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8-05

  NO.6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问答》,第五品分别随眠品问答题,来源:mingguang.im:

  520、请分析以界所分的九十八种见修所断,《大乘阿毗达磨》所说的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种修断是如何计算的?

  三界见修所断共分九十八种,欲界见修五类所断共分三十六种,色界分三十一种,无色界分三十一种。

  苦谛是果,执此近取蕴(果)为我及我所而有坏聚见;对于所执近取蕴,执断执常而有边执见,非因谓因,非道谓道,而有戒禁取见;

  集灭道谛无近取蕴(果),故没有执其为我的坏聚见,也没有依坏聚见而起的边执见,于道谛无知,非道谓道,故缘道谛有戒禁取见;

  《大乘阿毗达磨》宣说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修断。

  一百一十二见断:(以界分)

  以形象差别分,共四百一十四个:

  欲界一地九品,6×9=54个

  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无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共四百一十四个。

  或:欲界先除嗔九个随眠。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每一品各五个随眠,5×81=405,405+9=414个随眠。

  521、本论若以形象来分修断,有多少修断?如何计算?

  [注2]《现观庄严论讲解》27-55讲记:

  壬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从四念住开始到究竟佛陀相之间,遍智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这一百一十相是如何安立次第的呢?是随顺四谛之中道谛的次第而安立的。道谛的次第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按照这个顺序,将遍智相分为三种:基智同分的相有三十七,随应道智的相有三十四,不共佛陀的相有三十九。

  共同声闻同分基智的三十七相,也即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个部类——

  第一部类、彻知有实法之道的四念住:1、了知身念住的行相;2、了知受念住的行相;3、了知心念住的行相;4、了知法念住的行相。

  第二部类、由勤作所生之道的四正断:5、了达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的行相;6、了达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的行相;7、了达未生善法令生的行相;8、了达已生善法令增长的行相。

  第三部类、修行等持之道的四神足:9、了达欲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0、了达心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1、了达勤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2、了达观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第四部类、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了知13、信;14、精进;15、正念;16、定;17、慧的五种行相。

  第五部类、与现观关联之道的五力:了达18、信;19、精进;20、念;21、定;22、慧力的五智相。

  第六部类、现观之道七觉支:了达23、念觉支;24、择法觉支;25、精进觉支;26、喜觉支;27、安觉支;28、舍觉支;29、定觉支的七智相。

  第七部类、清净出离之道的八正道:了知;30、正见;31、正分别;32、正语;33、正业;34、正命;35、正勤;36、正念;37、正定圣道的八种行相。

  [注3]《现观庄严论讲解》37-55讲记:

  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广说相之分类;三、摄义。

  寅一、略说自性: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

  菩萨见道时,如理如实地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性,此时有忍和智的刹那,又因为缘欲界和缘上界的智慧不同,因此共有十六刹那。因为见道四谛的行相和四谛的本体不同,入定时,通达了四谛的本体,出定位就有十六种相,我们应当了知,这就是证明见道菩萨是不退转众的相。

  依因明的三相推理来看,住于见道位的某某菩萨是这里的有法;不退转是我们要在他身上建立的一种功德,是所立;用什么理由作为能立呢?就用下面的十六种相。(当然,不一定每一个见道的人都能圆满具足这十六相,但只靠其中一个相好像也不能推理断,可能需要十六个中的大多数来证实此人不退转。)

  不退转相是主要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的一种果法,但这些外相的因是入定的智慧。见道菩萨的入定智慧就像空中的鸟迹一样,没办法直接了知,但因为它跟出定的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某人后得的一些功德推断他已经见到了法界。在相关般若经典中也是有这样一种推理的。

上一篇:NO.6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