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09-01

  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

  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作为菩萨,他是一切陌生众生的至亲人,在《大丈夫论》里叫做“不请之友”(在《大丈夫论》中未检索到相似内容,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有“不请之友”之词[注1])。

  菩萨被称为我们没有请求的、一切众生最好的朋友。世间人之间,通过请求、通过财物上、感情上、语言上很多沟通之后,你才成了我的朋友,我才成了你的朋友。而真正的大乘佛子,他是一切众生的陌生的朋友。虽然与你素不相识、从来没有任何交往,但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来帮助你,哪怕是他的头目脑髓,或者身肉血液,都可以无条件地供给你,这就是菩萨最大的一种特点。

  这样的菩萨是什么样呢?他不需要别人来劝他、或者请求他,去帮助、利益众生,不需要这样的。因为他自己就能深深地感觉到,这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什么样的责任呢?

  比如说世间当中,一个由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自己生活和生存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别人劝请,他自己就会处理好的。如果需要别人劝请的话,那世间人可能会讥笑他,“某某老师的学生,说起来是很不错的,但是他自己的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劝他做”,这是一种很惭愧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这里讲:

  “恒依大慈师”,作为恒时可依靠的、利益众生的、大悲大慈的上师,或者作为佛陀和菩萨们的弟子、作为菩萨。

  “他苦逼恼心”,当看到众生感受逼迫、痛苦、烦恼的时候,菩萨的心也同样地感受到痛苦。

  就像一个母亲的孩子,如果生病了、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母亲自然而然、第一个反应是非常苦恼。别人并不需要说,“这是你的孩子,你应该带他去看病”,不需要这样讲,这个母亲天生就会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再比如,一个富贵儿子的母亲很贫穷,非常可怜,那个时候别人不需要劝他“她是你的母亲,你应该用财富来帮助她”,不需要这样说。如果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那他会知道“她是我的母亲,我应该帮助她”。如果这还需要别人来劝请他的话,那别人会说他是极其下劣的人。

  “他事近在前”,同样的道理,当众生感受到烦恼和痛苦的逼迫,这样的事实已经摆在菩萨眼前的时候。

  “他劝诚惭愧”,如果别人来劝菩萨“你要帮众生”的话,就说明这个菩萨发的菩提心不是很成功的,这是很惭愧的事情。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你对他帮助很大,他对你说:“谢谢你!”你回答他:“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菩萨也是这样的,他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寿命、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旁边说:“谢谢菩萨,特别感谢你啊!”我们这样说的话,可能是对菩萨的一种侮辱。(众笑)

  就像一个富贵的儿子在帮助自己母亲的时候,别人说“特别感谢你”的话,儿子会觉得这个人可能有问题,我本来就应该帮助我的母亲,你还要劝我帮助她,这是不合理的。

  在大乘经典当中的有些精神,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跟我们平时的生活状况,有点不同。

  一般来讲,我们东方、亚洲有一个集体的思想,是集体主义的思想,不像西方是个人主义的思想,他们很随意的。比如说孩子长大以后,他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较随意的。而我们东方的话,比如说,现在我们藏地,有一个集体主义的思想是什么呢?孩子出了家以后,他们家特别光荣,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孩子如果出家不成功、还俗了的话,他们家就非常惭愧,大家都觉得他们家什么什么,父母也觉得特别没有脸面,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汉地,比如说在孩子的年龄上,“你现在已经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成家啊?!”这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成了一种传统。

  传统最后变成什么样呢?其实是非理作意、颠倒的一种思维。人应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思路,虽然像西方那样太个人主义的话,恐怕有点困难,但是各人稍微有一些随缘的空间、自我选择的空间,应该是人间基本的一种权力。

  作为菩萨,真正利益众生是俱生的一种付出。“为一切众生故,广集诸苦行,精勤修道法,舍财及身命”,这是《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的。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广集各种各样的苦行以完成六波罗蜜多,他会把自己的财产、身体、还有生命都付出去,更何况付出其他的身外之物呢?

  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来劝菩萨利益众生的话,那是多余之事。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如果通过劝请而行持,那旁生也能做得到;未经劝请而行持,就是智者。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不用天天劝,“你不要睡懒觉”、“你要好好做作业”、“你要好好看书”、“你要好好修行哪”。

  现在很多年轻人,太依赖父母了、太依赖老师了,在老师不劝请的情况下,好象就不行了。如果法师在班上经常这样劝请的话,学生就比较有自觉性;如果法师没有说什么的话,班里面的学生就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师模仿戏语)“我们这个法师很慈悲的”。现在我们学院女众里面有这样的情况,法师稍微严一点的话,她们都看不惯,“明年我不选择这个法师的班,因为太严厉了,我太累了,受不了”,“这个法师很慈悲的,讲完课就走了,那是真正具有善知识的法相”。(众笑)

  师念藏语传承。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

  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作为菩萨,应该知道精进。怎么样精进呢?非常快速地精进,不能太缓慢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菩萨的责任是非常重的。怎么重呢?他把度化一切众生的重任,已经负在自己的头上了,他负有这样的重任。

  单人运物时,一般印度传统,是把东西放在头上顶着,而我们一般是把东西放在后背上背着,或者把东西放在肩上扛着。

  “首荷有情担”,菩萨把众生都顶在头上,应该说是非常大、非常重的责任。

  “众尊缓行丑”,众生的大悲尊者,你千万不能缓缓地慢慢地行啊。你如果每天非常懒惰、慢慢地,“没事,明天做,后天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年吧,再明年、再过明年”,一直往后拖的话,这并不是很庄严的、不是很好的。

  “自他种种缚”,因为众生都有烦恼和业,还有异熟果。有些众生被各种各样贪心、嗔心的烦恼束缚着;有些众生被所造的无间罪等等业力束缚着;有些众生前世所造的业果已经熟了,被异熟果束缚着,这三种束缚紧紧地捆绑着众生。

  “精进当百倍”,如果菩萨没有百般地精进,那么众生就没办法解开被束缚的痛苦。

  这个教证,是我们藏传佛教当中,许多前辈大德经常爱引用的一个教证。

  (师背诵藏语)“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佛子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嘛,希求自我解脱的声闻缘觉,就像头上燃火一样地去精进,那更何况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我们,更要精进哪。

  如果你不精进的话,每天都懈怠、懒惰、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那修行确实就没办法进展了。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后,尽量不要一直拖时间。

  比如说世间当中,如果要求今天从这里到康定,在五个小时当中到的话,那开车的人肯定会拼命地跑,因为他如果慢慢开,肯定是完成不了事情的。世间都有这样的紧迫感,何况说我们要度这么多的众生呢?自己没有修成,也没有饶益众生,更要有紧迫感。

  我有时候觉得,一方面现在有很好的一些机会,通过网络、通过一些方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承办很多众生的事情。哪怕只有一个众生的相续改变了,也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身体垮了、不行了,因为这个也舍不得放下来,那个也舍不得放下来,这样之后,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大家也尽量不要懈怠,我们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如果一直懈怠,并不是很庄严的。

  龙猛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了,“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意思是说,承担众生获菩提的这些人,应该长期精进。不是今天特别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又熬夜,但是明天之后、再过三四天,白天也不起来了。

  其实熬夜很不好的,尽量按时睡觉和吃饭、工作,要有规律,懂规律是很重要的。我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直熬夜。白天上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就会打瞌睡,然后晚上已经习惯了,还是熬夜。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堪布,是我以前很早时候的一个道友,他说:“我晚上两点钟起来的时候,你的灯还亮着。”那个时候我们用煤油灯,没有现在的这种灯。当时我的确经常看到两点钟,但是好像效果不是很好的。第二天上师讲课的时候,经常打瞌睡,那个时候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惩罚自己。

  现在我懂得了,睡觉不能太长时间,但是还是要好好地睡;吃饭也尽量按时间来吃。平时尽量节约时间,包括减少聊天、散乱的时间,少做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很忙很忙,但到底《你在忙什么》?我最近一直看不出来,所以说《你在忙什么》?(众笑)

  百般地精进,不生懈怠心,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就应该“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在引用的教证里面,我们恒常应该有精进心、勤精进、勤奋地精进,尽量不要生懈怠。有时候我们会生懈怠的,因为现在的违缘很多。什么违缘呢?

  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今天头痛、明天拉肚子、后天好像耳朵听不到、再过两天喉咙不行;我们整个的身体,确实是有漏的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中午饭不想吃、有时候晚饭不想吃。

  不想吃饭的话,可能不是很累的原因,因为如果很累的话,会特别想吃。我经常去打工的工人那里看看,他们一大一大口地吃,觉得特别香。我们有时候不运动,好像这个也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吃。

  我虽然不挑剔,但是也喜欢吃好的、好吃的。什么东西,我吃是吃得下去,闭着眼睛就能吞下去。有时候可能没有运动,也特别不想吃;但是一出门的时候,就特别好吃。

  其实吃饭,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对吃饭精进也算是一个精进,我看有些道友还是非常精进的,很随喜功德。(众笑)

  这是《经庄严论》第五品终。第四品讲的是种姓,第五品讲的是发菩提心,大乘的种姓要发菩提心,光发了的菩提心还是不行的,下面第六品讲要真正地去行持菩萨行。

  你光是发一个菩提心行不行呢?不行的,你要做。《做才是得到》,做以后才能得到,所以下面讲修行。你们认为我在打广告啊?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用打广告,本来就不错的。

  下面讲《修行品》,确实发了菩提心还是不行的,还要继续修,所以下面讲这个。

  师念藏语传承。

  丁四(修行)分三: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二、别说他利修行之理;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

  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这里有三个问题,是初善、中善、末善。初善叫“处”大,中善叫“行”大,末善叫“果”大,这三种大承许为佛子的修行。

  “处”大,初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任何东西,目标要搞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大乘佛子的目标,就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的目标是非常大的,要度无量的众生,而并不是自己赚钱,买一栋房子、买一辆豪车等等,世间的一些目标,大家都清楚,这些并不是处大,这些是不大的。

  “行”大,中善是行大,有了这样的目标,那中间整个过程的行为,也是非常大的六度万行。从资粮道开始,到十地之间,六度万行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生果大”,最后结果大。最后得到的果,并不是我们买了一栋房子,或者有了几百万,不是这样的,这些对于出世间来讲,也没有什么用。菩提心的果位,是佛陀所有的无漏功德都已经圆满。

  这三个大,对应下面的颂词。

  “恒诺大”,前面的处大,实际上是一种恒常的承诺大。承诺什么呢?我从现在开始,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在诸佛菩萨面前,有个真实的承诺。

  你看美国选举的时候,当总统的第一天,都要宣誓;我们很多人在入团、入党时,也要宣誓;发菩提心的时候,也要宣誓,这个宣誓的手印有点不同,是双手合掌宣誓。(众笑)

  承诺大,要度无量的众生。

  “忍大”,中间是安忍大。因为在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别人对你各种各样的侮辱、诽谤。在《修行品》的最后讲了,有些众生会以邪行反抗、反对你。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当中,(师模仿戏语)“我本来很想继续做下去,在您老人家慈悲、大恩、智慧的感召下,是非常非常得幸福。但我实在是忍不了我周围的这些恶人、坏人,所以没办法,我今天不得不拜拜了”。这是因为你没有忍耐心。(众笑)

  有些人的心特别脆弱,可能父母让你从小已经习惯了,你是世界上的第一王子、第一公主。而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旁边的人不会对你如此尊重,甚至都变成警察,你的所有言行举止都被记录、被调查。在这样的时候,你就受不了了。有些人没有忍大,是很难过的。

  菩萨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需要大量的布施、持戒等等,这个叫做忍大。

  “大义真修行”,最终获得佛陀果位的时候,意义非常大,并不是世间赚了几百万那样的意义,不是这样的,而是的确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不要说真正的佛菩萨,哪怕是培养出一个很好的法师、培养出一个很好的辅导员,他也能帮助好多人哪。现在我们有些发心人员、有些老师,包括这几年学仁社里面的一些老师,他们到各个学校里面去演讲,弘扬传统文化。虽然他们没有得佛果,但是在菩提心方面,应该是有一点感应的,不然无条件去做的每一件事情,不可能顺顺利利的。他们任劳任怨地去做,做事过程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原来是一个凡夫人,在做菩萨行的过程当中,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佛陀在《华严经》里面讲,“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菩萨为了度一个众生,千百万劫在轮回当中也可以安住,不会疲厌,成为世间的导师。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两分钟完成。算了吧,可能完不成!也可以吧?(众笑)

  师念藏语传承。

  修行分六个方面讲: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一、行他利方法;二、行他利之分类;三、行他利第一;四、菩萨之修行超胜;五、修行不间断;六、不以邪行厌烦。

  己一、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

  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自他平等心”,菩萨修利他的方法,或者利他的方式是什么样呢?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是用理论上自他平等的方法,这是信解行的一种自他平等。把别人的痛苦跟自己的快乐进行交换,以设身处地,或者换位思考来修自他平等。

  “或爱他胜己”,到了一地菩萨以上,不但是自他平等,而且爱众生已经超过了爱自己,比爱自己还爱众生。

  “他利胜己想”,并不是爱一个众生、两个众生,而是爱所有的众生,菩萨利他的思想,已经胜过了利自的想法。

  “自利即他利”,自己就是他,他就是自己,这两个完全是等同的。

  得一地菩萨时,真正通达了一切法界遍行之义的境界,同时自己也无有自他的分别念。在这种情况下,从空性方面,他完全证悟了一切众生自他平等;从显现世俗方面,他看到众生没有像自己那样证悟一切万法的平等心,从而对众生生起悲悯心。

  麦彭仁波切的注疏里面讲,一地菩萨在这个时候想到,虽然自己已经证悟了,但是其他的众生还没有证悟、还漂泊在轮回当中,非常可怜,因此他生起的极大难忍之心,远远胜过利自之心,把众生的痛苦完全可以与自己平等交换。

  利他心比较强的人,为了利益众生,再怎么样的苦,他也能安忍。就像特别好的母亲,在为孩子付出的方面,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孩子健康成长。

  我那天讲了我母亲的一个故事,那是我在两岁时候的一个故事[注2],当时我们学校里面的很多老师都哭了。有时间的时候,我会给你们也讲一讲,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哭,好像不会。(众笑)

  一般来讲,真正的菩萨,因为他爱众生的心特别切,所以他自己不会有什么痛苦。尤其是证悟法界一地菩萨以后,就更没有这样的痛苦了,在那个时候可以行持真正的自他平等。

  这是讲自他平等,利他的一种方式。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