍智的心一刹那退失也好。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障碍。但就像佛陀将成佛时,虽然魔王一会变成美女来引诱,一会变成三十六种头像的动物来恐吓,一会变成各种魔军以种种武器来攻击,但因佛陀入于大慈大悲的禅定中,致使武器变成鲜花,美女变成丑女,一切景象全部化为乌有。虽然魔王为了威逼菩萨,从四面八方用火来焚烧并抛掷纷乱陨石,还从外境和内心两方面制造其他各种各样的违缘,但因菩萨已经证悟空性,或者说安住于般若的境界,就不会遭受任何危害。
《佛本行集经》中也讲:“魔众如是可畏来,彼圣卓然不惊动,如大智见小儿戏,菩萨观魔亦复然。”所以,如果能真正安住在超胜的智慧境界,纵然魔众示现各种各样的幻化,也无济于事。
哲学-般若摄颂5品39笔记
1、申二、其比喻: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这里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一切万法在本性中是空性的道理。有些人这样认为:你们说实有的外境法不存在,但是,如果外境不存在,那执取它的分别心怎么产生呢?因为它必须依靠外境才可产生。而分析的时候,外境又好像不存在,但无论如何分别心也应该存在,所以外境也应存在。下面进行回答,也就是说宣讲分别心及其对境都不存在。
比如说,一个人很顾虑地想:我已中毒了,或毒已入于自己的身体,尽管外面任何毒药都没入于他的身体,但因妄想、分别、执著太强烈,以此所引发,内心就极其恐惧、非常害怕,最终昏倒在地或昏厥过去。可见在世间中,外境虽然没有,但由内心引发的现象却相当多。
任何一件事情并非在外境真实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凡夫人的认识就是正确的,但确实不存在,所以各种执著很有必要破除。世间上所有没有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凡夫众生首先对我执著,即五蕴聚合中本来不存在我的实体,但他们偏偏执著我存在;有了我的执著以后:这是我的家庭、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身体……进一步产生我所执。依靠这种颠倒妄想——与真理相违背的我与我所的执著,众生就无始无终地流转或漂泊在三界轮回中,从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2、申三、如是宣说之结尾: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在胜义实相中,不管是我也好、我所也好,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虽然如此,但在虚幻的世俗中,即未经观察时,我也存在、我所也存在,这就叫做染污法。如果按照万法实相来讲,或以中观的观察方式来分析,最终根本得不到我和我所,这就称之为清净。一个是幻相中什么迷乱都存在,就像做梦一样,山河大地等全部迷迷糊糊地存在,这是染法;而醒过来时,这些梦幻的影像全都无生无灭,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即使这般随顺众生而成为染污与清净,但究实言之这两者都不成立。
3、申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在修行过程中,对般若法门长期念诵、受持、观修,其功德不可思议。即使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能力,在短暂的时间中与般若法门结上善缘,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
此处讲了一个假设的比喻:整个南赡部洲的众生一个不剩地全部获得暇满人身,依靠善知识的指示,他们都发了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无上菩提心,而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在俱胝千年中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布施三界一切可怜众生,并将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普皆回向而成为大菩提之因。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以菩提心摄持作上供下施,其功德无法想象,那更何况那么多众生,在那么漫长的时日中,缘无数众生、无边佛陀作上供下施,其功德肯定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平时大家都说,几百几千个人一起,以菩提心摄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将上供下施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其功德非常大,那更何况南赡部洲所有众生做这样的功德,其功德就更大了。
但若与般若法门结上殊胜善缘,不说漫长时间当中,哪怕仅仅在一日中思维般若法门,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给别人宣说,从中所获得的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的功德。所以我想,如果不信佛的金刚语言,那就另当别论;如果要信,每个人对般若法门就不可放弃。
《金刚经》里也讲:“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所以,将般若法本带在身上、念诵其中的偈颂、抄写、受持,功德都非常大。
4、申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或瑜伽士,虽然对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但因他们已经通达空性的缘故,对众生就不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有如此无缘大悲或智悲双运的智者,不管住在哪里,就成了众生的应供处。在他面前,哪怕以一点一滴的食物作供养,也具有重大的实义。所以,通达般若空性的人到处去化缘时,施主们一定要供养他。
5、申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有些菩萨了知,长久以来与自己结上父母子孙之缘的人、天人、三恶趣等五道众生沉溺在痛苦中,要让他们得到三菩提的快乐和解脱,一定要给他们宣说能获得涅槃的正法,即指示到达彼岸的大道,所以他们日日夜夜精进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果精进于此,一定会成为讲解佛陀教法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