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6卷68中1笔记

创建日期:2024-01-02

  民俗学-楞严6卷68中1笔记

  卷六

  15二五圆通

  15、26佛问文殊,二五何易

  15、26、4文殊评估,六识不易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8场中1部

  1、以上六尘、五根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六识。这些识实际上是比较难的,心识层面是很深奥的。

  2、眼识不是圆通法门

  识见杂三和,

  通过眼识见性是非常复杂的,它杂有三种法,一个是眼根,一个是外面的色尘,还有这两者的聚合——因明当中经常说根、境、作意。这里虽然没有非常明显地说作意,但是讲了根和境和合,这三法具足才可以产生眼识。

  3、诘本称非相,

  如果你要希求它真正的本体,其实它是不实、虚妄的,不可能得到真实。

  4、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这样一来,眼识它自己的本体,应该是无有定准的。

  因为要观待根、尘,还有它们的和合,这样的话,这种因缘并不是恒常具足的。依靠这种不定的因缘,如果初学者要想获得圆通,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初学者依靠这种眼识来获取圆通,没有必要,很难的。

  5、耳识不是圆通法门

  心闻洞十方,

  “心闻”,是耳识的意思,耳识可以洞彻十方世界,依靠它可以无碍获得开悟,这个是可以的。

  6、生于大因力,

  通过耳识证悟的是普贤菩萨,他当时听闻十方声音获得开悟。其实他主要依靠普贤大愿,十方诸佛菩萨如海的声音而获得了开悟。因为他的福报非常大,他生生世世发了大愿,因为大愿的力量。

  7、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中下根基的人很难通这个道理,所以初学者的心很难依靠耳识开悟,这是很难的。作为初学者的话,不一定依靠耳识获得开悟。

  8、鼻识不是圆通法门

  鼻想本权机,

  通过鼻识获得开悟,实际上只是一种权机、善巧方便、权法。

  依靠不同的根基,说善巧方便、不了义的法,这叫权法、权机法。鼻识获得开悟是一个权机法。

  依靠鼻识开悟的是孙陀罗难陀,当时让他观鼻尖白相,同时收摄散心,观着观着,最后开悟了。这是对孙陀罗难陀来讲的窍诀,是一种善巧方便。

  9、祇令摄心住

  当时让难陀把心摄住,因为他的心特别散乱,尤其他贪执他的妻子,心很散乱。让他摄心,这个时候不小心,他就开悟了。

  10、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如果说我们一直关注一个心,像修寂止这样,住在一个所缘的心当中,其实这也是很难的。

  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如果心有住的话,它不是住的。只要有相的话,那不是究竟的法。因此初学者依靠有所缘、或者专注的一个法来获得开悟,也是很难的,怎么会能获得圆通?很难的。

  11、舌识不是圆通法门

  说法弄音文,

  用舌根来说法,只是拨弄一些语言、文字而已。

  富楼那尊者,即“满慈子”,藏文是“刚波”,是说法第一。他用舌根来说法,说着说着就开悟了。

  12、开悟先成者,

  这种开悟,其实富楼那尊者他之前有一定的因缘。看起来好像是当时开悟的,实际上这种开悟,是他之前多生累劫的一种因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13、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说法的过程是依靠运用舌根,不管是名称也好,文字也好,词句也好,声音也好,这些的话,实际上是有漏法。

  所有的语言文字,其实是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依靠一个有漏法,初学者怎么会能获得圆通?很难的。所以依靠有漏的文字,说法而获得开悟不是那么简单。

  语言文字,其实是一种形象、着相,它不是最重要的。其实真正的开悟者,他是依靠内观心的方式获得的。

  14、身识不是圆通法门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不管是持戒也好,犯戒也好,其实都是依靠约束身体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身体,那也是无法控制、约束。

  身语意当中的身体,我们语言说妄语也好,离间语也好,这些全部都是依靠身体的口中发的。所以说身体的话,持戒也好,犯戒也好,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身体的话,其他都是没办法的。

  15、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身识是依靠因缘法而来的,并不是完全遍于一切。所以作为初学者,依靠身识而获得开悟也是很难的。

  16、意识不是圆通法门

  神通本宿因,

  依靠意识获得神通,需要依靠宿世的因缘。当时目犍连出家的时候也是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有很多前世的因缘,并不是我们穿个袈裟就马上开悟了,不是这样的。

  17、何关法分别,

  怎么与意识的法尘有关呢?没有关系。

  18、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意念和攀缘,还是依靠外物的影像——在不离能所缘的情况下,它可以出现。

  所谓的意识也是依靠因缘法才具足的,怎么能让初学者获得圆通?也是很难得到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68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