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寅三、摄义:
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如此十六刹那(能立因),是证明住于见道位的智者菩萨(欲知有法)不退转(所立法)的相。
上面所讲的苦集灭道总共十六种相,虽然只是身语意上的表相,但由于是从入定无相智慧中产生的缘故,所以可依此推断这位菩萨肯定不会退转。
假如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相当如法,那我们据此就能断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假装的言语、行为只能蒙混一时,能很长时间保持不变的话,那说明他的习性已经非常稳固了。同理,如果我们拥有了类似于不退转相的功德,那说明我们离真正的圣者距离并不遥远,应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注4]《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十八/梵行品第八之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不可思议。菩萨菩提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议。世尊。以何义故复言菩萨不可思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有教者而能自发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勤修精进。正使大火焚烧身首终不求救舍念法心。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为诸结火之所烧然。初不曾得一决定法。决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护惜身心与命。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犹如微尘。终不放舍勤精进也。何以故。勤进之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善男子。如是菩萨未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况复见已。是故菩萨不可思议。又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所见生死无量过患。非是声闻缘觉所及。虽知生死无量过恶。为众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厌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譬如长者其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时定知火害。为诸子故旋还赴救不顾其难。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知生死多诸过恶。为众生故处之不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见生死中多诸过恶心即退没。或为声闻或为缘觉。若有菩萨闻是经者。终不退失菩提之心。而为声闻辟支佛也。如是菩萨虽复未阶初不动地。而心坚固无有退没。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议不。不也。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议或不可思议。何以故。若人渡者则不可思议。阿修罗渡则可思议。善男子。我亦不说阿修罗也。正说人耳。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议者不可思议者。世尊。人亦二种。一者圣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则不可思议。贤圣之人则可思议。善男子。我说凡夫不说圣人。世尊。若凡夫人实不可思议。善男子。凡夫之人实不能渡大海水也。如是菩萨实能渡于生死大海。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不也。世尊。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一念顷悉能称量一切生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常观生死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而为众生分别演说常乐我净。虽如是说然非邪见。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漂。入大猛火火不能烧。如是之事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处生死不为生死之所恼害。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人有三品谓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时作是念言。我今处厕众秽归处如死尸间。众蕀刺中大黑闇处。初出胎时复作是念。我今出厕出众秽处。乃至出于大黑闇处。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于众树林中。清净河中房舍屋宅。出时亦尔。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升殿堂在花林间。乘马乘象登涉高山。出时亦尔。菩萨摩诃萨初入胎时自知入胎。住时知住出时知出。终不生于贪嗔之心。而未得阶初住地也。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不可以譬喻为比。善男子。心亦不可以方喻为比而皆可说。菩萨摩诃萨无有师咨受学之处。而能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是法已心无悭吝常为众生而演说之。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身远离非口。有口远离非身。有非身非口而亦远离。身远离者。谓离杀盗淫。是名身远离非口。口远离者。谓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是名口远离非身。非身非口是远离者。所谓远离贪嫉嗔恚邪见。善男子。是名非身非口而亦远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是身是业及与离主而亦有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口亦如是。善男子。从身离身从口离口从慧远离非身非口。善男子。实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萨远离。何以故。善男子。无有一法能坏能作有为法性异生异灭。是故此慧不能远离。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烧水不能烂风不能动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能老住不能住坏。不能坏。贪不能贪嗔不能嗔痴不能痴。以有为性异生异灭故。菩萨摩诃萨终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诸烦恼。而自说言我破烦恼。虽作是说非是虚妄。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迦叶复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见无彼等性,解脱诸见断,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
了知无空性,如是有空性,
自性空性故,是名解空者。
获得见道的菩萨现量见到无有所取能取的圆成实本性而解脱见所断,决定可说当时称谓得见道。
此外,说获得见道者了知三种空性,以后得清净世间智慧或辨别所知的智慧了知:遍计是如绳上无蛇般无有的空性,如是了知依他起虽然像凡愚们思择所执取的法相那样并不存在,但现基依他起法相有的空性,圆成实本来远离二取的缘故是自性空性,所以见道者名为解空者。以上讲了三等持中的空性等持。
无相之基者,分别真实灭,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
接下来是无相等持之基或所缘,对于从色至涅槃间的一切法,真实灭尽某某相状分别称为灭谛,如《摄对法论》中也说:“灭谛法相为何?灭即真如。以何而灭?以道谛灭。灭何者?灭分别念。”
无愿等持之基或所缘是非真实的分别不清净依他起,非真分别念是指烦恼障与所知障种子之所依,生、老等种种苦之因,不是所愿之处。
任何佛子欲求恒常不远离随菩提分念住等三十七道品等菩提分道法与忍智十六刹那自性见道一同获得,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垢道时,先于信解行修行四正念、四正断等均得以成熟清净,又获得所修上道现行的一切能力。
赞叹一地者稀有功德:
慧行知有为,无我苦唯增,
断实无我见,得大见大义。
以智慧力而行者了知这一切以二我而空但由无明之缘由行等缘起的依他起造作的有为法,进而认识到尽管领受的我不存在,可是由业烦恼力成熟的三苦自性增长,由此断除实际无有、迷乱自性的我见,获得自他平等性的大本性见解及利益无边众生的大义。
无我见见我,无苦成极苦,
如自于利己,利生不求报。
这种菩萨虽然无有我见,但其他众生见为我,虽然菩萨自己现行二我不成立,但如同没有证悟此理的众生由迷乱自现所感有二我一样,将他们感受种种痛苦自我取受,对于遣除如梦般迷乱显现之痛苦的方便,乃至尽未来际不舍精进,由于自己解脱了有漏法而无有痛苦,但因其他众生的痛苦而极度痛苦,就像病儿的母亲一样,自己承担遣除无边众生痛苦之重任。自己得地后远离五种畏惧、甘受他众的痛苦而不厌倦。五处畏惧指,无有维生之畏惧、无有称颂等名声之畏惧、眷属邪行等之畏惧、投生恶趣之畏惧、死亡之畏惧。就像自己利益自己不求回报一样,成办其他众生之一切利不求他回报。
解胜心解脱,缚无尽久缚,
虽不见苦际,尽行而行持。
解脱者以殊胜大乘超胜的证悟境界一地的智慧使其心解脱所有见断,立誓承担他利的束缚等同无边众生尚且不尽,尽未来际间不舍誓愿之任,时间无边,长久束缚,虽然永远不见一切众生痛苦有穷尽的边际,但只要有痛苦,就诚心诚意尽量行持或精进遣除他们的痛苦。为此投生轮回,自己精勤于波罗蜜多,将他众安置于波罗蜜多,直接行持这样的所为是极其稀有的。
一世自痛苦,尚且不能忍,
况累世他苦,菩萨与之反。
世间人,不必说一切世间无量生世,就是一生一世中遭受的自苦也不能承受,如果连忍受自己痛苦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不能直接承担住于那么多世间界其他众生无余合集起来的痛苦就更不必说,心里刹那间也不会有这种想法,菩萨们与之相反。
佛子于众生,喜慈行无厌,
世间大稀有,平等非稀有。
虽然不需要为自利受痛苦,但为利众生有堪受无量痛苦的威德力,因此佛子们对无边众生彻骨透心欢喜慈爱,为利益他们精勤行持,不以他者邪行等而厌烦,那就是世间中最大的稀有,获得了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因此也并非那么稀有,与自己利益自己不稀有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