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8-26

  NO.6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258)+辛四、定义(259)+辛五、修法(260)+辛六、分类(261)+辛七、归摄+辛八、断违品+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26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六、分类;

  能舍一切事,依于根本心,

  圆满身受用,摄二能圆满,

  彼亦具无吝,法财无畏施,

  遍知施如是,智者真实行。

  六支寂意摄,善趣赐安住,

  所依灭无畏,具足福德资,

  表示法性得,安住戒者具,

  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

  堪害耐苦知,悲悯依法故,

  真说五功德,彼能行二利,

  具诸难行首,承许彼三种,

  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

  真实喜善法,依信及欲乐,

  念等功德增,烦恼之对治,

  具无贪等德,彼等有七种,

  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

  心于内安住,依正念精进,

  能生诸安乐,驾驭神通住,

  位居白法首,彼等具彼三,

  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

  正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

  解脱诸染污,善说续慧命,

  一切法之最,彼等具彼三,

  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5-111       2017年03月31日

  下个礼拜跟这个星期是一样的,星期一和二讲《妙法莲华经》,然后星期四、星期五讲《经庄严论》。

  今天几号?也不影响长寿法会的时间。几点钟下课?七点结束,还可以吧。长寿法会的话,讲课更是长寿法会,对吧?你们想休息,是吧?你们想休息,我才不休息呢。(众笑)

  等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我们学院这边的道友们要听一下,有一些事情。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好,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前面讲了六波罗蜜多的定数、法相、次第、定义、修法。昨天刚好讲完修法,总共有二十一种。

  今天开始讲六波罗蜜多的分类,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分为六种,六六三十六,这样的话,今天要讲三十六个问题。通过每一个波罗蜜多的本体、因、果、作用、具足和分类六个方面,我们完全能明白什么是六度。

  我建议,只要有时间,大家最好把《经庄严论》的道理学通,学得深一点、细一点。

  我讲课最多是一个小时,如果不能坚持一个小时的话,现在五分钟之内可以离开;如果五分钟不离开,除非有特殊情况,在课堂上最好不要来来去去的。毕竟是在上课,对吧。

  现在我们学院每天都有新来的游客,就像我昨天说的一样,这辈子第一次听课,也是最后一次听课。这些人刚开始很好奇,“讲什么法?”我不是讲什么医学,也不是讲什么你想听的内容,是大乘佛法,一般非专业人士可能听不懂。如果你在讲课中间出去的话,稍微有点影响我的思路;如果影响我的话,那就会影响很多人,所以你的罪过比较大。

  下面有十二个颂词,每两个颂词说明一个波罗蜜多。

  辛六、分类:

  能舍一切事,依于根本心,

  圆满身受用,摄二能圆满,

  彼亦具无吝,法财无畏施,

  遍知施如是,智者真实行。

  首先讲布施波罗蜜度多,从六个方面来分析。

  “能舍一切事”,第一自性或本体是什么?是对三宝的功德田、利益众生的饶益田、病人、乞丐的痛苦田,能施舍内外一切事物。

  内事物,是指自己的身体、家人等等;外事物,是身外之物,钱财、房屋等等,施舍这些,叫做布施的本体。

  供养三宝,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布施。因为三宝毕竟是功德田、福田。做供养,在广义上讲,也可以叫布施。

  布施的本体,就是对三种对境,给内外的一切财物。

  “依于根本心”,第二因或依处是什么?远离三烦恼的心,无贪无嗔无痴。如果有了贪嗔痴,就没办法布施,因此要远离三种烦恼、三毒。这样的心,就是布施的因。

  如果一个人很生气、特别贪执的话,他不会愿意布施的。所以说,远离三种烦恼的善心,是布施的因。

  “圆满身受用”,第三果是什么?能获得圆满的身体和圆满的受用。

  因为前世布施过一些内财物,所以即生获得了圆满的身体。比如说诸根具足、相貌端严,整个身体的气色、形状都很好。

  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的鼻子太大了,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脸太细了,有些人觉得自己太胖了。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原因是以前没有作内布施。如果以前作内布施的话,即生当中,每次照镜子的时候,越看越满意,自己赞叹自己,“我太好看了,我是世界上相貌最庄严的人”,这叫做身体圆满。

  因为前世作过各种布施,即生当中,金钱也好、房屋也好、车也好、存款也好、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也好,都非常圆满,这叫做受用圆满。

  “摄二能圆满”,第四作用是什么?布施能遣除别人的贫困;因为遣除别人的贫困,乃至生生世世,自己也能获得大受用,所以布施摄持自他二者。布施对他人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不能认为,“我布施,我对他的恩德很大、对他帮助很大”,不是这样的,实际上通过布施,对自己也有很好的帮助。

  还有能圆满二资粮,其中财布施、无畏布施,能圆满福德资粮;法布施,能圆满智慧资粮。哪怕是讲一个偈颂,或者听一堂课,也是圆满智慧资粮的因。

  这是布施的两个作用。

  “彼亦具无吝”,第五具足是什么?具有布施,就肯定没有吝啬心了,肯定远离布施的违品了。

  “法财无畏施”,第六分类是什么?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法布施,就是给别人无误讲经说法。一般出家人没有大量的财物,按照月称论师的观点,就作法布施,哪怕是辅导也好。

  在法布施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认真,不要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现在有些人很不负责任,全凭自己的分别念讲。我们的辅导员,一定要认真严格。

  讲经说法跟世间老师的讲课是不同的,特别必要的时候,可以说一些玩笑,或者加上自己的一些认知。可以稍微讲一点自己的传记,但是建议,不要天天讲自己的故事。表面上可能很多人都瞪着眼睛在听,实际上他们不一定喜欢听。他们不想学你,他们要学的是法。有些居士经常讲自己的故事,“我到哪里去旅游,那个时候怎么怎么的”,自己特别激动,一直讲讲讲,而真正该讲的法,却没有讲好,这样不太好。作法布施的话,就要像法布施的样子,不然不伦不类的,就不是法布施了,就有问题。

  这是讲的法布施。

  财布施的话,就是施舍内外事物,大家都知道了。

  无畏布施的话,就是救离国王、盗贼、水火等怖畏。

  有能力的人安慰大家,“不用怕了,没事的”,大家的心就安定了。对整个形势也好、个人身体也好、生存环境也好,有些人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可以指点他,让他的恐惧在很快的时间当中烟消云散,这也是一种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有很多种,比如放生,救它、帮它。帮助众生远离恐怖,就是无畏布施。

  “遍知施如是,智者真实行”,如此完全了知布施的本体、因、果、作用、具足、分类六种相以后,智者能真正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道。

  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行持布施波罗蜜多非常圆满的话,即使在今生当中,也能现前很多果报。

  佛经《杂譬喻经》[注1]里面有一个关于布施的故事,给孤独长者是当时印度很了不起的大富翁,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富豪。在他的一生当中,遇到过七次特别贫穷的时候。不知道是遇到了股票下跌,还是遇到了金融风暴。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一点钱都没有了,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四斗米。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四斗米。他告诉他的妻子:“你用一斗米煮饭,我去弄点菜回来。”然后他就出去了。这个时候,佛陀发现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了。

  当妻子煮好一斗米的时候,舍利子来化缘。妻子很有善根,就把一斗米供养了舍利子;当妻子煮好第二斗米的时候,目犍连来化缘。妻子又非常欢喜,把第二斗米供养了目犍连;煮好第三斗米的时候,迦叶尊者来化缘,妻子又供养了;还剩下最后一斗米,煮好了以后,佛陀亲自来化缘,妻子又供养了。四斗米全部供养了,圣者们都走了。

  过了一会儿,给孤独长者回来了。妻子很善巧地说:“如果舍利子、目犍连、迦叶尊者、佛陀来我们家化缘,你说我们的四斗米要不要供养他们?”其实她已经供养完了。给孤独长者说:“肯定要供养的,我们的福报会非常大。”这个时候,妻子说:“我已经供养完了。”给孤独长者很欢喜,他们一起喝洗米的水。

  这个供养的福报,现世现报,很快给孤独长者的家里出现了宝藏,变得非常富裕。

  昨天我们也讲了,那个人把三年打工的钱全部供养了僧众,那个福报也是现世现报。

  世间当中,也有一夜变成大富翁的人。有福报的人,不知不觉突然赚了大钱,一下子变成富裕的人。这些因缘,有些是现世现报,有些是前世所造的布施善业,即生依靠特殊因缘而现前的果报。

  以前有没有布施,从很多人的现状,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即生当中没有特别费力、轻而易举,财富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入。我经常看到,父母的几个孩子,福报都不同。有些孩子特别穷,有些孩子特别富裕。父母都是一样的,家庭各方面的状况,原来也是一样的,后来每个人不知不觉感受着自己的果报,形成了这种差别。这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如果细致观察自己的因缘、身边人的因缘,就能发觉,财富确实与福报有关系。很多人说,成功依靠自己的梦想、理想。如果没有福报、没有前世积累的话,再怎么想成功,也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有感受的。

  下面讲持戒波罗蜜多。

  六支寂意摄,善趣赐安住,

  所依灭无畏,具足福德资,

  表示法性得,安住戒者具,

  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

  持戒波罗蜜多也是同样的,分为本体和因和果,还有作用和具足和分类,也是从六个方面讲的。

  “六支”,第一本体是什么?本体有六种具足。“支”,是条的意思。古人习惯说一支、二支,我们现在的语言是一条、两条。

  第一种具足是,安住具戒,也就是说,真实护戒。

  比如说沙弥也好,居士也好,有戒体的具足。

  第二种具足是,仪轨完整,也就是说,法衣等依教而行,不为圣士所谴责。

  比如说受戒时候的仪轨,出家人的法衣、资具,这些都具足,像是个出家人,圣者不会呵斥。

  第三种具足是,行境圆满,也就是说,断除趋入妓院、屠场、酒肆等非行境的五处。

  作为出家人,要环境圆满,不能随意去不清净的地方,比如屠场、妓院,这些地方不能去。

  在《亲友书》[注2]里面讲,一、博弈者;二、乐观喧杂境者;三、懒惰者;四、亲友者;五、饮酒者;六、夜行者,是损坏名誉的六种法。以前讲过吧。

  这是第三个支。

  第四种具足是,以别解脱戒严禁,也就是说,就出离戒而言。

  一定要具有小乘别解脱戒的出离心;菩萨戒的话,要有利他心。

  第五种具足是,连极细微罪也视为畏惧,也就是说,做到不染微过。

  细微的过失,也不染污。

  第六种具足是,真实受学戒条,也就是说,圆满学修所有戒条。

  不管学什么戒,一定要学修圆满。

  具足这样的六个条件,才叫做戒律的本体,这是第一个戒律的本体。

  “寂意摄”,第二因是什么?以寂灭出离的意乐所摄持。

  一定要有出离心来摄持,出家和受戒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因为男朋友女朋友跑了,所以想到寂静的地方出家,这是很不究竟的。心情不好、身体不好、感情不好、有什么附体,这些是不允许出家的。出家要有出离三界轮回的心、要有获得涅槃的心,这是最好的目标,一定要用这个目标来摄持。

  “善趣赐安住”,第三果是什么?能得善趣,无有悔心而通过现法乐触能赐予成就住心等持。

  转生到人天的善趣当中,没有后悔心,心很安宁,身体很健康,获得禅定安住,这是戒律的果。

  现在有戒律的话,将来能够转生到善趣去。以前受过戒律的话,现在的心很清净。从这个人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出来。就像马胜比丘,因为他生生世世当比丘,受持戒律,所以诸根特别调柔清净,即使在非常嘈杂的环境当中,他也根本不会散乱。

  不管在男众当中,还是在女众当中,有些道友生来就是诸根特别清净,威仪也很清净。在任何时候,心都特别寂静,五根门不会像猴子一样的,在外面散乱,不会这样的,这是戒律的果。

  “所依灭无畏”,第四作用是什么?有三种,第一就像大地作为庄稼的依处一样的,戒律是一切善法的依处;第二戒律能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酷热;第三今生无有罪与怨恨等畏惧,来世无有三恶趣的畏惧。

  如果即生当中守持戒律,就没有什么怨恨的敌人。以前奔公甲说过,他在家的时候,身上带三把刀子还害怕;出了家以后,一根棍棒都不需要,心里很踏实,没有什么畏惧。受持戒律以后,即生当中没有什么怨敌,对来世也不会有三恶趣的畏惧,所以远离了畏惧。

  “具足福德资”,第五具足是什么?福德资粮。戒律不能具足智慧资粮,能够具足福德资粮。

  “表示”,第六分类是什么?有三种戒,第一是别解脱戒,也叫做表示假立的戒。是依靠亲教师、规范师用一种仪轨、用一种羯磨,来得到的;是通过嗒比耶喏、拉索等等一些表示,来得到的。相续当中依靠一些外在仪轨得到的戒,叫做别解脱戒。

  “法性得,安住戒者具”,第二是禅定戒,转生到色界的时候,法性当中自然而然获得的戒。在《俱舍论》[注3]当中是这样讲的。

  第三是无漏戒,获得圣者果位的时候,不管是阿罗汉的果位,还是得地菩萨的果位,相续当中自然而然获得无漏的戒。

  禅定戒与无漏戒是法性得戒,这是安住戒律的行者才具有而别人没有。不需要别人做一些仪式、仪轨,来给你传戒。只要安住在这些身份时,就自然而然具足。

  “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完全了知戒律的本体、因、果、作用、具足和分类六相后,智者能真实行持戒律,从而断除烦恼、获得快乐。

  龙猛菩萨说过,“戒生上三昧,三昧生智慧,智散诸烦恼,如风吹浮云”,依靠戒可以生起三昧定,有了三昧定的智慧,才能消除一切烦恼的酷热,就像风吹的时候,浮云自然而然飘走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具足戒律以后,一定会有禅定;有禅定以后,就可以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才能断除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根本。大家应该记住,龙猛菩萨说的这个偈颂。

  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出家人具有戒律,他的心才能安定下来;心安定下来以后,才有闻思修行的智慧。如果没有戒律,闻思修行恐怕是说不上的。

  《赞戒论》[注4]当中说了,“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清净的戒律,即使没有一点点闻思修行,也一定会转生到净土。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龙猛菩萨在《亲友书》当中讲的,(师背诵藏语)“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根本,戒律就像大地一样的。如果没有一分戒的话,所有的功德根本没办法安立。

  要弘扬佛法,要利益众生,就要具足清净的戒律。如果没有清净戒律的基础,暂时也许说得特别好、特别勤奋努力,但是久而久之,利他心不一定能坚持下来。别人会笑话,自己也会觉得很惭愧。

  法王如意宝特别强调清净的戒律,法王如意宝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也是非常强调戒律的。法王曾经说,“因为托嘎如意宝特别重视戒律,我以前认为上师是二地菩萨;但是当上师圆寂的时候,我觉得以前看低了上师,上师应该是获得了金刚持如来果位的圣者”,法王这样讲过的。

  在守持戒律方面,我们佛学院是特别重视的。居士有居士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有了戒律的基础,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如果没有,可能自他都觉得是很可笑的事情。

  守持戒律很重要,在《三摩地王经》(《等持王经》)里面讲过,“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在多生累劫当中以七宝、幢幡等等供养诸佛,功德大不大呢?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个功德比不上,在佛教接近毁灭的末法时代,一昼夜守一分戒律的功德。比如说末法时代一个居士在一个白日和黑夜守一分戒律的功德,远远超过多生累劫以七宝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

  长期守持戒律,比如说一辈子过午不食、一辈子守持清净的比丘戒、菩萨戒,这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不能这样,哪怕是受一天的八关斋戒,或者短期的出家,或者五年、六年、八年、十年暂时出家,期间行持戒律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守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今天在这里,戒波罗蜜多用了六个方面来阐述。

上一篇: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