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1、《亲友书讲解》2-20讲记:
戊三、随念持戒: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一般来讲,当时的印度国王都受三皈五戒,故作者对乐行国王说: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大王你理当继续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哪四种功德呢?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无垢无破无穿漏。”乐行国王你应该受持。
乐行王守持的是居士戒,需要具备以上功德。当然,作为出家人,按《毗奈耶经》要求,也要守持清净戒律,这对今生来世的利益无法言说。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颂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教证,以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飞禽走兽、地水火风、房屋草木的依处就是大地,同样,增上生与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遗教经》中说:“当知戒为德所依。”与此处所讲的不谋而合。
这方面,在“WG”期间,法王如意宝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上师说:“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厄难的时期,守戒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这些老比丘经过艰难险阻,始终能护持清净戒体。你们现在持戒的环境如此优越,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戒体呢?”
虽然每个人的烦恼和对治力不同,持戒的情况也各种各样,但大多数人依靠对治力,应该能守护清净的戒律。我们学院就有些出家人,在家时行为很不如法,每天呆在不清净的场合中,但出家受戒之后完全变了,三门护持得非常清净,这样的修行人也相当多。所以,戒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能见到佛陀并不重要,见到上师也不重要,守护自己的根门才最重要。如佛陀在经典中所说:“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为了守护清净的戒律,有些人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记得《贤愚因缘经》有一则公案说:有位沙弥到一个施主家化缘,当时施主全家外出,只留一个女儿看家。她见沙弥长得庄严,欲火中烧,就在他面前摆出各种媚态,强迫沙弥与她行淫。沙弥无法脱身,暗想:“我有什么罪业,碰到这样的恶缘?我宁舍身命,绝不可毁犯三世诸佛所制禁戒,绝不可玷污佛法僧三宝!”乘女人闭门之时,沙弥拾起一把剃刀,合掌发愿:“我今为护禁戒,舍此身命,愿投生之后,出家学道,修清净梵行,漏尽成道。”发愿毕,自刎而死。国王听说后深生敬仰,前往礼拜供养,并广为赞叹,将他的事迹传遍全国。
现在末法时代,像这样的修行人非常罕见,但一般来讲,出家人当护戒如目,在家人也应守持三皈五戒。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任何功德皆无法产生,哪怕想转生于善趣,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受了戒以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永远不要毁坏。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清净戒律作为所依,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如《赞戒论》所言:“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赞戒论》的作者格蒙旺波•丹增诺吾,一辈子守持清净戒律,圆寂时是站着往生的,他口中念诵:“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无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边念边示现圆寂了。
因此,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教比丘经》中说,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的戒律是快乐之源,破戒者堕入恶趣饱受无量痛苦,而守戒者暂时转生到善趣中,究竟则获得无上涅槃。
2、《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 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 译,索达吉堪布 释讲:
丁三、随念戒: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怖,佛说应常习。
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们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的重要。就像万物生长依靠大地,没有大地,则万物无由生长一般,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则任何功德都生不起来。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讲戒律功德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龙树菩萨的这一颂作教证。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长,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净的戒,则一切功德自然而然会增长。如果我们闻思阅读过戒律方面的经论,知道了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则会对持戒产生兴趣,即使没有他人督促,自己也会护戒如眼。《赞戒明辨取舍论》的作者丹增洛吾堪布,是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一生当中持戒非常清净,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事迹,最后尊者向东方跨七步,然后说:“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离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说完就显示圆寂了。对他作的《赞戒明辨取舍论》我们都感到非常稀有,里边大大赞叹了持戒的功德,亦讲了戒为一切功德的来源。为了增长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应该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经论。
“勿冗瘦杂怖”指持戒时须避免的四种情形。“勿冗”,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减弱对治力,因为守戒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对治,如果对治力薄弱,烦恼粗猛现前时则不可能继续守戒;“勿杂”指不要染有世间八法的心念而持戒,比如今生当中出家守戒,只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庄严,或者为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与世间法相杂不应理,应该舍弃;“勿怖”,即在持戒时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守戒。在WG期间,佛法遭到损害,当时没有一个赞叹戒律的人,那时几乎所有出家人都还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宝和几个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艰险,清净持戒。法王如意宝后来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还不能守戒,则太可怜了。”有一些出家人到汉地去后,说自己家里人不理解,所以在家里穿俗装,回来时穿僧装,这方面我不太高兴,也专门呵斥了他们。在WG期间,法王如意宝没有脱下僧衣,你们家里人不理解就让他们不理解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想家里人对你们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你们出家后回去,千万不要因为家人不理解而脱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当中时,让他们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为了适应他们的胃口,损毁自己的尊严。在这个末法时代当中,不管他们说什么,对你而言是没有过失的,他们诽谤你,你没有任何过失,你不要为了使他们不生邪见,就去还俗,你这种想法实际愚笨无比,赶早丢开!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必须持守净戒。法王如意宝说:现在有很多人自称是很了不起的密宗瑜伽士,但从戒律方面看,实际他连居士戒也没有,怎么可能是具足戒律的密宗大成就者,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大瑜伽士”呢?这种人就如天空中生长鲜花一样,说得漂亮,实际没有。在末法时代当中,虽然持清净戒律比较困难,但应该想到,人生非常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如果没有持守清净戒律,任何功德无法积累不用说,后世还要感受恒久难忍的痛苦啊!如果我们当中有些人以前因为心不清净导致了行为上的不如法,那么,现在就应该尽量制止恶行,努力严持戒律。
凡夫人持戒,开始时确实有些困难,在我们学院中几千人都能严持净戒,如果是对治力薄弱的话,守一天的戒也很困难。但是逐渐逐渐严格要求自己,在持戒时,做到“勿冗瘦杂怖”,时间久了也就不会很困难,因此佛说对于守戒应该常常串习。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就是一辈子这么守戒的。法王如意宝说:“守戒中困难大,功德也会大,尤其对我们修行者,更应对困难不畏惧,一心誓守净戒。”
[注2]《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 No. 0397 ,〖隋 僧就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卷第五/宝女品第三之一:
尔时宝女语舍利弗。大德。汝今能以女人之身说正法耶。舍利弗言。我于男身尚生厌悔。况女身乎。舍利弗。汝于男身生厌悔耶。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大德。是故菩萨胜诸声闻辟支佛等。何以故。汝诸声闻所厌悔处。菩萨于中受乐不悔。声闻之人不求诸有。菩萨于中甘乐受之。声闻之人于诸功德生知足想。菩萨之人无有厌足。声闻之人厌离烦恼。菩萨之人处而不惧。舍利弗言。宝女。菩萨之人有何等力。以是力故心无厌离。宝女答言。大德。菩萨摩诃萨有八种力处之无厌。何等为八。一者慈力。心无碍故。二者悲力。为调伏故。三者实力。不诳诸佛以众生故。四者慧力。离烦恼故。五者方便力。心不悔故。六者功德力。无所畏故。七者智力。坏无明故。八者精进力。破放逸故。是名八力菩萨具足如是八力其心不悔。舍利弗言。宝女。汝今已具足八力耶。答言大德。言具足者即是颠倒。颠倒者即是二相。二相者即是有为。有为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平等。大德。若平等者云何有力。云何无力。云何可说一二之数。大德。一切诸法皆如虚空。而是虚空。不可说内不可说外。不可说明不可说闇。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若一切法同虚空者。云何可说有力无力一二之数。大德。菩萨摩诃萨。亦有力亦无力。云何有力。云何无力。无烦恼力有智慧力。无悭吝力有惠施力。无破戒力有持戒力。无嗔恚力有忍辱力。无懈怠力有精进力。无乱意力有禅定力。无无明力有智慧力。是故菩萨远离恶法修集善法。是故菩萨无恶法力有善法力。尔时世尊赞宝女言。善哉善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说即是实说。宝女菩萨说是法时。五百菩萨成就忍心。
[注3]《胜利道歌讲解》2-2讲记:
乙四(人格贤善)分二: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所谓的贤善人格,是指言行举止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若欲长久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众乃是窍诀。
贤善的人格确实很重要。前面也讲了,修行密法或般若法门要依靠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须有出离心,而出离心只有好人才生得起来。非常坏的人不可能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就无法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会有大圆满的开悟。就像你没有读小学的话,则不可能中学毕业;没有中学毕业,就不可能有大学文凭;没有大学文凭,又怎么会有博士学位呢?假如有,这个证书也肯定是假的。
修行需要人格贤善,这是法王如意宝多年总结的精华教言。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世法(贤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胜证悟无从谈起。
当然,每个人对人格贤善的判断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脾气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贤善;有人认为漂亮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认为心比较软,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认为个性坚强,肯定是好人……但法王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老人家说,人格贤善的标准有这么几点,希望大家好好记住:
一、“言行恒时随顺友”:言行举止跟上上下下的亲友和睦相处,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从世间角度讲,人格好的人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
大家在发心时一定要注意,任何团体都会有许许多多矛盾,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但人格好的话,对谁都能观清净心,别人说什么也可以随顺。佛陀在经典中说“我要随顺世间人”,佛陀尚且如此,我们凡夫人就更需要了。当然,随顺他人并不是没有原则,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应当随顺,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不要所有人都上去时,你非要背道而驰,就像藏地有个比喻说:“一百头牦牛上山的时候,嘎巴牛(牦牛中的败类)非要往下跑。”这种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行为上处处与人冲撞,就算坐车从色达到成都,一路上也会跟好多人吵架,在任何地方都会惹是生非。所以不好的人离开后,大家都觉得很舒服,好像眼翳去除了一样,要吃顿饭庆祝庆祝。但一个好人离开了,所有的人会特别伤心:“怎么办啊?我们中午不想吃饭了,那么好的人都走了,呜呜……”
不过,人格的好坏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我每次刚认识一个人时,往往有这种分别念:“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有时候这个人言行举止很不错,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失所望;有时候这个人似乎比较坏,结果越接触越觉得他非常好,很让人信赖。
二、“秉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也不会做什么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评价,而是始终以真理为主,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所以,为人正直十分重要,《二规教言论》中也讲了许多这方面的功德。
三、“心善良”:如果为人正直、随顺别人,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领导和学者,话说得特别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有趋往黑暗了。
这三点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法王又进一步指出,倘若你想长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是很好的窍诀。作为一个凡夫人,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虽然为了自己而帮助别人是一种狡猾,最好不要有这种想法,但退一步说,假如你实在不能利他,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对别人好一点,这样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记得有一次乘飞机,我旁边坐了个年轻人,看起来很有才华,他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平时不信佛教,但我们聊起来还是有共同语言。他说:“应该要做好人,多帮助别人。实际上企业若想成功,一定要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有空间生存下去。假如我一味地顾着自己,别人也是很聪明的,谁都能感觉得到,最后我不会有什么成果。”我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点点头说:“我们佛教也是这样赞叹的。”确实,不管依止上师也好,依止企业家也好,如果你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要想自己得利益,暂时帮助别人是很好的窍诀。
上师曾一边开玩笑一边说:“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地想着自己,这不一定很好。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也毕竟是人,最后会接受你的心意。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修学佛法时,不知道人格很重要,没有人格的话,高深莫测的境界不可能生起。”
以上讲了人格要贤善,大家务必应牢记,倘若没有做好人,做佛是不可能的。想做好人的话,就要在这几个问题上下功夫。如果你想广泛了解,则可翻阅《教诲甘露明点》,法王在里面还讲了一些宽宏大量、广闻博学等要求。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一、能摄方便品;二、所摄六度四摄品;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四、菩提分品;五、功德品;六、行地究竟地品。
第十六方便品
戊一(方便品)分二:一、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方便。
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就像森林、众生、山河的所依何时何处都是大地,静止的外界山川、森林、河流等及运动的内在有情均依赖大地,同样,智者菩萨的身语意三业一切时分也是布施等、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尽所有一切三门等的善法无不依靠的所依。
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分三:一、不厌倦;二、断除作意劣道;三、无分别智慧。
庚一、不厌倦:
极难业众体,累劫竟勤尊,
佛子身语意,性业净无厌。
极难行之事布施身体受用、成办众生利、安忍邪行等业的本体种种无量,它也是要历经多劫完成,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行持,长久披上精进大铠甲的尊主佛子们身语意自性业清净而对此轮回无有厌离,以种姓及串习善法之因永无退缩与厌倦,而且如火上加薪般三门自然趋入福慧善资粮,无有厌足。由此说明不厌倦。
庚二、断除作意劣道: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
想利益自己的众生,身体会摆脱剧毒、兵刃、天降霹雳及敌军,不与它们接触而逃离。同样,佛子身语意三业的本性能遮止声闻、缘觉二种下乘,三门的任何业都不是为了下乘果而行持。为什么呢?由于小乘作意自利力量强大而对众生舍弃悲心,没有圆满证悟所知真如二无我的智慧,因此是下劣道,与大菩提道相违,入小乘是大乘的险地。
庚三、无分别智慧: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
此真方便摄,业净至彼岸。
菩萨恒时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了知真如而对任何法均不分别,也不分别善业作者、其业布施、精进成办所作业布施等的所为,对这三种都不视为相状,因为不缘三轮的智慧自然串习的缘故。如果具备这样的无分别智慧,那么永远不会因为众生的痛苦、邪行与时间漫长等生起厌烦。证悟平等性后,永远不会产生有寂为过功之相、自他平庸之想世间人那样的心相续。不为将善根执相的愚痴所蒙蔽而获得清净,为此,无分别智慧是大乘道无量善巧方便中最为主要殊胜的。此菩萨由于修行布施等尽所有道法以其方便无分别智慧真实摄持,因此三门行布施等任何善业均成清净,趋至无量无边功德彼岸而得成佛。布施等做到无量、广大、甚深、清净,就是无分别智般若波罗蜜多。为此,以它摄持的布施等获得出世间波罗蜜多之名,不用说世间人,就是声闻、缘觉也不具有这种。
以窍诀归纳方便品的意义,可总集为龙钦巴尊者所说“一切善根若以三殊胜摄持而行则成大乘道”,如果具足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那么就总集了不厌烦大乘道、断除作意下乘道、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这三者之义。因此,菩萨的布施等三门一切善道以此要点摄持而行,就成了大乘道。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六方便业品释终
第十七六度四摄品
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一、总摄略说;二、广说彼义。
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所有大乘法实地行持归纳起来集于这六度中,所以道的正行仅此而已,摄事、供养、依止、无量心、菩提分法的其他阶段是以实修的名称及行相不同而成了无量法门,因此首先宣说六度法的安立:六度的定数、波罗蜜多各自法相、次第、布施等各自的定义、如何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方式、六波罗蜜多内部的分类、一切白法归摄为六度、断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波罗蜜多的功德、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之理相互确定,应当了知是以这十种差别来宣讲。
庚二(广说彼义)分十:一、定数;二、法相;三、次第;四、定义;五、修法;六、分类;七、归摄;八、断违品;九、功德;十、互定。
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相应总摄义十种差别中安立“定数”。说明定数的四种原因:
其一、因为成就增上生与决定胜两种功德而说六度:
依靠布施,在流转轮回的生世中受用圆满;依靠持戒,得到天、人所依身体圆满;依靠安忍,使眷属圆满;依靠精进,使业际行持圆满。这四种圆满是增上生。
依靠禅定,感得自相续调柔,恒常压制烦恼,不随它转;依靠智慧,了知总的行持取舍,了知四谛波罗蜜多的违品及对治而不颠倒趋入轮涅之所为,即是决定胜。
所以,这六度不需要再多,如果少了则不能包含,因此数量安立为六。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其二、成办自他二利的缘故,安立为六:
首先就自利而言,菩萨精勤利益众生时,以发放布施饶益他众;以持戒不断他命,不行不予取等不害他众;即使遭受别人加害也不报复,以安忍行饶益。这三者主要是直接利他。
解脱处是指静虑,若心入定则决定见到真实义;能解脱是智慧。所谓“俱基”,指禅定与智慧二者的基础是精进,以精进成办入定与胜观。这三种是行一切自利。
如是成办他利三种与成办自利三种,共安立六度。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再者,菩萨不顾自利而主要行持他利,因此以六度成办他利:
以布施舍予贫穷者所需,能使众生受用不缺乏;以持戒不恼害众生;以安忍对他众损害无有嗔恨并堪忍;以精进行持他利不厌烦;以禅定显示神通神变令众生向往并欢喜;以智慧善说正法,由此成办他利。
而成办他利就是成办最殊胜的自利。唯一勤奋于自利,也不能获得大菩提;而勤于他利,暂时能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获得无上菩提。所以,以六度可任运自成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