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8课1舍无量心

创建日期:2022-01-19

  前行备忘录18课1舍无量心

  《前行备忘录》【第十八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当前我们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前讲解的是不共同内前行。我们时时要记住的是,当今我们行持的一切善法若不具备诸法之共同见解,那今生成办见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一直在传解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从词句的角度当中,共同外前行并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但若要把其中所传讲的一切理论,一五一十地纳入心相续中如实具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时时观想共同外前行为妙。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之前,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自己平常的修法有没有懈怠、拖延,若具有的话应该当场断绝,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传承祖师,都把共同前行作为修法的基础和重点而成办解脱,当前我们作为其后代弟子,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行持为妙。

  一、次第根机意识转为道用

  在前提具有的基础之下,现前我们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在行持三摩地,所行持的法是无上窍诀大圆满,但是由于各人根机不同的缘故,遵照大圆满的教授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两种,当前我们主要传讲的是方便教授。在讲解方便教授的过程当中,把调顺烦恼乃至树立见解方便分为两个层次,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智慧转为道用虽然是真实教授之见解,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在行持真实见解之前,意识转为道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传讲都是如何把意识转为道用,我们平常所有的感觉,都包含在痛苦的果和痛苦的因以及快乐的果和快乐的因当中,在如是显现时要知道如何转为道用,要是不懂转为道用者,也就是说座下的时候若不懂得善巧方便,仅仅依靠座上的力量,还是有些单调。我们必须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推动自己的见解,迅速成办解脱。不光是在座上的时候要转为道用,在座下的时候也要时时了解。

  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我们先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和内相上师相应法入手,遵照剖析和直视两种方式调伏妄念。当时的禅定对于一名凡夫来说见解很高,但仍旧还需要靠意念造作,所以称为意识转为道用。

  二、妄念转为道用乃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

  传讲善巧方便道的原因是,当前很多行持三摩地的弟子,平常在调顺烦恼乃至树立见地之时,仅仅依靠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比如当有妄念的时候,内心感觉非常烦恼,感觉到自己的禅定不够,甚至会对传承生起疑惑;没有妄念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的修法很不错。这一点前两天已经说过,一切禅定的基础是有相定和无相定,作为世间禅定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但这只是初步进入禅定一个部分。当见解逐渐开始进入胜观的时候,胜观的见解并不在于妄念多少之上。历代高僧大德曰:妄念是需要断绝的,但初步没有认识到妄念,那就无法进入妄念之自性涅槃之中,因此依靠妄念来成办智慧至关重要。

  从这些教言当中就可以知道,妄念若要是能转为道用的话,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前两天说过,所谓的妄念如同铁匠手中的铁,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形成好与坏完全取决于铁匠的手,当铁匠把这个铁打成一个杀人工具时,这个铁自然就形成坏铁,若要是打成一个利益大众的工具,那么这块铁永久成为好铁。妄念如同这个例子一般,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当我们顺着妄念的时候,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若要是转为道用者,则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我们平常在座上、座下时,不要仅仅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这种情绪飘动绝不是出世间胜观之见量,要记住这些特点,即便你见解达到圆满的时候,具有妄念也并不是一种过失。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当我们完全执受见解的时候,妄念越多,更易形成解脱之功能,绝不会形成一种过失。

  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达到究竟果实,妄念绝不能仅仅当作一种过失来对待,有情众生有妄念是正常的,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把有情转变成无情,而是把有情有限制性的智慧变成遍知之智慧,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就称之为窍门吧。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妄念的多少并不决定你的见解高低,这些窍门必须要懂得一些为妙。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就不会像往昔一般时时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当有妄念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修法不够,当没有妄念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修法非常好,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必须要记住这个窍门。

  三、略说密宗之殊胜

  在具备这种前提的基础之下,还需要通达的是,在行持各个传承当中必须要知道各传承的见修行果。即便你现前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对禅定有所认识,但是要令这个禅定迅速成办解脱,就要看看你所行持是哪一种传承,因为传承特别多。如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各式各样的传承是非常多,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调伏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方便道。我们在行持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知道自己修学的法是哪一种传承。比如说远道法因法相乘自续派和应成派等等,近道金刚乘外三续事续行续瑜伽续,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和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无上窍诀大圆满。现前我等在座的弟子多数是刚到亚青寺的,往昔你们可能接触过所谓密宗的一些法,但如同现前我等所传讲的很完整的窍诀法是不可得的。在依止导师的过程当中,可能给过你几本书,乃至回答一些你的疑问,念诵的仪轨可能是也密宗的。但是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作为密宗的修学者,连自己行持的是哪一种的都不清楚,是外三部还是内三部……

  现前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已经在导师面前从前行开始入手,直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成熟灌顶都已经得到了,平常树立的各种教法,也都在传讲什么为密宗。因此在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必须要认识到自宗派的见修行果。当你具有这样见解的时候,若不具备如是般之修行和行为,是无法达到果位的。即便达到果位,像远道因法相乘般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近道金刚乘外三部需要五世七世二十一世成就,内三部生圆次第需要一生方能成就,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上等根机者,在坐垫上时为凡夫,起来的时候已经变成圣者。原因在何处呢?因为在行持的见解乃至助伴之上,远远超胜其他教派。

  在《显密之差异》当中,从见解不愚昧、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根机,从四个角度当中讲解密宗的殊胜性,由于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密宗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即能成办解脱。但是要记住的是,在行持善法之时,显宗和密宗没有丝毫之区别,即便是密宗,也需要积累二种资粮方能成办二身之境界,但至于如何行持的方便上大有不同。从总的角度当中要知道这些道理为妙,绝不能形成一种孤单乃至偏袒的修法,那这种行持即便临时给满足你的心愿,但是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仍旧有十万八千里。

  四、依止导师为令圆满获得教证二法

  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平时应该要多依止一些导师为妙。我在这边,每天从下午一点钟开始到三四点钟之间,不停地为你们传讲不同的教理,在传讲教理的同时,也把众多实修观点树立在教法之中,让所有的弟子都能纳受。但是平常由于我身体不好的缘故,每天观待你们个人的条件而讲解相应的法,现前这些条件都不成熟,但这一点,我想也不重要。当前在亚青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足下有很多很多心子,现前虽然从语言沟通上有一点点障碍,但也可以解释你的一些疑问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导师面前求学为妙。但要记住,我们到高原地方来是为了求学佛法,说导师非常贤善慈悲,平常从世间的角度多方面照顾着自己,但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求取教证二法,这是我们依止导师的必要性,要不仅仅为了世间的资具而跑到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来,是不可得的。

  当然在座的很多弟子,也一直执著是否可以在我面前得到一些法,我已经说过,该说的法我在课堂上都已经讲过,可能有时候由于个人的接受能力有限,所有的一切都铭记心中也不大现实,但每天不间断地为你们传讲三四个小时法,也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全部。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之下,我可以为你们传讲一些法,但是这些有时候也没办法,其外的这些都要铭记心中。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仅仅是一种教法吗?当然不是,而是一种证法,在行持证法过程当中的一些善巧方便。若要是不精通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即便你说现前修持的是成熟口诀法、上师瑜伽导修、本尊等等,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当然我们也不排斥没有什么功德,但由于缺乏很多窍门的缘故,所以成办解脱仍旧具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在课堂上面所传讲的一切都要铭记心中,若能与自己现前的修学完全融合到一起,那当然是最好的。

  五、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的真义

  昨天说过,作为密宗的弟子,在修学过程当中以三不动摇修法来成办见解,“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可能有些不懂的弟子光知道三不动摇的名称,而不知道该如何善巧运用。怎么说呢?总认为“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当然也含有一点点意义,但这并不是全面性。在“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把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所传讲的“剖析、直视和安住”都含摄在这上面。这样一来,可能有些会问:在剖析调伏妄念的时候不是需要起心动念的吗?要记住的是:所谓的不动摇,是针对上面的法而树立下面不动摇之境界,在讲解过程的时候,它必然有意念造作,这很正常。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做到不动摇呢?就针对前面的法而树立后面不动摇,逐渐来成办最高之境界,这个圆满次第是不可缺少的。

  从小乘十八部开始讲解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和无学道,从唯识宗以上讲解十地,中观讲解三十七菩提分法,生起次第讲解五种瑜伽,圆满次第讲解四种持明,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四相,禅宗也要讲解三种般若,净土讲解两种一心不乱,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都有一个圆满次第道,若要是不精通这个道理,仅仅站在一个词句之上,成办见解是不可得的。

  堪布昂琼说:即便是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论》《略论》这样殊胜的教言,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也不能成办解脱,原因在何处?因为依靠词句仅仅能知道一些方向,细节方式还需要在导师的窍诀当中获得。像萨迦派的《三现》《三续》,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心滴》《空行心滴》乃至《七宝藏》等等,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光凭这些殊胜的法本,也无法成办解脱。

  从这些道理当中就能知道,即便我们从文字角度当中知道三不动摇修法:“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的特点,但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仅仅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之中,过去的妄念不追随、未来的妄念不迎接、现前一切妄念不去分别而自然安住,这就叫做“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可能有一点点含义,但它不是全面性的,所以要知道这些圆满次第道,非常重要。即便是修学成熟口诀法,调顺烦恼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都有一个圆满次第道。由于行持禅定的弟子根机不同,在成熟自己心相续的过程当中,见解决定会日日增上。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懂得这些道理,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

  本日讲法正文

  一、发殊胜菩萨心的重要性

  1、菩提心乃安立大乘、小乘之根本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

  我们继续开始讲解《前行备忘录》,昨天已经讲完皈依之引导,今天开始讲解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发心在行持善法当中居于首要,若发心不圆满的话,即便所行持的法有多么殊胜,若根基已经偏邪,即便所行持的善法有多殊胜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意乐广大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曰:在具备这么好的缘起之下,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还是讲解意愿广大之发菩提心。平时在行持善法当中,若要是不具备菩提心乃至善念之发心,即便行持善法也不能称之为是正见;若要是发心广大,即便所行持的法是小乘法,也已经变成了大乘法。

  【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

  从诸位初学者侧面安立大乘和小乘,就是看具不具足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原因是不管是哪一个乘派,针对不同根机传讲不同的方便道之上有一些区别,但从总的角度来说,都在讲解名言和胜义两种见解。怎么把它安立为是小乘与大乘,完全取决于的意乐,若要是意乐发心不广大,即便行持的是大乘法也称之为小乘之见解。就如同阿底峡尊者修学无上瑜伽部弟子的公案,见解仍旧堕落到小乘之中,发心非常重要。每当我们在行持一件善法之前,先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发心是否站在恶念发心之中,若是必须要立即铲除,若是无记之念发心,那必须改变成善念之发心。善念发心又要分为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若不具备上士道之发心,即便当时行持的法有多么深奥,仍旧不能称为大乘之见解,意乐发心非常重要。

  之前我也给你们举过奔公甲格西的公案,格西在山上闭关时,有一天很多人要去求见他,因此格西就早早起来打扫卫生、严饰三宝所依等。后面反观自己的内心,觉得自己今早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世间八法,所以就从地上抓了一把土撒在了佛像和供品上。此后阿底峡尊者称赞这把土,为西藏的最胜供品。要记住,一旦发心不正,即便现前所行持的法有多么殊胜,还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完全取决于发心之上。刚刚已经说过,当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若为恶念发心的话,还不如不去行持这样的善法。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行者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学。要去听闻这些教言为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遗教,我们时时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行持善法,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因为内心烦恼的缘故而寻求一种放松的方式,而是要依靠佛法来成办一番很大的事业,所以要铭记这些特点,非常重要。

  【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

  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初次开始修法期间,应该是这样。刚刚已经说过,即便是世俗菩提心,它也是一个见解,从了义、究竟目的来说,胜义菩提心是究竟之目的,世俗菩提心并不能当下获得究竟之果位。资粮道与加行道期间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吗?当然是,难道这两者不具有推动我们的见解到无学道的力量吗?所以不能这样诽谤。要记住刚刚所说的,世俗菩提心不能当下获得究竟之果实,因为世俗菩提心需要起心动念,当时具有的一切,即便是慈悲心,愿救度一切众生证得佛果之愿望都需要起心动念,我们在传讲了义法的时候,凡是动念即为漂泊轮回之根本,是这么树立的。但是由于大乘佛法具备有善巧方便的缘故,可以把这种恶念转变成善念,形成趋向解脱之方便。并不是说世俗菩提心不能获得果位,是说在了义和究竟目的是胜义菩提心。

  1.身口意三门心为根本

  【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

  初次开始修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说,心要是善的话,地道也是善妙的,心要是恶的话,地道也会恶劣,一切取决于心。身口意三门之中心为根本,身口意所成办的一切事情,都是意识在支配,若要在内心之中下功夫的话,那么就能断绝一切内外道当中的偏邪之见。内道教之偏见指的是什么?当前很多行持善法的弟子仅仅依靠口诵,说他能念诵多少个心咒、经文等等,仅仅依靠念诵而成办解脱,还有仅仅依靠身的苦行天天磕头等等,但要记住,当时若没有很好地调伏自己的内心,仅仅依靠身语是无法证悟到心的本性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乃佛教。”并没有传讲改造身语此乃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因为万事万物都需要靠心来支配,所以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

  在佛教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若心中起着贪嗔痴烦恼时去行持善法,还不如一个具有善心的人在一个角落当中去晒太阳。为什么呢?因为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即便表面当中做个修法的形象也无济于事。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六祖慧能大师曰 :“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圣果”,“凡夫口诵,圣者心行”等等,要记住这些道理,口诵仍旧站在表面形象之上,若要是不能心行则永远就在凡夫阶段,所以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时时都要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

  比如说,很多人说自己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念诵了很多功课,乃至做了很多礼拜,但是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在调伏之中,若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话,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所以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为妙。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慧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当我们内心转变为清净心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到某一个据点去寻找,它就在你的眼前;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表面当中修法的形象,实际当中仍旧是一种表面现象。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它并不是一种故事,也不是一种知识,要把其中的一切理论归纳到内心当中,平常如实造行为妙。

  【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为此,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依赖。

  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自然会变成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被贪嗔痴烦恼乃至世间八法所束缚,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轮回九地。必须要步入出世间的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时时以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也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以外什么也不依赖。就是说,当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绝不取决于你的表面现象,而取决于你的发心。如《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就是说当我们从事一切善法的时候,时时要反观自己的意乐,若要是意乐不善,即便当时行持的善法有多么大,还是那么回事,可能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是世间福报,非成为解脱之因,所以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为妙。不管在座上座下,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名居士,由于我们长时间调伏自己内心的缘故,即便形成一个家庭,也不会像现前诸多的家庭般天天都在战争中,就是时时调伏自己内心的缘故。对于一个出世间的修学者来说就更不用所言了,当今我们从外表的形态当中,从世间琐事中已经出离,由于长时间调伏内心,所以也不需要诽谤外在的一切现象,内心当中的出离心乃至对轮回的厌离心时时得具有,这是内心得以调伏的缘故。

  【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有证悟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

  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是有证悟的,针对他们自宗派也有证悟,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缘觉修行空性法,彼之果位就是灭尽定。就是说,声闻和缘觉有自己的修行道,乃至有证悟之见解。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要记住,当前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解脱,解脱的因是什么?就是菩提心之意乐和积累二种资粮,具足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

  2.菩提心的分类

  【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

  新派指的是黄教,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黄教以世俗菩提心作为首要。旧教宁玛派把菩提心分为不了义菩提心、相似了义菩提心和了义菩提心三种。不了义之菩提心,具备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为愿菩提心,三门行持善法为行菩提心。凡是具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者,称之为世俗菩提心,不了义菩提心为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菩提心是依靠意念改造之世俗菩提心和无缘菩提心悲空双运之见解,也就是说世俗菩提心在具备起心动念的基础当中,逐渐与等持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称之为双运,这就叫做相似了义,还没有完全达到胜义菩提心。

  【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了义就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建立究竟一乘,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

  声闻和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三大见解指的是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就是说还没有证悟到了义之见解。了义即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法的精华和根本。因此,我们时时都要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行持善法为妙。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曰:建立究竟一乘,就是最究竟的一个法,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因为胜义菩提心是了义之见解。了义胜义菩提心指的是什么?完全证悟到悲空双运的时候,若能执受本体为空性,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即使当时妙力起现有多么大,均成为本体之庄严,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并不是了知,也不是觉受,完全达到实相的时候,就称之为胜义菩提心。刚刚所讲解的,若要是建立在究竟一法当中,这一法就是胜义菩提心。当前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见解。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因为它还在改造之中。在菩提心本意当中,世俗菩提心圆满具备胜义菩提心的一切义,但在行持当中还需要起心动念,所以不了义。

  二、生菩提心之法器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什么叫做心地善良的人呢?有宿世的善因,也就是前世修过善法,当前自己的性格乃至调伏烦恼方面都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才会生起这样的菩提心,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时时束缚的人,让他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前在行持善法当中,菩提心虽然临时不能圆满乃至长时间相续,但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称得上是心地善良的人。像顺世派一类的人,由于时时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缘故,让他生起一点点慈悲心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一)修持四无量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1.修持四无量心的必要

  当我们开始发心的时候,修学四无量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先搁置一旁成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即便世俗菩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从文字的角度,愿救度一切众生而证悟佛果,文字上面并不难理解,但若要在内心当中如实生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广阔的立场之中去理解什么叫做菩提心,从一个角度开始修学四无量心。

  (1)断除私欲而发起殊胜菩提心

  【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还是世间中,都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实例。

  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依靠四无量心来修心,那么就断不了谋取自利的心行,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时时都在谋取自利。谋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不管是佛教里还是在世间,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的实例,仅仅为了自私自利,站在世间和出世间当中,历史上没有一个成功或成就的实例。

  【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既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这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细致观待从古至今历史中的一切,起先在自私的过程当中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享受,但是最终没有一个人有过成功的实例,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是什么原因?就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独自获得涅槃的果位,但怎么也达不到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所以我们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若仅仅站在自私的立场之中不顾他人者,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可能得到一些,但最终还是会以一种悲惨的境地而告终,这样的先例非常多,自私从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来说,都没有丝毫之利益。

  (2)四无量心乃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意乐。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和修学它的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的意乐。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在没有生起的时候要以不同的方式让它生起来,已经生起来以后就不能让它再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是指,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佛果的这个心愿,这个妙宝绝不能失去,若要是没有生起来的话,那就用修四无量心的方法让它生起来,已经生起来的不让它退失,让它日日增上的方便就是在发起菩提心之后修学它的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经生起来的不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的话就要修四无量心,下面会讲得非常细致,要记住这一点;中等修法,就要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独一无二的悲心。

  当前我等在座的众多弟子都在说,现前从教理方面也有些通达,但是内心深处生起菩提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么在自己内心深处生起菩提心呢?所谓的深处就是说,不需要特意造作,遇到任何对境时都自然呈现出菩提心,那就要修四无量心。当前我们所传讲的这些法,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要求,必须要多次以入座的方式来修学。前两天不是已经说过吗?昌根阿瑞仁波切以前时,即便是共同外前行也要闭关修一百天之后,方能修学下面的五加行,在行持五加行的整个过程当中,也要分为座上和座间持续修持。若不这么修学,仅仅在文字上面有所了解,并不代表里面的含义已归纳到内心之中,这些都非常重要。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7课3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8课2舍无量心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