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224-236,14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238)+己二、如理作意教授(239-241)+己三、经行地道之理(242)+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总结
24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三、经行地道之理;
见无彼等性,解脱诸见断,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
了知无空性,如是有空性,
自性空性故,是名解空者。
无相之基者,分别真实灭,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
慧行知有为,无我苦唯增,
断实无我见,得大见大义。
无我见见我,无苦成极苦,
如自于利己,利生不求报。
解胜心解脱,缚无尽久缚,
虽不见苦际,尽行而行持。
一世自痛苦,尚且不能忍,
况累世他苦,菩萨与之反。
佛子于众生,喜慈行无厌,
世间大稀有,平等非稀有。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0-111 2016年10月20日
我看,今天应该讲《经庄严论》。
下个礼拜当中,《妙法莲华经》可能还有一堂课,一品就讲完了,算是告一个段落;《经庄严论》也是,再讲一堂课也就讲完了这一品,也告一个段落;还有密法,可能在星期四和五讲。你们有些人特别着急,密法听完以后要怎么怎么的,所以我也有点着急,就星期五讲完密法,星期六干脆不讲了,我要去一些学校。
今天才给大家说“密法”两个字,两个月以来没有怎么公开说。越来越圆满的时候,可以暴露一些秘密。很多学《经庄严论》的人,如果有兴趣学密法的话,一定要修五十万加行。按照我们的要求修完五十万加行以后,就有机会听一些密法的正行。这是给大家提出的希望。
下个礼拜当中,星期一有《妙法莲华经》的一堂课;星期二应该没有课;星期三有《经庄严论》的一堂课;星期四可能没有公开的课,其他的再看看。
这些课完了以后,可能暂时一个月左右没有课。整个十一月没有我这边的课;十二月十五号之前也没有我这边的课,这样共有一个半月没课。之后有没有我这边的课,现在也不好说。要观待很多因缘,比如观待听众、观待身体、观待心情,还有天气、气候、空气,还有很多前世的因缘等等。我先不确定,一般来讲,到时候会讲一些课吧。
《经庄严论》前十五品讲完后,今年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两个月是很赶时间的,除了星期天以外,我基本上每天都有课。即使星期天也有很多安排,比较充实,很有意义。
你们可能也是一样的,有些道友闻法的精神,还是特别随喜的。《妙法莲华经》、《经庄严论》、密法,从来没有断过传承,时间对大家来讲是很珍贵的。当然为了得到重要的精神妙药,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不管是你,还是我,都一样的。
今天对下一周的课,先给大家讲一下简单的安排。接下来,就讲《经庄严论》。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前面已经讲了,第一地菩萨获得了无我平等、痛苦平等、行为平等、不求报平等,与其他菩萨的断证境界平等,这五种平等,接下来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在利益众生方面非常稀有的一些观点。
见无彼等性,解脱诸见断,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
了知无空性,如是有空性,
自性空性故,是名解空者。
“见无彼等性”,获得见道的菩萨现量见到无有所取能取的圆成实本性。一地菩萨、见道的菩萨,所取和能取的执著,全部都没有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后的成就是获得圆成实。
“解脱诸见断”,一地菩萨,解脱见所断。获得圆成实的菩萨,断除了一切所断。
《俱舍论》[注1]当中,讲了八十八种见断,十种修断,总共九十八种声闻乘的见修所断。《大乘阿毗达磨》讲了一百一十二种见断,以形象分有二百五十二种修断,或者以形象差别分有四百一十四种修断。
男众这边,都不回答,你们是不是俱舍学得不好?我每次提问题的时候,就偏向女众这边,你们还是要回答啊。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在一个笔记本里面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现在还有点印象,还没有完全老年痴呆。(众笑)
大乘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解脱了所有的见断,这些见断全部没有了。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决定可说当时称谓得见道。
那个时候,有非常多功德的见道菩萨,已经了知了三种空性。按照大乘中观宗的观点,直接讲胜义谛是什么、世俗谛是什么,方便一点;而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讲三种空性,就比较啰嗦。对于《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经庄严论》,弥勒菩萨都是用唯识宗的观点讲的,整个框架属于大乘唯识宗的法。与中观宗的意思是比较相同的,只是有时候词句上转的弯比较多一点。
见道菩萨了知三种空性,哪三种空性呢?无空性,有空性,还有自性空性。
“了知无空性”,第一种空性,遍计是如绳上无蛇般无有的空性。
遍计法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凡夫众生面前显现,就像是把花色的绳索误认为是毒蛇一样,这叫做无有的空性。
有很多比喻,比如二月的显现,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二月是没有的,但是凡夫众生认为是有的,这叫什么呢?无有的空性、没有的空性。见地菩萨通达了,遍计法是无有的空性。
“如是有空性”,第二种空性,如是了知依他起虽然像凡愚们思择所执取的法相那样并不存在,但现基依他起法相有的空性。
依他起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能取所取的山河大地等等,在凡夫众生面前无欺显现,虽然有显现,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依他起的显现虽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它的现基,也就是说,心识或者阿赖耶识,唯识宗始终认为,是存在的,心的本体是明清的东西。依他起幻化的部分是空的,但是它自己的本体是不空的,这叫做什么呢?有的空性。
一地菩萨既通达了无有的空性,也通达了具有的空性。具有的空性就是依他起的空性,现基是存在的,显现的部分是不存在的。
“自性空性故”,第三种空性,圆成实本来远离二取的缘故是自性空性。
到一地菩萨的时候,完全通达了,圆成实是像虚空一样的、非常清净的、远离了能取所取的自性。
“是名解空者”,所以见道者名为解空者。所谓的见道,就是见到了三种空性,遍计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自性的空性。
我觉得有点转弯,反正万法空性就可以了,不过这也很好玩。以后有人问:“唯识宗有什么特殊的观点?”为了让不懂唯识宗的人懵着,我们可以给他讲一些比较特殊的术语:“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能够了知三种空性,即无的空性、有的空性、自性空性。”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无的空性、有的空性、自性空性啊?”我们再给他进行解释。
一般讲到空性也好,如幻也好,确实是很有意义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被外面的幻现迷惑;而没有智慧的人,外面的幻现会迷惑他。经过长期正规闻思修的人,尽管不能完全像一地菩萨那样通达三种空性,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会被虚幻的法染污。
《大宝积经》当中讲,“如人作幻化,迷惑于愚人,智者终不迷,知幻不实故”,幻化师做出的幻化人,能迷惑一些愚者。而有智慧的人,始终都不会迷惑的,他知道幻化人是无实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在世间当中,有些人没有世间智慧,也没有出世间智慧,常常被别人欺骗迷惑。而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上当受骗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钱财也好、美色也好、美酒也好,各种让心智陶醉、迷醉的外境,都是虚幻的。他明白佛法戒律的底线、国家法律的底线、做人道德的底线,自已有把握不超越这些底线。
现在的大城市里面,没有智慧的人,经常受骗。自己如果有一些世间智慧,就不容易上当;如果有一些出世间的智慧,就不容易轻信,有自知之明、正知正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见地菩萨的果位,也没有证悟三种空性,但是在理论上能够比较明白无的空性、有的空性和自性空性。遍计法在名言当中也是没有的,这是无的空性;依他起的现基如来藏、心识,是存在的、是不空的,但是在这个上面,就像《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没有染污法,这是有的空性;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大空性,是圆成实的空性,这是自性空性。如果用密法的方式来解释唯识宗的观点,可能比较容易,可以这样来理解。
以上讲了三等持中的空性等持。本体空性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因无相和果无愿,共三解脱门。一地菩萨的三种等持里面,空性的等持、空性的见解已经有了,下面还有无相的等持和无愿的等持。
师念藏语传承。
无相之基者,分别真实灭,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
“无相之基者”,无相等持的所缘,或者基是什么样?
“分别真实灭”,对于从色至涅槃间的一切法,真实灭尽某某相状分别称为灭谛。
心和心所也好,外面的色声香味也好,一直到涅槃之间的所有法,从胜义的实相当中去观察的时候,没有任何相。
无相等持的所缘,或者基,就是所有心和外境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不成立的。以分别念看到的有相状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相的,所有的相都会灭掉的。
《金刚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有的相,皆是虚妄的,如果见到诸相不是相,就是见到了如来。所谓的如来,不一定是有眼有鼻的相状。
好像我以前听过曲恰堪布跟其他堪布在石渠辩论的磁带,一个堪布说:“你所谓的如来是不是有眼有鼻的?”曲恰堪布说:“对,我承认是有眼有鼻的。你所谓的如来,是不是没有眼睛、没有鼻子、什么都没有的?”他们两个一边开玩笑,一边辩论了义和不了义、实相和现相。有眼有鼻的话,在究竟意义上是不成立的。曲恰堪布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佛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东西?
真正的如来,就是见到一切相不是相,或者说没有相就是相,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意义上是这样的,这就是真正的相。
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讲,如《摄对法论》中也说:“灭谛法相为何?灭即真如。以何而灭?以道谛灭。灭何者?灭分别念。”相怎么样灭呢?以什么方法灭呢?用道谛来灭;灭什么呢?灭分别念;灭了以后现前什么呢?现前真如。
对相执著,在世俗当中也不是很好的。凡夫人对相貌、食物,包括对禅定时候的光明相、无念相,有很多执著,在修行当中应该灭掉。到达第一地菩萨的时候,所有的相和执著相的有境分别念,全部会灭掉,这是第二个无相等持。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第三个讲无愿等持的所缘,或者基,是非真实的分别不清净依他起,非真分别念是指烦恼障与所知障种子之所依,生、老等种种苦之因,不是所愿之处。
所有的显现,实际上是不清净的依他起。非真实的分别念是乃至佛果之间,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依处;也是在轮回当中,生老病死所有痛苦的来源,要远离这样的所愿。
在究竟意义上,要去掉所有的愿。这个“愿”,也有羡慕、想得到的意思。比如说,你的愿望是什么?实现梦想;你在商店里面的时候,“我想买这件衣服、那件衣服”;看见别人坐豪华轿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车该多好啊”;别人住着舒适的房屋,“我能买这样的房屋该多好啊”。心里面有一种很大的欲望,所有的欲望,全部要灭掉。
一般到一地菩萨的时候,在世俗显现当中,他可能有度化众生的一些意愿、弘愿,除此之外,所有不清净的愿是没有的;在胜义境界当中,所有愿的等持相是没有的。非真实的分别念全部没有了,这就是一地菩萨的境界。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任何佛子欲求恒常不远离随菩提分念住等三十七道品等菩提分道法。
获得一地菩萨的佛子,随着三十七道品[注2]等菩提分道法的种种相,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所有三十七道品种种的相。
在有些论典当中讲,三十七道品对应于资粮道至佛果之间。在这里,获得第一地菩萨的时候,也能同分得到这样的功德。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三十七道品种种的相,与忍智十六刹那自性见道一同获得,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垢道时,先于信解行修行四正念、四正断等均得以成熟清净,又获得所修上道现行的一切能力。
恒时得到见道的时候,可以承许,上面所有的功德能够同时得到。作为佛子,当你获得见道的时候,这些功德分,同一个时间当中能够全部得到。
见道的时候有忍智十六刹那,我们在《现观庄严论》[注3]当中讲过。
获得见道时,一刹那间,所有三十七道品、忍智十六刹那的功德,没有先后、也没有次第地同时得到,就这个意思。
接下来讲一地菩萨的功德。
我们这里有没有一地菩萨?如果没有一地菩萨的话,讲者可怜,听者也可怜。没有一地菩萨的境界,而讲一地菩萨的话,有点像盲人摸象。没办法,也没有规定,讲课的人和听课的人都要是一地菩萨。如果真是一地菩萨的话,都不会来听课了。
有些没有得到资粮道的人都很傲慢,不会来听课,对于一地菩萨的话,不知道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