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笔记
1、如意宝藏=甲一、序+甲二、引言+甲三、上部+甲四、下部+甲五、附录+甲六、跋
甲四、下部正行上师瑜伽=乙一、第一章前行之前行+乙二、第二章入座前行+乙三、第三章共同外前行+乙四、第四章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乙五、第五章回向+乙六、第六章座下修持
乙四、第四章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丙一、大加持云+丙二、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及禅修要义
丙二、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及禅修要义=丁一、皈依发心+丁二、明观资粮田+丁三、积资净障七支供+丁四、发起尊意+丁五、祈请成就止观交修+丁六、祈请所欲+丁七、祈四灌法+丁八、后得转道用+丁九、回向+丁十、发愿+丁十一、中阴愿+丁十二、谛实力+丁十三、吉祥偈
2、莲师心咒:嗡啊吽!班扎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尽力诵)
此名莲师心咒,亦为一切本尊心咒之总集。其大意为:祈请身、语、意三金刚及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 此心咒乃诸佛菩萨之密意,其意义无量,言语无法圆满诠释,故五不翻中,此为秘密不翻。
此乃修持有相止的契入点,初时以金刚诵的方式念诵莲师心咒,观想皈依境,并配合寂止,止观交修。随禅定力逐渐增上,心的本体逐渐赤裸之后,自然达到止观双运。
密宗宁玛禅定=“入定有相见”+“入定无相见”;无相止=迷惑+清明。
3、有相止的概念
何谓有相止?于禅修中,心有所缘之止,皆为有相止。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能观的心)、境(所观的境)融合而安住,不起任何杂念,此为有相止。
欲获得入定有相见,需把心安住在所缘境(如莲师心咒或上师皈依境等)中。无论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只要心有所系,皆为有相止。故此处主要依皈依境为修行所缘之对境,若缘他境则与本修法相违,易成散乱,故应重缘皈依境而止观交修。
禅宗之参话头,亦须护持“念佛是谁”而生疑情。若无护持之对境,话头将无从安立。如同老者之手杖,若失手杖,人无所依,顿跌于地。
4、有相止的修法
在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中,念诵完“发起尊意”,接着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并同时观想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皈依境而作修持。
首先于自己前方观上师皈依境,并净观上师具足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及救度众生之力量。并以金刚诵(声音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以自己能听清为度)念莲师心咒。观想及念诵时,意识不可太紧,应松缓、专注、清晰而修持。
若自心逐渐趋向平静状态时,即停止口诵,专注缘于上师皈依境,于无有昏沉掉举中尽力而安住。
如观想过程中产生昏沉或掉举,即可依持风调整,先深吸气,摒住呼吸稍停片刻,哈声呼出,再以口缓缓呼吸而继续安住;
倘若昏沉和掉举粗大,则复念诵心咒,观想皈依境作调整,待沉掉调整后自然安住……如是念诵莲师心咒,与寂止契合而修。
5、念诵心咒的要点:
念诵一般以金刚诵为主,不急不躁,速度快慢适中,若太快则含糊不清,心不清明,太慢则易掺杂妄念,故速度快慢须调节适中。若能念得字字明历,耳中清楚听到心咒之声音,自然远离沉掉。
随着心渐趋向宁静而专注时,可放下念诵而观皈依境。
倘若昏沉掉举极其严重,可稍提高声音念诵咒语。
6、观想皈依境的要点:
观皈依境犹如空中彩虹,显而无自性,应观想上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如亲睹胜颜。
若不熟悉上师之面容,则不易清晰稳定呈现上师之相,此时可将上师皈依境(尽可能放大)置于自己前方,自然专注于皈依境而念诵心咒。如是行持,待心中自然观出皈依境为止。
初行者往往不易清晰观想皈依境,此乃修行日浅,不熟悉皈依境、或被昏沉掉举侵扰所致,属于初入门者的正常现象。是时切勿急躁,初步应以剖析调伏妄念护持正念。
如将上师皈依境尽量放大,平时座下应尽量反复观看皈依境。行走时,将上师皈依境观于自己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安坐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头顶上方的虚空中,作为祈祷的对境;享用饮食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入睡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心间,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如是日久功纯,将皈依境形象熟稔于心,自然能在座上清晰地观想出皈依境。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若具备如是信心者,当观想一位上师时,即总摄一切上师,故不需一一加以观想曾依止过的所有上师。
7、持风的要点:
在安住时,若出现细微之昏沉和掉举,应以持风调整,此乃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殊胜方便。心生散乱乃气、识和合所致,如认识万物之了知为“识”,而飘动一切识之力量为“气”(风)。气飘动越猛,妄念则越盛。“识”如“跛足者”,“气”如“盲马”。跛足者依盲马而行走,盲马依跛足者而识途。此为“意识骑风马”之意。
以生圆次第方便而论,以鼻呼吸可引动肺与鼻之间脉中的业气,从而产生众多飘动妄念之力量。故于禅修时,以口呼吸,则断绝业气之路径,从而使业气逐渐止于心宝觉性中。此法对于渐行息止妄念、赤裸见解具有重要作用。故欲控制妄念之漂泊,应先以持风之方式控制业气,风马止步,心识则无法擅动,自然趋入平静之状态,故调气之重要性就在于此。
调气方法:于安住时,勿以鼻呼吸,应缓慢由口呼吸,此时呼吸越缓越佳。若稍起昏沉与掉举,或身感疲劳,则以“哈”声呼出一口气,再缓慢以口呼吸。
此种持风方法与宝瓶气之区别在于:持风为自然而无戏论,于自然中成办解脱,为大圆满直断与顿超之殊胜方便;宝瓶气为强制而戏论,于刻意造作中成办解脱,乃生圆次第之方便。复须了知,气功调气在于调身,密宗持风调气在于调心,故二者于见解上具天壤之别。
8、有相止之标准
何谓修持有相止相对圆满之标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曰:“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分别具安住分。”即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
9、有相止的修持时间
依历代传承祖师教授之法规,修持有相止每日四座(每座二小时),至少需修二至三个月。然因众生根机不同,修持时间长短不能一概而论,有者需修持数年方能修学以上等持。
有相止非仅依意念造作之闻思可得的境界,乃依修而得之见。其见量相当于四禅八定中之初禅,而圆满初禅即具了知前后百年之事等功德!故圆满有相止亦非易事。有相止乃一切等持之基础,初行者应契合自身根机,踏实精进实修,切勿高攀甚深他法而忽略之。
何时可从有相止趋入修持无相止,当依师教,应根据各人见量而定。如禅定已得清明无相止等见,就无需依有相止等寂止。
无论有相止还是无相止,其见解虽非了义,然皆为依修而得之境界,非仅为闻思之理解。倘若仅凭心念造作之理解,纵如何闻思广博,能言善辩,彼不具调伏烦恼之力量,犹如纸上画月,无有摧破黑暗之光芒。
10、无相止
无相止:若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之时,一切所缘自然消尽,于无有昏掉之清明中安住;
若起现昏沉或掉举时,再以观诵调整,自心趋入平静时复自然安住,如是止观交替而修。此观诵可断昏沉与掉举,修止能赤裸本性之见解,长时修持自然生起相应之觉受,故多数时间应于此处调整。
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等禅定,其关要之窍诀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指身体不紧不松,五根不外散、不内收,意识不昏沉、不掉举。于自然清明状态中,能缘与所缘之执,逐渐止息,由此而趋入无相止。此时即现正偏两种境界:迷惑无相止和清明无相止。
11、迷惑无相止:
所缘之境逐渐消散,内心略有清明,但五根已不起功用,一切境相皆已遮止,如眼不见或耳不闻等;或五根已起功用,但处于见而不识,闻而未辨等迷惑状态。彼时,时间倏忽而过却不能自知,此为迷惑无相定。
此境界类似闷绝、酣睡或沉睡初醒之状态。浑然不知时间已过几许,如是即为世间禅定之识无边处及空无边处等,非为我等欲求解脱者所追求之境界。
12、清明无相止=了知+觉受+证悟
于清明无缘禅定中,松坦自然安住,且未遮止一切外境,如眼既能见一切境相,耳亦能闻一切声音等,能观之心与所缘之境自然融为一体,当下即悟入空性,此乃出世间之禅定、修行之正途。
其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唯有在具德上师前细致抉择,方可辨别上下之区别。了知与觉受之见虽无粗大之二取分别,然仍未从细微之念中解脱,此时切不可认定为真实之证悟境界。
13、初行者于修定时,难免生起昏沉与掉举,此时切勿因禅定境界消失而懊恼,应以意识转为道用之方便加以调伏。清明无相止等禅定乃无所缘之境界,非为意念造作之见。倘若安住于以心念造作之所谓“无相止”上,纵如何修持,亦不得其门而入,反成修法之障碍,故应于自然状态中趋入禅定为妙。
14、禅修要义——成办解脱之四种要义
四种要义=第一、传承清净+第二、通达方便+第三、认识智慧+第四、善巧运用
欲求今生解脱,首先依止清净传承之具德上师,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及善巧运用,具如此四要方可成办解脱。否则,行善虽具功德,但法与自心未能契合,则无法调伏烦恼、增上信心与慈悲心,解脱自然遥遥无期。
15、传承清净
大圆满无上窍诀法清净传承:原始普贤王如来→→无垢光(龙钦巴)尊者→→智悲光尊者(持明无畏洲)→→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龙多丹比尼玛仁波切→→堪布昂琼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
虽具清净之传承,然仍需培养广大普遍之信心。
口诵仪轨仅为名言传承,真正之传承乃传递圆满之境界。上师为我等传授密法续部之要义,即为赐予较口诵仪轨更为殊胜之传承;故唯有真实悟证传承之密意,方为该传承之真实继承者。
16、通达方便
何谓“方便”?依自宗正行上师瑜伽而论,包括:前行之前行(时间、地处)、入座前行(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风、意要发菩提心)、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是苦)、念诵仪轨(依文明观)、三不动摇修习、“持风”、以及回向等均为方便。唯依殊胜方便,方可通达智慧,如是二者于一切修行中缺一不可。
17、三不动摇:
大圆满直断之修行方便=三不动摇=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
依此而修,能迅速澄清妄念,赤裸觉性。
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修上师瑜伽时,要求身体坐式不紧不松,端直如箭,如大山般稳定不动摇。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气不飘,气不飘则心安稳,故易趋入禅定。
五根不动清如大海:主要指修法中双目自然睁开。诸多修行者于座上习惯将眼睛闭上,此修法虽无外境之干扰,暂觉杂念较少,但由于五根内收,极易进入昏沉,导致修法未能辗转增上。
意识不动净如虚空:华智仁波切曰:“心于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亦不可了悟,故首先澄清粗大妄念,从有相止开始修持。”如上所述,当依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之法,遵循修法次第,清净意识烦恼,寻求如虚空之实相见。
18、若未细致观待自宗禅定之理趣及引导方便,盲目安住于平静状态,不知辨别上下禅定之要义,极易落入世间禅定,如此禅定与世间之昏睡、无念、无记状态无有区别。
误认为只需安住即可,因而摒弃一切前行等诸多方便。懒于按照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等方便如法行持,又有者于禅修中仅欲求无念之境界而压制烦恼。
为避免上述过失,即使时间有限,我等于每座禅修中亦应按照导师教言,认真做好从前行之前行直至回向之每一个环节,并于止观交修中调伏内心。
19、认识智慧
在上师瑜伽实修中,认识智慧即为认识禅定,并应精通一切禅定之分类与辨析。而修持禅定之关键在于正念,正念=改造意念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
从一切等持之基础有相止开始,其间无相止、缘起性空,乃至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四大解脱等均属智慧,故应明了修行禅定之次第。若不识智慧,仅依方便,纵然勤修多时,解脱仍遥遥无期。但于禅修中,方便、智慧从未分离,如显现为方便,空性乃智慧。
20、改造意念之正念
即次第根机者以意念改造之方便,护持修行所缘之对境。本法依念诵莲师心咒、观想上师皈依境澄清粗大妄念,待内心趋于平静时自然安住。故座上所修之法,即为护持之正念。
此中尚需辨析,虽“心有所缘即为有相止”,然此中“所缘”乃正念之所缘抑或妄念之所缘?
有者于禅定中,所观皈依境飘忽不定或者所观境相辗转变幻,甚至心随妄念漂泊而一路寻思,此乃未以正念护持禅定所致。
对于次第根机行者,不同阶段禅定所护持之正念未必相同。如修持有相止时,正念乃尽可能清晰地念诵心咒或观想皈依境;修持无相止时,若进入迷惑无相止,则已远离正念;若为清明无相止,此时清明之境界即为正念。而在座下,以佛法要义时时观待自心、调伏自心烦恼即为正念。
21、无造法性之正念
若证悟见解时,无有所护持之对境,亦无时空之概念,于时时不变之无为法中如如不动,即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于一切修行中,唯依正念串习,方能断绝贪嗔痴一切烦恼,并圆满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故时刻护持正念乃为至要。
22、善巧运用
如上既已认识智慧,且通达趋入智慧之方便,在实修上师瑜伽中,尚需针对粗细烦恼加以善巧运用。若未能善巧运用,唯以一法对治,则难以趋入真实见解。
于修行禅定中,根据起现妄念之粗细,而善巧运用剖析、直视、安住和持风等方便调伏。
若妄念、昏沉粗重,则以剖析调伏妄念及持风对治;
若昏沉、散乱相对细微,便以粗直视调伏妄念之觅心法和持风等调伏。如此运用善巧方便,才能形成调伏烦恼的强大对治之力。
善巧运用=意识转为道用+智慧转为道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
剖析调伏妄念→→以正念代替妄念
直视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细直视调伏妄念
安住调伏妄念→→四大解脱
23、剖析调伏妄念→→以正念代替妄念
若欲善巧运用,首当认识妄念。有者未识善巧方便,一上座即心生戒备,强行压制妄念。然需了知,吾等欲界众生,起现诸多妄念乃正常现象。意识本无贤劣功过,关键在于如何转为道用。若心随妄念而转则为堕入轮回之因,若转为道用,则成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行者当松坦自然行持,无论起现何种妄念,无需追随判断妄念之贤劣,当以善巧方便调伏,如观上师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如是以善祛恶,即为剖析调伏妄念。勿以妄念贤劣多寡作为衡量见解之标准,而应以善巧方便转为道用。
念诵莲师心咒时,契合禅定修行,实因初行者证得胜观之前,剖析调伏妄念乃最佳对治方便,故止观交修缘由于此。随着修行之见解增上,尤其已证见解,一切方便均于其中圆满,此时无需遵循法规,如何修持均成正法。
24、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
至于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之方便,属于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上师瑜伽。当汝等见解增上时,可于导师前亲受印证,此处故略。
25、修行任何法门,均以断绝妄念为宗旨。有者认为,前念消失、后念未起之空性为究竟禅定。然此空性乃起现未来妄念之根源,并非出世间禅定,仅依之而修,纵如何精进亦难成就,故当细致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