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吃瓜逻辑名著量理宝宝碎碎念4

创建日期:2022-06-05

       湖面“显现”水杉,如实照见!   不需要抬头看水杉树,单单低头看湖面影,也能知道水杉长成啥模样,得到水杉现量,根识得到根现量同此理。

  吃瓜逻辑名著量理宝宝碎碎念4

  13、留种瓜籽之九:识缘境产品之一现量(9品,54-60,388-459)

  13、1现量法相:现量不误离分别,分别名言义执著。

  现量法相=远离一切分别念+绝不错乱,真实的现量无分别且无错乱,这就是现量的法相。

  A:现量“无分别”

  分别就是名言共相与义共相混合一起而执著,这种执著才叫分别。凡是义共相与名言共相两者混为一体的所有分别执著就是现量所远离的分别。这里的分别念并不是心和心所。

  B:现量“不错乱”

  远离错乱因而生起的识,才是无错乱。无错乱就是没有错乱的因,也是真正能看见的意思。在这里所立的错乱是暂时的错乱因,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无明永久错乱。如果没有错乱因,也实际上间接证明了这个无分别是正确的。

  C:错乱因=内错乱的因+外错乱的因=广义永久错乱因+狭义暂时错乱因

  内错乱的因,如胆病、眼翳;外境错乱的因,坐车的时候,旁边的绿树往后跑。

  从广义上的错乱因来讲,所有的心和心所,无明烦恼;暂时错乱:得了眼病,在这里所立的错乱是暂时的错乱因。

  13、2相似现量法相:所有错乱之心识,即承许为似现量。

  不管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所有不符合实际道理的迷乱、错乱心识都可以安立为相似现量。所有的分别识都可以包括在相似现量当中,从显现境的角度来讲,这些识也有显现,不一定全部都是错乱识;但是从所取境的角度来讲,分别识并没有直接照见对境的自相,并没有当下如理如实了知所取境,都应该成立为相似现量。

  13、3现量分类=真实现量+相似现量

  A:真实现量=不错乱彼有四种,由从对境及所依,补特伽罗现量分。

  真实现量=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根识对五境完全能明白,意现量依靠根境产生,两者都叫境证。内观的明清识叫做自证,根识+意识(意现量)+分别念,在内观的层面上,它们全部都与自证的本体无二无别。

  B:相似现量=彼有分别无分别,无分别亦根与意,分别有三说六种,为除邪念而分说。

  相似现量=无分别相似现量+分别相似现量=无分别相似现量(错乱根识+错乱意识)+分别相似现量(具名所依分别错乱识[=世俗识]+增益他境分别错乱识[=错乱识]+具隐蔽分义分别念错乱识[=比量识+比量生识+忆念识+现求识]),内容甚难,可与第2品识分类串联,以后细究识时,再好好品味。

  13、4根现量如何破立:是故根识不错乱。根即取境之能力,随存随灭决定成。明现成立无分别,取自相故不错乱。根即不共之因故,称谓根识如鼓声。

  A:依靠根而产生的无分别、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根现量的法相。因为根有五种,所以根现量也分了五种。

  B:所谓根,实际上是缘取对境的一种特殊能力,随着根的存在,取外境的识也会存在;有眼识存在,说明眼根肯定存在;由根识随存随灭的推理完全可以了知这样的根存在。

  C:根是明现而成立的,所以是无分别。无分别念它能明现照见行相或对境,时间也是同时的,因此叫做无分别。它为什么叫不错乱呢?因为自相是一它就照见一,自相是多它就照见多;它不可能一成为多,多成为一。如果是分别,就不可能是明现,因为它是时间、地点、行相全部混为一体而去缘取的,它将前后时间的不同事物执为一体,将不同的行相从相续上安立为一体,所以它决定有错乱的成分。

  D:根识是依靠根+境+作意这几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为什么单单称为根识呢?它为什么不叫境识或意识?因为根是产生根识的不共因,安立根识名字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13、5意现量的法相:对境根识此二者,无间所生即是意,依之而不错乱识,乃意现量之法相。意现量虽有多种,犹如根识一自证。无错乱故是正量,无相续故非决定。从有色根而生根,是故根识具相续,意根中非生意根,是故彼者无相续。

  意现量的法相:依靠对境和根识二者无间产生的一种意识,根识灭的时候无间产生一种不错乱的识。依靠对境、根识而产生的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意现量。我眼识看见这个红色柱子就叫做根现量;第二刹那的时候我的意识也完全能照见它的本体,这叫做取色意现量。缘取不同的对境就有不同的意现量,意现量在每一个根识的后面都可以产生。

  意现量在外观的过程中对着五种不同对境,同一个时间产生不同的五种意现量,加自证现量,可以产生六种。内观就是水晶球一个本体,水晶本来就是透明的东西,这五个识的本体全部是一样的;从外观的角度来讲都可以显现五种颜色,依靠五种不同的对境而产生五种根识。意现量和根现量之间,二者也有时间上的差别。

  意现量自己没有相续,因为它的因没有直接的相续,每一个都是不同类的根现量当中产生的;由于没有相续,所以它“非决定”,即不能引生决定。根现量与自己的因缘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自力引生定解;而意现量,连自己的本体依靠自力都不能产生,它的增上缘和等无间缘全部是根识,是依靠根识而产生的,不可以自力引生定解。

  为什么说意现量也照见了对境,根现量也照见了对境呢?实际上,真正能照见的并不是根,应该是意识。认识对境,意现量起了直接的作用。由于意现量不能通过自力来产生决定,而是依靠他力根的力量来产生的,而根现量是自力引生,所以人们平常的称呼根现量而不叫意现量也是合理的。

  13、6自证现量法相: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

  自证的法相就是自己的本体自己了知的不错乱识,是遮无情法的、遮非明的自明自知的心识。所谓自证现量,就是遣除了非意识的部分而建立了自明自知的本体。

  13、7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之关系:

  A:是故根者乃根识,不共之因成意缘。即自证故非他续,由此现量三步同。

  根识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因此叫做根识。根是它的不共因,识依靠自己的根而了知外面的色法、声音等,所以叫做根识。如果离开了意识的操作,那么根识是不能了知对境的。如果仅仅是一个根识,那一个众生就根本不能了知所有的对境,因为每一个根识完全都是不相同的,互相都没有关系。

  根对意现量起到起到间接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缘的作用。根是根识的因,是意识间接的缘。根对意现量起的作用,第一刹那的时候是根;第二刹那的时候是根识+自证现量;第三刹那依靠根识产生意现量+自证现量。必须先经过根识,如果没有根识的间接作用,意现量的因就不存在。从第三刹那到以后,这三个现量———外观的意现量、根现量和内观的自证现量一直都同步进行。

  从无分别现量识的本体角度来讲,意现量与根现量是一本体。而从反体的角度来讲,无分别现量识又可以分为五种根现量与五种意现量,也可以分自证的部分,它们各自都能照见与其他根识所见不同的部分。

  B:根识如哑具明目,分别似盲善言语,自证诸根齐全者,充当彼二之联络。(第4品)

  根识就像哑巴一样能看不能说;分别识就像会讲话的盲人一样,分别识根本没有照见过外境的自相,但它可以辨别;自证就像又有眼睛又会说的诸根健全者一样。首先由五根识照见对境的所有特征,此时自证也一起了知;然后,自证将这些特征完全传递给分别识;最后,由分别识对其进行分别、取舍。此处是从心识不同功能的侧面(反体)来比喻的,它们其实是一体。

  C:有无分别之二识,顿时取一照了境。纵次第取然速疾,故诸愚者执为一。(第5品)

  从分别念的部分来讲,同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分别念,不能有两个分别念。不是分别念的话,不同类的根识,如眼识、耳识、鼻识等,也可以同时存在;眼识当中,许许多多的眼识可以同时产生。

  分别和无分别,可以同时缘取同一个照了境,由同一对境引发的分别念和无分别念,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产生。还有一种情况,对某一个对境,第一刹那产生现量看见的无分别念,第二刹那分别念产生,从时间上讲,无分别念与分别念有次第性。

  但是愚者不知道,他们认为:因为分别念和无分别念作用相同,所以它们两个是一个本体。致使他们错乱判断的原因是对境相同、时间相同、次第产生特别快。

  13、8瑜伽现量法相:修生无误真现量,

  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瑜伽现量的法相:是指依靠不共的等持和修行所产生的无误了知对境的一种现量。它不属于根现量和意现量,是一个特殊的现量———瑜伽现量。虽然瑜伽现量当中有高低的差别,但一般来讲瑜伽现量的对境就是无我空性。只有圣者的果位才可以安立,见道以上可以说是瑜伽现量的界限。入定的时候,他们安住在空性和无我的境界中,任何显现和执著都没有,这种现象叫做无现瑜伽现量,每一位圣者都具有。出定的时候,通过他们的神通力,能照见三千世界,这些是有现瑜伽现量。

  13、9瑜伽现量=尽所有智+如所有智

  A:瑜伽现量之因: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如所尽所有本智。

  尽所有智←←福德资粮近取因+智慧资粮俱有缘;如所有智←←智慧资粮近取因+福德资粮俱有缘;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产生的,这两者互为因缘。

  B:瑜伽现量之显现:纵经劫间有所说,然于镜内顿时现,如是所知无止境,佛智刹那即彻知

  所有世间各种瞬息万变的事实,通过圆光镜的缘起却可以顿时显现。同样的道理,在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面前,未来、过去以及现在的各种各样细微、粗大事物的境相都会顿时现前,互相不会遮障。是在刹那间顿时显现,并不是经过很长时间思维一直冥思苦想,最后才模模糊糊的稍微知道有这种外境,这是不可思议智慧的功德和威力。

  C:瑜伽现量之果: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经过漫长时间精进修行,该了知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经通达了;智慧圆满通达的同时,相续中所有的无明烦恼障和习气所知障全部都彻底断除了,所以能究竟了知一切万法,并已圆满一切断证功德。

  D:瑜伽现量之工时: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E:瑜伽现量之取舍: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凡夫人的取舍,先通过现量见到,见到以后在相续中产生决定性,有了决定性以后才可以取舍。而圣者完全是不相同的,以瑜伽现量的等持即能照见一切诸法的力量来进行取舍的。

  13、10人弗耳它依靠什么样的量来成立遍知?

  A: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

  B:依靠《大藏经》比量来成立遍知: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对人弗耳它言词的特点,如果我们如理如实通达,已经确定无疑,那么就能推知语言的来源肯定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所谓前生,是指这种言词的来源肯定有获得无我智慧的瑜伽现量,否则这么深奥的道理怎么能说得出来呢?

  阅读《大藏经》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深奥的意义,唯有具足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晓,通过语言来了知人弗耳它,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论证方法。

  C:人弗耳它依靠未来比量来成立遍知: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前面的人弗耳它是怎么样修道的呢?他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经过漫长时间地修学,在圆满福德和智慧资粮以后才成就这样的果位;那么,我们现在这些人也通过积累资粮,不断地修学、串习,漫长的时间过后,也可以获得与人弗耳它无二无别的瑜伽现量。将来成人弗的原因是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稳固,在我们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今世乃至后世所学的真理,逐渐逐渐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遮除了其他的边而成立了真相。

  D:人弗耳它依靠世间共称的方式来成立遍知:主要之义不欺惑,乃是遍知如众聚。了达一切必要义,诸智者称一切智。

  人弗耳它彻知一切必要之义,他了知一切众生最需要的事情,无误宣说了四谛法门的缘故,以这种道理可以证明人弗耳它就是遍知、量士夫。因为我们平时的语言中,遍知指的是在某一范围中对最主要知识精通无碍的人。人们并没有说:“这不能叫遍知,因为他还有其他的知识不知道。”没有这种说法。

  E:人弗耳它依靠彻知万法意义比量来成立遍知:抑或凭借比量者,成立彼为一切智。

  以彻知一切万法意义的推理可以了知人弗耳它就是遍知,通过比量成立人弗耳它为一切智智。因为人弗耳它对世间任何一个非常细微、非常深奥的道理,就像空性、五道十地以及业因果的关系等,都能无误了知;既然这么细微的道理都能了知,那么比较粗大或者比较容易的事情就决定会知道。人弗耳它在讲经说法或者在讲事实真相的时候,他所讲的完全符合实际道理,而且他的语言没有任何前后矛盾,所以我们称他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这些都是人弗耳它自己现量所见的,他有现量的境界以后才能讲得出来,所以我们通过他的语言也可以推断出他已经现量照见。

  一切智智=了知一切必要之事的遍知+了知一切所知的遍知,人弗耳它具此二者,既知道众生最需要的法,又知道一切万法。因此,我们通过推理可以建立人弗耳它遍知一切,在这个世间中任何一个人的智慧也无法与之相比。

  F:人弗耳它的语言是圣教量:二量不害二所量,自语不害隐蔽事,即是佛语我等教,说为归摄比量内。是故以理成立教,乃是正量若不成,则与自语等同故,即承许为能障性。非凡共称教皆量,以量成立即圣教,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第10品)

  人弗耳它的语言应该归属在量当中,因为它是真实不虚的,这种正量就叫做圣教量。所谓的圣教量其实叫做“三察清净圣言量”三观察清净的圣者的语言量=现量+比量+自己语言的前后承许不相违这三者均不会有矛盾。

  对明显的部分以现量不会有害;对隐蔽的部分,以比量不会有相违;极其隐蔽的部分如环境、形象或者时间等方面,我们一般的人无法了知的极为隐蔽的地方,以人弗耳它自己所说的前语后语或者直接间接方面根本不会有任何相违。这叫做三观察清净量。

  《释量论》当中说“信许语无欺,总此地隐蔽,亦无时机故,慧许比量中。”意思是人弗耳它所宣说的语言永远是不会欺惑的。这些语言宣讲、抉择之后,任何邪魔外道都无机可乘,也不会有违害的时候。所以说,人弗耳它的智慧———圣教量可以包括在比量当中。人弗耳它在经中也说了:诸比丘,你们不要因为我是人弗耳它而对我恭敬,对我的语言要像磨炼纯金一样,经过再三观察以后才可以接受。

  我们对人弗耳它在任何经典里面所说的话都应相信。为什么要相信呢?因为人弗耳它的语言谁也找不到任何过错,是十全十美、千真万确、没有任何缺陷的。

  圣教量一定与现量和比量的事势理不相违,依理对圣教进行观察,如果依理成立,那就是圣教,就是正量;如果依理证根本不能成立,那就与我们自己的语言前后相违完全相同。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正理,要建立为真正的正理就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不能建立。

  13、11心识流转: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因聚齐全无障碍,依因后际无终成。

  A:心前际无始:众生今世生起来的第一刹那的心(有法),应该是依靠前世心识的近取因作为前提(立宗),因为除了自己前面同类的因以外,不观待其他任何法之故(因),就像我们现在的心(比喻)。

  B:心后际无终:凡夫的后心(有法),必定存在(立宗),因为业惑烦恼的因缘具足,无我智慧的障碍没有的缘故(因)。如同水分、化肥等所有因缘样样齐全,种子不得不产生后面的果一样(比喻)。

  C: 心流转之规律:生因无明由其中,亦起烦恼业轮回。从此处中生他处,彼之贤劣业所为。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生起明心因已齐,无障碍故决定起。串习畏等生明受,无二取故成无谬。

  明清的心永远不会灭尽,原因一个是它的因具足;第二个原因它没有障碍,因为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与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没有任何相违之处,没有相违的话,它一直会延续到人弗果。心的所依极其稳固,依之可以进行串习与修行,以后一定会变成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智慧境界,最终达到无限圆满的境界。而除心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有这些功能和特点。明清的心真正到了最究竟的时候,完全没有能取所取,是无有错谬、无有分别的。因为它能无误衡量对境,所以它是正量。如果有分别,那就不符合实际真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一篇:吃瓜逻辑名著量理宝宝碎碎念3

下一篇:吃瓜逻辑名著量理宝宝碎碎念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