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10-13

  NO.1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己二、建立法无我: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

  这些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还是要专注啊。解释的时候,不要乱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所谓的法无我,原来我们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一旦证悟了人无我之后,以此类推,对万法也就证悟了是无我的,这就是法无我,很容易的。

  “唯依迷乱士”,这是什么意思呢?众生有常净我乐这么一个颠倒的分别念,它一直束缚着众生。众生被颠倒的分别念束缚着,依靠这样颠倒和迷乱的分别念,经常感受到无量无边的痛苦。

  《入行论》里面讲,“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虽然你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一直努力;你为自利,虽然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只会增长痛苦而已,并没有很多的意义。

  很多人在多生累劫当中只是为自己的利益,现在很多佛教徒也是这样的,真正想利他的人,是很少的,很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你只想自己得到利益,比如得到自己的好名声、自己的好身体、自己的快乐、自己的解脱,一直只想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话,反而,你会在轮回当中、无数劫当中,或者非常长的时间里面,一直不断地增长痛苦。

  我们经常也在讲,世间当中的很多痛苦,实际上是为自己而痛苦的,真正为利他而产生苦恼的人,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常苦不证悟”,迷乱的士夫因为颠倒执著,所以常常感受极大的痛苦。主要原因是,没有证悟法无我、没有证悟一切万法的本体。

  表面上看来,这些人很有智慧,但是实际上特别愚痴,怎么愚痴呢?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这几句可能稍微难懂一点,我在这里详细跟大家讲一下。

  刚才前面也讲了,凡夫众生因为颠倒、黑暗遮蔽,所以非常痛苦。他们的痛苦是由于没有证悟,为什么没有证悟呢?他们有愚痴。怎么有愚痴呢?他们对万法的本性和生老病死的本性,没有开悟、没有证悟、没有真正地认识。

  “痴”,愚痴、无明,凡夫众生的特点,一个是愚痴,这是第一个。

  “明”,凡夫众生的第二个特点,是明。这里所谓的明是什么呢?有一些觉知。凡夫众生有觉知,什么样的觉知呢?

  “苦”,有苦的觉知、乐的觉知,还有不苦不乐等舍的觉知。实际上,这几种觉知都是痛苦的。

  这样的解释方法,应该合理一点。我看了一些印度的讲义,跟麦彭仁波切讲义的解释稍微有点不同。

  众生很痛苦,为什么很痛苦呢?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怎么没有证悟呢?他们具有愚痴心;什么样的愚痴心呢?对一切万法的真相和生老病死的法相,他们没有证悟,所以叫愚痴、或者叫无明、或者叫不知诸法真相,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众生有一些觉知,他们是怎么觉知的呢?他们没有舍弃对快乐的执著、对乐受有执著,这叫做变苦;他们对痛苦有执著、有感受,这叫做苦苦;他们对不苦不乐有舍的执著,这个是行苦,因为后面会有痛苦的。

  这些众生没有证悟变苦、苦苦、行苦的本性,没有证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愚痴,一个是有明觉。但是这种明觉,是对三苦的执着,已经被三苦束缚了。

  “无苦”,实际上没有这些痛苦。从胜义当中观察的时候,所有的这些痛苦,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所有的痛苦,在胜义当中,如梦、如幻、如阳焰,一切都不可能存在的。

  “法性非彼性”,这几句,讲了真正的法无我,在印度个别的讲义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在《入行论·智慧品》[注3]中,是用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之四念住来决择法无我的。

  在这里说,众生的分别念是痛苦的,而痛苦是根本不存在的;不存在的这种法性,也是如梦如幻的,并不是真实的法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真正的法性。

  阿琼堪布是《大圆满前行备忘录》的作者,在《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注4]中记载,他好像在八岁的时候,经常读《心经》,对里面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有一些疑惑,怎么没有啊?

  有一次别人家请老和尚念《心经》,阿琼帮他们倒茶,没注意茶水倒到那个老和尚的手上。老和尚很生气,准备骂他。阿琼当时很小,就跟老和尚说:“你不是正在念‘无眼耳鼻舌身意’吗?怎么还对我不高兴?”这个老和尚说不出话来,就瞪他一眼。(众笑)

  后来小阿琼还是觉得:怎么会“无眼耳鼻舌身意”呢?明明都有的嘛。

  有一次小阿琼在放牧的时候,可能是在他的境界当中,看到很多茅屋,茅屋的旁边有一个比丘,比丘拿着一本书说:“我叫月称”。小阿琼向他提了一些问题:“我对‘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有点不懂,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

  月称论师说:“你现在很小,不懂这些是情有可原的。它的真正意思,就像《三摩地王经》里面讲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亦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一样,你要多多思维其中的意义。”

  传过法后,月称论师给了小阿琼一本《入中论》的讲义和班智达的帽子。

  当地有个习惯,如果把一些旧衣服、陌生之物带回家的话,家人会有一点忌讳。所以小阿琼回家的时候,不敢把书和帽子带回家,就放在附近的石头上。回家之后,他讲了这个的情况,得到家人的认可,让他去把书和帽子拿回来。当他再去拿的时候,书和帽子都没有了。

  堪布阿琼在17岁的时候,读《大般若经》,对如梦如幻、法无我的真正教义,生起了深深的定解,那个时候,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在《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里面都有记载。

  现在很多人可能天天读《心经》,但是一边读《心经》,一边当自己的手被烫了,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不高兴、伤心、痛苦。

  在藏地学中观的时候,会经常祈祷佛陀、祈祷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如果他们的加持能够融入心中,那么闻思的力量会非常大的。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要祈祷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的所有中观传承的法师、上师,对法师应该有恭敬心,这是很重要的,在恭敬心、信心里面,带有很多加持的力量。

  大学里面学术性的学习,可能比较难以改变心的本质;而在寺院里面,一边对理论进行研究和辩论,一边用信仰、信心来祈祷,则可能比较容易改变。

  比如说今天尼众里面有好几千人,有一个堪布给她们每个人一根哈达。我看到有些尼众对这根哈达并没有重视,觉得这只是一般的哈达。如果你这样执著的话,这也就是一般的哈达;但是你如果把这一根哈达当做是:某年某月某个上师赐给我的,那么这根哈达就很重要了。

  以前法王给我的很多哈达,我现在还留着;二十年前我去印度,贝诺法王给我的一些哈达,我还留着,我把它们当做信心的所依。

  现在很多人,“给我加持一下”,加持完了以后就扔了。这样的话,只是故意给别人添麻烦而已,自已没有得到什么加持。上师已经给你加持了,加持完了以后,你也没有当回事、你也不相信加持,这样的话,就是故意给别人添麻烦。(众笑)

  你得到的这个法本跟其他的法本不同,因为这个法本是你曾经在某个地方求学的时候学的,你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用世间语言来讲,有一种感情;在佛教当中,这叫做一种信心、一种胜解信。胜解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一些很简单的东西都可能有一种力量。

  这样的信心,慢慢串习下来,虽然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你和别人在同一个上师那里求法,但是你所得到的力量和加持、证悟智慧的层次,与别人是完全不相同的。

  下面再讲一个颂词,很多人正在等着我下课,等就等吧。刚才上课前,他们给我写了纸条,说他们等着我开会。如果我不在,难道就活不了吗?不可能吧,我要更加慢慢地讲。(众笑)

  下面讲颂词:

  现入缘生法,众生依他作,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

  这里讲到了缘起力,什么样的缘起力呢?一切万法由缘起而产生,比如说种子、根、茎、叶、花、果等等外在的法;包括父母的不净种子、我们的身体等等,都是依靠外在的因缘逐渐产生,然后安住,最后毁灭。内在我们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间的十二缘起,不断地互相作为因缘而产生。

  “现入缘生法”,按照佛教的观点,很多法是现量产生的,比如说外面的色法,是依靠现量来成立的,现量可以成立这些因缘不断产生;有些法需要依靠比量来产生,比如说眼睛看见色法是依靠现量而得到的,而依靠眼识来推理有眼根的时候,是以比量而得到的。为什么有眼根呢?因为没有眼根的人,就看不到色法,通过这样的因果推理方法来趋入有眼识就有眼根。

  通过现量也好,比量也好,能知道一切万法依靠因缘而产生、依靠缘起而产生。这个缘起法,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来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懂得缘起法,那么一切法就很容易知道了;如果你不懂缘起法,那么就觉得很多法非常矛盾。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由缘起而产生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可怜、愚痴、愚昧的众生,不懂得这样的缘起法。

  “众生依他作”,众生依靠一些他法来认识万法,什么是他法呢?认为所谓的万法是依靠造物主而产生、依靠大自在天而产生,有各种想法、信仰。

  不懂缘起法的人,确实是比较可怕的。我那天在一个学校里面说,现在有些不懂缘起法的人,承认有一种天神主宰世界,这样的话,真是很可怕的。

  像在尼泊尔,有一种特别大的祭祀法会[注5],每五年举办一次。好像二零零九年的时候,做过一个大的祭祀法会,当时杀害了五十多万的众生;过了五年之后,去年二零一四年的时候,在尼泊尔的一个大草地上也做了,只在两天的时间里面,好像有些报纸里面说,二十五万的旁生被宰杀了。

  这可能是印度教的活动,但印度教一般不杀牛,后来这项活动被带到尼泊尔了。有些人说:尼泊尔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说是天灾人祸,其实是人所造成的。

  他们认为,这样做的话,能让天神高兴,有很多非常愚痴的想法。他们这样作为,就是不承认因缘,这是我们应该非常反对的。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各种缘起产生各自相应的果报;反而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们认为这就是因缘。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本来有的东西,应该能见到,但是众生见不到;本来根本没有的东西,众生反而说已经有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本来有的东西,比如说人有前世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按理来讲,你应该见到;本来没有的东西,应该没办法见到,比如说造物主本来是没有的,你应该见不到。

  但是你恰恰相反的,怎么恰恰相反呢?本来有的东西,你见不到;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我见到了”。这是特殊的一种黑暗,怎么特殊的黑暗呢?

  世间普通的黑暗是什么样的?本来是有的东西,但是因为黑暗的原因,见不到了。比如说我们这个屋子里面,本来有很多东西,包括这个茶杯;当关了灯以后,黑暗的原因,本来有的东西,就见不到了,这是世间的普通黑暗。

  现在这种愚痴的黑暗,把本来根本没有的东西,说是有东西、见到了。这在世间当中,也是特别可笑的一件事情。这就是遮蔽着众生心相续的特殊黑暗,这种前所未有的、非常稀奇的黑暗相,笼罩着很多众生的心田。

  现在的世间当中,的确有很多邪知邪见弥漫着、笼罩着众生的心地。本来有的东西,见不到;本来没有的东西,反而认为有。很多众生特别可怜,本来是不干净的东西,认为是干净的;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的;本来是空性的东西,认为是不空的东西。这是比世间黑暗更加黢黑的一种黑暗、阴暗,把众生的整个智慧已经盖住了、已经遮蔽了,非常可怜。

  这里讲到什么呢?我们要懂得真正的人无我和法无我。光念一念我们以前讲过的《缘起赞》,里面就有很多甚深中观空性的道理。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面讲,“深入缘起,能离有无,行于中道,离我我所”,如果我们能深入缘起、能远离有与无的边,行什么呢?行中道、行中观,这个时候,你就真正远离了我和我所、证悟了法无我。

  通过缘起法,能够让你真正证悟法无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闻思的时候,一方面理论上的推敲、辩论、互相探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自己要祈祷:因为真正缘起法的证悟者就是佛陀,所以可以在佛像面前祈祷“祈愿我真正认识缘起空性的道理”。有时候安住,有时候思维法义,闻思修交替而实行的话,加持的力量应该是非常大的。

  有时候我感觉、我想,缘起空性的道理应该到世间当中去修。现在有一些人只是在寺院里面、学校里面,读、读、读。可能讲的时候,很会讲;做的时候,很难做。

  有些人的人格不好,有些人的修行不好,原因是什么?讲的时候夸夸其谈,再大的道理、再深的道理,讲起来都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就像我一样,中观的道理、大圆满的道理,讲的时候,很会讲。

  谁都会讲,你们也会讲,我也会讲。但是真正去修的时候、真正去做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东西、事情也是非常难的。比如说光是一个很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实际行动当中取舍的时候,也是很难做的。

  把大道理落实到小行为上,通过一个小的行为,引入大的道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在茶余饭后、行住坐卧的威仪当中,看看能不能圆融所学过的这些道理。

  我们有些道友,闻思的时候是很好的,参禅的时候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两手等印,“哇,这个人真是非常不错的”;出门以后,跟其他人吵架的时候,“哇,这个人真正跟忿怒金刚没有任何差别”。原来的“寂静本尊”,一下子就变成了“忿怒马头明王”。如果真是好的“马头明王”,也是非常随喜的,但他是自相续的烦恼,产生了嗔恨心,这样的话,确实是小行动跟大道理不圆融了。(众笑)

  汉地有俗话说的“书呆子”,看了很多书,什么道理都会讲,但是做的时候,不行。现在学校里面的有些教授也是这样的,讲的时候,天南海北什么道理都讲得非常流利、天花乱坠、特别好;但是做的时候,即使两个人同住一个晚上,也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连非常简单的做人道理,都可能做不好。

  在实际行动当中,不要说出世间的修行,就连世间比较宽容的和比较开放的心态都没有,这是我们佛教徒值得重视的。把大道理的修行境界,融入生活的每一小节当中,比如说一起出门、一起住宾馆、一起坐车、一起吃饭,对于修行很好的人,不管什么外境,对他来讲,都是修行的一种助缘;而对于修行不好的人,不管到哪里,全是荆棘树,在这里也被刺着、在那里也被折磨,非常痛苦。

  所谓的人无我和法无我,说起来是很容易的。我也不存在、法也不存在,道理上是很好的,大家在课堂上听着也很舒服。讲空性的时候,谁都舒服;讲戒律的话,谁都不舒服、有点害怕。当你实际做无我的时候,还是需要努力的。(众笑)

  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1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